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陕西省2001年生态足迹分析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对陕西省2001年生态足迹进行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陕西省2001年人均生态足迹为1.6888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9276hm2,人均生态赤字为0.7612hm2,生态足迹是生态承载力的1.8倍。说明陕西省2001年生态系统承受着较大的压力,这种压力主要来源于耕地足迹,耕地生态赤字为0.4919hm2/人,占总生态赤字的64.62%。  相似文献   

2.
基于生态足迹的贵州省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研究贵州省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采用生态足迹方法对2005年贵州省土地利用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2005年贵州省人均土地生态足迹需求为2.2906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4178hm2,区域土地利用生态足迹总体上呈现生态赤字,人均赤字-1.8728hm2,贵州省2005年土地利用为不可持续,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根据陕西省宝鸡市实际情况,应用生态足迹理论和方法,深入分析了宝鸡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以及生态赤字的动态变化趋势,其中1996年人均生态赤字为0.708 9 hm2,2005年为2.323 5 hm2,从1996-2005年,人均生态赤字呈逐渐增大的变化趋势,得出宝鸡市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必须走节约型社会建设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基于生态足迹方法的陕西省承载力计算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承载力的定量评价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基础,生态足迹分析方法为此提供了一套简明而又综合的工具。本文在简要介绍生态足迹概念、计算方法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陕西省2005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和分析。计算结果表明:陕西省2005年人均生态足迹为1.9310 hm2,人均生态生产面积为0.8018 hm2,人均生态足迹赤字为1.1292 hm2,化石能源地在生态足迹和赤字中占的比例最高。  相似文献   

5.
陕西省生态足迹动态评价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生态足迹分析法(EFAA)计算了陕西省2000~2004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并采用GM(1.1)模型对陕西省2005~2009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预测和评估。结果表明,2000~2004年陕西省人均生态足迹呈逐年上升趋势,5年间增加了0.393 2 hm2,年均增长5.14%;万元GDP生态足迹呈下降趋势,人均生态承载力5年间下降了0.057 5 hm2,年均减少1.22%,人均生态赤字从2000年的0.554 7 hm2增加到2004年的1.042 7 hm2,预计2005~2009年的人均生态足迹和生态赤字逐年增加,生态承载力减少,说明人口、资源、环境在省域尺度上处于不协调状态。最后提出了增加科技投入、改善生态环境、控制人口等平衡该地区生态需求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6.
新疆阿克苏地区属典型的干旱气候,生态系统脆弱,可利用的土地资源、水资源稀缺,环境污染与自然灾害的频发使得该地区发展缓慢并且制约了其城镇化的发展进程。本文利用生态足迹理论,同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阿克苏地区2008~2015历年生态足迹进行计算和对其进行主要驱动力分析。计算结果显示,近八年来,阿克苏地区的人均生态足迹由2008年的3.387 9 hm2上升到2015年的5.588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由2008年的2.580 646 hm2下降到2015年的2.379 2 hm2,生态赤字严重增大,且生态赤字有增加的趋势;通过驱动力分析的结果来看,经济指标、人口指标、消费指标、土地利用结构均对生态足迹起到正向作用,是导致阿克苏地区生态足迹增加的重要原因,其中,人口指标和经济指标对阿克苏地区生态足迹变化的影响程度最高。  相似文献   

7.
为全面了解岳阳市的生态环境状况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运用传统生态足迹法和能值生态足迹法对岳阳市2007年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按能值生态足迹法计算,2007年岳阳市人均生态足迹为10.03753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1.49204 hm2,人均生态赤字8.54549 hm2;按传统生态足迹法计算,2007年岳阳人均生态足迹为3.838203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469098 hm2,人均生态赤字3.369105 hm2。两种方法计算的生态足迹都超过了生态承载力,表明岳阳市社会经济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状况。  相似文献   

8.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连云港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连云港市2004年的生态足迹,主要包括生物资源消费和能源消费两部分进行计算,评价研究了该市可持续发展状况。结果表明,连云港市2004年人均生态足迹为1.988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704 hm2,人均生态赤字为1.369 hm2。人均生态足迹赤字是人均生态承载力的2.2倍。连云港市2004年人均生态足迹是全国人均生态足迹(1.5 hm2)的1.33倍,而人均生态承载力又低于全国人均水平(0.700 hm2),这反映出生态足迹需求超过了其生态承载力,影响了该市的可持续发展。最后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省2005年可持续发展状况的生态足迹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黑龙江省2005年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传统以及基于能值分析理论的生态足迹模型,对黑龙江省2005年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改进生态足迹模型的人均生态足迹为4.9995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1.4168 hm2,人均生态赤字为3.5827 hm2;传统生态足迹模型的人均生态足迹为2.4859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1.8629 hm2,人均生态赤字为0.6256 hm2。两种生态足迹模型的计算结果基本一致,表明该地区生态足迹超过了生态承载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处于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10.
王彤  赵兴云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1):4997-4999,5001
在介绍生态足迹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利用《聊城统计年鉴2007》,对聊城市的生态足迹进行了实证研究,最后提出了减缓聊城市生态赤字的对策。结果表明,2006年聊城市人均生态足迹为2.641 7 hm2,可利用的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865 9 hm2,人均生态赤字为1.775 8 hm2。较大的生态赤字反映出聊城市对生物生产土地面积的需求量已经严重超过区域生态系统的承载力。  相似文献   

11.
利用生态足迹方法对陕西省渭南市2000~2004年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该市的人均生态足迹由2000年的1.818 0 hm2增加到2004年的2.377 1 hm2,而同期的人均生态承栽力却由0.5212 hm2降低到0.5011 hm2,人均生态赤字则由1.296 9 hm2增长到1.876 1 hm2.高额的生态赤字反映出渭南市人口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已超出了生态承载力范围.生态赤字的快速增长则反映出该市人地矛盾不断加剧的发展态势,该市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生态环境处于不安全状态.  相似文献   

12.
以襄阳市为例,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2009年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等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襄阳市2009年人均生态足迹为2.640 839 hm2,人均实际可利用生态承载力为0.444 3 hm2,人均生态赤字达-2.196 540 hm2。说明襄阳市目前己超出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承载力范围,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之间的矛盾加剧,现有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生态环境处于不安全状态。  相似文献   

13.
2003年天津市生态足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勇  陶建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7):2051-2052,2095
采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即通过对生态足迹需求与生态承载力的比较,对天津市2003年生态足迹,主要包括生物资源消费、能源消费和贸易调整3个部分进行计算,评价研究了天津市可持续发展状况.结果表明:人均生态足迹为1.8391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560 1 hm2,人均生态赤字为1.279 hm2,万元GDP的生态足迹需求为0.695 8 hm2,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4 hm2).生态赤字的存在反映了人类活动超过了生态系统的承载力,并且提出了4条改进天津市生态赤字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山东省昌乐县生态足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介绍生态足迹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的基础上,以山东省昌乐县2003年统计年鉴数据为依据,计算和分析了生态足迹.结果表明,昌乐县人均生态足迹为1.1099hm2,而昌乐县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5422hm2,可利用的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4771hm2,人均生态足迹赤字为0.6328hm2.昌乐县的人均生态足迹赤字是人均生态承载力的1.2倍,在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昌乐县人口对自然资源的利用逐年的增加,区域生态系统已经处于人类的过度开发利用和压力状态之下.  相似文献   

15.
吴兵兵  毛振军  李辉  王希强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0):5281-5283,5286
采用修正的生态足迹模型对银川2007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银川2007年人均生态足迹为2.21862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1.74hm2,人均生态赤字为0.479hm2。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银川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楚雄州农业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在介绍生态足迹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以云南省楚雄州为研究对象,对楚雄州2007年的农业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2007年楚雄州农业生态足迹为1.521 hm2/人,而可利用的生态承载力为0.888 hm2/人,人均赤字达0.633 hm2/人,即生态承载力仅为生态足迹的58.34%,表明楚雄州农业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的状态。在分析了农业生态赤字形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及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等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陕西省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动态研究   总被引:68,自引:1,他引:68  
 利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对陕西省1978~2002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研究,获得了该地区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随时间变化的预测模型,并预测了未来陕西省的可持续发展趋势。结果表明,陕西省人均生态足迹由1978年的0.5508 ha逐年增加至2002年的1.1059 ha,而人均生态承载力则由0.9517 ha逐年减少到0.8102 ha。可见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呈反方向发展趋势。陕西省1978年的生态盈余为0.4009 ha,1992年出现生态赤字,2002年人均生态赤字增至0.2958 ha。预测陕西省2010年和2015年人均生态足迹分别为1.2013 ha 和1.2528 ha,人均生态承载力分别是0.7638 ha和0.7198 ha,其人均生态赤字分别达到0.4378 ha和0.533 ha。说明陕西省人口对自然资源的利用逐年增加,目前已超出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承载力范围,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之间的矛盾加剧,现有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生态环境处于不安全状态。  相似文献   

18.
应用生态足迹模型对西昌市1985—2005年的生态足迹进行计算,结合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剖析了西昌市20a生态足迹动态变化的空间表现,以及生态承载力变化和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1985—2005年人均生态足迹总平均从1.1753hm2.人-1增加到5.2479hm2.人-1;除建设用地人均承载力上升,耕地、林地、草地、水域人均承载力均下降,总人均生态承载力从1985年的1.0372hm2.人-1下降至2005年的0.7769hm2.人-1;人均生态赤字呈现显著上升,生态足迹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处于不可持续的状态;万元GD,P生态足迹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9.
张建东  张勃  张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6):4923-4924,4973
通过区域的生态足迹需求与生态承载力或生态足迹供给进行比较,定量判断该区域生态承载能力的范围内。在此基础上,对定西市安定区2004年的生态足迹进行实证计算。结果表明,安定区2004年人均生态足迹为0.909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685 hm2,人均生态赤字为0.224 hm2。  相似文献   

20.
为评价贵州省森林公园旅游可持续发展状况,本文运用生态足迹模型,以贵州省森林公园2010-2014年旅游统计数据为依据,对该时间段内贵州省森林公园的旅游生态足迹、旅游生态承载力以及旅游生态赤字等进行计算,结果表明:5年间,贵州省森林公园人均旅游生态足迹、人均旅游承载力和人均旅游赤字都呈下降趋势,人均生态足迹由2010年0.0483 hm2下降到2014年的0.0286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由2010年的0.0194 hm2下降到2014年的0.0090 hm2;人均生态赤字由2010年的0.0289 hm2上升到2014年的0.0196 hm2;生态足迹指数由2010年的-1.49下降到2014年的-2.19;生态压力指数由2010年的2.49上升到2014年的3.19。总旅游生态足迹、总旅游承载力和总旅游赤字都呈缓慢的增长趋势,而生态足迹指数和生态压力指数都反映出了贵州省森林公园旅游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状态,但是2012年后这种不可持续状态逐年有所缓解。通过生态足迹的变化找出影响因素,为贵州省森林公园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