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冬小麦蓄水灌溉及其省水高产途径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蓄水灌溉是指冬小麦播种前二米土层内蓄水基本满足其整个生育期所需水量的大部分,并附以冬小麦水分临界期灌水的一种灌溉方式。其优点有三:一是减少灌水次数(如82年汛期降雨517毫米,属于偏丰年,只灌播前水即可);二是减少棵间蒸发量;三是适合以主穗和分蘖穗并重夺取高产的生长及管理特点,而起到促控促的作用。以下将今年蓄灌试验结果资料研究分析做一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2.
通过在小麦米玉两熟高产田进行小麦免耕播种和小麦深翻旋耕播种单环节对比试验,调查两种播种方式作业生产成本,研究不同播种方式对土壤理化性状及小麦产量的影响。试验证明,相对小麦深耕翻旋耕播种,小麦免耕播种能够节省作业成本、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小麦成穗数增加12.9万/hm2,穗粒数增加0.3粒/穗,增产3.2%,为在高产区推广小麦免耕播种技术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3.
南方地区超级杂交水稻田间灌溉排水管理最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最大化利用水稻各生育期耐旱、耐淹性能,达到节水增产,设计了7种灌溉排水模式并开展超级稻大田全生育期灌溉排水管理试验,获得以下主要成果:(1)传统的"薄、浅、湿、嗮"田间灌溉排水管理模式,水稻在各生育期分蘖及株高等主要生长态势指标表现较好,产量较高,但需灌溉水量最多。(2)过度的调亏或调蓄,虽然节水效果较好,但影响水稻生长及产量。水稻生育期田间土壤含水量低于饱和持水量的60%(过度调亏)或稻田田间拦蓄水深大于350 mm(过度调蓄),水稻产量最低。抽穗杨花生育期过度缺水对水稻整个生育期生长影响最大。(3)适度的"调亏、调蓄"灌溉排水管理模式是南方多雨地区最佳灌溉排水管理模式,其各生育期生长态势指标及产量均处于较高或最高水平,所需灌溉水量最低。(4)超级杂交水稻田间灌溉排水管理最优参数为:干旱期"调亏"灌溉时,田间土壤含水量下限以饱和持水量的60%~80%为宜,不低于60%;降雨期间田间蓄水深上限宜控制在250~350 mm,不高于350 mm。  相似文献   

4.
小麦/向日葵间作群体水盐运移机理及种间竞争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量化分析河套灌区小麦/向日葵间作群体两作物间相互利用水量、盐分运移机理,明确两作物间种间相对竞争能力,采用根系分隔技术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小麦/向日葵间作群体生育期内小麦条带利用向日葵侧水量为78.23~94.23 m~3/hm~2,向日葵条带利用小麦侧水量为44.96~57.97 m~3/hm~2,其中根系在土壤空间的交叉叠加效应可以多利用18.56~42.84 m~3/hm~2小麦带土壤水量,20.79~46.63 m~3/hm~2向日葵带土壤水量,降低1.32%~4.64%小麦条带土壤EC均值,2.26%~3.16%向日葵条带土壤EC均值。水分养分互补效应可以多利用15.12~26.40 m~3/hm~2小麦带土壤水量,47.60~57.44 m~3/hm~2向日葵带土壤水量,降低2.98%~4.69%小麦条带土壤EC均值,1.82%~2.44%向日葵条带土壤EC均值。种间相对竞争能力上,间作群体内小麦的竞争能力强于向日葵,限制间作群体根系的交叉叠加及水分养分互补效应有利于提升向日葵的种间相对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5.
土壤水分下限对滴灌春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试验,设3个水分处理(分别以0~60cm土层灌前土壤田间持水量的55%、60%和65%作为各处理的灌溉下限含水量临界值,灌溉上限为田间持水量的90%),分析了不同土壤水分下限状况下土壤水分下限对滴灌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灌前土壤相对田间持水量为65%处理的小麦生长状况较好,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高,可以实现高产高效的节水灌溉。  相似文献   

6.
小麦免耕播种技术的优缺点及注意事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免耕播种技术是相对于传统的精耕细耙后播种的一种新型种植模式。它是农作物秸秆粉碎还田后,不进行土地耕翻,直接使用免耕播种机一次性完成开沟、施肥、播种、覆土、镇压的一种新型的小麦种植技术,并利用化学药物来防止病虫害的发生。1.小麦免耕播种技术的优点小麦免耕播种技术具有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减少农民劳动强度、增强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改善土壤团粒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小麦产量等优点。近几年,山东省  相似文献   

7.
利用2012-2013年度冬小麦的田间试验资料,研究了小麦、玉米一体化垄作沟灌种植模式对冬小麦生长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平作相比,一体化垄作沟灌种植模式为冬小麦提供了更好的生长环境。各水分处理,一体化垄作种植条件下冬小麦的灌溉水量减少45mm,生育期延长2~3d,单株叶面积有不同程度的增大,为冬小麦制造更多的有机物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导致单穗粒重增加0.05~0.17g,最终产量增加2.09%~3.23%。在冬小麦生育期内,一体化垄作沟灌种植模式的土壤水分控制下限设置为田间持水量70%时,能够获得较好的节水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8.
小麦间作向日葵是一种典型的河套灌区种植模式,研究运用WIN ISAREG模型确定了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结合立体种植特征,采用综合作物系数法确定小麦间作向日葵全生育期作物耗水量。同时通过实际处理结果对模型参数进行率定与验证,最终对小麦间作向日葵实际灌溉制度进行准确的评价并进行不同方案的优化,得到试验区如配有井灌等条件,优选灌溉方案为土壤含水率下降至适宜含水率70%时实施灌溉,灌水量为补充根系层水量至田间持水量85%所需水量;若灌水水源仅为黄河水,则优选灌溉方案为整个生育期灌5水,灌水量为达到根系层中总有效水量的80%。  相似文献   

9.
对喷灌条件下冬小麦对水肥的利用进行了研究,探讨了不同灌溉水量对冬小麦产量、耗水规律以及对土壤中硝态氮含量的影响,提出喷灌条件下冬小麦适宜的灌水定额。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灌溉水量的增加,冬小麦消耗土壤水的份额逐渐减少,主要以消耗灌溉水为主;小麦生长期间对土壤中硝态氮的吸收随土壤深度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在3个灌溉水平下,随着灌水量的减少,灌溉水的利用效率逐渐升高,经济灌溉量为209.3 mm。  相似文献   

10.
河西绿洲灌区主要作物需水量及作物系数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了甘肃张掖绿洲主要作物各生育期参考作物蒸散量,利用农田水量平衡方程及土壤水分胁迫系数计算了作物实际蒸发蒸腾量,并计算比较了充分灌溉和非充分灌溉条件下不同生育期作物需水特征,确定了非充分灌溉条件下主要作物的作物系数。结果表明,非充分灌溉条件下,主要作物各生育期需水规律和充分灌溉具有一致变化趋势。非充分灌溉条件下,小麦、玉米、马铃薯全生育期作物系数平均值分别为0.81、0.7和0.73。在全生育期当中,随生育期的延续,主要作物叶面蒸腾比例逐渐增大,棵间蒸发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11.
为提高小麦化肥利用效率以及减少土壤环境污染,以小麦为研究对象,设置2个灌溉方式(滴灌和畦灌),3个施肥处理,施肥量分别为高产施氮肥量的100%、80%、60%进行田间试验,分析不同灌溉方式下小麦氮素、农药分布以及对产量、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中NO_(3)^(-)-N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滴灌条件下土壤NO_(3)^(-)-N含量整体小于畦灌。随生育期的推移,土壤中NO_(3)^(-)-N含量减少。滴灌方式下可减少农药向深层渗漏,较畦灌土壤0~100 cm苯磺隆残留量可降低48.32%,但不利于土壤中二甲四氯钠农药的分解。不同灌溉条件下,小麦产量株高、千粒重及产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相较于畦灌,滴灌促进了植株茎叶干物质输出率和干物质转化率,提高了小麦产量和水肥利用效率,较畦灌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氮肥偏生产力分别平均增加7.09%、41.56%、57.58%。因此,滴灌条件下最佳施肥量为1500 kg/hm^(2)。  相似文献   

12.
根据内蒙古河套灌区解放闸灌域2006-2013年水文、气象以及地下水资料,应用水量平衡对灌域实施节水后作物生育期内区域耗水、地下水贡献及水均衡变化进行了定量研究。研究结果表明2006-2013年作物生育期内灌域约有80%的地区地下水埋深呈增大趋势。在一定范围内,灌区水量输入(灌溉与降水之和)减少会明显使得灌域蒸散发减少。在实施节水灌溉的背景下,地下水对蒸散发的贡献率则呈一定幅度的上升趋势,8年平均地下水贡献率达到34%。灌区节水引起的地下水位下降及地下水对耗水贡献的改变将改变农业产出及灌区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3.
银南灌区农田灌溉中溢出水分利用方法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取农沟上分段用土打筑蓄水坝的方法,使溢出的农田水分被滞留、分隔在农沟内,通过土壤毛管水的作用,使其缓慢地渗透到土壤,补充农田土壤水分.农沟蓄水坝打筑的高度应稍低于田面的高度,以使灌溉中多余的水顺利流入农沟,最大限度地滞留灌溉中溢出的水分,减少灌溉水的浪费.农沟蓄水坝有增加土壤含水量、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土壤水肥条件的改善,使土壤供给作物的营养增多,促使小麦每穗粒数增多、千粒重增高、产量增加.  相似文献   

14.
根据田间试验资料,对冬小麦畦灌与喷灌条件下的耗水量与灌溉制度进行了研究分析,并取得初步成果:冬小麦生育期内深层土壤水的利用量随着灌溉水量的增加而减少;为了节省灌溉用水量,充分利用土壤水,灌水次数不宜过多;在灌水量相近的情况下,喷灌与畦灌相比可获得更高的产量,其水分生产率较高;喷灌可以实现小水勤灌,但在冬小麦生长期灌水次数不宜过多。  相似文献   

15.
采用保水剂对春小麦拌种,制定不同灌溉制度,开展生育期耗水规律及产量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春小麦利用保水剂拌种包衣措施与常规播种相比,可提高土壤的持水性能、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提高水分利用率、促进植物生长发育。全生育期土壤含水率提高0.15%~2.75%,增产150~225 kg/hm2,单方水效益提高0.03~0.06 kg/m3,达到节水增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微喷带施肥灌溉对小麦玉米产量和水肥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13-2015年两个连续的冬小麦-夏玉米生育期内,选用带宽为65 cm的双翼型微喷带,底肥(种肥)选用控失肥,总施肥量为当地地面灌溉高产推荐施肥量的70%,作物生育季当20 cm深度土壤基质势降低到-40 kPa时进行施肥灌溉,因夏玉米生育期正值雨季,除播种后灌溉,大喇叭口期和花粒期主要采用微喷带进行追肥。试验结果表明:①微喷带施肥灌溉水肥一体化可分别提高冬小麦和夏玉米的产量7.9%和17.1%;②冬小麦总耗水量平均为439.6 mm。整个生育期灌水量所占的比例最大,平均为36.4%,其次是土壤储水量的消耗量(35.6%),降水量占总耗水量的23.7%,地下水的补给量占的比例最小,仅4.3%。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平均达到1.7 kg/m~3,提高了21%。0~50 cm土壤储水量的消耗量占整个土层土壤储水量的消耗量最大,高达40%。③冬小麦和夏玉米的灌溉水利用效率分别平均为4.5和13.8 kg/m~3,分别提高了103%和62%,N和P的肥料偏生产力分别均提高了58%和67%。土壤养分主要分布在0~40 cm土层内,100~14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降低了92%,显著减少了养分淋失,有效提高了肥料利用效率。因此华北平原地区微喷带施肥灌溉可提高冬小麦夏玉米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灌溉水利用效率和肥料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7.
《农机科技推广》2004,(7):23-23
行走式节水灌溉技术是我国北方地区在春季干旱缺水的条件下,主要在播种时定量施水采用的一种补墒办法。其原理是拖拉机牵引抗旱坐水播种机,在播种的同时,将种子发芽所需的水量施于种床内,湿润土壤并达到出苗墒情;或在中耕环节,以携带水箱的拖拉机,在苗间进行抗旱补灌的一种节水灌溉技术。其主要技术特点是:机动灵活,不受地形限制,利用各种水资源,不要求田间工程设施,只要有水源就可利用水罐将水拉到田问进行播种施水或苗期补灌作业。  相似文献   

18.
免耕播种小麦常见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小麦免耕播种技术是近几年农业部重点推广的农机化关键技术之一,是播种环节上的重大改革。它是在土壤免(少)耕且有玉米秸秆覆盖还田的条件下,利用机械一次完成开沟、施肥、播种、覆土、镇压等工序的一种先进播种技术,与常规播种技术相比较,具有减少作业环节、降低作业成本、蓄水保墒、培肥地力、提高粮食产量等特点,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但在应用栽培过程中仍存在以下问题。1小麦免耕播种常见问题  相似文献   

19.
气候变化对黑河流域典型作物灌溉需水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研究气候变化对作物灌溉需水量的影响,在假定未来气温上升0.5~4℃,降水增加10%~30%的条件下,研究了黑河流域主要作物在不同种植条件下的作物需水量及灌溉需水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生长期内气温每升高1℃,区域内小麦净作、玉米净作和小麦与玉米间作方式下作物需水量将分别增加3.1%(15.5 mm)、2.8%(18.5 mm)和3.0%(25.6 mm),黑河流域中游每年将增加灌溉量0.15×108m3,相当于国家给黑河干流区分水量的2.4%;降水每增加10%,灌溉需水量将分别减少1.9%(7.8 mm)2、.3%(12.4 mm)和1.8%(12.8 mm)。  相似文献   

20.
杨坤  刘林  张仰猛  苑进  张岩 《农业工程》2020,10(12):70-77
针对小麦中后期微喷灌湿润区域分布特点,探讨了小麦专用微喷带在不同灌溉影响因素下小麦中后期根区土壤水分运移与分布规律。通过试验测量了微喷带在不同灌溉压力下灌水强度,将有效湿润区域划分为4个子区域,得出不同灌水强度作为灌溉边界条件。考虑小麦根系吸水情况下,建立微喷灌土壤水分运动方程及求解条件。利用HYDRUS-2D模型进行微喷灌数值模拟,通过对比分析模拟结果和试验数据,证明数值模拟能够有效反应土壤含水率分布情况。对微喷带在不同灌溉压力、不同灌水下限和不同铺设间距影响因素下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在灌溉压力0.15 MPa时,有效湿润区域大且水分分布满足小麦根系需求;以田间持水量的60%作为小麦灌水下限,有利于降低微喷带铺设成本、节约灌溉水量和提高灌水利用率;在铺设间距440 cm时,根部土壤水分分布呈一条均匀带状且均匀度都在90%左右。本研究可为小麦专用微喷带铺设与运行提供合理作业参数,同时为小麦节水灌溉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