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野生欧洲李抗寒性研究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一年生休眠期枝条为材料,测定了两个栽培李品种和四个野生欧洲李单株在不同低温处理下的电解质渗出率.结果表明:供试单株枝条的电解质渗出率(REC)均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而呈"S"形曲线增长.在-24~28℃之间随着温度的下降,野生欧洲李枝条的电解质渗出率有一急剧升高的区域.采用Logistic方程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野生欧洲李的半致死温度(LT50)在-25.6~-28.6℃之间;供试单株的抗寒力由强到弱依次为野生欧洲李4>野生欧洲李2>野生欧洲李3>野生欧洲李1;野生欧洲李的抗寒性低于酸梅,低于对照品种寺田实生李.  相似文献   

2.
为评价多肉植物的耐热性,以6种景天科多肉品种为材料,通过短时高温胁迫处理,用电导率法结合Logistic方程对其耐热性进行鉴定.结果表明,随着处理温度升高,供试材料相对电导率逐渐升高,呈"S"型曲线变化趋势.供试材料半致死温度(LT50)介于53.17~61.68℃之间.根据LT50结果,确定供试的6个景天科多肉品种的...  相似文献   

3.
温度与光周期对樟子松实生苗针叶抗寒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研究温度和光周期对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L. var. mongolica Litv.)抗寒发育的影响及两因子对抗寒性的影响是否呈加性,本实验对秋季停长了的2年生樟子松实生苗进行了4个不同温度+光周期处理:长光周期高温(16h/8h,15℃)(LDHT),长光周期低温(16h/8h,3℃)(LDLT),短光周期高温(8h/16h,15℃)(SDHT),短光周期低温(8h/16h,3℃)(SDLT)。处理时间为三个月。每隔2或3周取一次样,共取样5次。每次取样分别用电导法(EL)、褐变法(VSD)和荧光法(CF)测定针叶的抗寒性。结果表明:在给定的光周期与温度条件下,针叶的抗寒性达到相应的抗寒性固定水平;经不同处理的2年生樟子松苗其针叶抗寒锻炼速率不同,但不支持加性理论;三种方法测定的针叶的抗寒性有差异,但有较高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广西油茶主栽无性系低温半致死温度与耐寒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鉴定广西主栽无性系的耐寒性,采用电导法测定广西主栽的4个油茶无性系‘岑软2号’、‘岑软3号’、‘岑软22号’和‘岑软24号’在不同低温下细胞膜透性的变化,配合Logistic方程,分别求出低温半致死温度(LT50)。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降低,细胞伤害率呈“S”型曲线变化,与温度呈极显著负相关;4个无性系的低温半致死温度分别为-9.0℃、-12.6℃、-9.9℃、-10.8℃,耐寒性由强到弱依次为:‘岑软3号’>‘岑软24号’>‘岑软22号’>‘岑软2号’。  相似文献   

5.
研究低温胁迫下2个枇杷幼果种胚生理指标变化及抗寒相关EjICE1基因的表达规律,为枇杷抗寒新材料的筛选及枇杷抗寒分子机理的解析提供理论依据。以洞庭枇杷(黄肉,DT)及洞庭枇杷突变型(白肉,DTM)挂果容器苗为材料,研究人工模拟低温对枇杷相对电导率(REC)、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EjICE1基因的表达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胁迫下2个枇杷幼果种胚相对电导率REC均呈“S”型曲线变化,Logistic方程显示,洞庭枇杷和突变型(DTM)半致死温度LT50分别为-4.759、-2.811℃,突变型(白肉,DTM)幼果的抗寒能力强于洞庭枇杷;2个枇杷的SOD、POD及CAT活性及洞庭枇杷(DT)的MDA含量均呈现出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但达到最大阈值的时间点不同,而突变型(DTM)MDA含量则呈现缓慢上升趋势,洞庭枇杷SOD在1℃达到最大阈值,丙二醛(MDA)含量、POD及CAT活性在-1℃达到最大阈值;突变型(DTM)SOD、POD及CAT活性在-3℃达到最大阈值,丙二醛(MDA)含量则在-5℃达到最大阈值。...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发光二极管(LED)补光对温室甜椒叶片生长及碳代谢的影响,以甜椒品种‘奥黛丽’为试材,设置红光(R)和蓝光(B)组合2:1(2R1B)、4:1(4R1B)、8:1(8R1B)3种光质,2 h(18:00—20:00)、4 h(18:00—22:00)和8 h(18:00—次日02:00)3个补光时间,以不补光为对照(CK),研究补光时间及光质对甜椒叶片生长、元素含量、糖含量及碳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光质与补光时间能显著影响甜椒叶片的生长及碳代谢,且两者之间存在交互作用。与CK相比,光质2R1B处理的比叶重、钾、果糖、淀粉含量显著降低;而光质4R1B和8R1B处理的叶片数、总叶面积、叶绿素总量、生物量净积累速率(NAR)、总糖含量及酸性转化酶(AI)、中性转化酶(NI)和蔗糖合成酶(SS)活性显著高于CK,且8R1B处理略优于4R1B处理,说明红光比例增大有利于叶片生长和碳代谢;光质对甜椒叶片氮、磷、钾、镁元素的含量影响不显著。除光质2R1B处理外,在同一光质下,随着补光时间的延长,甜椒的叶片数、比叶重、叶面积指数(LAI)、NAR、总糖、果糖、淀粉含量及AI、NI、SS...  相似文献   

7.
低温胁迫对银叶菊和矾根抗寒生理指标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分析银叶菊和矾根的抗寒性,为其栽培管理和园林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电导法配合Logistic方程拟合的S型曲线计算获得半致死温度;采用茚三酮比色法测定叶片游离脯氨酸;采用巴比妥酸显色法测定叶片丙二醛含量。银叶菊和矾根的半致死温度分别为-17.38℃和-61.09℃;不同处理温度下银叶菊叶片的相对电导率增幅远大于矾根,矾根叶片的脯氨酸含量均低于对照,银叶菊叶片在各处理温度下的丙二醛含量远低于矾根叶片。采用相对电导率和半致死温度这2个生理指标得出的结果与露地观察较为一致,矾根的抗寒性强于银叶菊。  相似文献   

8.
苗期低温胁迫对扬麦16叶片抗氧化酶和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扬麦16为试验材料, 利用人工气候箱模拟低温逆境, 研究-4℃、-6℃和-8℃低温胁迫对小麦苗期生长和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胁迫时间的延长, 小麦植株由叶尖萎蔫变黄的2、3级冻害加重至叶片全枯的4级冻害, 甚至大部分茎蘖冻死的5级冻害, –4℃和–6℃处理24 h没有发生4级及以上冻害。–8℃处理24 h和48 h后植株5级冻害比例显著增加, 植株死亡率分别为16.7%和39.6%。低温胁迫初期小麦叶片中SOD、POD和CAT活性均呈上升趋势, 随胁迫程度加重, SOD最先表现出下降趋势, POD和CAT变化稍缓, MDA含量增加。苗期低温胁迫使叶片中游离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明显高于对照, 且随温度的降低和处理时间的延长呈上升趋势, 表现出对低温逆境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东农冬麦1号低温下抗寒性与脂肪酸变化的规律特点,以杭寒品种东农冬麦1号和对照品种济麦22为材料,设定连续降温的温度处理,从冬小麦生长的低温驯化期至越冬期气温最低的时期进行取样,测定其电导率和脂肪酸含量,结合Logistic方程计算半致死温度(LT50)并对东农冬麦1号和济麦22的抗寒性进行初步评价。结果为:田间条件下东农冬麦1号的半致死温度为一22.4℃,济麦22为一14.2℃;低温下东农冬麦1号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品种济麦22,而饱和脂肪酸含量则低于济麦22,饱和脂肪酸中棕桐酸的比例较高,不饱和脂肪酸中亚麻酸的比例较高,低温下东农冬麦1号的棕桐酸含量低于不杭寒品种济麦22,而亚麻酸含量则高于济麦22。低温下杭寒品种东农冬麦1号增加膜脂流动性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保持较高水平可能是其抗寒的关键原因。  相似文献   

10.
为筛选出适合北方夏季生长的观果植物,增加北方地区观果植物种类,丰富该地区植物景观,以不同原产地的6种观果植物叶片为试验材料,分别测定其在不同梯度温度处理条件下叶片相对电导率,结合Logistic方程计算其半致死温度(LT50),并通过夏季田间及高温胁迫形态学观察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6种观果植物叶片的细胞伤害率增长速度均呈现“慢,快,慢”的趋势,即处理温度与细胞伤害率之间呈“S”形曲线;6种观果植物高温半致死温度由高到低分别为:蓝叶忍冬(62.31℃)>欧洲火棘(61.67℃)>紫珠(61.10℃)>海州常山(57.12℃)>吴茱萸(57.10℃)>刺梨(53.23℃);形态学观察结果与电导率法测定基本一致,半致死温度可以作为其耐热性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1.
6种百合种球抗寒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研究6种百合种球即Ⅰ泰伯(Tiber)、Ⅱ多阿娜(Pollyanna)、Ⅲ索蚌(Sorbonne)、Ⅳ西伯利亚(Siberia)、Ⅴ耀眼(Ceb Dazzle)、Ⅵ布鲁塞尔(Brunello)的抗寒性,以3℃为对照温度,分别从0℃到-15℃下测定每一低温处理后6种百合种球的生理指标。结果表明,各品种随温度的降低,其电导率呈“S”型曲线增大,应用Logistic方程建立回归模型,确定半致死温度分别为:-8.33315℃、-8.76722℃、-9.14241℃、-10.9918℃、-11.3131℃、-12.6293℃,束缚水/自由水呈先缓慢增大后急剧增大的趋势,脯氨酸含量先增加后减少,得出6种百合种球的抗寒性顺序为:布鲁塞尔﹥耀眼﹥西伯利亚﹥索蚌﹥泰伯﹥多阿娜。  相似文献   

12.
低温锻炼对低温胁迫下菊花生理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揭示低温锻炼下菊花生理变化特点及特异性表现,以切花菊(Chrysanthemum morifolium)秋白菊叶片为试验试材,在4℃下对其进行5 h的低温锻炼,然后在-5℃下分别进行0,0.5,1,3和5 h不同时间的低温胁迫.通过对其相对电导率、丙二醛(MDA)和脯氨酸含量及5'-核苷酸酶、过氧化物歧化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测定,研究了低温锻炼对菊花抗寒性的诱导.结果表明,低温锻炼的菊花叶片相对电导率及MDA含量比对照减小,而脯氨酸含量、SOD和5'-核苷酸酶活性比对照增加,说明低温锻炼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菊花植株的抗寒性.  相似文献   

13.
低温胁迫对黄连木抗寒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黄连木1年生休眠枝条为试材,研究了冷冻处理条件下枝条内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丙二醛(MDA)、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以及枝条相对电导率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处理温度降低,1年、2年生黄连木枝条内SOD和POD酶活性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MDA、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随温度降低逐渐升高;相对电导率随处理温度降低呈“S”形上升。1年、2年生黄连木枝条的低温半致死温度(LT50)分别为-24.88℃、-26.58℃。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外源ABA对茶树抗寒性的影响,用不同浓度的ABA喷施茶树枝条,根据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确定适宜的浓度,再用最适浓度的ABA喷施茶树枝条,测定经低温胁迫后抗寒生理指标可溶性糖、丙二醛含量及相对电导率的变化。结果表明:50mg/L和250mg/LABA喷施茶树枝条对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影响最显著,但50mg/L较为适宜。-8℃低温处理48h后,ABA喷施的叶片可溶性糖含量高于对照40.13%,丙二醛含量低于对照10.42%。实验表明一定浓度的外源ABA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茶树叶片的低温伤害,增强茶树抗寒性。  相似文献   

15.
以抗寒性不同的3个番茄品种‘耐运2000’、‘京乐502’和‘O-33-1’为试材,采用常规方法测定不同低温胁迫时间和不同低温胁迫温度下番茄幼苗叶片中脯氨酸含量、吡咯啉-5-羧酸合成酶(P5CS)活性、鸟氨酸转移酶(8-0AT)活性、脯氨酸脱氢酶(ProDH)活性的变化,以期探讨番茄的脯氨酸代谢对低温胁迫的响应机制及其与抗寒性的关系。结果表明:番茄幼苗叶片中的脯氨酸含量随低温胁迫时间的延长和温度的降低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冷敏感品种‘耐运2000’的平均脯氨酸含量较低,抗寒性越强的品种的脯氨酸保护阈值越大;番茄幼苗叶片中P5CS和8-0AT活性随低温胁迫时间的变化均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与脯氨酸积累正相关。在不同低温胁迫温度下,对低温越敏感的品种P5CS和8-0AT活性随温度的变化程度越大;当低温处理1天时,番茄叶片中脯氨酸含量下降,ProDH活性显著增加;随后ProDH活性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这与脯氨酸的积累呈负相关。在不同低温胁迫下,番茄叶片中ProDH活性在一定低温范围内均出现降低以减少对脯氨酸的降解,增强植株的抗寒能力。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外源亚精胺对菜豆幼苗耐低温性的影响。本研究以菜豆低温敏感型品种‘P16093’和耐低温型品种‘P16165’的幼苗为试验材料,设置常温对照(CK)、4℃低温(LT)以及4℃低温条件下喷施外源亚精胺(LT+Spd)3个处理组,对植株生长形态、抗氧化系统、渗透调节物质、生物膜、内源多胺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低温条件下外源亚精胺的喷施能够促进植物生长,缓解低温对菜豆幼苗株高、茎粗、鲜重、干重的影响;与LT组相比喷施外源亚精胺使得低温下两品种幼苗叶片中电解质渗透率降低,最多下降了16.94%;丙二醛含量升高,在第8天分别上升了42.81%和70.59%;可溶性蛋白含量下降,脯氨酸含量上升;抗氧化酶活性升高;内源腐胺和亚精胺含量增加。研究结果表明外源亚精胺可以通过调控植物体内多胺代谢,增强ROS清除系统来缓解菜豆幼苗低温胁迫下受到的损伤。  相似文献   

17.
电场处理强度为EN =0.5×N(kV/cm),N=0,1,2,…,12,对照组为Eo(电场未处理),处理时间T=10 min和T=5 min处理小麦干种子.处理组幼苗在4℃的条件下进行低温胁迫处理,研究小麦幼苗各项抗寒性指标:相对电导率、可溶性蛋白含量、脯氨酸含量、丙二醛含量和3种保护酶(POD、SOD、CAT)活性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电场预处理小麦种子不但明显提高了幼苗叶片的脯氨酸含量,而且提高幼苗的抗低温胁迫能力.处理组幼苗在4℃的低温胁迫条件下与对照组相比具有较高的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同时电场处理还降低了幼苗叶片的相对电导率及MDA含量,且小麦幼苗各个抗寒性指标变化的最大幅值均出现在处理条件4.5 kV/cm,10 min,由此得出高压静电场处理种子提高小麦幼苗的抗寒性的最佳处理条件.  相似文献   

18.
刘世红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21):144-148
为研究油棕抗寒性与内源激素的关系,人工设置温度梯度,模拟Logistic方程,求取低温半致死温度,鉴定抗寒性,采用ELISA技术测定自然降温过程中内源激素的含量。结果表明,4个品种低温半致死温度分别为-4.1℃(T1)、-0.92℃(T2)、-2.89℃(T3)、2.18℃(M1),抗寒能力为T1>T3>T2>M1。自然降温过程中,从26℃降到18℃,IAA、GA、CTK、ABA含量基本不变,低于18℃后,IAA、ABA含量显著增加,GA含量稍有增加,CTK含量降低,ETH含量则变化不规律;ABA/CTK比值升高,ABA/IAA、GA/IAA、CTK/IAA、ETH/IAA比值先升高后降低。抗寒性高的品种,IAA、ABA含量高,IAA/ABA、IAA/ETH、GA/ETH、CTK/ETH、ABA/ETH比值高,表明油棕叶片IAA和ABA含量的增加利于提高抗寒力。  相似文献   

19.
从生理水平分析低温胁迫对不同品种石榴幼苗光合特性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筛选低温对石榴影响的代表性评价指标,为石榴抗寒性育种研究和抗寒性评价体系建立提供科学依据。以1年生喀什酸石榴(抗寒性强)和突尼斯软籽石榴(抗寒性弱)2个品种幼苗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方式,通过人工模拟低温的试验方法在人工气候室中设置5个温度水平的处理2、4、6 d,探究低温处理期间对2种石榴幼苗叶片光响应曲线(Pmax、AQY、LCP、LSP)、叶片水分饱和亏(WSD)、活性氧自由基(H2O2、O2·-)和抗氧化酶活性(POD、SOD、CAT、APX)的影响,利用主成分分析进行抗寒性生理生化指标的筛选。结果表明,随低温胁迫时间的延长,2种石榴的最大光合速率、表观量子效率和光饱和点呈下降趋势;随着胁迫温度的下降和低温胁迫时间的延长,细胞膜的完整性受到破坏,叶片水分饱和亏、H2O2含量和产生速率呈上升趋势;随胁迫温度的降低,抗氧化酶活性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主成分分析表明...  相似文献   

20.
以蜜橘、金橘、"不知火"3个品种柑橘幼苗为试验材料,研究低温胁迫(2℃)对柑橘幼苗叶片形态、超氧阴离子(O_2~-)累积及相对电导率(relative electric conductivity,REC)、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脯氨酸(proline,Pro)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并利用主成分分析对品种抗寒性进行综合评价。最后显示,低温胁迫下,3种柑橘幼苗的叶片出现不同程度的萎蔫或卷曲现象,蜜橘萎蔫最严重,金橘最轻;蜜橘O_2~-在低温胁迫下积累最多;3种柑橘REC、MDA、Pro和可溶性糖含量均呈增加趋势,蜜橘的REC和MDA增加幅度最大,金橘的Pro和可溶性糖的积累量最大。主成分分析表明,MDA在评价3种柑橘抗寒能力方面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可以作为判断柑橘抗寒能力大小的重要指标,3种柑橘的抗寒能力强弱依次为金橘"不知火"蜜橘,以上为柑橘抗寒品种的选育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