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顾新根 《海洋渔业》1993,15(1):8-12
<正> 巨量的长江入海径流是影响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区生态的重要因素,入海径流量的分布和变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长江口海区乃至东海中北部海区的理化性质,故其对讨论海区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群落结构、数量的平面分布和季节变动均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径流携带入海的丰富生源要素则是构成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区具有高生产力的主要原  相似文献   

2.
福建海区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及数量分布特点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根据2003~2004年福建海区春季和夏季2个季度月浮游动物调查资料,分析和研究该调查海区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特点。结果表明:浮游动物经鉴定共有226种,其中桡足类114种,占总种数的50.4%,以广盐高盐亚热带和热带种为主。浮游动物总生物量分布夏季比春季高,春季平均值为90.3mg·m-3,夏季为150.8mg·m-3,春季总生物量呈现由北向南递减,以闽东渔场最高,闽中渔期次之,闽南台湾浅滩渔场最低,密集区不明显,夏季则相反,随着暖流势力的增强,闽中、闽南台湾浅滩总生物量明显增加,以闽南台湾浅滩最高,且密集区明显;在调查海区总生物量起主导作用的优势种为普通波水蚤、锥形宽水蚤、微陀隆哲水蚤、亚强真哲水蚤,其密集区基本上是各种作业的主要渔场,与历史资料和邻近海域相比较,一直保持优势种地位有普通波水蚤、亚强真哲水蚤等,生物密集区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3.
根据2003~2004年福建海区春季和夏季2个季度月浮游植物调查资料,分析和研究了该调查海区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特点。结果表明:经鉴定浮游植物共有111种,其中硅藻类81种,占总种数的73.0%;浮游植物总生物量分布夏季比春季高,春季平均值为30.9×10~4 ind·m~(-3),夏季为2645.6×10~4 ind·m~(-3);春季总生物量以闽东渔场最高,闽中渔场最低,夏季则相反,随着暖流势力的增强,闽中、闽南-台湾浅滩总浮游植物生物量剧增,以闽南-台湾浅滩最高,闽中渔场其次,且密集区明显,最高生物量超过40000×10~4 ind·m~(-3);从数量组成看,以热带近海性种和热带外海高盐性种占绝对优势,优势种为劳氏角毛藻、掌状冠盖藻、斯托根管藻、铁氏束毛藻、汉氏束毛藻、地中海指管藻等;整个海区优势种明显,数量高,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都较低;总生物量密集区与浮游动物密集区相一致,大部分为拖网、灯光围网等作业的主要渔场;与历史资料和邻近海域相比较,优势度指数年间变化较大,数量明显增加,但生物量密集区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长江河口区水域浮游动物的变动趋势,分别于2012年2、5、8、11月份在长江河口区(31°~32°N,121°08'~122°11'E)布设17个定点站位开展专题调查。结果表明:调查水域浮游动物优势种的丰度对总丰度具有重要影响;各站位多样性指数值均小于2,均匀度指数均小于0.8;浮游动物总丰度与pH、DO、盐度、水温和叶绿素a之间存在相关性;浮游动物分布的变化与径流量有密切关系,丰水期浮游动物种类数、总丰度和总生物量均高于枯水期。  相似文献   

5.
黄海南部和东海浮游动物分布与鲐鲹渔场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海南部和东海的日本鲐鱼和蓝圆鲹以浮游动物为主食,并兼食鳀鱼等小型鱼类。因此浮游动物的分布及其季节变化同鲐、鲹渔场的关系密切。本文报导了1972—1975年间,对黄海南部和东海浮游生物组成和数量分布的调查结果,并据此对鲐、鲹渔场的位置、渔期、渔获量以及洄游路线等进行了分析研究。不同季节,鲐鲹鱼类的产卵群、索饵群和越冬群形成的渔场位置及其变迁,都和浮动动物的分布、数量变化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根据2011年~2012年南澳岛北部海域4个季节的调查资料,对该海域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生态类群、栖息密度、生物量和多样性指数等生态学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水团变化对浮游动物分布的影响。研究海域内共鉴定出浮游动物150种。浮游动物生态类群以暖水沿岸种、暖水外海种和暖水广盐种3个类群为主,群落组成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浮游动物密度年均值为144.67个·m-3,季节变化呈双峰型,生物量年均值为98.67 mg·m-3,季节变化呈单峰型。海区内浮游动物优势种以近岸种为主,其中,瘦尾胸刺水蚤(Centropages tenuiremis)是唯一全年优势种。生物多样性指数以夏季最高,冬季最低。浮游动物生态特征呈现典型的亚热带海湾生态学特性,其变化规律与该海区外海暖水、闽浙沿岸流以及径流冲淡水等水团的季节性消长相关,尤其是近岸径流。  相似文献   

7.
黄海南部和东海的日本鲐鱼和蓝圆鲹以浮游动物为主食,并兼食鯷鱼等小型鱼类。因此浮游动物的分布及其季节变化同鲐、鲹渔场的关系密切。本文报导了1972—1975年间,对黄海南部和东海浮游生物组成和数量分布的调查结果,并据此对鲐、鲹渔场的位置、渔期、渔获量以及洄游路线等进行了分析研究。不同季节,鲐鲹鱼类的产卵群、索饵群和越冬群形成的渔场位置及其变迁,都和浮动动物的分布、数量变化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东海带鱼摄食习性、饵料基础及与渔场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陈亚瞿  朱启琴 《水产学报》1984,8(2):135-145
本文对东海主要渔场中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 Linnaeus的摄食习性、饵料浮游生物的群落结构及数量分布等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并对其与渔场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东海带鱼是一种以磷虾等甲壳动物和小型鱼类等为主食,并兼食头足类、毛颚动物等的杂食性鱼类。研究结果还阐明浮游动物生物量及磷虾等的数量分布同东海带鱼渔场的位置变化和鱼群移动的关系密切,其中冬、春季浙江南部近海渔场;夏、秋季长江口及海礁、舟山等渔场,其关系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9.
印度洋西北海域秋季鸢乌贼渔场分布与浮游动物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根据2004年10~11月我国鱿钓船在印度洋西北海域进行鸢乌贼资源调查所获得的资料,对表层浮游动物与鸢乌贼渔场分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桡足类、箭虫类和糠虾类在调查海域的出现率在86%以上。浮游动物总生物量平均值为39.51±114.06mg/m3。鸢乌贼的平均日产量为4.6 t,平均CPUE为3.90 ind/线/h。在浮游动物中,生物量最高的种类为尖尾海萤,平均值为24.30mg/m3,但空间分布差异极大,并且与中心渔场分布无关。其次为箭虫类、桡足类和糠虾类,生物量平均值分别为9.18mg/m3、2.32mg/m3和1.38mg/m3,与中心渔场分布关系显著,并可作为渔场分布的指示种类。  相似文献   

10.
西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夏季索饵场浮游动物的分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朱清澄  夏辉  花传祥  许巍 《水产学报》2008,32(6):890-898
根据2005年7-9月于西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渔场所采集到的浮游动物的有关数据,对调查海域表层浮游动物的组成、数量和分布进行了研究。在30个站点所采集的浮游动物样品中,分别测得甲壳纲、矢足纲、原生动物、腔肠动物的25种代表种,其中以桡足类、箭虫类、端足类、糠虾类和磷虾类的平均丰度最高。浮游动物生物量分布不均匀,近专属经济区和 46º30´N以北各站点的生物量较高,站点平均值为430.06±251.18 mg/m^3,超过500 mg/m^3的站点共有11个。分别利用灰色关联和胃含物法对其与秋刀鱼渔场分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秋刀鱼的平均日产量为7.72±5.25t/d,日均网次产量为0.78±0.33t/net,都与桡足类、端足类、箭虫类的分布关系非常显著。秋刀鱼胃含物样本频数最高依次为桡足类、箭虫类、虾类、端足类、浮蚕类。在浮游动物中,桡足类和箭虫类占绝对优势,出现频率分别达到100%和93.3%,平均生物量为298.56mg/m^3和118.09 mg/m^3,其和占总生物量的高达96.88%,严重影响了总生物量的空间分布,分析认为与中心渔场分布的关系最为显著,因此可将其生物量大小作为确定秋刀鱼中心渔场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1.
戴国梁 《海洋渔业》1998,20(1):20-22
本文取材于1980~1996年长江河口的多年调查资料。调查表明:长江河口软体动物种类较贫乏,共采集到软体动物10种。软体动物的年平均生物量为54.25g·m~(-2),占长江河口底栖动物总生物量的88.4%,其中河蚬为软体动物的优势种,其生物量占软体动物的93.8%。长江河口软体动物的分布和种类的贫乏与长江的流速、含砂量、河口盐度变化幅度有密切的关系。此外,在长江河口上海江段首次采集到唯一的一个扭蚌标本。  相似文献   

12.
长江口河日锋区及邻近水域渔业↑(*)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长江口河口锋区及邻近水域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构成多种经济鱼类的重要产卵、索饵场所,是重要渔业水域之一。本文根据有关调查资料和历史文献,对水域的渔业概况进行了初步探讨。分析了水域鱼类区系特征、生态类型。简要介绍了水域主要经济鱼类的洄游分布、资源状况和渔业生产等内容。  相似文献   

13.
上海市长江口区渔业资源及其利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王幼槐  倪勇 《水产学报》1984,8(2):147-159
上海市所辖长江口区,长约100余公里,面积约275万亩。1959年-1982年的年平均渔获量为4587.68吨;1962年产量最低,仅2921.5吨,1971年最高,达7483吨。产鱼类106种,其中淡水鱼类有24种,占总种数22.64%;咸淡水鱼类32种,占30.19%;海水鱼类44种,占41.51%;海淡水洄游鱼类6种,占5.66%。经济鱼类以凤鲚、刀鲚和前颌间银鱼为主,此外还有鲻鱼、梭鱼、鲈鱼、鲥鱼、长吻鮠、白鲟、达氏鲟、棘头梅童鱼、鳗鲡、红类和东方纯等,共约20种。虾蟹类以安氏长臂虾和中华绒螯蟹最具经济价值。苗种资源开发以鳗苗和蟹苗为主。本文对主要经济水产品渔获量的年际变化作了分析和介绍,并就河口渔业的资源保护和增殖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长江口外海域龙头鱼营养生态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2009年9月至2010年8月在东海北部、黄海南部海域获取的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样品,采用胃含物分析法,对龙头鱼的摄食习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龙头鱼摄食饵料种类有39种,鱼类是其主要饵料类群,所占质量百分比为84.13%。优势饵料种类为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细条天竺鱼(Apogonichthys lineatus)、皮氏叫姑鱼(Johnius belengerii)、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等。龙头鱼的摄食强度秋季最高,冬季最低;食物组成季节变化明显,春季主要摄食虾类,其他季节则主要以鱼类为食;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食物组成及摄食强度具有显著差异,体长为100 mm和250 mm处存在食性转换现象,并在体长250 mm时表现为由广食性向狭食性转换的特征,摄食选择性增强。龙头鱼营养级为3.80,在东、黄海食物网中处于较高的营养层次。  相似文献   

15.
长江口、杭州湾浮游动物生态调查报告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朱启琴 《水产学报》1988,12(2):111-123
本文根据1982年8、11月,1983年2、5月调查资料对长江口、杭州湾浮游动物的生态类型、数量分布、种类多样性等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并对其与环境污染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本调查区浮游动物其生态类型基本以半咸水性河口种类、低盐度近岸种类及温带外海种类为主;在调查区内从种类组成和标本形态来看,虽然目前不能断言污染物对浮游动物的影响,但生物量却有明显下降,浮游甲壳类中铜、锌积累较严重,调查期间出现二次赤潮,范围为30多平方公里和10平方公里左右。这些现象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6.
本文使用 1960—1989 年期间浙江沿海各海洋站的海表温度、盐度、海洋水文断面观测以及长江径流量资料,据相关和谱分析方法分析了浙江沿海水域温、盐度和长江径流量的年际变化,其相互之间以及与渔况的关系。指出浙江沿海水域温、盐度、长江径流量和渔况均明显存在2.5年的周期变化。在2.5 年变化周期上,这些要素变化关系密切,部分地与El Nino/La Nina 事件相联系。每当浙江沿海水域海表温、盐度和长江径流量发生持续的异常,渔况必发生变化。可据温、盐度、长江径流量的长周期变化预测渔况的长周期变化。  相似文献   

17.
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底栖动物生态特点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戴国梁 《水产学报》1991,15(2):104-116
本文根据1982—1983年四个航次调查的定量资料,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的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和生物量及栖息密度的分布进行叙述和讨论。调查结果:棘皮动物的生物量居首位,多毛类在调查区广为分布的类群,并占有较大的数量。生物量和栖息密度的分布极不均匀,高生物量和高栖息密度的分布趋势基本相似,两者都在调查区的北部。8月生物量最高,平均为23.27g/m~2;2月最低,平均为10.09g/m~2。8月栖息密度最高,平均为84.8个/m~2;2月最低,平均为20.1个/m~2。同时,还叙述甲壳类的豆形短眼蟹生物量和栖息密度的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18.
长江口及邻近水域渔业环境质量的现状及变化趋势研究   总被引:18,自引:8,他引:10  
本文根据2000~2002年6个航次的调查资料,对长江口及邻近水域的渔业环境质量进行全面研究及变动趋势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江口及邻近水域营养盐含量十分丰富,约90%无机氮是以硝酸盐形态存在。该水域主要受营养盐、重金属及有机物的污染。其中杭州湾水域受污染程度最为严重。长江口及邻近水域浮游植物初级生产主要受磷营养盐的限制。总的来说,长江口及邻近水域渔业环境质量正呈逐步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9.
长江口定置张网渔业调查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国祥  张雪生 《水产学报》1985,9(2):185-198
本文报导了1982年和1988年长江口(E121°10′~122°15′;N31°00′~31°42′)定置张网渔业调查情况。调查表明: (1)长江口定置张网包括深水张网、高仓张网、插网、挑网四种渔具。作业范围主要在潮间带和潮下带水深8米以内的四个区域;①自崇明岛北四滧河口到佘山西北一带;②由白龙港至老港以及九段沙、铜沙一带;③从浏河口外到宝钢码头之间;④长兴、横沙两岛的南、北港水道和吴淞口外。作业期一般从2月至11月。 (2)渔获物种类组成共有61种,分属鱼类、甲壳类、水母类,头足类和哺乳类。其中主要经济种类有:长颌鲚、凤鲚、前颌间银鱼、安氏白虾、中华绒螯蟹和海蜇。 (3)据崇明、宝山、川沙和上海四县,1971年—1982年资料统计:年平均投网数达 4189顶。年平均渔获量为7.6万担,其中毛鲚约占43.4%。 鉴于长江口渔业资源因遭受酷渔滥捕、水质污染、渔场浅滩局部变迁和航道拓宽等因素的影响而开始衰退,建议结合渔民生计,尽快制定对定置张网采取限制、调整等“繁保”管理措施,使渔业资源得到保护和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20.
通过室内培养实验,模拟了不同条件下(水体盐度、温度、pH值、富氧缺氧等)长江径流淡水和东海外海水的混合过程,初步了解了上述主要环境因子对长江口硅酸盐(SiO3-Si)混合模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1)长江淡水(包括已滤和未滤)与外海水在混合过程中,SiO3-Si浓度在大约40 h后可基本达到平衡。2)混合水体中SiO3-Si浓度与其盐度表现出良好的负相关关系,长江口SiO3-Si浓度主要受物理混合稀释影响,已滤长江淡水与未滤长江淡水同外海水混合,二者混合水体中SiO3-Si浓度随盐度的变化无显著差异。实验条件下,水体泥沙等颗粒物的存在对SiO3-Si在稀释过程中的浓度没有显著影响。3)随着混合水体温度升高,其SiO3-Si浓度略有升高,表明长江冲淡水对外海海域SiO3-Si的补充存在季节性差异。4)pH为4-8时,混合水体中SiO3-Si浓度相差不大,pH=10时,SiO3-Si浓度发生改变,可能是悬浮颗粒物对SiO3-Si的解吸增加、pH影响了SiO3-Si的存在形式。5)在富氧和缺氧状态下长江淡水同外海水混合,混合水体中SiO3-Si浓度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