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诱导胚囊染色体加倍是一种高效的杨树多倍体诱导途径,为确定河北杨胚囊染色体加倍的最佳处理时机,采用石蜡切片方法对河北杨(Populus hopeiensis)胚囊与合子发育进程进行观察。结果表明:河北杨胚囊发育属于典型的蓼型发育模式;其发育进程既表现出一定的时序相关性,又具有极强的不同步性;在河北杨胚囊发育后期及合子发育过程中出现大量异常现象,大部分成熟胚囊和未成熟胚囊退化,形成空胚囊或具有异常结构的胚囊,只有极少数成熟胚囊能完成双受精作用并形成合子,考虑到新疆杨花粉可在河北杨柱头上正常萌发,推测胚囊退化可能是引起河北杨胚胎败育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从获得4倍体(亚洲棉×司笃克氏棉)×陆地棉2(A2E1)×2(AD)1杂交种子(AD)1A2E1到BC3F1植株,历时了10a时间。该组合涉及到3个亲本棉种之间的亲缘关系,特别是E1染色体组与A2和(AD)1两组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远,导致杂种低世代(F1和BC1F1)雌、雄高度不育。表现在花粉几乎全部败育,发育不正常的胚囊达90%以上。直至BC3F1的群体中还有10%的不育株。可育株的花中仍有约25%不育花粉和35%发育不正常的胚囊。此组合必须经过多次回交、自交及自然恢复过程(越冬),方能最后获得雌、雄育成恢复正常的后代。  相似文献   

3.
通过同源染色体诱导加倍的方法将哈密瓜体细胞染色体数由24条加倍为48条,在此基础上进行选育并最终获得果形小巧、果实纵径变短、果肉增厚、种腔变小、植株抗性、适应性及抗早衰性明显提高的优良精品四倍体哈密瓜新品种,是优良的同源四倍体哈密瓜育种亲本材料,除了进行直接利用外,也为进一步进行四倍体杂交一代及三倍体利用奠定基础。四倍体哈密瓜同原来的二倍体哈密瓜相比,是一种新类型的品种,极大地丰富了哈密瓜品种资源,是育种成果上的突破性进展,同时也具有广阔的生产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黄精多倍体诱导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人工诱变,使多花黄精染色体加倍,提高生物产量与品质,为大面积人工种植提供优良品种.种子经过人工打破休眠后,在MS+6-BA 1.0mg/L+2,4-D 0.5mg/L离体培养形成愈伤组织,再转入MS+TDZ 1.5mg/L+2,4-D1.0mg/L培养15~20d,用脱脂棉球浸泡于添加2%二甲基亚砜的0.05%~0.15%秋水仙素溶液中,在无菌条件下覆盖在愈伤组织上,进行染色体加倍诱导处理,再转移到MS+6-BA 1.0mg/L+NAA 2.0mg/L的分化培养基上,将分化出叶片的小苗转移到1/2MS+NAA1.0mg/L生根培养基上.结果表明:0.05%质量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48h变异株诱导率最高达18.7%.0.1%和0.15%浓度处理24h的诱导率次之,为16.7%,0.1%浓度处理48h变异率虽然只有16.2%,但其变异株倍性稳定性较好,整倍率较高.  相似文献   

5.
花药培养和未受精子房或胚珠离体培养是人工诱导形成单倍体植株的2条途径。草莓染色体倍性复杂多样,为创新育种资源,本研究以草莓为试材,分析未受精子房的离体培养过程中基因型、外源激素、蔗糖浓度、低温预处理、生长环境及发育状况、光照条件6个关键因素对诱导雌核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选择合适基因型的露地栽培的一级花蕾,外源激素添加2,4-D,蔗糖浓度6%,低温预处理48 h,黑暗变温处理是草莓未受精子房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胚囊植株的理想条件。本研究为草莓倍性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不同浓度秋水仙素对贡蕉的多倍体诱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以贡蕉胚性细胞悬浮系、胚性愈伤组织和多芽体为试验材料,利用不同浓度的秋水仙素溶液对不同外植体材料进行不同时间的诱变处理,以期获得染色体加倍的植株。结果表明,试验所用的胚性悬浮细胞系、胚性愈伤组织和多芽体三种不同外植体对秋水仙素处理的敏感性都较高,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死亡,以0.4%(w/v)浓度的秋水仙素溶液处理多芽体48h诱导效果较好,多芽体的死亡率达到45.83%,接近半致死率,诱变率为18.64%。通过染色体计数和气孔鉴定,获得62株纯合四倍体小苗。诱变获得的植株的染色体数目加倍,叶片气孔数量减少,体积增大。本次试验为香蕉多倍体诱变育种和新种质的创新提供了技术参考和相关依据。  相似文献   

7.
石刁柏花药离体培养及单倍体植株再生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88至1990年进行了石刁柏花药离体培养,将采集不同时期花蕾接种,低温处理,激素配比,花药培养过程中形态学及花粉粒发育途径,愈伤组织诱导及其类型,花药愈伤组织再分化和染色体倍性,单倍体植株的再生及染色体加倍后入土移栽等方面,均做了较深入的研究,并获得了超雄株即纯合二倍体。  相似文献   

8.
氟乐灵诱导甜瓜四倍体研究初探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氟乐灵是一种新型的具有染色体加倍功效的除草剂。该试验通过氟乐灵溶液处理刚刚发芽的甜瓜种子诱导四倍体,在室温条件下对甜瓜品种黄河蜜三号,以200,400,600倍浓度的氟乐灵溶液处理甜瓜种子4,6,8 h进行四倍体诱导试验,发现氟乐灵处理的根尖有明显的加粗现象。通过镜检,染色体计数法测定诱导率[1],结果表明,浓度为400倍的氟乐灵溶液处理露白的甜瓜种子8 h所获得的加倍效果最好,诱导率达到32.2%。试验结果表明,氟乐灵处理甜瓜种子可以成为获得四倍体甜瓜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对其他作物的多倍体育种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杜仲(Eucommia ulmoides)的果实是提取杜仲胶和杜仲籽油的重要原材料,在工业、医疗、食品等领域开发前景广阔。为了揭示雌蕊原基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本研究以杜仲果用良种‘华仲6号’(Huazhong No.6)为材料,利用lllumina Hiseq X-10高通量测序平台,分别对花序原基分化期和雌蕊原基分化期的花芽进行转录组测序,通过生物信息学对2个发育时期的雌花芽转录组进行比较分析,筛选出与杜仲雌蕊原基发育相关的差异基因。结果显示,转录组测序共获得68.11 Gb数据,各样品的Clean reads与杜仲基因组进行序列比对,比对效率为91.59%~92.05%,同时2个发育时期共筛选出485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219个差异基因在雌蕊原基分化期表达上调,266个表达下调。差异基因GO富集结果表明,花的发育、光周期现象、激素生物合成以及蛋白结合转录因子活性等相关的生物途径被富集。KEGG富集结果表明淀粉和蔗糖代谢、碳代谢、昼夜节律和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等代谢通路被富集。结果表明光周期途径是诱导杜仲成花的重要途径,且雌蕊原基发育受碳水化合物、植物激素和其他代谢物质调控。本研究为杜仲花器官发育调控基因的挖掘提供了基础数据,也为果用杜仲的分子育种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荷花新品种选育是青岛畅绿中华睡莲世界的主要研究项目之一。他们于2005年播种103组种子,其中大部分是分品种采收的自然杂交。主要特征,一部分人工杂交。主要特征授粉,一部分人工自交授粉,还有4个组的种子进行了染色体诱导加倍处理,共保存1200多株苗并将其分缸单植。所有植株当年开花,从中初选出120余个优良单株。2_006年将初选出的单株继续种植,共精选出57个最优单株定成为新品种,其中有些是三倍体品种。  相似文献   

11.
室内设定的高温与时间多组合条件下,调查了置于细砂土中的美洲斑潜蝇蛹的羽化率。结果表明,50℃持续2h蛹的校正死亡率为67.2%;44℃处理2h蛹的校正死亡率接近50℃相应处理,48℃、46℃、42℃、40℃的相应处理均显著不及50℃处理。50℃处理4h、48℃处理24h、40~46℃处理72h,蛹的羽化率均为0。说明温度高低、历时长短与蛹的死亡率直接相关。田间防治试验表明,高温闷棚5~7d以上,美洲斑潜蝇蛹无一羽化,较好地降低了发生基数,为田间美洲斑潜蝇的生态防治提供了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12.
传统育种方法选育纯合自交系需要7~9个世代,含单个亲本染色体的单倍体经过染色体加倍一个世代就可以获得双单倍体(doubled haploid,DH),加快育种进程。许多单倍体获得和加倍的方法受物种或基因型限制,不能广泛应用。在拟南芥中通过遗传工程操控着丝粒特异组蛋白CENH3(centromere-specific histone 3 variant)可产生单倍体。CENH3是细胞分裂时染色体分离所必需的,其决定着丝点的定位。序列替换或点突变的CENH3以及异源CENH3可补偿cenh3的突变,形成单倍体诱导系,同野生型植株杂交诱导单倍体的产生。本研究论述了CENH3介导的单倍体诱导技术的研究进展。CENH3在植物中广泛存在,CENH3介导染色体消失诱导单倍体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彩色马蹄莲2n配子育种技术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彩色马蹄莲的栽培品种‘黒魔术’Black magic、‘火烈鸟’Flamingo为实验材料,研究彩色马蹄莲2n配子育种技术。选择刚从茎秆中抽出的幼小健壮小花,用0.15%的秋水仙素处理以诱导2n配子,将诱导的2n配子进行不同组合的杂交实验。结果表明:秋水仙素处理对彩色马蹄莲雄雌蕊发育有一定毒副作用,其中对雌蕊的损伤大于雄蕊;2n配子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杂交后代不育性;在相同条件下,经2n配子诱导处理的杂交种子与未处理的对照种子相比,种子萌发时间大幅度缩短(50天左右),叶片变薄、变大、叶色变浅,有些杂交植株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畸变。通过对杂交后代的细胞学鉴定表明:处理配子杂交后代中获得染色体数目为48(2n=3x=48)的三倍体植株。  相似文献   

14.
氟乐灵诱导西葫芦染色体加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摘 要:【研究目的】该试验利用氟乐灵对西葫芦染色体进行诱导加倍研究。【方法】方法1:浸种法 利用0.001%、0.005%、0.01%的氟乐灵溶液浸泡露白的西葫芦种子,浸种时间为4 h、6 h和8 h,通过根尖压片染色体计数法检测诱导率;方法2:生长点滴液法 以0.001%、0.003%、0.005%和0.01%的氟乐灵对不同品种西葫芦幼苗进行生长点滴液处理,每天17:00~18:00滴液一次,共滴6d,通过保卫细胞叶绿体计数法检测诱导率。【结果】结果显示:浸种法以浓度0.01%氟乐灵浸种6小时诱导效果最好,诱导率为25.6%;生长点滴液法以浓度0.005%的诱导效果最好,诱导率为20%;品种“京葫1号”、“长青1号”和杂交组合2-9×1604-1的四倍体诱导率分别为26.7%、20%和10%。【结论】氟乐灵可以诱导西葫芦染色体加倍,不同基因型西葫芦对氟乐灵的敏感性有差异。  相似文献   

15.
姚焱  孔曜  黄得凤  张旭霞  张英  汪珍春  张平 《种子》2015,(2):32-34,38
目的:利用巴戟天种子内胚乳为外植体进行离体培养获得三倍体。方法:选取未成熟巴戟天种子内胚乳,置于不同培养基上诱导愈伤组织和分化再生植株,并对植株倍性进行根尖染色体鉴定。结果:在MS+2,4-D(2,4-二氯苯氧乙酸)2.0 mg/L+6-BA(6-苄基嘌呤)1.0 mg/L培养基上诱导获得愈伤组织,诱导频率达58.9%。愈伤组织在MS+6-BA1.0~2.0 mg/L+IBA 0.1~0.5 mg/L分化培养基上分化出不定芽。不定芽在1/2 MS+IBA 0.5 mg/L上诱导生根,生根率100%。再生植株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 n=3 x=33。结论:利用巴戟天胚乳培养获得三倍体是创造多倍体新种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以吉糯13等4份糯玉米杂交种以及98W-2等7份糯玉米骨干自交系经诱导系DRL诱导后的糯玉米单倍体为供试材料,对糯玉米单倍体自然环境下的加倍特性及其雌雄育性的恢复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供试11份不同来源糯玉米单倍体间雄花序育性的恢复程度存在巨大差异,雄穗散粉株率变幅为5.80%~32.47%,平均值为14.29%,雄穗育性恢复程度大大低于雌穗(62.17%),是糯玉米单倍体自交结实的限制因素;昼夜温差较大(12℃)的长春晚春播更有利于单倍体雄穗育性恢复,散粉率最高,达14.75%。在糯玉米DH育种实践中可以选择育雄性恢复能力强的材料重点开展糯玉米单倍体育种,也可以选择适宜雄穗育性恢复的地点专门用于糯玉米单倍体的自然加倍。  相似文献   

17.
陆地棉(Gossypiumhirsutum)是世界上重要的栽培棉种,野生斯特提棉(G.sturtianum)含有陆地棉所缺乏的许多优质基因。本研究通过陆地棉和斯特提棉的远缘杂交和染色体加倍,获得了自交可育的后代植株,对其进行流式细胞倍性检测和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观察,筛选出2株染色体组完整的异源六倍体植株。统计鉴定表明,六倍体和亲本及三倍体比较,叶形介于双亲之间,叶面积增大,保卫细胞中叶绿体数明显增多;远缘杂种与亲本在花的表型性状方面差异明显,六倍体的花粉粒直径大于亲本和三倍体;六倍体棉纤维为白色,长度小于母本陆地棉,父本斯特提棉的种子腺体延缓发育性状在异源六倍体中得到表达。这些结果证明通过远缘杂交和加倍成功获得了陆地棉与斯特提棉间可育的异源六倍体新种质,为棉花遗传育种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材料。  相似文献   

18.
高温诱导阔叶风铃草产生形态学性状变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索高温诱导对阔叶风铃草产生形态学性状变异的影响,试验以阔叶风铃草为材料,采用高温诱导的方法,设计正交试验用不同高温、花芽长度和处理时间等因子进行形态变异的诱导,用极差分析法对每一因子的诱导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温度和处理时间是影响阔叶风铃草形态学性状变异的主要因子。与紫色五瓣花的原种相比,试验获得了多种变异新植株,其中六瓣花5株、椭圆花瓣1株、白色花3株。试验说明在开发遗传基因资源上高温诱导的有效性,并将大大促进改变其花瓣观赏性状育种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转录组unigene序列基础上,结合RACE技术,从罗汉果总RNA中克隆乙烯合成关键酶-1-氨基环丙烷-1-羧酸合成酶1(ACS1)全长cDNA,同时,应用hi TAIL PCR技术获得Sg ACS1的DNA全长。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该基因在雄株、雌株以及Ag~+处理后的雌株在取/授粉前后的叶、茎、芽、花蕾、花中的相对表达量。克隆得到1 749 bp的cDNA全长,最长开放阅读框为1 530 bp,编码509个氨基酸,命名为Sg ACS1(GenBank登录号为KX620760),编码蛋白与同源物种苦瓜的相应蛋白序列相似性为86%,该蛋白具有磷酸吡哆醛转移酶结构域和转氨酶结合结构域,属于天冬氨酸转氨酶家族;获得Sg ACS1的DNA全长为3 245 bp,其中含有3个内含子,该内含子和5'UTR含有多个高水平转录调控因子、激素响应元件和环境胁迫相关的作用元件,暗示该基因参与转氨反应、生物体内乙烯的合成代谢等生物学过程,并且与其他激素共同发挥作用维持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Sg ACS1在罗汉果各个部位和时期均有表达,其中在授粉后的雌株花蕾中相对表达量最高,其次是授粉前后雌株的花和取粉前后雄株的芽,而Ag~+处理后的雌株在授粉后的花蕾和芽中的相对表达量最低,说明该暗示罗汉果Sg ACS1参与花芽形成、雄蕊原基分化、蕾中雄蕊发育以及雌花形成,Sg ACS1在雌株蕾中受到授粉或银离子诱导上调表达。  相似文献   

20.
以DR 5为父本诱导5份糯玉米杂交种获得的单倍体籽粒为试验材料,探究处理方法、浓度、处理时间和温度对糯玉米单倍体的加倍效果.结果表明,浸芽法的加倍效果最好,加倍率均值达11.02%.秋水仙素浓度为0.8 mg/mL时,加倍率最高,均值达10.47%.处理时间以8h最好,加倍率均值达7.58%.处理温度为21℃时达到最佳,加倍率均值达10.9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