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甘蓝型油菜种质氮素营养效率的鉴定及评价指标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建立甘蓝型油菜种质氮素营养效率的鉴定及评价方法,筛选合理的次级评价指标和氮素营养高效基因型,在田间小区试验条件下设置低氮(45 kg/hm2)、中氮(180 kg/hm2)和高氮(270 kg/hm2) 3个施氮水平,测定了416份不同生态类型甘蓝型油菜种质植株性状及氮素吸收效率(NAE)、氮素利用效率(NUE)和氮收获指数(NHI)。各性状在不同氮素水平下对氮的敏感性不同,低氮下第一次有效分枝数的变异程度表现为最大,单株籽粒重次之;中氮和高氮处理水平下单株籽粒重的变异程度均表现为最大,低氮胁迫加大了种质间的差异。油菜种质氮素营养效率基因型间差异明显,表现中效类型的种质最多,高效和低效的较少。油菜种质间成熟期NAE的鉴定与评价应选择在低氮处理下,以单株籽粒重、单株地上干重和株高为间接指标进行选择效果明显;油菜种质间成熟期NUE的鉴定与评价应选择在高氮处理下,以单株地上干重、第一次有效分枝数、单株籽粒重和每角粒数为间接指标进行选择效果明显;油菜种质间成熟期NHI的鉴定与评价应选择在低氮处理下,以单株籽粒重、单株地上干重和茎基粗为间接指标进行选择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
甘蓝型油菜耐湿种质资源的快速筛选   总被引:1,自引:7,他引:1  
将不同来源甘蓝型油菜种质资源种子发芽60h,取露白种子进行密闭水淹缺氧处理12h后转入砂床继续 发芽,未作缺氧处理的露白种子作为对照, 6d后测定发芽相关性状,根据发芽性状差异评价油菜耐湿性。结果表 明,与对照相比,缺氧处理对油菜幼苗生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平均相对根长为24. 7% ,平均相对茎长和鲜重分 别为59. 7%、69. 1% ,平均相对成苗率为79. 4% ,平均相对活力指数(RV I)为0. 49。相关分析表明, RV I、电导率、相 对成苗率、相对根长、相对茎长、相对鲜重等各发芽相关性状均相互呈极显著相关,其中相对活力指数可以全面评 估甘蓝型油菜在缺氧胁迫后的恢复生长能力,而电导率可以作为耐湿材料高通量早期筛选的指标。不同材料RV I 呈正态分布,变幅为0. 04~0. 92,表明甘蓝型油菜种质资源耐湿性存在十分丰富的遗传差异,其中03P79 - 1、03P62 - 5、中双8号等品系(种)具有较强的耐湿性,可以作为耐湿性资源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3.
为合理调整不同氮素吸收利用效率油菜品种的氮肥用量,提高氮素利用效率,大田试验条件下,根据长江流域冬油菜主产区广泛种植的34个甘蓝型油菜品种的氮素吸收和利用效率的差异,以氮素吸收和利用效率的平均值为界线将供试品种分为4类,即A-高效吸收高效利用型、B-低效吸收高效利用型、C-高效吸收低效利用型和D-低效吸收低效利用型,研究4类油菜的生长性状、干物质及氮素积累和分配的特点。结果显示,A类品种在主序长、主序角果数、一次分枝数和一次分枝角果数等农艺性状上表现很强的生长优势,B、C两类居中,D类品种最低。氮素吸收效率高的品种,其干物质量、氮素积累量相对越多,不同类型油菜的地上部生物量及氮素积累量顺序为C、A>D、B;氮素利用效率高的品种,干物质量和氮素积累在籽粒中的分配相对较多,而在果壳中分配相对较少,籽粒产量以及籽粒氮素积累量顺序则为A>B、C>D。  相似文献   

4.
利用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创建油菜新种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为了拓宽甘蓝型油菜的遗传基础,从四川、重庆、云南和西藏部分地区采(收)集了一批白菜型油菜、白菜和白花芥蓝地方品种,包括一部分白菜型油菜野生种和半野生种,通过远缘杂交,人工合成了一批甘蓝型油菜新材料。这批新材料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主要包括特长角、大粒、多分枝、矮秆、黄籽、白花、抗病等重要遗传类型,部分材料具有重要的育种及研究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为筛选氮高效油菜资源提供参考,本研究建立甘蓝型油菜苗期氮效率评价以及氮效率基因型差异的鉴别方法,以162份油菜育种品系为材料,设置正常氮供给(氮浓度为9 500μmol/L)和低氮胁迫(氮浓度为237.5 μmol/L)两个氮水平处理,采用营养液培养方法,研究不同氮水平下油菜苗期生物学性状及氮累积量,并对所有品系进行氮效率评价和基因型差异分类。两年试验结果显示,油菜生物量、主根长、侧根长、根冠比、氮累积量及氮吸收和利用效率在不同氮水平处理间差异极显著。不同氮水平下,油菜苗期生物量与氮累积量、氮利用指数、氮吸收效率极显著正相关,与侧根长显著正相关。低氮胁迫下油菜主根长、侧根长和根冠比增加,且根冠比与侧根长显著正相关,说明低氮胁迫下侧根伸长是油菜苗期适应低氮胁迫的重要途径之一。相比氮利用效率,氮吸收效率对油菜苗期生物量的形成影响更大,油菜苗期生物量与氮吸收效率存在极显著相关性,侧根长、氮累积量、氮利用指数与氮吸收效率存在显著正相关。因此,生物量可作为评价油菜苗期氮效率的主要指标,侧根长、氮积累量、氮利用指数可作为辅助指标。以不同氮水平下植株生物量的平均值为阈值,对162份供试油菜品系氮效率进行分类,其中双高效型油菜基因型23份、双低效型油菜基因型28份、中间型油菜基因型111份。进一步分析表明,双高效型油菜生物量、氮累积量、氮吸收效率均高于双低效型油菜,低氮胁迫下双高效型油菜在氮吸收累积方面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6.
甘蓝型油菜氮素吸收利用的杂种优势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2个甘蓝型油菜品种(系)为亲本(17个母本,5个父本),按NCⅡ交配设计配成85个F1杂种,研究了产量、氮素吸收总量(TNA)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NUEg)的杂种优势表现。以杂种离中亲优势值(Hm)和超优亲优势值(Hb)作为杂种优势的评价指标,以Hm和Hb的显著差异出现率作为一个性状杂种优势潜力的指标。结果表明:产量的Hm正向显著组合数占杂种总数的87.06%;Hb正向显著组合数占杂种总数的60.00%,表明产量的离中亲优势值比超优亲优势强。TNA的Hm正向显著组合数占杂种总数的40.00%;Hb正向显著组合数为18个,占杂种总数的21.18%。NUEg的Hm正向显著组合数占杂种总数的67.06%;Hb正向显著组合数占杂种总数的47.06%。表明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杂种优势比氮素吸收总量杂种优势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7.
油菜氮素吸收效率的基因型差异及其与农艺性状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土培试验,在不同供氮水平下,对50份甘蓝型油菜材料进行氮素吸收效率筛选。结果表明,不同油菜基因型的氮素吸收效率具有显著差异,氮素供应水平较高时不同基因型氮素吸收效率的变异更大;在油菜各器官生物量、各生育期地上部生物量、各器官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比例和各种农艺性状等指标中,根系生物量差异最大,表明根系生物量可能是评价油菜氮素吸收效率的重要指标。氮素供应水平较高时,氮高效基因型与氮低效基因型地上部生物量的差异从五叶期到成熟期呈增高的趋势,有效角果数、株高和第一个有效分枝高度差异显著;而施氮水平较低时,地上部生物量差异不显著,千粒重和每角粒数差异也不显著。供氮水平改变时,氮高效基因型的油菜生物量、籽粒产量和茎叶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比例及多个农艺性状指标都有显著变化,而氮低效基因型的相应指标变化则较小,表明氮高效基因型对氮素供应水平更敏感。  相似文献   

8.
为培育具有高潜力的减肥增效油菜品种,以不同甘蓝型油菜种质资源为材料,通过两年三点的田间肥效试验,研究了它们对氮肥的响应特征及节氮增产潜力.以产量平均值为分界线将供试材料划分为4种类型:低氮高效型、双高效型、双低效型和高氮高效型.在高氮条件下,双高效型和高氮高效型材料具有16.96%~36.50%的节氮潜力和21.57%...  相似文献   

9.
甘蓝型油菜抗寒性鉴定方法的建立和种质资源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可利用的抗寒种质资源,建立了甘蓝型油菜抗寒性鉴定方法:将3叶期到4叶期的幼苗经4℃预处理(低温锻炼)24h,然后分别做4种冷冻处理(-2℃1h、-2℃1h+-4℃1h、-2℃1h+-4℃1h +-6℃1h),随后统计存活率,计算抗寒指数,评估抗寒性。通过该方法对来自国内外的226份油菜资源进行抗寒性评价,结果表明:4种冷冻处理下,供试材料的存活率差别明显,抗寒指数范围是0~52。从中筛选出6份强抗寒性的种质,抗寒指数大于33;根据不同生态区划分,冬性、半冬性和春性材料的平均抗寒指数分别为8.10、7.70和9.10,春性材料抗寒性最优,也说明鉴定方法具有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甘蓝型油菜高含油量种质选育研究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以种子含油量达到50%为主攻目标,自1998年以来采用品种间杂交和系统育种相结合的方法,以含油量起点较高的群体为选择对象,运用种子含油量的正向选择与种皮色泽负向选择相结合的筛选技术,育成了HOC1、HOC2和HOC3等3个种子含油量达到50%的甘蓝型油菜新种质。其年度间含油量性状较为稳定,综合性状良好。同时还比较了同一遗传背景下高、低油分品系角果皮与种子油分积累的差异,高含油量品系角果皮具有较强的油份积累与转移效率。  相似文献   

11.
甘蓝型油菜不同基因型幼苗磷营养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以对低磷敏感性不同的甘蓝型油菜进行营养液培养,研究施磷和不施磷条件下不同基因型油菜苗期生长及磷营养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在不同施磷处理中,不同基因型油菜外部形态,生物量和根冠比存在明显差异;磷营养影响不同基因型油菜的磷吸收和分配,以及地上部氮,钾,钙,镁的吸收。  相似文献   

12.
黄籽油菜的育种及推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功华  田森林  刘淑艳 《作物研究》2005,19(2):126-128,131
对黄籽油菜的优势、当前育种现状和推广应用前景进行了综合分析,认为黄籽油菜比黑籽油菜具有种皮薄、木质素含量低、油分高、菜油亮的显著优势.通过利用自然或人工创造的黄籽变异材料进行杂交育种和杂种培育,已选育出一批通过审定的黄籽油菜品种、组合,在生产上推广应用.黄籽油菜在栽培上应注意区域化种植、适当增加播种量、合理栽培管理、保持黄籽种皮颜色和高油分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甘蓝型油菜抗倒性评价及抗倒性与株型结构的关系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20  
以一批抗倒伏和易倒伏的甘蓝型油菜进行田间试验,研究甘蓝型油菜抗倒性评价指标及抗倒性与株型结构关系。结果表明,成熟期田间测定抗拉力可反映出品种的抗根倒能力,成熟期根重及根颈粗与品种的抗根倒能力也有密切关系。成熟期室内测定的茎秆抗折力矩可反映出品种抗茎倒能力,茎重,尤其是茎干重/茎秆长也能反映品种茎秆的抗倒能力。株高、茎秆重心高度/株高等形态指标与品种抗倒性有密切关系。株高、分枝点高/株高适中、重心高度/株高较小、分枝数适中、角果分布均匀、株型为紧凑型的品种较抗倒伏,单株生产力也较高,是理想的抗倒株型。  相似文献   

14.
密度和施肥水平对双低油菜苏油1号产量及分枝习性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密度和施肥水平两因子对苏油1号产量及分枝习性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1)移栽11.25万株/hm2,施纯氮270kg/hm2是适宜苏油1号的种植密度和施肥处理,产量达到3452.0kg/hm2.(2)产量结构因子以单位面积有效角果数对产量的影响较大,其次为千粒重和每角粒数。(3)随密度和施氮量增加,单位面积有效果数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千粒重与施氮量关系密切,但过量施氮则降低千粒重,(4)单位面积为枝数多,分枝角果数多和分枝籽粒多是苏油1号的高产表现。  相似文献   

15.
甘蓝型油菜裂果抗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油菜收获前和收获时容易裂果,给生产造成严重损失,通过探讨油菜角果构造和开裂过程,裂果抗性评价以及提高裂果抗生的机理等,综述了油菜裂果抗性的研究进展,促使在油菜育种实践中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16.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irrigation and nitrogen fertilizer on agronomical and physiological traits of two winter rapeseed varieties, an experiment was established in a randomized complete block design as split-plot factorial arrangement with four replications in 2005-2006 at Agricultural Research Station of Khorramabad, Iran. Irrigation as main-plot factor consisted of four levels (I60, I90, I120 and I150). Sub-plot factors included nitrogen in four levels (N0, N70, N140, and N210 kg N ha(-1)) and two varieties (Zarfam and SLM046). Thousand-seed weight (TSW) in all irrigation and nitrogen levels was lower in the 2006 than that of the 2005. Seed oil percentage (SOP) was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water use only in second year. As nitrogen rate increased, SOP decreased and seed oil yield (SOY) increased in the 2006 significantly (p < 0.05). With increasing water supply, SOY increased in first year. Zarfam variety had a higher TSW and SOP in both years. According to combined analysis results, seed and oil yield were not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irrigation treatments and rapeseed varieties. Seed yield had no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70 to 210 kg N ha(-1) treatments. Both Water Use Efficiency (WUE) and dry matter remobilization efficiency (DMRE) were increased by decreasing water supply in I90 to I150 treatments. But N0 and N210 resulted in the lowest WUE and DMRE, respectively. Considering all traits, the first year of experiment was better than second year. The irrigation x variety interaction had a significant (p < 0.01) effect on seed yield and WUE. Generally, I150N70V1 combination is recommended in the region of the study due to high performance in production of seed and oil yield.  相似文献   

17.
甘蓝型油菜耐湿性的遗传差异鉴定   总被引:1,自引:7,他引:1  
9个不同遗传背景的甘蓝型油菜品种(系)在室内进行发芽种子水淹和春季田间模拟湿害条件下,研究油菜对湿害胁迫的耐湿遗传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油菜品种(系)对湿害具有较大的遗传差异。发芽种子湿害胁迫后,耐湿品种中双8号和中双9号等品系(种)具有较强的耐湿性,表现为发芽湿害处理后活力指数、成苗率、相对苗长、相对根长和相对苗重等显著较高,田间湿害后单株有效果数、每角粒数和单株粒重的降低程度显著低于其他品种,而且千粒重显著提高,含油量和蛋白质变化不显著。不耐湿的品种如GH01等活力指数、相对苗长、相对苗重、单株粒重、每角粒数含油量等显著降低,蛋白质含量显著提高。相关分析表明,发芽种子耐湿活力指数与花期田间湿害后的产量性状耐湿指标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8.
湿害威胁中国的油菜生产。本文阐述了前人关于湿害对植物生长的危害机理,概括了湿害对油菜生长的影响、油菜耐湿性的遗传多样性、油菜耐湿性形成的生理生化和遗传机理的研究进展,指出今后应重点建立油菜耐湿分子育种技术,深入研究耐湿基因网络,发现和克隆耐湿相关基因,为提高油菜的耐湿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不同氮水平下杂交油菜的矿质营养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1994年和1995年在田间不同施氮水平条件下,对杂交油菜品种黄杂1号和秦油2号氮、磷、钾、钙、镁、铁、锌和锰的吸收、积累和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指出,不同施氮水平条件下随生育期进展植株氮、磷、钾浓度的变化均表现为由高到低趋势。不同生育期植株氮、钾浓度和生育前期的植株磷浓度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生育后期的植株磷浓度却随施氮量的增加表现为降低趋势。在生育后期植株各器官的氮、磷养份向籽粒的迁移性较强,而钾的迁移性则相对稳定。钙在果壳的浓度最高,在主茎和果中所占的比例最大,而在种子中的浓度和所占比例最小。铁在根系中的浓度和所占比例最大,而种子的浓度和所占比例最小;镁、锌和锰均是在种子中的浓度和所占比例最大。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低氮胁迫下氮效率差异油菜在根系形态及养分吸收累积方面的差异,以一对氮效率差异油菜种质为材料,通过水培研究在低氮胁迫下苗期根系形态和养分累积的变化及差异。结果表明,在不同氮浓度处理下,两个材料根系和养分累积量都存在显著差异(P<0.01)。低氮胁迫下(N浓度为0.38mmol/L),油菜主根长和侧根长显著增加,根系木质化程度降低,养分累积量显著下降。与氮低效油菜种质相比,氮高效油菜总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侧根数及主根长,分别高出30.96%、22.02%、24.13%、28.20%和40.62%,且植株氮、磷、钾累积量分别是氮低效油菜的2.02、1.89、3.37倍。此外,氮高效油菜根尖分生区细胞分裂数目增加,伸长区细胞长度增加,可能导致了油菜主根的伸长生长。综上所述,与氮低效油菜相比,氮高效油菜对低氮胁迫耐受力更强,根系较为发达、养分累积 量降低幅度小。因此,氮高效油菜种质可能通过更发达的根系和更多的养分累积来应对低氮胁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