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茶叶采摘是茶叶生产过程中耗工多、季节性强、技术要求高的一项重要作业,也是栽培与制茶间的交接工序。随着社会的进步,长期沿用的手工采摘已越来越不适应茶叶生产的需要,必然逐渐为机械采摘所代替。现就我省推行机械采茶的有关问题,浅析如下:一、手工采茶的弊端手工采摘虽然对茶树芽叶个体选择性  相似文献   

2.
茶叶采摘技术是茶叶加工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对茶叶的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综述茶叶采摘技术及采摘机械研究进展,重点从采茶机的行走方式、操作方式、切割器结构、智能控制等部分中总结其存在的问题及研究现状,由此指出采茶机存在机采效率较高但无法达到精细采摘要求、对芽叶缺乏选择性等问题,同时提出我国茶园机械化采摘技术仍需加大研发力度,克服现有困难,掌握新方法,开拓新模式,实现更全面、更高水平的茶园机械化,为采茶机的创新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随着市场的需求 ,名优茶的种类和产量日益增多 ,茶青采摘标准也越来越高 ,去年我场茶叶生产中 ,以采摘单芽头制作各种名优茶的数量 ,占全年的 60 %左右 ,但生产上常遇到一个问题 ,就是每一轮单芽头采摘后 ,就会有一层幼嫩的叶留在树冠上 ,随着采摘轮次的增多 ,茶树采摘面上的绿叶层加厚 ,芽头会逐渐减少 ,尤其夏暑杀期间 ,由于气温高 ,雨水充足 ,茶叶生长旺盛 ,这现象尤为突出。为了解决生产上这一矛盾 ,我们做了一个小区实验 ,取得较好效果。1 材料与方法1 1 供试材料为福云六号成年茶树1 2 实验设计 ,小区面积 6 67m2 。随机排到重复…  相似文献   

4.
(一)合理采摘,采养结合。 采摘标准以形成驻芽,顶叶达小开面至中开面(顶叶面积相当于第二叶面积的1/3—1/2)以驻芽2—3片叶为佳,重点采冠面芽梢,留蓄丛内弱梢及边梢,留1—2叶采,籍以增大树幅和增加留养叶,扩大光合面积,增加光合产物的积累。 采摘时间以下午2—4点最佳,此时鲜叶内含物质含量最为丰富,为制好黄金桂奠定物质基础。 (二)均匀轻晒,保水保青。  相似文献   

5.
黄棪,它的成品茶商品名称为黄金桂。在乌龙茶类中具有“一早二奇”的特征。一早,即萌芽早,因而上市早。二奇,即不但形态纤秀,叶色透黄,而且香气浓郁,特别具有优雅的香型,十分引人入胜。怎样采制春茶,充分发挥黄棪的种质特征,笔者根据近年的生产实践,简述于后。 一、抓早采摘 黄棪为早芽品种,鱼叶开展在三月上旬,四月上旬驻芽60—70%开面,即为适时采期,采摘新梢开面的顶叶及二叶、三叶。实践证明,驻芽初开面即行嫩采,单宁含量多,较难做青,容易发酵着红,吃水苦涩 超过三叶的粗采,叶子老化粗纤维多,吃水淡薄。所以掌握采摘的时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温正军  姜林朋 《茶叶》2002,28(2):100-101
通过机采与手采对比试验,从鲜叶质量、芽叶生产状况、工效、采摘成本、成茶质量等方面进行分析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机采不但可以提高工效、降低成本,而且还可以提高鲜叶质量和干茶品质。  相似文献   

7.
我省茶园机采效益及技术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前言茶业作为我省农村传统支柱产业和丘陵山地农业综合开发的主要项目,是农村生活的主要经济来源,它对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我省茶叶采摘技术相对滞后,特别是绿茶区,茶叶采摘大多以手工采摘为主。加上近年来山区劳力相对缺乏,采茶工资上涨,成本增加,强采、滥采、漏采、不及时采现象较为普遍,使得茶叶产量质量下降,综合经济效益不高,要改变当前这一状况,使我省茶叶生产稳步持续发展,茶叶采摘必须实行机械化采摘,才能省工、省成本、创效益。本文就我省茶叶生产现状,浅谈我省茶叶机采若干问题,旨在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8.
机械采茶以其具有增加产量、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和提高工效等优点已成为茶叶采摘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大中型国营茶场,茶园面积大而集中,采摘高峰期需要大量的人力,不仅费工费时成本高,而且采摘净度差,粗老采现象严重,使茶叶的经济价值得不到充分发挥.机采的使用,可以很好地解决茶叶采摘高峰期劳力不足的矛盾,实行嫩采勤采,最大限度发挥茶鲜叶的经济价值。根据安徽省国营周王茶场的试验推广经验,机采同手采相比,增产10%以上,可适时掌握采摘期,鲜叶质量大有提高,级外茶的比例减少。机来每公斤采摘费为0.09元,只占人工手采的5…  相似文献   

9.
为筛选适宜机采的茶树品种,2012~2014年对14个茶树品种机械采摘和手工采摘芽梢中标准芽叶比重和破碎芽叶比重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丹桂、黄观音、白芽奇兰、茗科1号(金观音)、悦茗香、黄棪、福建水仙、金牡丹等8个品种机械采摘与手工采摘的完整芽叶比重(符合乌龙茶采摘标准)和新梢破碎芽叶比重接近。而肉桂、毛蟹、本山、梅占、铁观音、黄玫瑰等6个品种机械采摘的完整芽叶比重比手工采摘低,新梢破碎芽叶比重均比手工采摘高;初步得出丹桂、黄观音、白芽奇兰、金观音、悦茗香、黄棪、福建水仙、金牡丹等8个品种机采效果较好,且这些品种生长速度较快,产量较高,较适宜机械采摘。  相似文献   

10.
苏洪生 《茶叶》1990,16(1):48-48
我县现有茶园36400亩,年产于茶最高年近2000吨。过去都以手工采茶,劳动强度大,费用多,每半公斤鲜叶一般需采摘费用0.1元,最高达0.25元,约占生产成本的34.5%。同时近年来乡镇企业及其他副业发展快,采茶劳动力少。去年,我县通过省农业厅购进日产双人采茶机二台、单人一台。于8月9日开始在我县牧工商公司、县林场、傅村农牧场、择  相似文献   

11.
<正>龙泉金观音花香型红茶是浙江龙泉市近几年来开发的新一代红茶产品,以金观音、金牡丹等茶树品种的驻芽2~3叶或1芽3~4叶鲜叶为原料,利用空调控温控湿萎凋和发酵,在加工工艺上结合了乌龙茶的摇青技术,具有独特的创新性。龙泉金观音花香型红茶香气高爽、花香浓郁,滋味鲜醇有回甘,独具"鲜、活、甘、甜"之特点。本文结合生产实践对龙泉金观音花香型红茶加工工艺和关键技术作出总结。一、鲜叶原料一般采摘驻芽2~3叶或1芽3~4叶。要求鲜叶肥壮、匀  相似文献   

12.
董连源 《茶叶》1993,19(2):46-49
机械采茶经过试验、推广,肯定其优点有:工效高,解决采茶旺季采工不足的矛盾;劳动强度大大减轻;采摘成本明显下降;青叶采摘质量有改进;能促使增产等。对机采茶园和机采应注意的是(1)修剪、修边、机采必须紧密配合。(2)机采手技术要好,机械操作要熟练。(3)掌握适时开园机采。(4)必须进一步加强机采茶园的肥培管理。  相似文献   

13.
提高机采茶叶加工质量的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的紧张和采摘成本的上升,机械采茶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不少茶叶科研部门和茶叶生产单位都在致力于开展茶叶机采技术的试验研究,但目前所研究的多是采茶机械的应用技术及机采茶园的栽培管理技术,而对机采茶叶的加工技术和加工机械适应性的研究却较少,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机采技术的推广。由于机械采茶是一次性采摘,无选择性,采摘批次比手采大大减少,茶叶  相似文献   

14.
采摘标准是鲜叶采摘技术的核心,其受茶类、茶价、品种、季节、树型、立地、气候等因子的制约。一般红、绿茶类究竟要掌握什么样的采摘标准和留叶标准才能获得最佳经济效益和稳产、高产、优质尚可进一步讨论。以前在研究或提到采摘标准时总是以一芽几叶或对夹几叶的性状或长度为依据(笔者认为,此种含义的采摘标准较粗放,因同是一芽几叶的芽叶,由于生育状态不同,其自然品质——嫩度差异可能是很大的,采摘标准的实质是芽叶的嫩度)而没有去研究芽叶在一芽几叶或对夹几叶性状标准前提下的重量规定量。因芽叶的自然品质——嫩度在很大  相似文献   

15.
机械化采茶经历了漫长时间的探索研究,虽获重大进展,但至今仍然未能全面推广,成为茶叶生产机械化的一个难题,原因主要是当前的茶园大都品种混杂,特性各异,加上气候、土壤等外界自然环境的千差万别,以及栽培管理措施的不同,致使茶树长势不一,园貌各异,很难形成平整匀齐的采摘面而不适应机采,同时也给采茶机的设计增加了难度.笔者近年研制的4C-80型微功率电动采茶机(见《中国茶叶》1994年第五期“简介4C-80型微功率电动采茶机”一文),充分考虑了我国茶园的上述情况,已将采幅大胆地缩小至几十毫米的范围内,这就可以大大降低对茶园树冠平整度的要求(相对于目前日本产的往复式采茶机对茶园要求而言),以适应在我国广大茶园中应用.因为采幅越窄,采摘面上茶梢长势的差异就越小,机采鲜叶的质量也就越高.但采幅越窄,采摘效率也就越低,采摘质量与采摘效率形成了一对尖锐的矛盾.笔者通过反复试验,已将该机的采幅设计成无级可调式,较好地协调了这一对矛盾.目前该机已申请了专利(专利号:ZL92225538.5),并在江苏省无锡县堰桥中学橡塑电器五金厂投入生产.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闽北水仙发展很快,伴随着产量的增长,出现了采制高峰突出,劳力、机械、场所不足等一系列问题,采制质量日趋下降,优质茶明显减少。如何在这种情况下多生产优质水仙茶?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四个环节入手。 一、适当提前采 建瓯县80%以上为水仙品种,若等全部驻芽中开面时进行采摘,势必造成采摘高峰期过于突出,被迫粗采滥制的局面。为平仰高峰期,可以提前在茶园中55~65%茶树新梢呈驻芽小开面时开采,为中期制作优质茶提供合于标准的原料和必要的技术条件。实际生产表明,对品种单一采制乌龙茶区, “适当提前采”的做法能收到“中期刚刚好,后期不粗老”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7.
1 品质特征外形肥壮、扁直,色泽翠绿,白毫披覆;内质则是用透明玻璃杯冲泡可见芽头几乎全部竖立,看似雨后春笋,具有高浓持久的毫香。且汤色杏绿清澈明亮,滋味鲜醇清爽,叶底整齐,芽头完整。2 鲜叶采摘清明前后开始采摘良种茶树上的鲜叶,采摘标准为1芽1叶初展或1芽1叶,芽叶长度为2~3cm。当茶树新梢长有1芽2叶时,按标准分批采下。采摘不宜过于细嫩,否则成品茶色泽欠绿润而呈黄绿,而且汤色欠绿、滋味欠浓、香气不高。采摘时要求不带鱼叶、鳞片,不采病虫芽叶,不采紫色芽叶、红色芽叶,叶柄不宜采得太长。采下的芽叶…  相似文献   

18.
龙海县白水镇楼埭村中仑茶场,地处西南部丘陵山地,与该镇金鳌、西凤、土兰、郊边等村山地毗邻。一九五八年创场,一九六九年种植茶树。茶场依山傍水,土层深厚,生态环境条件良好。 一九八二年,茶园由专业户承包以后,由于农村开展经济体制改革,调整了产业结构,多种经营及副业生产逐浙繁荣,投入茶叶生产的劳力日趋减少,特别是采茶劳力不足,导致滥采和粗采现象。茶青含梗蒂、单片、破碎叶多;茶树采摘层渐薄,鸡瓜枝增加,降低了毛茶品质和茶叶产量。加上物价、工价上涨,茶叶生产劳务成本提高。每采一公斤茶青工价由过去的0.1—0.2元提高  相似文献   

19.
机采茶树采摘适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机采茶树开采时期恰当与否,直接影响茶叶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所以,研究其采摘适期,是机采茶树栽培技术中一项重要内容。六十年代初期,日本簗赖好充等人曾作过机采适期的研究,提出驻芽率达80%时开采最好,我国尚无这方面的资料报道。茶叶  相似文献   

20.
陈汉强 《中国茶叶》1995,17(6):28-29
勇士农场地处广东省徐闻县东北部,是一个以生产橡胶、甘蔗、茶叶、林木为主的国营农场,全场拥有云南大叶种为主的茶园2350亩,其中开采面积1850亩。近年来,茶叶生产上由于手工采茶存在工效低、劳动生产率低而导致经济效益低的“三低”状况出现,手工采茶占用了全年茶园生产总用工的75%以上,而且劳动强度大,管理定额低(1个劳力仅6亩),采摘效率低(一个采工日采鲜叶仅15~20kg),每年6至10月份产量旺季往往出现来不及采摘,甚至丢采而浪费鲜叶的现象,严重影响茶叶产量、质量和经济效益。为了解决采茶上的难题,在粤西农垦局科技处的指导下,1989年开展了在云南大叶种茶园实行机械采茶的技术试验,从1990年起一边继续试验,一边进行示范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