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种间杂交是种质创新和利用外源优异基因的重要途径。运用有性杂交方法,以浓紫色辣椒C.annuum PBC1366为母本(P1)、强辣C.chinense PI439487为父本(P2)进行种间杂交,获得了种间杂种植株。对杂种F1的19个表型性状进行了观察比较,结果表明,F1在生长势方面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其他表型性状介于父母本之间。种间F1花粉可染率为64.4%,形态学观察和EST-SSR标记分析结果明确了种间杂种F1的真实性。C.annuum×C.chinense种间杂种的获得为辣椒种间遗传图谱构建、辣椒香味和花青素代谢途径相关基因的定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棉属野生棉与栽培棉种间杂交新种质创造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棉属(Gpssypium)野生资源具有的抗病、虫,抗旱及优质纤维等遗传特性,通过种间杂交可转育到栽培棉,以丰富和改善现有栽培棉品种的遗传特性或创造新的优异种质材料供育种利用。本文报道用23个棉属的野生种与4个栽培种的品种杂交,获得不同世代的47个组合杂种,并从一部分杂种后代培育出一批抗病、虫,抗旱和纤维高强优质等遗传特性的新种质。同时研究了有关种间杂交的不亲和性、杂种F_1的遗传性状以及细胞遗传学、胚胎学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省农科院豆类资源研究室,以栽培大豆(G.max)与半野生大豆(G.gracilis)种间杂交选育出的种间杂种新种质极小粒大豆黑农8-44-2,是对日本出口制作纳豆的特用品种。该品系遗传基础广泛,具有野生大豆多花荚、多分枝的优异性状,也是大豆高产育种的新种质。  相似文献   

4.
高油大豆种质资源的创新及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明 《中国农学通报》2007,23(5):368-368
开展高油大豆种质资源的创新及利用,有利于加快育种进程、缩短育种年限、增加农民收入、提高油脂企业效益;利用筛选和鉴定出的高油大豆种质资源和优异的外引品种资源材料进行杂交、复合交时基因的重组、累加、互补与突变等遗传效应,对后代(F6)进行品质化验分析,从中鉴定出油份含量在22.5%以上的高油大豆创新种质资源,并利用创新种质资源进行审定推广成为高油大豆新品种,改良了遗传组成,拓宽了高油大豆血缘,为今后高油大豆育种工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为对黄色‘循化线辣椒’(C. annuum L. var. dactylus M.)资源做出科学鉴定和评价,进一步为其基因资源利用奠定基础,通过对30份国内线辣椒资源的主要农艺性状比较分析,重点对黄色变异种质资源‘HJ2002’进行了分类鉴定,发现‘HJ2002’是目前国内少见的皱皮黄色线辣椒天然变异资源,该资源的果实成熟色和风味特征与Smith辣椒园艺学分类中Cayenne型线辣椒特点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辣椒自南美洲引进中国后,形成了十分丰富的辣椒品种并成为中国栽培面积最大的蔬菜作物和调味品。而当前由于单一品种的大面积推广,使大量农家品种丢失,某些种质资源也随之遗失。通过综述辣椒种质资源的现状,提出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辣椒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保护体系。同时,从遗传关系、生物化学、细胞学等方面对辣椒种质资源利用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指出通过保护和合理的利用,辣椒种质资源的数量就会不断地扩大,进而供人类持续的利用。  相似文献   

7.
油橄榄种间杂交可拓宽现有油橄榄种质资源的遗传基础,其杂种真实性鉴定可为种间杂交技术改良和种质利用提供技术条件。云南省林业科学院以佛奥(Olea europaea cv. Frantoio)作母本、尖叶木樨榄(O.cuspidata)作父本,成功杂交育得子代。本研究利用14个在亲本间存在差异的油橄榄SSR标记,对3个种间杂交子代和1个疑似杂交种"欧莱雅"的杂种真实性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1个SSR标记(EMO90)仅在佛奥和杂交子代中有SSR-PCR扩增产物,而在尖叶木樨榄中无产物,表现为显性标记;其余13个SSR标记(Oli23,Oli26, GAPU01, GAPU59, GAPU71, DCA05, DCA07, DCA08, DCA15, DCA18, EMO2, EMO3, UDO09)为共显性标记,其中3个SSR标记(GAPU71, EMO2和EMO3)能够将子代杂合而亲本纯合的基因型直观进行呈现,明确证实了杂交种的真实性。本研究为今后油橄榄远缘杂交育种时杂种的早期鉴定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8.
辣椒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研究及模糊聚类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辣椒属(Capsicum)的7个种(包括4个变种、3个类型)计172个品种为试材,于成株期取功能叶片进行制样分析,得出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的基本酶谱为12条酶带,并将172份材料中各个种、类型出现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表型频率用模糊聚类分析(fuzzy clusber analysis)方法进行动态聚类.结果表明,C.annuum的两个变种关系极近;C.baccatum的两个变种关系也很近; C.chi-nense与C.frutescens关系较近,这两个种及C.praetermissum与C.annuum关系亦较近,而C.annuum与C.baccatum、eximium C.chacoense关系则较远.从而得出,普通栽培辣椒,首先应该利用其野生种C.annuum var.annuum的有用基因,其次是C.frutescens、C.chinense及C.praetermissum,最后才应当考虑利用C.eximium、C.baccatum及C.chacoense的有用基因.据此对辣椒属的起源、分类及上述种质材料在育种上的应用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我国马铃薯种质资源和育种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我国的马铃薯育种研究经历了国外引种鉴定到品种间和种间杂交、生物技术育种的过程 ,在过去的 6 0多年中育成了将近 190个品种 ,但各种专用型品种尤其是加工品种奇缺。本文回顾了我国马铃薯种质资源和遗传育种研究历程 ,全面阐述了我国马铃薯育种的最新进展 ,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指出了应重视野生种利用和种质资源创新研究 ,加强常规育种与现代生物技术结合 ,针对消费市场的多元化需求、产业的快速发展和种植业结构的重大调整以及不同的生态条件 ,选育聚合多种性状、优质专用型品种。  相似文献   

10.
利用大豆核心种质部分样本鉴定28K和30K过敏蛋白缺失材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豆核心种质是筛选优异基因的重要物质基础。本研究以栽培大豆(G. max)核心种质经聚类随机选择样本为主,以栽培大豆保留种质和野生大豆(G. soja)为对照,利用小鼠单克隆抗体Gly m Bd 30K(F5) 和Gly m Bd 28K(C5)分别检测大豆的30K和28K过敏蛋白抗原,目的是发掘过敏蛋白缺失的品种资源,明确其分布规律和特点,检测大豆核心种质的代表性,为资源和育种研究提供参考。鉴定结果表明,在参试的60份野生大豆和421份栽培大豆中没有发现30K过敏蛋白缺失的种质,但28K过敏蛋白缺失率分别为13.3%和37.8%。栽培大豆核心种质28K过敏蛋白缺失比率的变化趋势与栽培大豆保留种质总体规律基本相同,在3个生态区的缺失比率差异均不显著,说明核心种质在28K过敏蛋白缺失这个性状上具有代表性。SSR标记分析发现,在缺失过敏蛋白的种质中,80%相似系数在0.44以下,表明这些种质遗传基础较为广泛,可充分利用类群内或类群间差异较大的材料作为亲本配制杂交组合,培育缺失28K过敏蛋白优质品种。  相似文献   

11.
黑麦(Secale cereale L.)为小麦(Triticum aeistvum L.)三级基因源,是小麦改良育种中重要的遗传资源。分子标记作为鉴定外源遗传物质的有效手段,在小麦×黑麦杂交及黑麦、小黑麦品种培育中被广泛应用。本研究对黑麦特异性分子标记的开发,以及分子标记在黑麦遗传图谱构建、遗传多样性分析、优异基因发掘鉴定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综述,旨在为黑麦特异分子标记在小麦×黑麦分子辅助育种中的应用提供依据,为高效利用黑麦优异资源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2.
通过一系列措施与方法,普查及收集澄城县农作物种质资源,摸清当地农作物地方品种、野生品种,实现农作物种质资源的安全保护和高效利用,为选育新品种、改良遗传工作鉴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对36个水稻骨干系进行了RFLP(限制性内切酶长度多态性)分析,并对这些水稻材料的162个杂交组合育性进行了分组分类研究。杂种育性的遗传基础研究表明,亚种内杂交组合育性显著高于亚种间杂交组合育性。亚种间杂交不育性是由籼粳两个亚种间深刻的遗传分化引起的。广亲和性品种为亲本之一的杂交组合多数(71.7%)具有正常的育性,RFLP分析表明,这些杂交组合的遗传基础特殊,其遗传距离大于典型的亚种内组合距离,而小于典型的亚种间遗传距离。广亲和性水稻种质的创建、改造和利用潜力是大的,广亲和基因作用及其与杂种优势表现有关的若干遗传育种学问题要协同一并去解决。  相似文献   

14.
辣椒抗黄瓜花叶病毒(CMV)基因的ISSR标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辣椒(Copicum annuum L.)抗黄瓜花叶病毒(CMV)一直是辣椒育种的主攻目标之一.本研究以辣椒抗CMV品种VC16a和感CMV品种SS69杂交的F2群体60个单株材料,通过人工接种鉴定,采用高抗单株和高感单株分别构建抗、感基因池,利用BSA法筛选了40条ISSR引物,其中引物I-34在抗感病池中扩增出450 bp多态性片段,通过F2单株验证后证明I-34450与抗CMV基因紧密连锁,其遗传距离为27.3 cM,为辣椒抗CMV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花生种质资源在育种中的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近40年来花生种质资源在遗传改良中的利用情况。分析表明,我国杂交育成的花生品种的遗传基础非常狭窄,对龙生型花生、多粒型花生以及国外引入资源的利用很少,近缘野生种在遗传改良中的利用也不多。拓宽花生的遗传基础是今后花生育种工作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6.
山东省玉米种质资源以中秆、中熟、粒黄色、硬粒型资源为主。多抗和高光效资源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品种间杂交种和以品种为基础材料选育推广的自交系间杂交种,曾对我省玉米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选育二环系组配单交种是一种快速有效的选择方法。利用国外资源丰富现有种质的遗传基础是育种工作的重要环节。本文就进一步研究利用玉米种质资源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甘蔗是世界上主要的糖料和重要的能源作物,通过有性杂交创制优异种质进而获得优异品种是甘蔗种质开发利用的有效途径。甘蔗高贵化是甘蔗野生种质开发利用的重要理论基础,它的提出极大地促进了甘蔗的育种进程。热带种和割手密作为甘蔗杂交的重要起始亲本,在高贵化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在高贵化过程中,通过不断地杂交与回交富集高贵种的高糖和高产基因,同时渗入野生种质的高抗和耐逆血缘,以获得综合性状优良的甘蔗品种。分子细胞学是鉴定种质高贵化是否成功和解释其遗传机制的主要技术手段,可大大缩短甘蔗育种周期。本研究综述了割手密高贵化的发展过程及其相关的分子细胞学研究进展,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菊花为菊科菊属多年生植物,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观赏花卉之一,兼有药用、茶用和食用价值。菊花具有适应性强、生长快、易栽培等特点,在全国各地已被广泛引种栽培,导致菊花栽培种、野生种及近缘种属混杂现象广泛存在,阻碍菊花育种和产业发展。本研究简要阐述了基于表型和DNA分子标记的菊花种质资源鉴定和分类、优异种质筛选、遗传多样性分析、遗传模型分析、遗传连锁图谱构建、目标性状的基因定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提高菊花种质资源利用效率和遗传改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概述了马铃薯种质资源基本情况和我国马铃薯遗传育种现状,分析了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提出野生种、原始栽培种与地方品种针对性筛选与鉴定工作的重要性与迫切性,指出加强资源的基础研究与优良抗性基因的利用,丰富育种材料的遗传基础,同时加强常规育种与现代生物技术结合,是促进种质资源创新研究使品种选育跨上新台阶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向印度南瓜及美洲南瓜中转育中国南瓜无蔓性状的意义及可行性,进行无蔓中国南瓜种间杂交试验,采用田间调查结合RAPD分子标记鉴定的方法研究中国南瓜无蔓性状种间遗传规律。通过比较中国南瓜无蔓性状在南瓜属3个种中的遗传表现发现:中国南瓜无蔓性状在种间杂种F1、F2及BC1F1中的分离比例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与种内杂交不同,无蔓中国南瓜与蔓生异种南瓜材料的种间杂交一代表现出节间变长的倾向,表现为不完全显性遗传;通过种间杂交,可将中国南瓜特有的无蔓性状转育到美洲南瓜及印度南瓜中,创造全新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