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珊 《花卉》2018,(15)
正马先蒿为列当科马先蒿属植物的统称,全世界大约有500~600种,其中一半以上集中分布在我国西南的高山地区。马先蒿属有高达1米以上的高大种类,也有几厘米的矮生种类。马先蒿的花相当奇特,花冠呈二唇状,瓣片5枚,花冠上部两枚瓣片结合为上唇或盔瓣,下部三枚结合为下唇,盔瓣变化极多,有的种类的盔部狭缩成喙,喙伸直或扭曲成各种形状,似大象的鼻子扭曲成各种形状,有的盔部无喙形的种类象姿态各异的小鸟。所以马先蒿家族又被戏称为"扭鼻  相似文献   

2.
李爱荣  管开云 《园艺学报》2006,33(5):1078-1078
野生马先蒿属(PedicularisL.)植物花冠奇特且形态变异复杂多样,颇具开发价值。本试验研究土壤条件对马先蒿成苗的影响,为其引种驯化奠定基础。大王马先蒿大王变种、二歧马先蒿和浅黄马先蒿浅黄亚种种子均于2004年8~9月分别采自澄江梁王山、中甸纳帕海和中甸五凤山。栽培试验在迪庆州中甸县格桑花卉公司栽培基地进行。格桑基地和纳帕海的土壤整体肥力较高,梁王山的次之,五凤山的最低(表1)。分别以五凤山和格桑基地自然土(对照)和灭菌(121℃持续2h)土为栽培基质,每处理50粒种子,3次重复。2004年12月播种,之后自然生长。表1不同地点的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3.
马先蒿引种栽培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爱荣  管开云 《园艺学报》2007,34(4):1050-1054
马先蒿属植物作为一系列重要生物学问题的经典研究材料和颇具开发潜力的野生花卉资源,颇受生物学家和园艺学家的关注。然而其栽培问题至今未能解决, 致使其开发利用受到限制。多数生物学家将马先蒿栽培困难的原因归咎于其半寄生特性, 长期以来专注于探寻合适的寄主植物。作者在查阅文献时发现, 具半寄生特性的马先蒿在有伴生植物的栽培条件下成苗率仍然很低。由此推断可能存在其它更为重要的限制因子。本文在结合文献信息和本课题组考察结果的基础上, 指出了菌根真菌和其它生态因子在马先蒿引种栽培中的重要地位, 提出了打破传统理论的束缚而结合具体情况全面考察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马先蒿属(Pedicularis)植物全世界约500种,我国有340多种。本属是有花植物中花冠形态多样化最为集中的属,其花形奇特、式样繁多、花色艳丽、叶形优美,具有很高的园林观赏价值。本文论述了马先蒿属花卉资源的特点,分析了马先蒿属花卉开发的前景并提出了具体的开发程序。  相似文献   

5.
马先蒿属(Pedicularis)植物全世界约500种,我国有340多种。本属是有花植物中花冠形态多样化最为集中的属。其花形奇特、式样繁多、花色艳丽、叶形优美,具有很高的园林观赏价值。本文论述了马先蒿属花卉资源的特点,分析了马先蒿属花卉开发的前景并提出了具体的开发程序。  相似文献   

6.
甘肃马先蒿     
甘肃马先蒿为玄参科马先蒿属一年生草本,株高15cm~40cm。基生叶宿存,茎生口十3枚~4枚轮生,叶片线状长圆形至卵形,羽状全裂,裂片披针形。花冠紫红色或为白色,盔稍弯曲,额高凸,下唇三裂。花期5月~9月。原产甘肃、青海、四川、西藏等地,生于海拔1825m~4000m的草坡和  相似文献   

7.
野生蔬菜龙蒿及其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蒿(Artemisia dracunculus L.)属菊科龙蒿属,又名狭叶青蒿、蛇蒿、椒蒿,为多年生半灌木草本植物,具有耐干旱、耐盐碱、耐寒和耐瘠薄等特性。  相似文献   

8.
资讯     
《花卉》2018,(13)
正端午节,到四姑娘山看高山花卉今年端午节期间,小金县境内四姑娘山各类高山花卉珍稀植物悄然绽放。四姑娘山海子沟、长坪沟和双桥沟海拔3200米至3800米的山坡林间,既有被全世界赞誉为"中国高山、高原三大名花"的杜鹃花、报春花和龙胆花,又有种类繁多的马先蒿属植物,还有诸如绿绒蒿、金莲花、银莲花、梅花草、老鹳  相似文献   

9.
齐立强  高生财  柳文斌 《现代园艺》2022,(6):181-182,185
介绍太子山保护区2021年绿绒蒿属植物专项调查情况,通过样线调查和样地调查,发现保护区共分布6种绿绒蒿,其中总状绿绒蒿和川西绿绒蒿在保护区属于首次发现,在一定程度上充实了保护区种质资源数据库,为今后对绿绒蒿属植物的保护和利用规划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0.
植物化感作用在高等植物中普遍存在,而应用植物化感作用防除农田杂草是目前较为新颖的研究方向。蒿属植物早就是我国中医中常用的药用植物,为探究蒿属植物在农田生态除草方面的应用,选择资源较为丰富的牛尾蒿为研究对象,通过用牛尾蒿水浸提液对莴笋、小米菜、萝卜、黑麦草、野燕麦等植物种子发芽率的试验,表明牛尾蒿对这几种植物有明显的化感作用,并且对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化感作用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正>蒌蒿别名蓠蒿、水蒿、水艾、柳蒿等,为菊科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蒌蒿按其嫩茎颜色可分为白蒿、青蒿和红蒿,其中青蒿是蒌蒿中的珍品①。蒌蒿在古代已  相似文献   

12.
六种蒿属植物提取物抑菌效果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黄花蒿、艾蒿、茵陈蒿、大籽蒿、蒙古蒿、林地蒿6种菊科蒿属植物的乙醇提取物为试材,采用滤纸片扩散法和液体悬浮培养法,研究6种植物乙醇提取物对引起植物细菌性病害的丁香假单胞菌、根癌土壤杆菌、马铃薯环腐病菌的抑菌效果的影响和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表明:6种蒿属植物的乙醇提取物均表现为对供试细菌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其中艾蒿、黄花蒿的抑菌作用最强。不同植物的乙醇提取物对不同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则表现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3.
熊蜂授粉技术在温室樱桃番茄的应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美亚妮(087)”樱桃番茄为试材,在温室栽培条件下,研究了熊蜂授粉、激素处理、震动授粉器辅助授粉、自然授粉4种授粉方式对樱桃番茄果实品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熊蜂授粉处理樱桃番茄产量比激素处理、震动授粉器辅助授粉和自然授粉处理产量分别提高24.1%、33.0%和42.3%;熊蜂授粉可使设施番茄的坐果率达92.3%;且熊蜂授粉可使番茄维生素C、可溶性糖含量和糖酸比明显提高,同时降低总酸含量.  相似文献   

14.
藜蒿(Artemisia selengensis Turcz.),又名水蒿、蒌蒿、芦蒿、泥蒿、柳蒿、香艾蒿等,为菊科蒿属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是我国南方特色蔬菜作物[1,2].野生藜蒿在我国东北至长江流域各地均有分布,主要生长在低海拔地区的河汊岸边与沼泽地带等比较潮湿的地方,我国于20世纪80 年代开始规模化种植藜蒿[3,4].  相似文献   

15.
武汉蔡甸区蒌蒿(藜蒿)高产高效栽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蒌蒿(Aremisia selengensis Turcz)别名藜蒿、芦蒿、水艾、水蒿,菊科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食用器官为地上嫩茎和地下匍匐茎。由野生草本植物驯化而来,主要分布在湖北、江苏、湖南、江西、  相似文献   

16.
章胜 《长江蔬菜》2010,(21):24-25
莒蒿(Artemisia selengensis Turcz.)学名狭叶艾,别名藜蒿、芦蒿、蒌蒿、水蒿、柳蒿等,为菊科(Corn—positae)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莒蒿地上嫩茎梢和地下匍匐茎可供食用,营养丰富,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营养元素,除食用之外还有清热、利湿、杀虫、消炎止痛功能。莒蒿属于草滩地上生长的一种野生蔬菜,其地上幼茎和地下白茎鲜嫩,  相似文献   

17.
蒌蒿,又称蒌蒿苔、黎蒿、水蒿等,为菊科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是高档野菜品种之一,以鲜嫩茎杆作蔬菜食用,清香鲜美,脆嫩爽口,营养丰富,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蔬菜。我县近年来在维桥、淮河、马庄等乡进行了大棚蒌蒿的栽培试验示范,取得全面成功,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8.
榕嘉李萍 《花卉》2017,(5):51-54
爱好野生植物的朋友都知道,蓝罂粟曾经是欧洲人对绿绒蒿属植物的叫法。18世纪欧洲人刚发现绿绒蒿时,曾将其与罂粟分在同一个属内。19世纪,来到青藏高原上的动植物西方采集者发现,这里有着比欧洲更多种的绿绒蒿。因为大多数绿绒蒿的花色都是蓝色,蓝得就像高原的天空一样夺目,故而英国生物学家金敦·沃德又将绿绒蒿称为"蓝罂粟"。他把绿绒蒿描述为"具  相似文献   

19.
长江流域塑料大棚藜蒿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藜蒿,又名蒌蒿、芦蒿、泥蒿、水蒿、柳蒿芽等,为菊科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亚洲。我国从东北至长江流域各地都有野生藜蒿分布,常生长在荒滩、荒坡或岸边、沟边及田间地头。藜蒿以根茎和嫩茎供食用,味道清香,肉质脆嫩,营养丰富,可凉拌或炒食。长江流域有歌谣云:正月藜,二月蒿,三月作柴烧。野生藜蒿一般在元宵前后(2月)开始上市,2~3周后就因为开始老化不堪食  相似文献   

20.
江珊 《花卉》2015,(9):47-50
滇西北横断山区野生花卉资源非常丰富,是世界著名花卉杜鹃、报春、龙胆、马先蒿、绿绒蒿等植物的分布和分化中心,还有很多引人瞩目的高山花卉,有着“天然高山花园”的美誉。横断山区由于深受低纬度高海拔的影响,各山地垂直带呈现出相似的植被成带规律。完整的山地垂直气候带谱、复杂多样的环境条件造就了丰富多彩的高山植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