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兰科植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兰科植物俗称兰花,是被子植物中最大科之一,分布较为广泛。兰花不仅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而且其经济价值及科研价值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近年来对兰科植物的研究不断深入,主要集中于物种鉴别、分类、育种及繁殖等方面。鉴于此,本研究综述了兰科植物的形态学、细胞学、菌根生物学、传粉生物学、育种及组培快繁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探讨了兰科植物研究和利用中所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展望,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从兰科植物花香成分及其合成调控等方面进行综述,重点总结了常见兰花的主要花香成分、影响检测花香成分时的主要因素,以及花香生物合成途径中相关分子调控机制。分析表明,萜烯类化合物是兰花最主要花香成分,采样时期、部位、环境和检测技术等都会导致花香成分变化,萜类合成酶基因(TPS)和MYB类转录因子是花香物质代谢途径中主要调控基因。发现兰科植物相关花香成分完整代谢途径及分子调控机制的研究缺乏,是兰科植物花香性状研究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深入挖掘与利用兰花香花基因、完善相关代谢途径将会是兰科植物花香性状未来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3.
植物器官脱落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翔  陈晓博  李爱丽  毛龙 《作物学报》2009,35(3):381-387
植物器官脱落(organ abscission)是自然界普遍的现象。器官脱落发生的区域叫做离区(abscission zone)。器官脱落时离区细胞的细胞间质和细胞壁发生降解,导致远端器官离开母体。离区的发育和功能行使是多种基因参与的精确而复杂的调控过程。落粒性是作物栽培和育种中的重要农艺性状,是植物器官脱落的典型形式之一。落粒性适宜的作物品系驯化是人类文明史上最重要的成就之一,但直到近年人们才对禾本科植物落粒的分子机制有了新的认识。本文重点综述拟南芥、水稻、番茄等模式植物中离区发育和器官脱落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做了简要展望。  相似文献   

4.
研究兰科植物花发育分子机理对兰花育种和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开花时间以及花器官发育的A、B、C、D和E类基因等方面回顾了近年来兰科植物花发育分子机理的研究进展,并从B类基因的进化简述了兰科植物花形态建成的机制,最后探讨了兰科植物花发育分子机理研究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5.
位于祖国南疆的广西,地处热带、亚热带;气候温热润湿,年均气温23℃,七月均温29℃,一月均温15℃,≥15℃年均积温6000℃;绝大多数区域终年无积雪;年均降雨1500毫米以上,但分布不均;境内复杂多变的地形素有“八山一水一份田”之称,除土山外尚有约占面积40%的石灰岩石山;著名的十万大山、九万大山、六万大山、大瑶山和越城岭山  相似文献   

6.
植物蔗糖合成酶功能与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蔗糖合成酶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叶片光合产物向“库”器官运输的主要形态是蔗糖,而蔗糖合成酶是蔗糖进入各种代谢途径所必需的关键酶之一。在此,综述了蔗糖合成酶(SuSy)在高等植物蔗糖代谢中的作用,SuSy基因的克隆、表达调控机理以及SuSy转基因植株的表现;并进一步对蔗糖合成酶的研究作出设想。  相似文献   

7.
江苏的野生兰科植物,除已引种栽培的白芨、春兰、蕙兰等尚可偶见有野生外,还有:细葶无柱兰(Amitostigma gracile)、虾脊兰(Calanthe discolor) (见图1)、头蕊兰 (金兰 Cephalanthera falcata)、独花兰(Changnienia amoena)(见图2)、蜈蚣兰(Cleisostoma scolopendrifolium)  相似文献   

8.
兰科植物具有高度分化的花结构,是研究花器官发育调控机制的理想材料。目前,对兰花花器官发育调控基因研究已取得了一定进展。本文主要针对蝴蝶兰(Phalaenopsis aphrodite)、文心兰(Oncidium Gower Ramsey)、石斛(Dendrobium nobile)和中国兰(Cymbidium spp.)等兰花中已发现的花发育相关基因进行介绍。研究发现MADS-box基因在兰花的花器官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A、B、C、D和E类基因共同作用形成独特及多样的兰花结构。最后提出了兰科植物花器官发育现存问题及今后的展望。  相似文献   

9.
兰科植物的种子细小,是所有被子植物中最小种子类型之一,只具备一种不被胚乳包围且小而不发达的胚,在其生命周期的整个过程中,特别是在营养资源匮乏的早期阶段,对共生真菌的依赖性非常强。共生真菌与兰科植物形成菌根联合共生体为种子萌发、原球茎生长发育、幼苗分化以及成年植株生殖生长提供所需的营养物质。本研究对兰科植物共生真菌的研究历程与概况、菌根互作关系、多样性与专一性、促生作用以及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展望,以期为兰科植物野生资源保育与开发、人工栽培生产以及生防菌与菌肥研发等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叶康  熊钢  奉树成 《种子》2016,(7):59-60
报道了发现于江苏省境内的3个兰科(Orchidaceae)植物新记录种,分别是蕙兰(Cymbidium faberi Rolfe)、银兰(Cephalanthera erecta(Thunb.ex A.Murray) Coll)、大花无柱兰(Amitostigma pinguiculum (Rchb.f.et S.Moore) Schltr).  相似文献   

11.
唐家河自然保护区,是国家级保护区之一,位于四川盆地西缘北段,龙门山西北侧,摩天岭南麓。位置在东经104°37′至105°53′,北纬32°32′至32°41′。区内奇山秀水,层峦叠障。地势西高东低,构成了一个特殊的自然环境。区内由于山体高大,气候垂直分布明显,因而植被垂直带谱完整,其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湿暖而潮湿,平均最低温为一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报道了贵州4种新分布兰科植物,即巫溪虾脊兰(FF 08 Calanthe wuxiensis H.P.Deng&F.Q.Yu,sp.nov.)、翘距虾脊兰(Calanthe aristulifera Rchb.f.)、禄劝玉凤花(Habenaria luquanensis G.W.Hu.)和丽江杓兰(Cypripedium lichiangense S.C.Chen el Cribb);此外,阐述了新分布种的鉴别特征与地理分布信息,进一步丰富了贵州省兰科植物的物种多样性和区系。  相似文献   

13.
兰科菌根真菌在兰科植物生长发育中的作用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友联  刘作易 《种子》2005,24(5):55-58
本文对兰科菌根的形成、在兰科植物生长发育中的作用及应用作了评述,并指出了今后在应用方面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
15.
福建省的兰科植物中,有些野生兰花也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值得引种栽培。禾叶竹叶兰 (Arundina graminifolia)生长于阳坡,较耐旱,植株高40—80厘米,总状花序顶生,具数朵花,直径3—5厘米,紫红色,十分鲜丽,花期9月,分布德化、永春、永泰、漳平等县,分布海拔300—900米。  相似文献   

16.
多胺广泛存在于动植物体内,具有促进植物生长发育和延缓果实后熟进程等作用,但对其研究大多停留在生理水平,还需从分子生物学水平深入了解其调控机理以及代谢中各通路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本文介绍了多胺生物合成与分解代谢过程,阐述了多胺及其代谢产物的生理功能,同时以国内外研究文献为基础,探讨植物中多胺代谢相关基因的分子生物学作用,指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并为其研究方向提供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常见药用兰科植物(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到兰科植物,人们首先注重的是其观赏价值。其实,从药用价值看,兰科植物也有很广阔的开发前景,在我国民间早已被广泛应用。这里简单介绍常见的10种。  相似文献   

18.
1922年,美国的Knodson在含无机类、糖、琼脂、水的人工培养基上进行卡特兰的无菌播种,获得成功,并证明在没有共生真菌的作用下,这些播种苗有能力健康地成长直至开花。他提出的由种子无菌播种繁殖兰花的方法,为以后数十年间兰花杂交种的大量出现和兰花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日本在兰科植物的无菌播种培养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我们在引进日本相关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了实际的试验和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  相似文献   

19.
拟南芥在植物科学研究中的具有借鉴作用,本文利用文献数据库NCBI、Web of Science对拟南芥分子生物学相关研究论文进行检索,利用Noteexpress软件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管理分析,收集整理了2016年10月至2017年9月拟南芥分子生物学研究报道共计1865篇,汇总了“SCI”影响因子大于5.0的文章共计779篇。从代谢、光温、抗逆、生长发育四个方向对其重要进展进行综述,为其它植物的相关研究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0.
植物Pht1家族磷转运子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植物磷转运子是植物磷营养中的重要蛋白之一。对植物磷转运子蛋白的拓扑结构、功能及其基因的调控和表达位点的研究,揭示了植物磷转运子各家族中各成员在磷代谢中的角色。植物磷转运子中Pht1家族是一类H2PO4-/H 共转运子,该家族主要成员在植物根系中负责磷的吸收、转运,其表达受磷调控,因此是研究得最为深入的植物磷转运子家族。本文总结了植物Pht1家族磷转运子的最新研究进展,讨论了植物磷转运、分配的分子机理,并指出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为开拓改良植物磷效率的新思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