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在分析密云县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的基础上,采用因素法进行农用地分等,计算出密云县农用地分等成果,并对结果进行检验与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因素法计算的分等结果与实际相符;密云县农用地总体等别偏低,等别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与指标区差异。同时,提出农用地分等中存在的问题,即以乡镇行政界线划分指标区在县级农用地分等中存在一定的误差,建议采用分等单元实际地形地貌界线划分县级农用地分等指标区。  相似文献   

2.
县域耕地的样地法评价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该文首先进行了县域耕地样地法评价的方案设计,该方法的核心是在耕地质量分计算中,将评价单元的特征与设置与评价区域内的标准样地进行对比后完成的。然后应用样地法将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的耕地评价为Ⅰ~Ⅷ等。Ⅰ~Ⅲ等的耕地中,有87.6%的面积分布在冲积、湖积平原区;Ⅳ~Ⅵ等耕地中,有61.4%的面积分布在垄岗区;而Ⅶ、Ⅷ等耕地集中分布在丘陵区。样地法所划分耕地等别的分布在总体上合理地体现了不同地貌类型及土壤条件下耕地质量的差异。利用210个样点单元的标准粮产量与其对应样地法耕地质量分进行线性拟合,判定系数等于0.876的含义是指标准粮产量的变异中有87.6%是由耕地质量分引起。样地法耕地质量分的高低较好地反映了耕地的生物生产力水平。所以,所设计的样地法可为中国县域样地法耕地评价提供方法与模式参照。  相似文献   

3.
王玥  陶渝  朱德举  胡渝清  黄家林 《土壤》2006,38(6):800-804
以重庆市九龙坡区为例,对农用地分等中的因素法和样地法及其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①虽然两种分等方法在分等原理、计算方法等方面不同,但是其分等结果在等别面积和空间一致性方面差异较小;②因素法分等较复杂,不利于技术人员理解和掌握;③样地法分等简便易行,易于掌握,但建立跨区域的因素指标体系方法还不成熟。  相似文献   

4.
基于作物气候生产潜力的浙江省农用地分等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浙江省农用地的实际特点,在GIS技术的支持下,探索农用地分等因素因子作用分值图的编制及其应用、农用地分等单元的划分方法,以及土地质量综合分值的测算,紧密结合农作物的气候生产潜力,提出气候生产潜力-总分值的复合分等指数。依据修正后的分等指数,将浙江省农用地划分为20个等别。  相似文献   

5.
产量比系数对农用地分等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产量比系数是农用地分等中关键的参数,其测算的是否科学决定了农用地利用等别评价精度,由于中国耕作制度的复杂性和利用方式的多样性,农用地分等规程上要求采用基准作物和指定作物最高产量比法求取产量比系数,如何进行产量比系数改进,提高农用地分等精度是必须要解决的科学问题。该文以上海市崇明区作为研究案例,针对一年两熟区域农用地分等,采用最高产量比法、生产潜力比法、热量比法、市场价格比法、热量—现实生产力综合比法、热量—生产潜力综合比法等6种方法确定产量比系数,并检验不同方法确定产量比系数对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和利用等别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规程确定的产量比系数方法评价出的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和利用等别比较,其他5种方法评价得出的农用地自然质量、利用等别呈现整体上升或整体下降趋势。但是,依据不同方法确定的产量比系数进行农用地评价,对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和利用等别的空间质量差异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6.
基于平衡转换的国家级农用地分等成果汇总方法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为了分析省级农用地分等成果转化为国家级成果方法的科学性,该文以西部12省农用地分等汇总数据库为基础,采用所抽取的13 302个调查样点,建立了各省省级利用等指数与标准粮产量的回归方程,运用平衡转换的方法,完成了各省省级成果向国家级成果的转换,并采用西部区1088块省级标准样地属性数据对转换结果进行模型验证。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平衡转换的方法将西部区耕地划分为12个国家级利用等别,等别范围为4~15等;采用标准样地(样点外)对转换模型进行验证,模拟标准粮产量与实际标准粮产量之间相关性较高(R2≥0.64,n≥45);基于耕地生产能力的平衡转换方法实现了宏观尺度上的省级农用地分等成果向国家级成果的转化;实现了省级和国家农用地分等成果的分级使用,有利于农用地质量的分级管理,为深化不同尺度的农用地分等成果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中国西部区国家级标准样地分布特征及代表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从宏观尺度上把握西部区国家级标准样地数量、质量、空间分布特征及对耕地的代表性程度,对建立和完善覆盖全国的耕地质量监测体系意义重大。该文以西部区(12个省、市、自治区)农用地分等及标准样地数据为基础,分析西部区国家级标准样地在等别(质量)、耕作制度二级区上的数量分布状况,基于GIS剖析标准样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基于统计学等定量方法对国家级标准样地代表性程度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从数量分布来看,西部区国家级标准样地在等别范围4~15每个等别上均有分布,但在各等别上数量差异较大;在各二级区上数量分布不均匀,其中5个二级区没有标准样地分布,主要集中在7个二级区。从空间分布来看,西部区国家级标准样地总体上处于均匀分布,但空间分布差异显著,均匀分布和凝聚分布并存。最后,根据西部区国家级标准样地的分布特征和代表性检验结果,提出西部区国家级标准样地布设的优化调整建议。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喀斯特山区县——重庆市秀山县耕地质量等别变化进行监测评价,为该区耕地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样地法开展监测评价。[结果]首先通过对秀山县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现状进行分析,对该县耕地质量监测因素区域划分及叠加分析后,构建了10等旱地沉陷等40个秀山县2014年度耕地等别渐变类型区。在此基础上,利用样地法获取各等别渐变类型区监测指标。根据获得的监测因素值,按照"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计算得到2014年耕地利用等指数。[结论]通过测算,秀山县2014年度各等别渐变类型区耕地平均等别表现稳定。耕地质量不同等别之间变化较小、各等别渐变类型区平均等别表现稳定和各等别之间面积增减较小3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基于农用地分等成果的陕西周至县耕地粮食生产能力测算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为了充分利用农用地分等成果合理测算耕地产能,该文提出了基于农用地分等成果的耕地粮食生产能力体系,并对不同层次的生产潜力的测算方法进行了探讨,认为基于农用地分等成果的耕地粮食生产能力测算要充分利用农用地分等成果;耕地粮食生产能力体系包括自然生产潜力、利用生产潜力及现实生产能力3个方面;农用地分等的自然质量等级指数与利用等级指数本质上就是2个不同的生产潜力,分别代表了2种不同情况下潜在的单位面积产量。用分等单元的面积分别乘以该分等单元的自然质量等级指数和利用等级指数,可得到该分等单元相应的生产潜力。把全县所有分等单元的生产潜力相加就得到全县相应的生产潜力。通过理论分析及各种模型的实际模拟,采用Logistic模型对现实生产能力进行测算效果较好。结果表明,周至县耕地自然生产潜力为176.778×104t,利用生产潜力105.0×104t,现实生产能力为54.637×104t。  相似文献   

10.
土地整治项目区农用地质量分等方法的修正   总被引:14,自引:8,他引:6  
土地整治是改善土地利用条件,提高土地质量的有效措施.在农用地质量分等更新工作中,现有的分等体系不能反映出项目建设前后农用地等别的变化.该文探讨一种能反映出整治项目建设前后农用地质量等别差异分等更新方法.即:在原分等计算体系中,增加2级修正,选出受工程措施影响较大的、明显影响耕地自然质量的分等因素(地形坡度、地表岩石出露度、灌溉保证率、排水条件)和受工程措施影响较大的、明显改善土地利用条件的分等因素(田块规整度、田间道路、灌溉方式和排水方式),并以这些因素的变化确定建设后耕地利用水平修正系数.该文选取位于陆良县土地整治项目区中的14个点对提出的土地整治项目区耕地质量评定方法进行验证,结果显示:在14个监测点中,5个监测点自然质量提升了0.1等,其余9个点自然质量等未发生变化.14个监测点利用等均有提升,平均提升1.1个等别,最低提升0.5等,最高提升1.7等.14个监测点经济等均有提升,平均提升1.1个等别,最低提升0.4等,最高提升1.8等.从验证结果可看出:在农用地分等计算流程中增加耕地自然质量修正和利用水平修正系数作为土地整治项目建设后耕地质量评定的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辽宁省农用地产能核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用地产能核算是对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的测算与评估,是农用地分等成果的实践与转化应用。本文以辽宁省为研究区域,以产能核算理论与技术方法为指导,以县市级行政区、分等指标区和分等等别为单位开展不同角度的农用地产能核算研究,从区域分布、自然特征条件和利用水平等多角度实证分析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研究结果表明:(1)理论产能、可实现产能及实际产能较高区域集中分布在辽宁中部平原区及其他指标区的山前平原区,自然等别集中在13~21等,利用等别集中在7~13等,该区自然条件优越,综合利用系数高;(2)产能核算总值与相应县区、市区、等别、指标区的耕地面积相关性较强,因此产能第一受制因素是耕地面积,其次是单产水平;(3)农用地产能核算是以农用地分等成果为基础进行的,农用地分等基础成果要适时更新,监测样点设置要具有长久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县域耕地地力与农用地自然质量等级差异及关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寻县域耕地地力评价与农用地自然质量分等的联系与差异,有助于二者可比衔接。采用叠置法划分评价单元,系统聚类法确定评价的定量指标,特尔菲法筛选影响评价结果的定性指标,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模糊数学法建立各参评指标与评价级别的关系模型,分别进行了湖南省衡东县县域耕地地力与农用地自然质量等级划分;采用GIS叠加分析法得到等别转移分布,并对等别转移分布规律及原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衡东县农用地自然质量前5个级别所占面积比例达91.29%,而耕地地力只有74.37%,总体上耕地地力低于农用地自然质量1个级别;耕地地力和农用地自然质量高、中、低级别面积比例分别为32∶42∶26和33∶43∶24,均呈两头小、中间大的分布规律;耕地地力相应级别在水田和旱地的分布比例具有明显差异,高等级(1、2、3级)基本分布在水田,而农用地自然质量比例比较稳定;两种评价结果的等别转移量能清楚地显示二者对应地块级别的差异程度及空间分布,呈平地区丘岗区山地区的变化规律。评价对象的不同及布点采样的差异导致同一图斑上的评价结果出现一定差异,评价指标及权重的差异是二者评价结果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基于模糊综合分析法的农用地分等方法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针对农用地评价因素的复杂性和模糊性,而传统的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在农用地分等时易对评价因素以及等别进行"硬性划分"的不足。该文以湖北省安陆市为例,首次提出将模糊综合评判法与模糊聚类分析法结合(简称模糊综合分析法),以模糊综合评判的矩阵成果作为模糊C-均值聚类分析的数据源来对划分农用地等别方法进行探讨,并将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分等结果与传统方法分等结果进行比较,得出2种方法分等结果中约有80%相同。采用安陆市各村的粮食平均播面单产对2种方法分等结果存在差异的地区进行独立检验,得到模糊综合评判法和传统方法的分等成果同播面单产的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87和0.82。研究结果表明:运用模糊综合分析法进行农用地分等具有可行性;将模糊综合分析法运用到农用地分等中比传统方法更能客观准确地说明土地质量的优劣程度。  相似文献   

14.
基于分等因素组合的农用地整理类型分区   总被引:7,自引:14,他引:7  
为细化农用地整理分区,使分区结果在地块尺度上具有适用性,从而提高农用地整理工程效率和精度,该文选择利用农用地分等中间成果,以分等单元为基本研究单元,通过分析单元分等因素组合类型,以及不同组合类型对农用地质量的限制强度,利用ARCGIS空间分析功能,采用综合分区思想对天津市农用地进行整理类型分区研究,并将天津市农用地划分为3个整理类型区。研究发现,天津市农用地自然质量分,即CL组合类型有730种,限制因素组合类型42种,其中灌溉、有机质和盐渍化对农用地的限制相对普遍,这三个因素是农用地整理需要重点考虑的限制因素。研究认为,天津市近期农用地整理重点应安排在限制因素少、整理难度小的类型区三,以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典型盐渍化治理为主要方向;远期整理重点可考虑改造难度较大的类型区二,以土壤综合整治为主要目标;类型区一以坡度限制为主,整理改造难度最大,但需要做好水土保持工程建设,该研究对于深化农用地分等成果应用具有重要作用,以期对农用地整理类型分区理论和方法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15.
王有宁  赵丽艳  刘峰贵  杨小龙 《土壤》2009,41(5):821-825
农用地等别是衡量农用地质量的基本指标,是确定土地使用税、土地征用补偿及租赁费等的重要依据.MAPGIS具有强大的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处理能力,将MAPGIS技术运用于农用地分等,不但可以减少大量烦琐的计算工作,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分等的速度和准确度.本文应用MAPGIS软件针对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农用地分等工作进行研究,概述MAPGIS支持下农用地分等技术路线与方法,探讨数据库建立、分等单元划分与属性提取和指数计算等几项关键步骤,探讨了MAPGIS技术在县域农用地分等中的应用,并提出了县域农用地分等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农用地分等图形数据库的追溯法汇总技术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为了建立系统的农用地分等追溯法汇总技术体系,定义了追溯法的内涵,划分了追溯法的类型,归纳了两个类型追溯法的步骤,并进行了示例分析和特点总结,同时讨论确定了汇总单了亡的划分方法和汇总单元等别、面积的确定方法以及汇总单元的属性链接规则.研究结果表明,追溯法汇总是一种面向管理的科学的技术方法,不但能保证汇总成果的数量质量和空间质量,而且可以更加有效地进行汇总成果的查询、更新与管理.  相似文献   

17.
基于农用地分等的粮食生产能力田间质量限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农用地自然质量分能否正确反映耕地田间质量因素对粮食生产能力的作用,是农用地分等成果应用于粮食生产能力核算的关键问题。据此,该文依据天津市农用地分等成果,从自然质量等指数的计算过程出发,将自然质量分视为田间质量限制系数,应用回归分析的方法,探讨了耕地田间质量因素对粮食产量形成的影响,从而为农用地分等成果应用于区域粮食生产能力的核算提供思路。研究得到了以下结论: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与标准粮的相关关系显著,农用地分等成果正确地反映了耕地质量及其粮食生产能力;自然质量分与标准粮产量的相关关系较差,但自然质量分的高低总体上与粮食产量呈正相关,即田间质量限制系数起到了耕地田间质量因素对作物产量的正确"限制"作用;但须设置控制性田间试验,才能在机理上建立各田间质量因子与产量的定量化模型,从而使得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更精准。  相似文献   

18.
土地整治项目提升耕地质量可实现潜力测算   总被引:11,自引:7,他引:4  
耕地质量潜力测算是土地整治项目设计的基础工作,其测算方法有待进一步研究。该文依据农用地分等方法和数据,利用自然等指数、利用等指数,构建可实现潜力测算模型,测算出经土地整治后自然等、利用等别提升的可实现潜力。以中江县土地整治项目进行了实证研究,在利用预评价法对项目区分等因素可改变和消除的幅度进行了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测算了项目区耕地质量可实现潜力。结果表明,整治后项目区自然及利用等指数均可有所提升,分等单元的省自然等、利用等指数提升区间为171.24~605.34、89.30~232.96,国家自然等、利用等指数提升区间为161.10~471.67、62.26~162.09。按照划分等别区间分值转换后,省自然等、省利用等、国家自然等、国家利用等分别平均提升0.66等、0.63等、0.84等、0.62等。该研究方法符合当地土地整治实际情况,提高了耕地质量潜力测算的应用性,可为土地整治项目设计编制和耕地质量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基于分等样地的江苏典型区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江苏农用地分等东台、六合-八卦洲、宜兴、昆山4个典型区样地进行土壤样品采集、测试分析与评价的基础上,采用GIS软件Sufer8.0,通过Kriging插值研究了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其空间分布特征与规律.结果表明:1)东台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总体处于安全水平,六合-八卦洲有一定的污染,但总体尚好,宜兴则面临更高程度的污染危险,而昆山部分已经达到轻度污染,这种分布格局与经济发展形式及水平具有很强的相关性;2)4个典型区内部农用地土壤重金属具有各自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相应的形成因素;3)通过在分等标准样地土壤样品采集、测试分析,能够较好地揭示不同类型地区农用地重金属污染状况,从而为农用地环境质量管理和农业清洁生产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农用地分等定级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从农用地分等定级的理论基础、模型与方法、评价指标、若干概念与技术程序、评价单元划分、RS与GIS应用、成果应用及相关研究等方面综述了我国农用地分等定级研究进展,并展望了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的应用研究及评价指标选取和接边问题等研究趋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