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脂肪源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肝脏脂肪酸组成、脂肪代谢相关指标的影响。挑选450尾体格健壮、大小均匀、平均体重为(17.67±0.03) g的珍珠龙胆石斑鱼鱼苗,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各组分别投喂以鱼油(FO)、豆油(SO)、亚麻籽油(LO)、菜籽油(RO)、花生油(PO)为脂肪源配制的5种等氮(粗蛋白质约49%)、等脂(粗脂肪约11%)试验饲料,试验期8周。结果表明:1)FO组和LO组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显著高于PO组(P0.05)。2) RO组的肝脏C18∶1含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SO组的肝脏C18∶2n-6含量显著高于除PO组外的其他各组(P0.05);FO组的肝脏C20∶5n-3、C22∶6n-3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3) PO组的血清甘油三酯(TG)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FO组的血清超氧化物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4) LO组的肝脏谷草转氨酶(AST)活性显著低于SO组(P0.05),谷丙转氨酶(ALT)活性显著高于FO组和RO组(P0.05),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低于FO组和PO组(P0.05)。FO组的肝脏脂肪酸合成酶(FAS)活性显著高于除LO组外的其他各组(P0.05),LO组的肝脏肉碱脂酰转移酶1(CPT-1)活性显著高于PO组(P0.05)。综上所述,饲料脂肪源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的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肝脏脂肪酸组成、脂肪代谢相关指标均有一定的影响。FO组和LO组的生长性能相对较好,而SO组和RO组次之,SO、LO、RO可以作为珍珠龙胆石斑鱼饲料中良好的植物油源。  相似文献   

2.
不同蛋白质水平对淡水黑鲷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给淡水黑鲷幼鱼(初始体重31.10±1.87 g)喂以蛋白质水平为30.89%、36.67%、40.08%、44.90%和 49.14%的等能颗粒饲料,探讨淡水黑鲷对饲料中蛋白质的需求。室内网箱40 d饲养试验结果表明:饲料中蛋白质含量40.08%时,淡水黑鲷幼鱼的终体重、相对增重率和相对增长率最大,均极显著高于30.89%组(P<0.01)和36.67 %组(P<0.05);40.08%组的终体长显著高于30.89%组和49.14%组(P<0.05);40.08%组的饲料系数极显著低于 30.89%组(P<0.01),但蛋白质效率显著高于30.89%、36.67%和49.14%组(P<0.05);各组的成活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用添加或不添加1000(IU/kg饲料)酸性植酸酶、4种磷酸二氢钙用量(0、5、10和15g/kg饲料)设计配方,制成8种试验饲料,开展为期8周的青鱼饲养试验.结果表明,青鱼摄食无植酸酶、加15 g/kg磷酸二氢钙的饲料(饲料4)和有植酸酶且磷酸二氢钙用量为10~15 g/kg的两种饲料(饲料7、8)后,鱼体增重和鳞片磷含量显著高于其它组,而饲料系数则较低,鱼体水分升高,脂肪降低.饲料中磷酸二氢钙用量为0~10g/kg时,添加植酸酶能使饲料磷在鱼体内的积累率显著高于其它试验组(P<0.05).试验鱼摄食无植酸酶和磷酸二氢钙的试验饲料(饲料1)后,其肌肉和鳞片的灰分含量、鳞片磷含量显著低于其它各组(P<0.05).青鱼摄食无植酸酶但磷酸二氢钙用量为0或5g/kg的试验饲料(饲料1和饲料2)和摄食有植酸酶但不加磷酸二氢钙种试验饲料(饲料5)后,全鱼磷含量显著低于摄食有植酸酶且饲料中磷酸二氢钙用量为5~15 g/kg的3个试验组(P<0.05).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桑叶黄酮对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幼鱼生长性能、体成分、血清和肝脏抗氧化指标及抗亚硝酸盐应激能力的影响。选取初始体重为(1.51±0.02)g的吉富罗非鱼840尾,随机分为6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35尾鱼。对照组饲喂基础饲料,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料中添加50、100、300、500和1 000 mg/kg的桑叶黄酮。饲养期56d。饲养试验结束后,各组采用亚硝酸钠进行72h应激试验。结果表明:1)各组间吉富罗非鱼增重率、饲料系数、蛋白质效率均差异不显著(P0.05)。各组间吉富罗非鱼鱼体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均差异不显著(P0.05)。2)试验组血清超氧化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均高于对照组,其中100、300、500和1 000mg/kg桑叶黄酮组血清SOD活性,50、500、1 000 mg/kg桑叶黄酮组血清GSH-Px活性及100、500mg/kg桑叶黄酮组血清T-AOC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血清丙二醛(MDA)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100、300和500mg/kg桑叶黄酮组肝脏过氧化氢酶(CAT)、SOD活性和T-AOC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肝脏GSH-Px活性以500 mg/kg桑叶黄酮组最高,显著高于1 000mg/kg桑叶黄酮组(P0.05)。3)亚硝酸盐氮应激48和72h,50、100、500mg/kg桑叶黄酮组的累计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饲料中添加桑叶黄酮对吉富罗非鱼生长性能没有显著影响,但提高了血清和肝脏抗氧化指标及抗亚硝酸盐应激能力。本试验条件下,通过回归方程分析,以血清SOD活性、T-AOC为评价指标,得出吉富罗非鱼幼鱼饲料中桑叶黄酮适宜添加水平为100 mg/kg;以肝脏SOD活性、T-AOC为评价指标,得出吉富罗非鱼幼鱼饲料中桑叶黄酮适宜添加水平为371.00~441.75mg/kg。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旨在探讨饲料中添加乳酸菌对凡纳滨对虾幼虾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试验选用450尾初始平均质量为1.42 g的凡纳滨对虾幼虾,平均分为5个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虾.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0、0.5%、5%、10%和15%的液体乳酸菌制剂.试验虾在室内循环水簇箱中饲养8周.结果表明:添加10%的乳酸菌组试验虾生长性能最好,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分别较对照组提高了7.13%(P>0.05)和4.23%(P>0.05);饵料系数较对照组也降低了8.38%(P>0.05),且显著低于5%组(P<0.05),其他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组肝胰脏和肠道中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均高于对照组,其中0.5%组肝胰脏中蛋白酶、淀粉酶和肠道中的淀粉酶活性最高.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5%组肠道蛋白酶活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溶菌酶活性都高于对照组,且10%和15%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中酚氧化酶(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蛋白质含量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试验组血清蛋白质含量都高于对照组,除0.5%组外的试验组PO活性都高于对照组,除15%组外的试验组SOD活性都高于对照组;对照组血清过氧化物酶活性最低,并显著低于10%组(P<0.05).结果提示:添加乳酸菌可一定程度地提高凡纳滨对虾幼虾的生长性能和消化酶活性,改善其非特异性免疫力.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采用初始体重(5.13±0.15g)的雄奥尼罗非鱼作为饲养对象.在饲料中分别添加不同水平微生态制剂(0、0.05%、0.1%、0.2%和0.3%),共设5个处理,采用开放式流水养殖.饲养8周.研究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微生态制剂对奥尼罗非鱼生长、饲料利用、体组成成分的影响。8周后注射嗜水气单胞菌进行感染试验.观察7d,计算存活率,研究添加微生态制剂对奥尼罗非鱼抗病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微生态制剂对奥尼罗非鱼的增重率、饲料系数、特定生长率、肥满度及蛋白效率均有显著影响(P〈0.05),但对成活率影响不显著(P〉0.05)。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对照组均显著低于添加量在0.1%~0.3%组(P〈0.05).与添加量为0.05%组差异不显著(P〉0.05)。饲料系数,对照组与0.05%组差异不显著(P〉O.05),均显著高于0.1%-0.3%组(P〈0.05)。蛋白效率和肥满度,添加0.2%和0.3%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和0.05%组(P〈0.05)。罗非鱼全鱼水分和蛋白含量.各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而全鱼体脂肪和灰分含量,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罗非鱼攻毒24h、48h、96h和168h后,对照组存活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但微生态制剂添加量为0.2%和0.3%时.存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0.05%添加量组(P〈0.05)。综合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蛋白质效率等生长性能指标以及攻毒后的成活率,建议在罗非鱼配合饲料中微生态制剂的适宜添加量为0.1%~0.2%。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水飞蓟素(Silymarm,SM)对黄曲霉毒素B_1(AFB_1)致毒的红姑鱼幼鱼(6.5±0.5)g生长性能、血清和肝脏生化指标及AFB_1在肝脏和肌肉中残留的影响。试验共分为7组,对照组(A0组)饲喂基础饲粮,A100和A500组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100、500μg/kg AFB_1,A100-S1、A100-S2、A500-S1、A500-S2组分别在A100和A500组饲料中分别补充0.25、0.5 g/kg SM。试验进行12周。结果表明:AFB_1造成红姑鱼成活率显著下降,而补充SM后成活率显著提高(P0.05);A100和A500组红姑鱼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和蛋白沉积率与A0组显著下降(P0.05),而SM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与A0组无显著差异,饲料效率和蛋白效率有提高趋势(P0.05);各组红姑鱼形体指标及体组成无显著差异(P0.05);AFB_1导致血清SOD、GPT和GOT活性显著提高(P0.05),显著降低了肝脏T-AOC、SOD、GPx和CAT活性(P0.05),补充SM后血清SOD、GPT和GOT活性与A0组无显著差异(P0.05),而肝脏T-AOC和SOD活性有明显提高,但仍显著低于A0组(P0.05),GPx和CAT活性则恢复到正常水平;A100和A500组肝脏中AFB_1残留均显著高于A0组,而SM使AFB_1残留量显著降低(P0.05),肌肉中AFB_1残留较少(P0.05)。结论,红姑鱼幼鱼摄食含AFB_1(100~500μg/kg)的饲料后,对其生长性能造成显著抑制,并引起肝脏抗氧化能力显著下降,引发肝损伤;补充SM使红姑鱼生长性能明显恢复,并可降低AFB_1在肝组织的残留。SM对红姑鱼幼鱼抗AFB_1的负面影响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通过2个子试验来研究饲料或养殖水体中添加地衣芽孢杆菌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和免疫力的影响。2个子试验所用凡纳滨对虾的初始均重均为1.06 g左右。在试验1中,5组对虾分别饲喂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D1组,作为空白对照组)、0.3(D2组)、3.0(D3组)、30.0 mg/kg地衣芽孢杆菌(D4组)和80.0 mg/kg益生菌A(为市售复合益生菌制剂;D5组,作为阳性对照组)的5种试验饲料;在试验2中,4组对虾全部投喂试验1中D1组饲料,并在试验开始前向1 m×1 m×1 m水泥池(有效水深0.7 m)的水体中分别投入0(d1组,即D1组)、0.4(d2组)、4.0 mg地衣芽孢杆菌(d3组)和40.0 mg益生菌B(为市售复合益生菌净水剂;d4组,作为阳性对照组),此后每隔7 d再分别补充0、0.2、2.0 mg地衣芽孢杆菌和20.0 mg益生菌B。每组均设6个水泥池,每个水泥池放养80尾对虾。试验1和试验2饲养时间均为8周。试验1结果表明:D1~D4组对虾的终末均重显著高于D5组(P0.05),但D1~D4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D2组对虾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D5组(P0.05)但与D1、D3和D4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D2、D3、D4组对虾的饲料系数显著低于D1组(P0.05),但与D5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D4组对虾的成活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对虾肝胰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在D2和D5组较高,且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对虾肝胰腺总抗氧化能力(T-AOC)在D4组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对虾肝胰腺丙二醛(MDA)含量随着饲料中地衣芽孢杆菌添加量的增加而降低,以D4组对虾肝胰腺MDA含量最低,且显著低于D1、D2、D3组(P0.05),但与D5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试验2结果表明:养殖水体中补充地衣芽孢杆菌对对虾的终末均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系数均没有产生显著影响(P0.05);d3组对虾肝胰腺碱性磷酸酶(AKP)、SOD活性和T-AOC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d2组对虾肝胰腺溶菌酶(LZM)活性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d1组对虾肝胰腺MDA含量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上述结果表明,地衣芽孢杆菌无论是添加在饲料中还是泼洒在养殖水体中都能提高凡纳滨对虾的免疫力;综合考虑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性能和免疫力,地衣芽孢杆菌在饲料或养殖水体中的添加效果优于益生菌A或益生菌B;综合试验1和试验2的结果,地衣芽孢杆菌在凡纳滨对虾饲料中的添加量应控制在0.3~3.0 mg/kg。  相似文献   

9.
以对照饲料和分别添加50、100、200、300、400mg/kg鸟苷酸二钠盐(5′-GMP-Na2)的试验饲料,饲养平均体重为(0.61±0.01)g凡纳滨对虾42d,试验结束时测定各组对虾的相对增重率、存活率、饲料系数和全虾的体成分组成,分析血清和肝胰脏总抗氧能力和超氧化歧化酶活性。结果显示,摄食添加50mg/kg鸟苷酸饲料组对虾的增重率最高,其次为100mg/kg组,但6组对虾的组间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与对照组相比,各添加组对虾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略有升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各组对虾血清及肝胰腺中的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差异均不显著(P>0.05),其中添加量为50和100mg/kg时,血清T-AOC分别比对照组升高11.2%和5.8%。试验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鸟苷酸钠盐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凡纳滨对虾的增重率、体蛋白及脂肪的含量以及血清及肝胰腺中T-AOC水平和SOD活性。  相似文献   

10.
试验研究饲料脂肪水平对彭泽鲫免疫、抗氧化和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以平均体质量为(31.58±0.19)g的彭泽鲫为研究对象,进行为期8周的饲养试验。将180尾试验鱼随机分成3组。以鱼油和豆油为脂肪源,配制脂肪水平分别为5%、8%、11%(实测值为4.7%、7.9%、11.1%)的试验饲料。结果显示: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增加,总抗氧化酶(T-AOC)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增强,11%饲料脂肪组活性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呈现相反的趋势。彭泽鲫肠道脂肪酶活性、胰蛋白酶活性随饲料脂肪水平的增加显著升高(P0.05),11%饲料脂肪组活性达到峰值。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增加,淀粉酶活性呈降低的趋势,5%饲料脂肪水平组其活性显著高于11%饲料脂肪水平组(P0.05)。试验结果表明,饲料中适宜的脂肪水平可提高彭泽鲫的消化酶活性,增强抗氧化能力,并有助于改善彭泽鲫的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1.
凡纳滨对虾不同生长阶段的蛋白质需要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旨在探讨饲料蛋白质水平对幼虾阶段和养成阶段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全虾和肌肉常规营养成分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以确定凡纳滨对虾幼虾阶段和养成阶段的蛋白质需要量.以鱼粉、小麦蛋白粉、酪蛋白和明胶为主要蛋白质源配制蛋白质水平分别为29.31%、33.19%、37.11%、41.45%、45.58%、49.03%的6种饲料.试验1(幼虾阶段养殖试验)和试验2(养成阶段养殖试验)分别选用720尾初始体重为(0.52±0.01)g和540尾初始体重为(7.93±0.03)g的凡纳滨对虾作为试验动物,均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桶),试验1每桶放养40尾,试验2每桶放养30尾.试验1和试验2的养殖期分别为56和42 d.试验1结果表明: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对虾的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均先显著上升(P<0.05)而后趋于稳定(P>0.05),而饲料系数(FCR)呈相反的变化趋势;饲料蛋白质水平为37.11% ~49.03%时,蛋白质效率(PER)随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显著下降(P<0.05);饲料蛋白质水平对对虾的成活率(SR)、肝体指数(HSI)未产生显著影响(P>0.05);29.31%组对虾的肥满度(CF)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各组对虾全虾、肌肉干物质及全虾粗蛋白质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37.11%组全虾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45.58%和49.03%组(P<0.05);29.31%和41.45%组全虾粗灰分含量显著高于33.19%和37.11%组(P<0.05);肌肉粗蛋白质含量在41.45%组达到最高值,并显著高于29.31%和49.03%组(P<0.05);29.31%组肌肉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除37.11%组外的其他各组(P<0.05);33.19%组肌肉粗灰分含量显著高于37.11%、41.45%和49.03%组(P<0.05).血清总蛋白(TP)含量及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活性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33.19%组血清总胆固醇(TC)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41.45%和49.03%组血清甘油三酯(TG)含量显著高于29.31%和33.19%组(P<0.05);45.58%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41.45%和45.58%组血清酚氧化酶(PO)活性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血清丙氨酸转移酶(ALT)活性最低值出现在37.11%组,并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试验2结果表明: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对虾SR、WGR、SGR、FCR及HSI的变化趋势同试验1结果;对虾的PER随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持续下降,29.31%和33.19%组显著高于41.15%、45.58%和49.03%组(P<0.05);各组对虾的CF无显著差异(P>0.05).全虾干物质、粗脂肪、粗灰分以及肌肉粗脂肪、粗灰分含量各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29.31%组全虾粗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45.58%和49.03%组肌肉干物质含量显著高于29.31%和41.45%组(P<0.05);45.58%和49.03%组肌肉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29.31%、33.19%和37.11%组(P<0.05).45.58%组血清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显著高于29.31%和33.19%组(P<0.05);血清SOD活性在45.58%组达到最高值,并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血清PO活性在37.11%组达到最低值,并显著低于29.31%、33.19%和49.03%组(P<0.05);血清ALT活性各组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血清AST活性在37.11%组达到最高值,并显著高于29.31%、33.19%和45.58%组(P<0.05).以SGR为评价指标,经折线模型拟合回归方程后得出,凡纳滨对虾幼虾阶段和养成阶段的蛋白质需要量分别为38.6%和36.8%.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旨在探讨高温季节饥饿后补偿摄食对团头鲂幼鱼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肠道消化酶活性及肝脏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试验设计5个组,分别为饥饿0、5、10、15、20 d后再补偿摄食3周,依次标记为S0(对照)、S5、S10、S15、S20组。选择初始均重为(22.03±0.04)g的团头鲂幼鱼270尾,随机分入这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8尾。结果显示:1)S10组试验鱼末体均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均达到最高,且补偿摄食期间其日摄食量和饲料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团头鲂幼鱼补偿生长是通过提高摄食率和饲料效率共同实现的。2)S5、S10组血清甘油三酯水平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而S20组血清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说明饥饿时间过长鱼体肝脏受到一定程度损伤;血清中其他生化指标如葡萄糖、总蛋白、白蛋白、总胆固醇水平和谷丙转氨酶活性在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3)补偿摄食后,S15组肠道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S20组肠道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组(除S5组外)(P0.05),说明饥饿时间过长在补偿摄食后鱼体内蛋白质消化能力增强。4)各饥饿后补偿摄食组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除S5、S20组外)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S20组肝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低于其他饥饿后补偿摄食组(P0.05),说明饥饿时间过长对机体抗氧化能力的恢复有所影响。由此可见,在本试验中,高温季节团头鲂幼鱼饥饿10 d后补偿摄食3周,补偿生长效果达到最佳,鱼体免疫与抗氧化能力也得到一定增强。  相似文献   

13.
饲料蛋白质水平对黄颡鱼生长、ATP酶活性和免疫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严鸥  周黎 《饲料广角》2006,(14):41-42,45
用蛋白质水平分别为26%、32%、38%和44%的4种等能饲料投喂黄颡鱼,结果显示:(1)饲料蛋白质水平为38%组的黄颡鱼特定生长率和饲料转化效率最高(P〈0.05);(2)蛋白质水平为44%组的ATP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而其他3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3)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溶菌酶活性都显著提高。其中44%组和38%组显著高于32%组和26%组(P〈0.051,而44%组与38%组之间以及32%组与26%组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4.
在基础饲料(未加VC)中分别添加0.030%VC(试验组1)、0.045%VC(试验组2)、0.030%VC+0.05%β-葡聚糖(试验组3)、0.030%VC+0.10%β-葡聚糖(试验组4),以基础饲料为对照组,饲喂中国明对虾幼虾[初始体重(0.065±0.010)g],经过室内网箱(50cm×60cm×120cm)40d的饲养试验,测定中国明对虾幼虾成活率、相对增长(重)率、免疫保护率及肌肉中ACP、CAT、SOD、LSZ活性。结果表明,试验组1的相对增长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4的相对增长(重)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的成活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试验组2和组4的ACP活性分别显著、极显著高于对照组;试验组1和组2的CAT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试验组4的LSZ和SOD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试验组的免疫保护效果好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糖脂比对日本沼虾生长性能及肝胰腺代谢酶活性、脂肪酸转运和Toll样受体通路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配制糖脂比分别为1. 12 (CL1)、2. 00 (CL2)、3. 56(CL3)、7.10(CL4)、24.12(CL5)的5种等氮(粗蛋白质含量为39%)试验饲料,对日本沼虾[(0.104±0.003) g]进行为期8周的饲养试验。将试验虾随机分为5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50只。结果显示:当糖脂比从1.12增加到7.10时,日本沼虾增重率变化不显著(P0.05),但糖脂比继续增加到24.12时,日本沼虾增重率显著降低(P0.05);各组日本沼虾的存活率无显著差异(P0.05); CL5组肝胰腺糖原含量显著高于CL4组(P0.05); CL4组肝胰腺己糖激酶(HK)和丙酮酸激酶(PK)活性最高,其HK活性显著高于CL1组(P0.05),PK活性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 0. 05);肝胰腺中丙二醛(MDA)含量、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各组间未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但CL1和CL2组肝胰腺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高于CL4和CL5组(P0.05); CL1组肝胰腺中B类Ⅰ型清道夫受体(SR-BI)和脂肪酸转运蛋白4(FATP4)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但较高糖脂比组(CL4组)肝胰腺中脂肪酸结合蛋白10 (FABP10)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较低糖脂比组(CL1、CL2和CL3组)(P 0.05); CL3组肝胰腺中Toll样受体3(TLR3)、髓样分化蛋白88(MyD88)、白细胞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4(IRAK4)、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RAF6)、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激酶激酶7(MAP3K7)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4(MAPK14)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由此可见,日本沼虾对饲料糖脂比有较大的适应性,但过高的糖脂比(24.12)会抑制其生长,增加肝糖原的累积;饲料糖脂比可调节日本沼虾肝胰腺脂肪酸转运和Toll样受体通路相关的表达。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硒代蛋氨酸(Se-Met)对条纹锯鮨生长性能、组织硒含量、抗氧化能力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取初始体重为(81.62±0.75) g的健康条纹锯鮨幼鱼540尾,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各组分别投喂硒含量为0.09、0.21、0.44、0.58、0.77和1.05 mg/kg的试验饲料。试验期8周。结果表明:1)饲料硒含量为0.58 mg/kg组的终末体重和增重率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饲料硒含量为0.58 mg/kg组的饲料系数最低,显著低于饲料硒含量为0.09、0.77和1.05 mg/kg组(P0.05)。2)饲料硒含量为0.77 mg/kg组的肌肉粗脂肪含量最高,显著高于除饲料硒含量为0.58 mg/kg组的其他各组(P 0.05)。饲料硒含量为0.44 mg/kg组的肌肉粗灰分含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3)饲料硒含量为0.77 mg/kg组的肝脏中硒含量显著高于饲料硒含量为0.09、0.21和0.44 mg/kg组(P0.05)。饲料硒含量为0.58 mg/kg组的血清中硒含量最高,显著高于饲料硒含量为0.09、0.21、0.44和1.05 mg/kg组(P0.05)。4)饲料硒含量为1.05 mg/kg组的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饲料硒含量为0.58 mg/kg组的血清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最高,显著高于饲料硒含量为0.77和1.05 mg/kg组。饲料硒含量为0.58 mg/kg组的血清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最高,显著高于饲料硒含量为0.09、0.21和1.05 mg/kg组(P0.05)。饲料硒含量为1.05 mg/kg组的血清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最高,显著高于饲料硒含量为0.09、0.21、0.44和0.58 mg/kg组(P0.05)。5)饲料硒含量为0.09 mg/kg组的肝脏GPx活性最低,显著低于饲料硒含量为0. 44、0. 58和0. 77 mg/kg组(P 0. 05)。饲料硒含量为0.09 mg/kg组的肝脏GR活性最低,显著低于饲料硒含量为0. 44、0. 58和1. 05 mg/kg组(P 0.05)。饲料硒含量为0.09 mg/kg组的肝脏GST活性最高,显著高于饲料硒含量为0.44、0.58、0.77和1.05 mg/kg组(P0.05)。饲料硒含量为0.77 mg/kg组的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最高,显著高于饲料硒含量为0.09和1.05 mg/kg组(P0.05)。饲料硒含量为0.44 mg/kg组的肝脏CAT活性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6)饲料硒含量为0.58 mg/kg组的血清总蛋白含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饲料硒含量为0.58 mg/kg组的血清总胆固醇含量最高,显著高于饲料硒含量为0. 09、0. 21和0. 44 mg/kg组(P 0. 05)。饲料硒含量为0.77 mg/kg组的血清免疫球蛋白M含量和溶菌酶活性最高,显著高于饲料硒含量为0.09、0.21、0.44和1.05 mg/kg组(P0.05)。以增重率、肝脏中硒含量、血清溶菌酶活性为评价指标,通过二次曲线分析得出条纹锯鮨对硒的适宜需求量分别为0.62、0.92、0.72 mg/kg,可见饲料中硒的适宜含量为0.62~0.92 mg/kg。  相似文献   

17.
试验研究β-葡聚糖的添加对小鼠粪样菌群、小肠ATP酶活性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180只纯正昆明种小白鼠(体质量(20±2)g),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按体质量0.1 mL/10 g灌胃氯化钠注射液,试验1、2和3组分别添加50、100和200 mg/kg β-葡聚糖.试验结果显示:各试验组粪样中β-半乳糖苷酶活性均高于对照组;随着灌胃天数的增加,提高粪便中乳酸菌的含量,降低粪便中大肠杆菌的含量,增强小肠各段钠钾ATP酶和钙镁ATP酶活性;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在试验周期28 d后,各试验组都显著高于对照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试验2和3组显著高于对照组.适宜添加量为100 mg/kg.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壳聚糖(CS)对饲料镉(Cd)胁迫下罗非鱼肝胰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将300尾平均体质量(10.69±0.55)g的罗非鱼随机分为5个处理组,每处理组4个重复,每重复15尾罗非鱼,试验期7周。5个处理组分别为对照组、Cd、Cd+0.5%CS、Cd+1.0%CS和Cd+1.5%CS组。在饲料Cd胁迫下,罗非鱼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降低(P0.05),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升高(P0.05),但是谷胱甘肽过氧化酶活性(GSH-Px)和总抗氧化(T-AOC)水平无显著变化(P0.05);随着壳聚糖添加水平的提高,肝胰SOD、GSH-Px活性和T-AOC水平逐渐升高,而CAT活性呈降低趋势;Cd+1.0%CS和Cd+1.5%CS组的SOD、GSH-Px活性和T-AOC水平显著高于Cd组(P0.05),而CAT活性显著降低(P0.05)。表明饲料中添加壳聚糖可改善Cd胁迫下罗非鱼肝胰抗氧化能力状况。  相似文献   

19.
β—葡聚糖酶对马岗鹅T淋巴细胞数及免疫器官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取1日龄马岗鹅150只,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用β-葡聚糖酶拌料饲喂,对照组喂不含β-葡聚糖酶的饲料。于7同日龄检测各免疫器官的器官指数,应用酸性β-醋酸茶醋酶(ANAE)染色法检测T淋巴细胞数目。探讨β-葡聚糖酶对马岗鹅的免疫器官及T淋巴细胞ANAE^ 的影响。结果,β-葡聚糖酶能显著增加T淋巴细胞数量,在第2、8周时试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在12周时差异极显著(P<0.01);而对免疫器官没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采用初始体重15 g左右的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 为饲养对象,在饲料中分别添加0、70、210、420 mg/kg的β-葡聚糖,饲养65 d.研究β-葡聚糖对异育银鲫生长和血清、头肾、肝胰脏中溶菌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以及经嗜水气单胞茼感染后免疫保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β-葡聚糖对异育银鲫的生长无显著影响,但可以提高鱼体的溶菌酶、SOD活性和免疫保护率;当饲料中添加210 mg/kg的β-葡聚糖时,可以显著提高异育银鲫的非特异性免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