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正>自2007年起,兵团第7师通过探索机采棉应用技术,逐步形成了种植杂交棉鲁棉研24号76厘米等行距机采棉播种模式综合配套技术。为适应高产高效技术集成,第7师植保系统潜心研究影响机采杂交棉等行距脱叶技术的因素。杂交机采棉稀植以后,在脱叶质量、单产和皮棉质量方面,都较常规高密度种植棉(667米2株数1.4万~1.7万株,以下简称"常规棉")有较好的表现。  相似文献   

2.
杂交抗虫棉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杂交抗虫棉高产栽培技术,包括施肥、宽行稀植、化学调控、简化整枝、去早晚蕾等方面内容,以指导杂交棉的栽培。  相似文献   

3.
抗虫杂交棉的栽培方法,不同于常规棉、常规杂交棉和转Bt基因抗虫棉品种,只有走“小群体、壮个体”的高产栽培路子,放宽行株距,建立稀植大棵的栽培模式,把握抗虫杂交棉的生育规律和特点,采取与之相适应的高产栽培技术措施,才能充分发挥抗虫杂交棉的生产潜力。建议长江中下游沿江滨湖棉区抗虫杂交棉种植密度为18000—19500株/hm2。  相似文献   

4.
选择杂交棉品种瑞杂816,设计2种稀植模式,一种是1膜3带3行,行株距配置为76厘米×8厘米,另一种是1膜3带4行,行株距配置为(76+10+66)厘米×11厘米,与常规栽培1膜6行、行株距配置(66+10)厘米×11厘米模式进行对比,调查杂交棉不同栽培模式对其生育期、生育性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杂交棉稀植有利于充分发挥个体优势,较常规栽培节约成本、提高产量,2种稀植模式中,1膜3带3行模式稍好于1膜3带4行模式。  相似文献   

5.
杂交棉采用机采棉模式稀植,在节省人工和种子的情况下,可以充分发挥杂交棉个体杂交优势。农七师123团运用这种模式连续种植三年获得成功,大面积产量在400kg/667m2左右,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出合理的株行距配置方式,充分发挥棉花自身潜能,从而最终获得高产,开展了86 cm等行距机采模式试验示范,调查杂交棉鲁棉研24号在各团场同等土壤肥力、管理水平和不同种植模式(76 cm等行距与86 cm等行距机采模式)下的早熟性、丰产性、抗病性、纤维品质等性状及经济技术指标。结果表明,杂交棉稀植采用86 cm等行距机采模式,较常规76 cm等行距种植可以促进棉花苗期生长发育,确保苗匀、苗壮,使棉花生育进程提前1~3 d,较好地发挥了棉花个体优势,增加了棉花单铃重,但籽棉、皮棉分别减产3.99%、3.18%。  相似文献   

7.
采用不等株行距的宽窄行混合和等穴距错位插秧的混合稀植栽培形式 ,研究了边行效应在混合稀植栽培中的作用、混合稀植栽培的产量表现、组成行的产量、边行效应值及增产机理。该栽培技术体系综合了目前普通等株行距稀植和超稀植栽培的优点 ,通过边行效应进一步挖掘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8.
5年试验研究表明,采用杂交棉稀植栽培,在棉花前期间套甜瓜,后期套栽冬季蔬菜所形成的“甜瓜/杂交棉/菜”种植模式,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采用稀植发挥了杂交棉的优势,有利于棉花高产,也有利于甜瓜生长。该模式净产值是常规麦/棉模式的3.13倍。根据市场需求灵活更换与棉花间套的蔬菜品种是实现高产高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正>近年来,第7师不断加大棉花杂交棉76厘米等行距稀植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由棉花常规品种的"密、矮、早"种植技术转向杂交棉76厘米等行距稀植技术,由棉花高产理论"以密争温"、"以群体增产"向"向光要棉"、"光温互补",提高光能利用率转变,从而实现了机采杂交棉高效优质,但杂交棉保苗问题却日益突显。本文根据生产实践,探讨杂交棉浅播  相似文献   

10.
杂交棉一般生长势旺,植株高大,在相对较密的条件下,容易造成封行过早,棉田通风透光性能差,成铃率下降、烂铃比例上升。为此,我们通过杂交棉直播稀植试验,简化植棉工序,降低棉花栽培管理操作频率,提高植棉经济效益,探索合理的杂交棉稀植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杂交棉机采脱叶催熟技术的大力推广,棉花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从而增加了劳动强度。为推进优质棉创建工作的开展,减轻劳动,降低成本,简化栽培杂交棉机采脱叶催熟技术已经成为当前最重要的任务,进一步提升棉花的质量与产量,同时提升整体的经济效益。该文介绍了杂交棉简化种植技术要点,脱叶剂用量、使用时间、使用方法、对喷药机车的要求以及脱叶效果等。生产实践表明,杂交棉脱叶催熟技术能满足机械采收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正>新植杂2号杂交棉是2008年获得国家审定的抗病、抗虫、中早熟、高衣分、易机采、适应性广的杂交棉品种。126团经过3年引种试验鉴定,2013年示范田667米2产量达483.1千克,具有高抗枯、黄萎病的抗病性,采用76厘米等行距单行稀植种植,管理省工,省时,适应性广,适合机采。一、播前准备1.前茬作物收获后,机械回收残膜,秸秆还田。2.全层施肥,667米2基肥磷酸二铵25千克、硫  相似文献   

13.
调整种植业结构,探讨农业耕作制度,推广马铃薯—水稻二熟制模式。从前作马铃薯栽培通过精细整地、选用良种、适时播种、科学肥水管理、病害防治、适时收获等,后作优质稻应用精量播种、宽行稀植、好气灌溉、精确施肥、综合防治病虫害等方面总结出马铃薯—优质稻高效栽培技术,以期为该模式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早熟杂交棉新品种新陆早56号具有衣分高、丰产性好、品质优良、高抗枯萎病等特点。介绍了新陆早56号的机采种植模式及生育进程,从播种、化控化调、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脱叶采收等方面总结了该品种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稀植杂交棉和我区常规种植的新陆早45号做品种对比试验,观察稀植杂交棉在我地的早熟性、适应性、丰产性、抗逆性等,并总结完善稀植棉种植技术,为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从选种、育苗、超宽行稀植、肥水病虫害管理等方面总结了水稻超宽行稀植技术,并分析了该技术的应用效果,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杂交棉品种冀创棉1是以转双价基因抗虫棉SGK321为母本、非转基因抗病棉花品系5013为父本杂交而成。该品种抗病、高产、杂种优势强和适应性广,适合冀中南和黄河流域棉区种植,特别是在稀植、大棵、免整枝栽培模式下更能发挥其增产优势。  相似文献   

18.
对长江中下游棉区杂交棉种植密度和方式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棉区杂交棉适宜合理稀植,种植密度过大,则结铃少、烂铃多,产量反而下降;同时,长江中下游棉区杂交棉适宜宽窄行种植,和等行距种植相比,有通风好、透光强、产量高等优势.  相似文献   

19.
番茄是惠农区主要脱水蔬菜品种之一。宽垄稀植栽培技术克服了常规栽培模式的缺陷,可以使番茄植株生长空间变大,蕃茄产量和品质提升,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文章介绍了宽垄稀植栽培技术的特点及其对惠农区蔬菜产业的影响,指出该技术在惠农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水稻机插秧是一项省工、省力、省秧田的新技术,可满足高产群体质量栽培中宽行浅栽稀植的要求。为进一步推广应用水稻机插秧技术,介绍了水稻机插秧育秧技术及其移栽大田后在不同生育阶段的肥水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