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种蛋受精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种蛋的质量与种鸡场的经济效益。在人工授精情况下提高种蛋受精率要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1.种公鸡的选择。公鸡的选择分二次进行。第一次在42日龄左右,选择健康无病、符合本品种外貌特征,鸡冠大、发育快的公鸡,选留时公母比例为1:15~20。第二次在150日龄左右进行,选出发育优良、反射快、精液多、质量好、无病无伤残的公鸡,公母比例为1:40~50。  相似文献   

2.
1种公鸡选留采精公鸡必须来自双亲健康、高产、具有品种优良性状特征的后代。表现为外观发育良好,体质健壮,肌肉结实,前胸宽阔,眼睛明亮有神,灵活敏捷,叫声清亮,腿脚粗壮,脚垫结实富有弹性,羽毛丰满有光泽,第二性征明显,鸡冠和肉髯发育良好,颜色以鲜红色为佳(该性状与精液品质呈正相关)。种公鸡要经过3次筛选。首次选择应在45~50日龄,从育雏开始便有计划地选留健康活泼、发育良好、鸡冠生长快的小公雏;第2次选择在120~150日龄,此日龄段是关键,生长发育和体重要符合标准;第3次选择在150~160日龄,采精训练时根据性反射和精液品质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3.
1种公鸡的选择 优质的种公鸡在使用之前,应该至少经过3次挑选。第1次选择:40日龄左右,挑选出健康、活泼、发育良好、鸡冠发育快且鲜红的小公鸡。第2次选择:17~19周龄种公鸡上笼时,选择第二特征好、体格健壮、双腿结实、腹部柔软、体重中等、按摩背部和尾部时尾巴上翘、有性反射的公鸡。第3次选择:22周龄采精调教时,在正式使用前对种公鸡进行两周的训练,淘汰采不出精液或精液品质差的公鸡,  相似文献   

4.
一种公鸡的选留种公鸡要经过三次筛选,首次选择在7~8周,从育雏开始就有计划选留健康活泼、发育良好、鸡冠生长快的小公雏,按公母比例1∶10预留。第二次选留在17~20周,此日龄段是关键时期,要求公鸡的生长发育和体重要符合标准,选择冠较大红润、外貌性状符合本品种要求,体重中等或中等偏上的作种用,按公母比  相似文献   

5.
一、种公鸡的选择优秀的种公鸡在使用之前,应该至少经过三次的挑选。第一次选择:40日龄左右,挑选出健康、活泼、发育良好、鸡冠发育快且鲜红的小公鸡。第二次选择:17~19周龄,种公鸡上笼时。选择第二性征好,体格健壮,双腿结实,腹部柔软,体重中等,按摩背部和尾部时,能尾巴上翘、有性反射的公鸡。第三次选择:22周龄,采精调教时。在正式使用前经过二周时间对种公鸡的训练,淘汰采不出精液或精液品质差和生活力不好,有缺陷的公鸡,最后按一定的公母比例(1:30~50),并准备5%后备种公鸡留足后,把多余的公鸡进行…  相似文献   

6.
选择黄脚麻鸡快羽型公鸡255只、母鸡240只,慢羽型公鸡275只、母鸡225只,在饲养管理条件相对一致的情况下,公母分开饲养,于35日龄和56日龄时进行逐只称重,记录相应的生理指标。结果表明,35日龄公鸡快羽型体重显著高于慢羽型(P<0.05);黄脚麻鸡的快慢羽型与生活力没有关联(P>0.05);56日龄时慢羽型公鸡尾羽长度总体基本接近快羽型个体(P<0.05);不同羽型麻脚鸡35日龄和56日龄体重相关系数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7.
1种公鸡的选择 优质的种公鸡在使用之前,应第一次选择40日龄左右,挑选出健康、活泼、发育良好、鸡冠发育快且鲜红的小公鸡。第二次选择:17-19周龄,种公鸡上笼时,选择第二特征好,体格健壮。双腿结实,腹部柔软,体质量中等,按摩背部和尾部时,能尾巴上翘、有性反射的公鸡。第三次选择:22周龄,采精调教时,在正式使用前经过2w时间对种公鸡的训练,淘汰采不LH精液或精液品质差和生活力不好、有缺陷的公鸡,最后按一定的公母比例(1:30-1:50),并准备5%后备种公鸡留足后。把多余的公鸡进行淘汰处理。  相似文献   

8.
为减少种公鸡饲养量,提高种蛋受精率,我们进行了肉用种鸡的人工授精。现报告如下: 1 种公鸡的选择和训练 1.1 选择 第一次选择:在42日龄雏鸡扩群时选择具有品种特征,发育良好,特别是鸡冠发育好的作种。第二次选择:180日龄进行。按摩时,肛门外翻,交配器(雄实)勃起,能排出良好的精液。  相似文献   

9.
公鸡不同日龄去势的增重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去势公鸡增重快,肉质鲜嫩味美。为选择最佳去势日龄,笔者进行了不同日龄公鸡去势的增重试验。选择2—4月龄公鸡各30只分2组,每组中20只去势,10只不去势,在同等饲养管理条件下于5月龄全部称重,去势鸡宰杀测定,并观察睾丸消失情况。结果2月龄20只去势鸡平均体重3.1kg,10只  相似文献   

10.
1选种 选择种鹅应在2个时期进行。第1次选择在种鹅70~80日龄时进行。将生长发育快、体重大、健康情况良好、羽色等外貌特点合乎该品种要求的留做种鹅,选留数应比计算留种数多10%~20%;第2次选择在种鹅180~200日龄时进行。此时的种鹅群已发育充分,鹅的第二性征显然。  相似文献   

11.
一、种公、母鸡选留要求 种公鸡一般要选留性欲旺、射精量多、精子密度大、精液质量好的公鸡留作采精用。种公鸡的日龄,一般选用120~300日龄的青年公鸡为佳。据试验,种公鸡24~40周龄,种蛋受精率为89%。青年公鸡比老龄公鸡,种蛋受精率可提高4.5个百分点。对种母鸡的选择,一般应选留健康,无输卵管炎症的母鸡进行输精。对患有炎症的母鸡应及时淘汰或治疗。  相似文献   

12.
肉用公鸡与蛋用公鸡的代谢率测定结果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经典全收粪代谢试验方法,在西宁地区对29 ~60 日龄AA 肉用公鸡和星杂579公鸡( 各48 只) 的采食量和能量、氮及总氨基酸代谢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AA肉用公鸡日均采食量比蛋用公鸡高21.73 % ~50 .3 % ,而且测得AA 肉用公鸡43 日龄前的采食量比低海拔地区高;29 ~38 日龄和50~53 日龄期间,肉用公鸡与蛋用公鸡的能量代谢率和总氨基酸代谢有显著差异,表现为肉用公鸡比蛋用公鸡低;但氮代谢率二者在不同生长阶段和不同日粮能量蛋白水平下的差异没有规律性。29 日龄以后,肉用公鸡比蛋用公鸡能量代谢率和总氨基酸代谢率低,可能与增重速度和肉仔鸡吸收不良及肠道中饲料残留有关。  相似文献   

13.
宁都黄鸡的特点是体型小、外貌美丽,具毛黄、脚黄、嘴黄三大特点。公鸡呈金黄色,体躯矮小,成年公鸡体重1.5~2公斤;成年母鸡1.25公斤左右,成熟早,母鸡105~110日龄显红冠;商品鸡110~120日龄出笼,体重1.25公斤,料重比3.5~3.8:1;种母鸡130天开始有30%产蛋,种鸡年产蛋量110枚左右。性情温顺,抗病力强,生长快,瘦肉率高,人工受精率90%以上,受精孵化率95%。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准确测定了星杂“288”健康鸡,在集约化饲养条件下,法氏囊在各发育阶段中的形态大小和重量,为鸡法氏囊炎的临床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每隔10天观测一次,从而得出日龄与法氏囊大小、重量之间的对应数值。即:l日龄法氏囊大小约为0.4×0.5厘米,重0.04克,100日龄以后,公鸡法氏囊发育快,母鸡发育慢,公鸡130日龄发育到最高峰,大小约为2.1×1.3厘米,重2.2克,母鸡150日龄发育到最高峰,大小约为2.2 ×1.7)厘米,重2.5克,以后开始逐渐萎缩和退化,280~300日龄基本消失,仅留很小遗迹。  相似文献   

15.
可应用3次筛选法。首次在45~50日龄,从育雏开始便有计划选留发育良好、鸡冠生长快的小公雏;第2次在120~150日龄,生长发育和体重要符合标准;第3次在150~160Et龄,采精训练时根据性反射和精液品质进行选择。留种公母比例可按1:40预留。  相似文献   

16.
一留种方法.选择种鹅应在以下两个时期进行:第一次选择应在种鹅70~80日龄时进行。将生长发育快、体重大、健康状况良好、羽色等外貌特征符合品种要求的留作种鹅。由于这是第一次初选。选留数应比计划的留种数多出10%二20%,以便为产蛋前进行的第二次选择提供具有一定数量的候选鹅群。第二次选择一般在种鹅180~200日龄时进行。此时种鹅群已发育充分,公母鹅的第二性征明显。  相似文献   

17.
<正>(一)鹅的选留根据鹅生长发育和外貌特征选择种鹅,选择种鹅应在以下2个时期进行:第1次选择应在种鹅70~80日龄时进行。将生长发育快、体重大、健康状况良好、外貌特征符合品种要求的留作种鹅。由于这是一次初  相似文献   

18.
种公鸡体重和体躯结构对精液品质及受精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材料和方法1 1试验动物和试验设计每组种公鸡对应设置一组随机抽取的笼养种母鸡150只 ,进行人工授精。1 2精液品质的测定包括精液量、pH值、精子活力、精子密度、精子数。1 3每隔5d人工授精一次通过标记种蛋 ,并同机孵化 ,11d照蛋 ,检出无精蛋。1 4试验过程中进行日常饲养管理。2结果与讨论2 1体重对种公鸡精液品质和受精率的影响由表1可知 :136日龄种公鸡体重在2.05~2.50kg时 ,射精量多 ,精子活力和精液密度大 ,受精率较高。368日龄种公鸡体重在2.75~2.95kg内 ,精液品质较好 ,受精率…  相似文献   

19.
阉鸡是指将体内的睾丸摘除后的公鸡。20日龄-40日龄阉割的叫细阉,2月龄~4月龄阉割的叫大阉。阉割后的公鸡在饲养过程中性情变得温顺、育肥快、毛色鲜亮、体态美观、肉质鲜嫩,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深受本地及广东等外地客商的欢迎,故广西很多地方有养殖阉鸡的传统习惯。  相似文献   

20.
鸡饲料中氨基酸消化率检测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2个试验中,利用肉仔鸡(7日龄和21日龄)标准回肠氨基酸消化率测定法和"定量饲喂"去盲肠成年公鸡氨基酸真消化率测定法,对数种鸡饲料原料的氨基酸消化率进行比较研究。试验1分别以豆粕、棉籽粕、禽类副产品粉和鱼粉作为试验日粮的唯一蛋白质源,试验2则分别以玉米、小麦、豆粕、禽类副产品粉、羽毛粉和鱼粉为试验日粮唯一的蛋白质源。以硅藻土(celite)为不可消化的标记物,按1.5%的浓度加入试验日粮。试验肉仔鸡在0~7日龄(试验1)和4~7日龄及17~21日龄(试验2)期间自由采食试验日粮,分别于7日龄(试验1、试验2)和21日龄(试验2)对试验鸡实施安乐死,同时收集回肠消化糜样本。另外,选择21周龄单冠白来航成年公鸡作嗉囊插管手术,以进行试验日粮氨基酸真消化率测定。检测结果表明,试验1中用7日龄肉仔鸡测得的日粮氨基酸消化率显著低于用去盲肠成年公鸡测得的结果,试验2中用7日龄和21日龄肉仔鸡测得的试验日粮中大部分必需氨基酸的消化率没有显著差异。但是,用7日龄和21日龄肉仔鸡测得的部分氨基酸消化率显著低于用去盲肠成年公鸡测得的结果。本研究表明,利用肉仔鸡和成年公鸡测得的氨基酸消化率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可能与所用测定鸡的日龄或两种测定法所采用方法上的差异造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