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 毫秒
1.
三系杂交水稻恢复系万恢355选育及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恢355是重庆三峡农业科学院选育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杂交水稻三系恢复系,具有品质优,且恢复力强、恢复谱广、配合力好、花粉量多、制种产量高等优点。2009年8月通过重庆市水稻审定委员会组织的技术鉴定。  相似文献   

2.
杂交水稻三系不育系选育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回顾了杂交水稻三系不育系15 a来选育的实践,总结了选育杂交水稻三系不育系的经验与体会.1)利用籼粳交加花药培养快速稳定技术选育三系不育系及其保持系,育种难度大,成效低;2)选育优质不育系,低代品质鉴定是关键;3)不育系异交结实率的选择,应从柱头外露率和田间自然异交结实率两方面考虑;4)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性状的遗传改良选育新的不育系,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5)选育抗稻瘟病水稻不育系是非常必要的,应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3.
蜀恢5183是利用成恢727作母本与蜀恢498杂交选育的籼型三系杂交水稻恢复系.该恢复系具有综合农艺性状优良、配合力高、易于制种和稻瘟病抗性较强等特点,于2017年通过四川省田间技术鉴定.所配组合内优6183(内香6A/蜀恢5183)和川康优583(川康606A/蜀恢5183)已分别通过四川省审定和重庆市初审.介绍了蜀...  相似文献   

4.
《杂交水稻》2015,(3):26-28
万恢815是重庆三峡农业科学院以明恢63、籼粳交恢复系万恢88和广亲和恢复系成恢448作亲本复交选育而成的籼型水稻新恢复系,具有米质较优、恢复力强、配合力好等特点,于2013年通过重庆市品种审定委员会的田间技术鉴定。所配组合陵优815(陵1A/万恢815)于2014年通过重庆市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5.
三系杂交水稻骨干恢复系产量相关性状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杂交水稻》2015,(1):68-73
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NCⅡ)设计,以5个三系不育系和6个骨干恢复系杂交配组,杂种F1代分别种植于四川不同生态区的4个试验点(乐山、宜宾、达州、绵阳),对各组合的产量相关性状进行了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F1单株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同时受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影响,以加性效应为主,恢复系的加性效应对杂种单株产量、单株有效穗、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和单穗重贡献率较大;恢复系单株产量一般配合力大小表现为乐恢188蜀恢527绵恢725CDR22辐恢838明恢63,乐恢188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和单穗重的一般配合力也较高,所配组合穗大粒多(平均200.88粒),结实率高(81.88%~86.35%),单穗重均在4.5 g以上,单株产量高,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籼型杂交水稻恢复系的选育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了中国籼型杂交水稻恢复系的选育成果,综述了恢复系在品质、产量和抗性等方面的选育研究进展,指出扩大遗传差异与塑造良好株叶形态相结合是今后恢复系选育的目标,分子育种技术在恢复系选育中将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水稻三系恢复系万恢66的选育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杂交水稻》2014,(4):6-7
万恢66是重庆三峡农业科学院以万恢86、IR68066和万恢355作亲本复交选育而成的籼型水稻新恢复系,具有米质较优、恢复力强、配合力好等特点,于2013年7月通过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组织的田间技术鉴定。所配组合万优66(万8A/万恢66)于2014年通过重庆市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8.
三系杂交水稻恢复系耐热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36个水稻三系恢复系耐热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结实率与穗期平均温度及最高温度问均呈线性回归关系,相关性显著,其回归方程分别为:Y=146.754-2.247X平、Y=153.024-2.214X高;有效穗数、平均穗长、千粒重与穗期平均温度、最高温度问相关性均不显著;不同水稻恢复系问耐热性存在较大差异,大部分新育恢复系耐热力均优于明恢63。并证实了在水稻育种中,采取合理有效的方法能提高所选材料的耐热力。  相似文献   

9.
《杂交水稻》2017,(5):16-18
万恢56是重庆三峡农业科学院以广亲和材料02428与籼粳交恢复系万恢88杂交后,再先后与万恢86、江恢151和广亲和恢复系成恢448复交选育而成的籼型水稻新恢复系,具有恢复力强、配合力高、中抗稻瘟病、耐热性强和米质较优等特点,于2016年7月通过重庆市品种审定委员会田间技术鉴定,所配组合万优956(万9A/万恢56)和万优56(万73A/万恢56)于2017年5月通过重庆市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10.
万恢16是重庆三峡农业科学院以万恢88、IR68066、GPNO1106和恩恢22作亲本杂交选育而成的籼型水稻三系恢复系,2017年通过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鉴定。该恢复系稻瘟病抗性0~1级,恢复力较强。利用该恢复系配组的沪优716、乐5优16、万73优16、万53优16、陵优716等5个组合已通过审定,表现出较好的丰产性、稻瘟病抗性和米质,具有较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三系杂交水稻新组合新香优80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香优80是湖南农业大学水稻科学研究所用本所选育的优良恢复系80与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选育的新香A配制而成的三系杂交水稻新组合.该组合参加湖南省晚稻区试,比对照威优64增产11.2%,米质达部颁二等优质米标准.具有生育期适宜,适应性广,较抗病虫,制种产量较高等特点.1997年2月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2.
新恢复系HR195是用早熟早籼品种与多个迟熟恢复系杂交,经定向培育而成的含有早熟基因的迟熟恢复系,具有下列特点:(1)自身表现迟熟,但所配系列组合表现早熟,这在其他迟熟恢复系中是少见的;(2)恢复力强;(3)杂种优势明显。HR195系列组合农艺性状优良,中抗稻瘟病、适应性较广,将早熟性和丰产性结合较好,适于多熟制地区的需要,对建立高产高效农业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泸恢37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利用蜀恢527/多恢57的杂交后代F7优良株系与四川省农科院植保所提供的抗稻瘟病种质资源04R-1051杂交育成的籼型恢复系。泸恢37含有Pikm和Pik-1基因,具有高抗稻瘟病、恢复力和配合力强、制种产量高的特点。泸恢37于2012年8月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组织的专家技术鉴定。利用该恢复系配制的组合产量高、抗性强、适应性广,其中,川香优37于2013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4.
杂交粳稻同质恢复系选育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借鉴杂交玉米二环系选育的理论与方法进行杂交粳稻同质恢复系选育方法研究,以4个不育系泗稻8号A、57A、67A、69A和3个恢复系LH422、C418、R89为材料,比较了单交(不育系/恢复系)、双交(不育系1/恢复系1∥不育系2/恢复系2)、三交(不育系/恢复系1∥恢复系2)、对照(CK,恢复系1/恢复系2)4种组配方式选育恢复系的效率,分析了基础群体与育成的同质恢复系的配合力的关系,结果表明,单交方式选育同质恢复系的效率较高,容易育成优良恢复系;选用高产的单交组合作为同质恢复系选育的基础群体,容易育成配合力优良的同质恢复系;基础群体中恢复系的一般配合力对育成的同质恢复系的产量及其测交F1产量的贡献较大。  相似文献   

15.
利用轮回选择法创造粳稻三系恢复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8份光温敏核不育粳稻材料及28份北方寒冷稻作区优良粳稻品种(系)作为原始亲本开展轮回选择育种,育成了吉粳85、吉524、E180和E385等4个具有三系恢复基因的粳型恢复系。这些恢复系性状稳定,恢复度好,测交F1代产量优势明显,表明轮回选择为粳稻恢复系选育提供了一条新的技术途径,并使三系杂交稻在北方寒冷稻作区的大面积推广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6.
宜恢7808系四川省宜宾市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用5279S//紫稻NP-35/R16复合杂交选育而成的水稻恢复系。该恢复系具有株型佳、恢复力强、配合力好、花粉量足、制种产量高等特点,组配的杂交水稻新组合宜香7808在2010年通过了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17.
明恢81是用粳稻10号/明恢63//明恢63杂交选育的籼粳交偏籼型恢复系。该恢复系株型好,穗长,穗大,米质优,配合力好,其杂种一代表现杂种优势强,米质好。  相似文献   

18.
泉恢039是泉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用多系1号为母本、蜀恢881为父本杂交,后代用系谱法进行选择,并结合抗稻瘟病鉴定,经多年多地筛选育成的集米质优、抗性好、恢复力和配合力强为一体的籼型恢复系.利用其已经选育出Ⅱ优039、桐优039和宁12优039等组合通过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19.
宜恢1979是宜宾市农科院用特三矮2号/明恢63的F5代株系作母本与宜恢1577复合杂交选育而成的水稻新恢复系。该恢复系株型佳,前期叶片反卷,后期上部3片功能叶正常张开,恢复力强,配合力好,稻瘟病抗性较强,穗大粒多,花粉量足,制种产量高,2005年通过四川省技术鉴定。所配组合宜香1979(宜香1A/宜恢1979)于2006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