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反,反)-8,10-十二碳双烯醛(E8,E10-12:Ald)是槐小卷蛾性信息素的次要活性组分。单组分E8,E10-12:Ald对槐小卷雄蛾没有引诱作用,但作为增效剂,在性信息素两个主要成分中加入E8,E10-12:Ald能显著提高林间诱蛾活性,3个组分的最佳活性配比为2∶3∶1。  相似文献   

2.
通过林间诱蛾试验 ,研究了性信息素载体的材料、颜色以及散发面积对槐小卷蛾雄蛾诱蛾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天然橡胶诱芯、乳胶管诱芯和硅橡胶诱芯的诱蛾活性有明显差异 ,越冬代和第一代成虫发生期 ,天然橡胶诱芯的诱蛾活性明显高于乳胶管诱芯的诱蛾活性。散发面积为 8.7cm2的天然橡胶诱芯的诱蛾活性明显高于6.9cm2和4.8cm2的诱蛾活性。相同散发面积下 ,蓝颜色的天然橡胶诱芯的诱蛾活性明显高于红颜色和绿颜色的诱蛾活性。因此 ,在槐小卷蛾性信息素监测与防治系统中 ,以蓝颜色的天然橡胶作为合成性信息素的载体最为适宜  相似文献   

3.
槐小卷蛾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槐小卷蛾[Cydia trasisa (Meyrick)]是槐和龙爪槐的重要害虫之一。幼虫从羽状复叶基部蛀入枝条,被害叶柄萎蔫下垂和脱落,严重影响寄主的生长发育和观赏价值。该虫在北京一年发生2-3代,以高龄幼虫在槐豆及枝条中越冬。  相似文献   

4.
槐小卷蛾的生殖特点与性诱剂防治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槐小卷蛾(Cydiatrasias)是国槐与龙爪槐的重要害虫。雌蛾与雄蛾一生都只交配1次,雌雄性比例为1:1。用性诱剂大量诱捕可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目前已在北京地区普遍推广应用这种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5.
苹果异形小卷蛾(Thaumatotibia leucotreta)是世界范围内重要的检疫性有害生物,对水果和农作物等生产具有重要影响,并影响国际贸易发展。本研究选用线粒体 COI 基因作为物种鉴定的条形码,结合 GenBank 数据库、BOLD 数据库比对和系统进化树构建,对2014年1月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口岸入境加纳牛油果中截获的卷蛾科昆虫进行分子鉴定。根据 GenBank 数据库比对分析、NJ方法构建的系统进化树分析以及 BOLD 数据库查询分析,最终鉴定该样品为苹果异形小卷蛾。认为基于 DNA 条形码的分子鉴定能快速、准确地鉴定苹果异形小卷蛾。  相似文献   

6.
昆虫性诱剂是仿生高科技产品,通过诱芯释放人工合成的性信息素(别称性诱剂),诱杀雄成虫,减少成虫数量和为害程度,阻碍成虫交配,减少下一代的虫口数量。国槐小卷蛾属于钻蛀性害虫,化学药剂防治效果不理想,药剂的渗透能力常达不到枝条内部,影响杀虫效果,为此选用性诱剂防治国槐小卷蛾,取得了较好的防效。  相似文献   

7.
甜菜夜蛾性信息素组分的鉴定及其田间试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气相色谱仪(GC)及气质联用仪(GC-MS)等技术对我国甜菜夜蛾性信息素组分的鉴定结果表明,雌蛾性信息素腺体中含有4种组分,分别为Z9,E12-14:Ac(A)、Z9-14:OH(B)、Z9-14:Ac(C)和Z9,E12-14:OH(D);田间和室内种群各组分的比例(A:B:C:D)分别为47:18:18:17和43:18:23:16,比例及滴度在两种群间未有显著差异;雄蛾田间引诱测定表明,组分A、B显示性信息素活性。几种不同配比的硅橡胶塞诱芯在田间均显示极高的诱蛾活性,以9:1的AB二元诱芯(剂量100μg)最高,其诱蛾量与黑光灯相当,两者呈显著的正相关性,表明该诱芯可替代黑光灯用于甜菜夜蛾的种群测报。利用性诱捕器进行田间种群监测显示,1999年浙江省慈溪市的甜菜夜蛾共发生6代,以第4、5代发生量最高。  相似文献   

8.
为深入了解小地老虎性信息素通讯系统,利用风洞技术测定了小地老虎雄蛾对性信息素各组分及其不同组合的行为反应.结果表明,5种单一组分Z7-12:Ac(A)、Z9-14:Ac(B)、Z11-16:Ac(C)、Z5-10:Ac(D)、Z8-12:Ac(E)只能引起雄蛾兴奋,均不能引起雄蛾向性信息素源定向飞行;当性信息素释放源为二元混合物AB时,能引起15.71%的雄蛾完成从兴奋到搜索释放源,并表现出预交尾的完整行为反应;在同等使用剂量下,三元混合物ABC的引诱效果最好,有40.58%的雄蛾能搜索释放源,26.15%的雄蛾表现预交尾行为.三元混合物ABC在最佳比例(3:1:1)下,制成不同剂量的诱芯进行风洞试验,结果发现剂量为100μg时雄蛾反应最强烈,有29.87%的雄蛾表现预交尾行为,50μg次之,二者间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9.
为确定粘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雌蛾的性信息素特征成分及其不同配比的室内引诱效果,采用气相色谱-质谱和气相色谱-触角电位联用技术检测了雌蛾性腺浸提液,并利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粘虫雄蛾对不同配比性信息素特征成分的选择反应。结果显示,从粘虫的求偶雌蛾性腺浸提液中可分离到顺-11-十六碳烯醛、十六碳醛和顺-11-十六碳烯醇3种特征成分,在色谱柱中的保留时间依次为15.82、16.06和17.27 min,含量分别为3.37、1.83和0.10 ng,比例约为34∶18∶1。无论是天然存在于雌蛾性腺还是人工合成的顺-11-十六碳烯醛均能够激发雄蛾的电生理反应。顺-11-十六碳烯醛、十六碳醛和顺-11-十六碳烯醇不同配比对雄蛾表现出不同的引诱活性,最大引诱率达87%,极显著高于对照溶剂石蜡油对雄蛾的引诱率。表明顺-11-十六碳烯醛、十六碳醛和顺-11-十六碳烯醇为中国粘虫种群的雌蛾性信息素特征成分,且其不同配比对雄蛾有不同的引诱活性。  相似文献   

10.
大豆食心虫性信息素多元组分诱芯的田间引诱活性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为探索对大豆食心虫具有更高诱捕能力的性引诱剂配方,系统研究了大豆食心虫性信息素合成化合物多元组分配方对大豆食心虫雄蛾的田间引诱活性。结果表明:一定配比的、由E10-12:Ac、E8,E10-12:Ald、E8-12:OH、E8-12:Ald、Z9-14:Ac或14:Ac与E8,E10-12:Ac组成的三元、四元及五元组分配方对大豆食心虫雄蛾的引诱活性均优于标准对照诱芯。其中,E8,E10-12:Ac与E10-12:Ac、E8-12:OH、E8,E10-12:Ald组成的四元混配诱芯对大豆食心虫的田间引诱活性显著高于标准对照诱芯,可考虑用作为防控我国大豆食心虫的新型性引诱剂。  相似文献   

11.
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的合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8-溴代辛醇、三苯基膦和正丁醛为原料,分别以二甲亚砜钠盐和二甲亚砜作为强碱和溶剂,通过Wittig试剂合成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收率30%。产物结构经IR、NMR、MS分析得到证实。提出的合成方法原料易得,路线短,副产物少,操作简单常规。  相似文献   

12.
性引诱剂能有效诱杀斜纹夜蛾(Spodoptora litura Fabr.)、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 Hübner)、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innaeus)成虫,减轻其发生为害,减少使用农药次数。用不同类型诱捕器挂放同种类型诱芯,其诱蛾量不同,UMT-B诱捕器对斜纹夜蛾、甜菜夜蛾的诱捕效果最好,三角形诱捕器对小菜蛾的诱捕效果最好,每667㎡挂放1枚诱芯为宜。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迷向丝对梨小食心虫的防治效果,为生产中的合理使用提供理论依据,选用迷向丝在江苏省张家港桃园进行迷向防治试验。结果表明,迷向丝对梨小食心虫有明显的迷向和防治效果,迷向区和迷向+常规农药防治区对比常规用药对照区,迷向效果分别达到了99.79%和99.95%。从今年的示范结果看,迷向丝示范区内,整个试验过程中未用针对梨小食心虫的防治药剂,也控制了其危害程度,没有造成大面积成灾的现象。  相似文献   

14.
为了绿色防控桃园梨小食心虫的为害,进行了性信息素迷向技术防效实验。连片100×667m2以上的桃园,平均亩悬挂梨小食心虫迷向丝60枚,迷向丝对梨小食心虫各代成虫的迷向率可达96%以上,且持效期在4个月以上,对各代折梢防效在94%以上,蛀果防效在96%以上,全年用药次数减少4~7次。结果表明,该技术对桃树整个生育期梨小食心虫的为害具有良好的控制作用,可有效减少农药防治次数和用药量,值得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桃小食心虫性信息素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桃小食心虫Carposina sasakii是果实中为害最大、发生面积最普遍的食心虫类害虫之一。应用昆虫信息素防治害虫作为一种生物防治技术,具有专一性强、无公害、不伤天敌等优点,国内外对其研究和利用日益受到重视,并在多种农林害虫的治理中得到了成功应用。本文就桃小食心虫分布、寄主、成虫行为的昼夜节律、性信息素的分离和鉴定、性信息素的人工合成及田间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并提出目前该领域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The effects of ratio between sex pheromone components, pheromone dose in the dispenser, aging of dispenser in the field, and trap type on trapping efficiency of males of the peach twig borer,Anarsia lineatella Zeller (Lepidoptera: Gelechiidae), were investigated. To attract males, the optimal ratio between pheromonal components in a binary blend containing (E)-5-decenyl acetate (E5-10:Ac): (E)-5-decenol (E5-10:OH) was 72:28 or 83:17. Dosages of 7 or 0.7 mg of the binary blend containing E5-10:Ac: E5-10:OH (72:28) were equally effective in attracting males. The effect of aging of dispenser (Israeli dispensers, loaded with 7 mg pheromone) in the field on trapping efficiency was moderate. Captures in traps baited with 4-week-old septa did not differ from those in traps baited with 1-week-old septa. The fairly slow loss of attractancy exhibited by rubber septa indicates that septa may be used for at least 4–5 weeks. At high population levels, the nonsticky IPS trap was significantly more effective in capturing males than the sticky Pherocon 1C trap; at low populations, however, the Pherocon 1C trap was better.  相似文献   

17.
Field tests demonstrated that (E,E)-10,12-hexadecadienal is an effective attractant for maleEarias insulana (Bois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