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文杰  杨月  张永清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6):7132-7133,7142
[目的]为研究溃坝事件对下游土壤理化性质、作物生长的影响。[方法]以襄汾"9.8"溃坝下游土壤与农作物为研究对象,对溃坝物覆盖地区和未覆盖地区的土壤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溃坝物覆盖区土壤的物理性黏粒(0.01 mm)、田间持水量分别比未覆盖区土壤低15.2%、28.1%,达0.05显著差异水平,但紧实度未达显著差异;溃坝物覆盖区土壤的全氮、速效磷含量分别比未覆盖区土壤低31.8%、35.3%,其中全氮含量达0.05显著差异水平,速效磷含量达0.01显著差异水平,pH、有机质、速效钾含量均未达显著差异水平。[结论]P元素的缺失是溃坝物对覆盖地区土壤理化性质影响的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2.
李洪立  何云  申志斌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6):11921-11922
[目的]研究林下种植巴西铁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方法]2004和2005年两次采集土壤样品,经过室内分析,研究琼中县百花岭林场种植巴西铁前后林下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情况。[结果]试验区土壤多为石质中壤土。2005年较2004年土壤样本的有机质含量明显减少,速效钾含量变化不明显。0~20cm土层的pH值极显著降低,土壤的酸性极显著增强。20~40cm土层的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变化都不显著,pH值极显著降低。土壤样品的速效磷含量为痕量。0~20cm土层的有机质含量明显比20~40cm土层的高,但速效钾和pH值的变化不大。[结论]林下种植巴西铁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及pH值有显著的影响,有机质和速效钾的含量明显减少,同时降低土壤pH值,增加土壤保肥性能。  相似文献   

3.
植被恢复对红壤侵蚀区土壤铁铝氧化物和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集了福建长汀红壤侵蚀区5个植被恢复阶段(裸地,马尾松恢复5、15、30年人工林,天然次生林)的土壤,分析了这些土壤的理化性质及不同形态铁铝氧化物含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植被恢复年限增加,土壤非晶形铁铝氧化物(Fe_o、Al_o)、游离结晶态铁铝氧化物(Fe_d、Al_d)和络合态铁铝氧化物(Fe_s、Al_s)含量均逐渐增多.土壤有机质、全氮和全磷含量表现为天然次生林马尾松恢复30年人工林马尾松恢复15年人工林马尾松恢复5年人工林裸地;土壤铵态氮、硝态氮、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也随植被恢复年限增加而显著增多.随着铁铝氧化物含量的升高,土壤pH呈降低趋势,土壤养分呈增加趋势;红壤侵蚀区植被恢复过程中,游离结晶态和络合态铁铝氧化物可能比非晶形铁铝氧化物更有助于土壤养分的累积.  相似文献   

4.
不同林分类型对土壤理化性质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研究不同林分类型对其土壤养分的影响,为后期人工林的培育及管理提供指导。[方法]通过野外随机取样,室内指标测定,然后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Pearson分析,研究9种不同林分类型土壤理化性质特征。[结果]9种林分类型中,侧柏土壤有机质含量最大(30.93 g·kg~(-1))、枣树土壤有机质含量最小(15.76 g·kg~(-1));侧柏土壤全氮含量最大(2.35 g·kg~(-1)),枣树土壤全氮含量最小(1.25 g·kg~(-1));侧柏土壤全磷含量(13.55 g·kg~(-1))大于枣树土壤全磷含量(7.37 g·kg~(-1))。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各土层之间差异显著;土壤紧实度与土壤含水量呈现显著负相关,与土壤含水量呈现极显著正相关,土壤含水量与土壤硬度呈现显著正相关;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全氮呈显著正相关,与全磷呈极显著正相关,全氮与全磷呈现显著相关性。[结论]各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差异较大,整个样地土壤肥力保存量不高,建议应采用人工恢复与植被重建,改善该地区土壤地力,实现人工林可持续经营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以黑河流域纵向梯度(上游、中游、下游)不同植被覆盖条件下的土壤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取样和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式,系统地分析了该流域土壤理化性质特征,结果显示:(1)黑河流域土壤密度、pH值、电导率在黑河流域表现为下游中游上游,且3个指标在黑河流域上游﹑中游及下游具有显著差异性;(2)沙粒含量不论在上游﹑中游还是下游,都是占主要组成成分的。其中,沙粒的含量在黑河下游表现最高,为84.93 g·kg-1,且显著大于上游和中游的含量。粉粒的含量在中游表现最高,为29.30 g·kg-1,且黑河流域上游、中游及下游的粉粒含量具有显著差异性。(3)黑河流域土壤全碳量和全氮量表现为上游中游下游,差异显著。由此可知,黑河上、中、下游土壤理化性质差别较大。  相似文献   

6.
以黑河流域纵向梯度(上游、中游、下游)不同植被覆盖条件下的土壤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取样和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式,系统地分析了该流域土壤理化性质特征。结果显示:黑河流域土壤密度、pH值、电导率在黑河流域表现为下游中游上游,且3个指标在黑河流域上游﹑中游及下游具有显著差异性;沙粒含量不论在上游﹑中游还是下游,都是占主要组成成分的。其中,沙粒的含量在黑河下游表现最高,为84.93 g·kg~(-1),且显著大于上游和中游的含量。粉粒的含量在中游表现最高,为29.30 g·kg~(-1),且黑河流域上游、中游及下游的粉粒含量具有显著差异性;黑河流域土壤全碳量和全氮量表现为上游中游下游,差异显著。由此可知,黑河上、中、下游土壤理化性质差别较大。  相似文献   

7.
水土保持措施对黑土流失区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针对黑龙江省东南部黑土区坡耕地所采取的4种水土保持措施的土壤进行了理化性质研究,分析了不同水土保持措施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0~50 cm黑土层有机质平均质量分数排序为植物篱>谷坊>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植物篱有机质质量分数115.66 g/kg,而退耕还草为69.43 g/kg;非毛管孔隙大小排序为植物篱(10.56%...  相似文献   

8.
磁场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研究了磁场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磁场作用下,土壤胶体ξ电位降低,电荷密度有所提高,土壤持水力,膨胀量下降;土壤微团聚化作用增强,<0.01毫米粒径的微团聚体数量减少,0.01-0.05毫米粒径的微团聚体数量增加;土壤比表面减少,土壤粘结力降低,土壤物理性质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9.
鹤大公路匝道区的土壤理化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鹤大公路(牡丹江-佳木斯)的11个匝道区内16个混合土样样品的表土进行了理化性质分析,测试了不同土壤的土壤质地、pH值、含水率、有机质、铵态氮、速效磷、速效钾,结果表明:鹤大公路整个研究路段匝道区内,土壤pH值都能维持在6.5~7.5之间,呈微酸性至中性,能保证植物正常生长所需要的pH值;土壤含水率变化范围在31%~...  相似文献   

10.
有机肥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云玲 《农业与技术》2010,30(3):65-66
施用有机肥对改良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肥力,实现土壤可持续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有机肥料的种类很多,主要有作物秸秆、绿肥、堆沤肥、城市垃圾、泥土肥及粪尿肥等,其中粪尿肥是有机肥料的主体。有机肥不但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还可以改善其质量,更新与活化土壤中已渐老化的腐殖物质。有机肥料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增强土壤保水、保肥和通透性能。  相似文献   

11.
沼液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了考察沼气工程发酵沼液施用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方法]以苜蓿为材料,采用田间试验,探讨不同沼液施用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施用全沼液后土壤酸碱度得到明显改善,由碱性土壤逐渐转变为弱碱性,土壤含水率从5.53%提高到13.92%,土壤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得到显著积累,与施肥前相比分别提高80%、50%和116%,土壤有机质含量与施肥前相比提高了61.55%。[结论]施用沼液对土壤理化性质有显著的改良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主要研究了麻地膜覆盖栽培对铁把瓜生长发育和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无地膜覆盖栽培处理(CK)相比,麻地膜(T1)处理可降低土壤固相率和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改善土壤结构,而PE农用薄膜(T2)处理的影响则相反;T1处理还可以提高土壤速效养分和有机质含量,且效果较T2处理更加显著;两种地膜覆盖处理后的土壤全效养分含量和pH值均低于CK,且二者差异性并不显著。生育期观察发现,T1处理可提前铁把瓜植株的授粉日期和果实采收日期,且与PE处理并无明显差别。与CK相比,T1处理可提高果实单果重和单位面积产量,且较T2处理的增产效果显著。与CK相比,T1处理还可提高果实可溶性糖、可溶性固形物以及Vc含量。试验表明麻地膜覆盖栽培适用于设施铁把瓜无公害栽培。  相似文献   

13.
轮作对黑土区作物产量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大兴安岭南麓黑土区不同种植模式对作物产量和耕地地力的影响,依靠耕地质量提升项目在大兴安岭南麓黑土区设置的定位监测点,研究不同种植模式下的作物产量、土壤pH、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结果表明,在实际农业生产中,大豆、玉米长期连作产量下降,轮作可以提高大豆、玉米单产。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变化不同,大豆连作,土壤全氮含量大幅下降,有效磷含量增加,速效钾含量下降;玉米连作,土壤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大幅增加,全氮含量小幅下降。因此轮作可以提高作物产量,连作造成作物减产,玉米长期连作不影响土壤养分含量,大豆连作下土壤养分含量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4.
栗钙土区栽植沙枣、榆树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实地调查与试验分析的方法,对赤峰市巴林右旗黄花林场撂荒沙化的栗钙土区栽植沙枣和榆树后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沙枣地和榆树地土层(h)0<h≤15cm和15<h≤30cm的土壤密度明显都低于对照撂荒地.沙枣地和榆树地土层(h)0<h≤15cm和15<h≤30cm的土壤孔隙度和持水量明显都高于对照撂荒地.沙枣地和榆树地土壤有机质和速效氮的质量分数都高于对照撂荒地,其中0<h≤15cm土层内尤为明显.栽植沙枣和榆树可明显降低土壤密度,改善土壤孔隙状况,提高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和速效氮含量,使土壤水、气、热状况得到改善,土壤肥力得到提高,并能够有效地防止土壤荒漠化的扩大.  相似文献   

15.
运用土壤重金属富集因子分析法及风险评价编码法(RAC),对汉江上游某铅锌尾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潜在生态风险进行研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铜(Cu)、锌(Zn)、铅(Pb)、钴(Co)、钡(Ba)、锰(Mn)、锗(Ge)、钒(V)8种重金属含量平均值均超过当地土壤背景值,Ge元素达到显著污染程度,Pb、Zn、Cu达到中度污染程度,Co、Ba、Mn、V属于无污染或轻微污染程度;8种重金属元素的主要存在形态为残渣态,Zn可交换态比例相对最高,为6.0%~41.5%,Ge相对最低,为1.6%~5.9%;Zn、Cu、Pb的生态风险评价为中等风险,Co、Ba、Mn、Ge、V的生态风险评价为低风险;重金属富集程度主要受地形特征、距尾矿库直线距离、主导风向等因素影响,而重金属生物有效性还受重金属元素总量值、地表植被密度、种类丰富度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新疆和田地区新开垦地风沙土壤理化性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和田市吉亚乡和皮山县新开垦地0~300 cm深度范围内的土壤含水率、养分、盐分、pH值和电导率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风沙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为南疆地区提供土壤理化特征背景值。结果表明:吉亚乡土壤含水率在80~120和140~300 cm深度范围内最高,40~80cm深度范围内最低;土壤深度与全钾含量显著负相关,土壤深度与其余养分无显著相关性;土壤电导率表现为0~70 cm深度范围内增大趋势,125~300 cm深度之后变幅稳定,土壤基本呈碱性;土壤中离子含量大小依次分别为Cl~-Na~+SO_4~(2-)Ca~(2+)HCO_3~-K~+Mg~(2+)CO_3~(2-)。皮山县土壤中土壤深度与全磷含量显著相关,与其余养分无显著相关性,有机质含量与全氮含量相关系数为0.987,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性;土壤电导率表现为0~70 cm深度范围内变幅较大,70 cm之后的深度范围内变幅稳定,土壤呈碱性或酸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选取岳麓山东侧某坡面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考察和室内实验,解析其空间尺度下土壤理化性质分布特征,以期为研究岳麓山土壤特性和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运用统计学分析方法对岳麓山坡面表层土壤有机质、容重、p H的空间分异特征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8.
对中新天津生态城全域土壤进行采样,并测试其全盐含量、Na+和K+、pH、有效磷、速效钾,绘制各土层深度的理化性质插值图,解析土壤理化性质垂向分布特征.结果显示,各指标在不同深度土层有规律性变化,主要表现在水溶性盐、Na+和K+、Cl-呈表聚现象;有效磷和速效钾处于较高水平,也呈表聚特征.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白茅对重金属Cu、Mn、Zn、Ni和Cd的吸收富集作用,探索受重金属污染的尾矿库区的生态修复方法。【方法】以陕西略阳米箭沟铁尾矿库区内的白茅为研究对象,野外采集白茅植株和相关土样,室内对样品重金属含量进行检测与分析。【结果】白茅植株不同部位对重金属Cu、Mn、Zn、Ni和Cd的吸收与分布表现出一定的差异。重金属Cu和Mn在白茅根部含量最高,分别达到70.27和125.19mg/kg,叶部含量最低,分别为1.15和4.54mg/kg;Zn和Ni在白茅茎部含量最高,分别为92.28和105.44mg/kg,而在根部含量最低,分别为12.76和22.16mg/kg;Cd在茎部含量最高,为86.32μg/kg,叶部含量最低,仅为29.18μg/kg。白茅对不同重金属总富集系数的大小顺序为ZnCuNiMnCd,对各重金属转移能力的大小顺序ZnNiCdMnCu。【结论】白茅对Cu、Mn、Zn、Ni和Cd 5种金属的富集能力不强,但可在贫瘠的铁尾矿砂中生长而不受这些重金属的影响,并能改变尾砂的土壤理化性质,因此白茅可用于重金属污染尾矿库区的生态修复,尤其是Mn、Ni和Cd含量较高的矿区。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白茅对重金属Cu 、Mn、Zn、Ni和Cd的吸收富集作用,探索受重金属污染的尾矿库区的生态修复方法。【方法】以陕西略阳米箭沟铁尾矿库区内的白茅为研究对象,野外采集白茅植株和相关土样,室内对样品重金属含量进行检测与分析。【结果】白茅植株不同部位对重金属Cu、Mn、Zn、Ni和Cd的吸收与分布表现出一定的差异。重金属Cu和Mn在白茅根部含量最高,分别达到70.27和125.19 mg/kg,叶部含量最低,分别为1.15和4.54 mg/kg;Zn和Ni在白茅茎部含量最高,分别为92.28和105.44 mg/kg,而在根部含量最低,分别为12.76和22.16 mg/kg;Cd在茎部含量最高,为86.32 μg/kg,叶部含量最低,仅为29.18 μg/kg。白茅对不同重金属总富集系数的大小顺序为Zngt;Cugt;Nigt;Mngt;Cd,对各重金属转移能力的大小顺序Zngt;Nigt;Cdgt;Mngt;Cu。【结论】白茅对Cu、Mn、Zn、Ni和Cd 5种金属的富集能力不强,但可在贫瘠的铁尾矿砂中生长而不受这些重金属的影响,并能改变尾砂的理化性质,因此白茅可用于重金属污染尾矿库区的生态修复,尤其是Mn、Ni和Cd含量较高的矿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