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掌握草原害鼠数量变动规律开展综合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草原鼠害已成为影响畜牧业发展的主要灾害之一,控制鼠害的主要途径是研究主要害鼠生态及种群数量变动规律,从而进行综合防治。害鼠数量消长经过低谷-上升-高峰-下降-低谷四个期。黑线仓鼠、长爪沙鼠,布氏田鼠的数量变动一般低谷期10年以上.上升期1~2年,高峰期1~2年.下降期1~2年。掌握鼠的数量变动规律,建立预测公式,开展预测预报.在鼠数量上升期选用抗凝血杀鼠剂把鼠密度控制在危害阈值之下;对退化草场采取多种措施如禁牧、围栏、封育等使草场恢复生产力,对未退化的草场制定合理载畜量防止过牧,不给鼠类提供适宜的栖息环境;保护鼠类天敌等措施进行综合防治,把害鼠密度长期控制在不危害的程度,实现草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中西部草原主要害鼠数量动态预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6年4-10月每月中旬在内蒙古呼和浩特郊区,正镶白旗和达拉特旗不同类型草场上进行了鼠类数量调查,3个地区共布放50900个夹日,捕获鼠1934只。分别对3个地区不同鼠种数量季节变化进行了分析,同种群不同地区季节变化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3.
2007年4~10月,在内蒙古呼和浩特郊区和锡林郭勒草原分别对长爪沙鼠、黑线仓鼠、五趾跳鼠和布氏田鼠进行了种群数量动态和预测研究.根据2007年实地调查数据,利用已经建立的预测模型,分别对上述4种鼠2008年的数量作出预测:预测2008年上述两地长爪沙鼠数量均不多,不致形成危害;黑线仓鼠2008年春季捕获率为0.97±0.48%~1.49±0.59%,秋季捕获率为0.52%,也不会形成危害;2007年五趾跳鼠捕获率0.06%,预测2008年该鼠数量也不多,不会造成危害;锡林郭勒草原2007年布氏田鼠年捕获率为1.67%,预测2008年布氏田鼠数量仍处在低谷期,不会形成大面积危害,但局部地方,如锡林浩特市郊的草场春季可能增多,应作好防治的准备工作.建议建立草原鼠类数量长期监测点,开展预测预报,在鼠的数量上升之前采取主动防治措施,把鼠密度长期控制在危害阈值之下,实现草原鼠害的持续控制.  相似文献   

4.
阿拉善荒漠几种主要害鼠的生态危害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对阿拉善荒漠草场几种主要害鼠的生态特征,分布及其危害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害鼠4月份开始活动频繁、危害多种沙生灌木,严重发生区洞群地面覆盖率高达46%,是造成草场退化,水化的主要因素之一。每年4-5月份是害鼠的防治适期,采用投放灭鼠毒饵、烟雾炮熏蒸和生态防治均可取得良好灭效。  相似文献   

5.
概述了喀什地区主要危害鼠类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以及常用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正镶白旗典型草原鼠类组成及数量变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1987-1992年5~9月,每月中下旬作者在内蒙古正镶白旗天然草场和10000亩围栏草场上,利用直线法调查鼠的种类组成和密度,共调查16350个夹日,捕获鼠3486只,隶属3科6种;鼠类组成年度差异较大,1987和1988年围栏内外,布氏田鼠为优势种,在鼠类中所占比例均在90%以上,1988年之后该鼠显著减少,到1990、1992年每年仅能捕到1只。经过6年调查,鼠种组成发生了变化,由布氏田鼠为主的群落演替成以黑线毛足鼠和达乌尔黄鼠为主的群落;种群数量的季节和年度变化明显;文中就各种变动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7.
鼠类生态与鼠害综合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鼠类在生态系统中属消费者,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后,常伴随有鼠害发生。故鼠害防治应以生态学原理,因地制宜地把生物灭鼠、生态灭鼠、化学灭鼠等方法有机结合起来,综合治理鼠害,恢复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8.
9.
本文从不同角度论述害鼠防治中涉及的许多方面问题,通过对大面积灭鼠实例的分析,证明一塌糊涂2鼠可以得到新的草原生态平衡。灭鼠后第二年牧草质量由劣变优并保持稳定,优质牧草与杂草的比例从灭鼠前的1:6恢复为2:1,牧草价格从0.029元/公斤提高到0.042元/公斤。灭鼠后可获得高于灭鼠投资7倍以上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初步研究了川西北草地主要害鼠高原鼢鼠、高原鼠兔的综合开发利用,探索了化害为益,有效防治害鼠,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
锡林郭勒草原布氏田鼠种群数量预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布氏田鼠是锡林郭勒草原主要鼠种之一,是种群数量极不稳定种类,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过3次大发生:1972~1976年、1984~1988年、2003年至今;布氏田鼠数量变动经过低谷期、上升期、高峰期和下降期,一般上升期、下降期分别为2年,高峰期1~2年,低谷期7~12年.根据布氏田鼠数量变动规律,2005年为高峰期,2006年为高峰期后期,因此2006年春季数量较多,至秋季进入下降期.建议2006年春季开展大面积灭鼠,在锡林郭勒草原建立监测站,开展预测预报.  相似文献   

12.
鄂尔多斯沙地草场鼠类组成及动态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1-1995年4-10月,每月中旬进行鼠类生态学定点研究,在内蒙古鄂尔多斯沙地草场调查鼠类的组成和数量,共布放101845个夹日,捕获鼠6 325只。经鉴定隶属于4科9种,分别为达乌尔黄鼠,三趾跳鼠,五趾跳鼠,黑线仓鼠,小毛足鼠,子午沙鼠,长爪沙鼠,褐家鼠和小家鼠。  相似文献   

13.
黑线毛足鼠种群数量动态及预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董维惠  张耀量 《草地学报》1998,6(3):207-211
黑线毛足鼠在我国分布于北方典型草原和半荒漠草原,是内蒙古锡郭勒草原的常见鼠种之一。笔者于1987-1996年每年5-9月在内蒙古锡郭勒盟正镶白旗天然草原,利用直线铗日法对该鼠的种群数量进行调查。十年其布放了42750个铗日,捕获鼠412只,其中黑线毛足鼠179只,居第四位。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辽西地区规模奶牛场及农户的近5 000头奶牛乳房炎发病率的调查表明:奶牛乳房炎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上升,7~8岁时达到高峰,以后有下降趋势;泌乳月的增加会提高发病率;夏季由于天气炎热,气温过高,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季节;环境卫生条件的好坏也很大程度影响发病率;机器挤奶较手工挤奶发病率稍高.  相似文献   

15.
贯彻落实《草原法》依法强化草原管理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我国于 1 985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这部法律的实施 ,对加强草原的保护、建设和合理利用 ,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变化 ,原《草原法》已经不能适应和满足当前草原保护、建设和管理的需要。新《草原法》的颁布和实施 ,更能适应当前草原保护、建设和利用的需要 ,对改善草原生态环境 ,提高广大农牧民生活水平 ,促进牧区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因此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认真贯彻执行。1认真做好《草原法》的学习和宣传工作 贯彻落实《草原法》 ,一是各有…  相似文献   

16.
通过冬、春两季对高原鼠兔对燕麦、春小麦、青稞三种饵料的适口性及采食量的观察试验,表明青海产春小麦明显优于燕麦和青稞,具有推广前景,该项试验结果将有助于在大面积治理高原鼠兔时选择成本低、适口性强、易于采食染毒的饵料,从而提高灭鼠效果。  相似文献   

17.
天祝县位于河西走廊东部,草原分布有高寒草甸、灌丛草甸等草甸草原,高原鼠兔是南部草甸草场的优势鼠类,危害严重,有效洞口密度达458个/hm2。为了进行有效防治,制作鹰架,招鹰控鼠。观测结果表明,招鹰控鼠方法控制高原鼠兔效果明显,第3年有效洞口密度平均降低37.5%,植被破坏率平均减少11.4个百分点,有效抑制了高原鼠兔种群数量的恢复,减少了牧草损失。  相似文献   

18.
贺兰山独特的地势地貌和植被垂直分布特点,为啮齿类动物的群落结构和分布特征研究提供了良好条件。在2013年分春、夏、秋3个季节,采用铗日法对内蒙古贺兰山的啮齿动物种类组成和海拔梯度分布情况进行了细致研究。调查选取了8条典型沟道,共布设有效铗日18 748个,捕获啮齿动物235只,隶属2目5科11属13种。捕获种类最多的为哈拉乌沟(11种),最少的是雪岭子沟和甘树湾沟,各捕获2种。啮齿动物多样性垂直分布特点总体上呈现中间高两头低的趋势,符合"驼峰形"格局。  相似文献   

19.
奶牛蹄病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降低奶牛蹄病的发病率,促进奶牛业健康发展,笔者对某大型奶牛场开展了奶牛蹄病发生规律的调查及综合防控措施研究。结果表明,该奶牛场蹄病年平均发病率达24.2%,其中:不同季节奶牛蹄病的发病率以第三季度最高,达39.8%;不同年龄奶牛蹄病的发病率以5~7岁最高,达39.1%;不同胎次奶牛蹄病的发病率以第4胎次最高,达45.4%;泌乳奶牛蹄病的发病率随泌乳量的增加而升高。自采取综合防控措施以来,该规模化奶牛场蹄病发病率逐年下降,由2006年的34.7%下降至2010年的11.9%,防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