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直立穗型水稻品种演进状况分析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20世纪上半叶 ,国内外开始陆续出现了直立穗型水稻品种。自1974年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成立以来 ,共审定直立、半直立穗型水稻品种30个 ,占审定品种总数的36.6% ,其中 ,“八五”期间达到审定品种总数的32% ,“九五”期间则上升到55%。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辽宁省直立穗型水稻品种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 ,年种植面积从6.67×104hm2提高到26.67×104hm2 ,种植比例也迅速提高 ,从15%左右提高到50 %以上 ,1999年高达63.6%。辽宁省审定的直立穗型水稻品种中 ,有2/3的品种直立穗型基因来自意大利古老品种巴利拉 ,而且与辽粳5号亲缘关系密切。中国北方地区 (除辽宁省外 )推广种植的直立穗型水稻品种中 ,有53.3 %的品种与巴利拉有亲缘关系。以辽宁省审定的62个粘型常规水稻品种为对象进行对比分析 ,发现直立穗型品种相对于弯曲穗型品种 ,具有产量潜力较高 ,株高较矮、穗型短小而着粒密度较大等特点  相似文献   

2.
丰美占是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培育的广适型超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2005年分别通过广东省品种审定和海南省品种审定,2005~2006年连续遴选为广东省农业主导品种。  相似文献   

3.
1949~2000年辽宁省水稻育种情况分析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9  
1949年以来,辽宁省水稻育种取得重大进展,特别是1974年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成立以来,通过审定的水稻品种逐年增多,累计达82个。新品种的产量呈上升趋势。杂交粳稻黎优57和株型理想的直立穗品种辽粳244的培育成功,使区域试验产量出现两次突破,其它品种的产量水平也明显提高。促使水稻新品种产量增长的关键因素是增加了杂交粳稻的理想株型品种的每穗成粒数。  相似文献   

4.
垦鉴稻10号水稻由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水稻中心培育,原代号为农大99D004。2004年2月通过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命名。  相似文献   

5.
《广东农业科学》2006,(9):12-12
丰美占是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培育而成的广适型超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2005年分别通过广东省品种审定和海南省品种审定,2005~2006年连续遴选为广东省农业主导品种。  相似文献   

6.
浙江省水稻审定品种主要性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浙江省2007—2018年审定的262个水稻品种产量、品质和抗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10年来浙江省审定的水稻品种产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米质达部颁标准三级和三级以上的优质品种占50.8%,稻瘟病抗性达中抗和中抗以上的绿色品种占76.7%,呈产量稳步提升、优质绿色品种加快发展的状况。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近年来黑龙江省审定水稻品种孕穗期耐冷性特点,在水稻冷害鉴定圃中,通过冷水灌溉的方法鉴定2013、2014年审定的水稻品种孕穗期耐冷性,并将水稻品种孕穗期耐冷性与一些基本形态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2013和2014年审定的水稻品种经过低温处理后,水稻品种空壳率分布情况都集中在35%以下,其中空壳率在10%~15%的品种最多有15份,占31份品种材料的近50%,低于5%的品种有2份,所以黑龙江省近2年审定的品种耐冷性表现良好。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品种孕穗期耐冷性与主茎叶片数、生育期、活动积温、株高、穗长、穗粒数、千粒重等重要性状相关不显著,在品种选育和亲本选择时可以单独考虑耐冷性状。  相似文献   

8.
春天是播种的季节,俗话说“秧好半年稻”,可见培育壮秧对水稻的收成具有重要的意义。以下分三个部分介绍春季早稻育秧技术要点。1 选择优良品种 目前市面上水稻的品种种类繁多,选择品种应该把握以下两个原则:首先这个品种要通过国家和省级审定,这里需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审定公告中鉴定的种植范围有没有涵盖本地区。  相似文献   

9.
2001~2010年福建水稻品种现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比较2001~2010年福建省审定152个水稻品种的育种途径、主要不育系以及审定品种的产量、抗性、品质等主要性状.结果表明:三系法杂交稻组合133个,占87.5%;二系法杂交稻组合13个,占8.6%;常规稻品种6个,占3.9%.三系法仍然是当前福建省水稻育种主要方法.146个杂交稻组合使用了55个不育系,其中三系法...  相似文献   

10.
辽优30是辽宁省农科院稻作所从引进的花能水稻中,对其优良变异植株经过系统选育而培育成的优质、高产、多抗水稻新品种,已在2001年通过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准予开发推广.  相似文献   

11.
对2010~2013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水稻区域试验和筛选试验的1 154个水稻组合(品系)以及这4年内通过国家审定的103个水稻品种的白叶枯病抗性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1 154个组合(品系)的抗性水平差异明显,无高抗组合,抗病组合47份,占4.1%;不同品种类型抗病频率为单季晚粳(77.6%)中籼(20.0%)早籼(15.3%)晚籼(6.3%)。103个审定的品种中只有8个中抗品种,无抗病和高抗品种。这说明我国水稻品种的白叶枯病抗性较弱,抗白叶枯病育种工作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12.
《现代化农业》2006,(5):F0004-F0004
垦鉴稻7号,原代号垦99-34,是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培育出来的水稻新品种,2003年经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为垦鉴稻7号,并于2006年由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为垦稻12号。  相似文献   

13.
最近,广东省农业厅公告了广东省第二十九次通过审定品种57个,登记品种5个,其中我院申请和选育的20个品种通过审定,3个品种通过登记,占全省同期审定、登记品种的37%。同时与外单位共同育成的6个品种通过审定、登记。本院申报本次审定品种29个,其中4个水稻和1个玉米品种无获得通过。  相似文献   

14.
东联5号系南安市码头东联农业科技示范场用广科81变异株辐射培育而成的水稻新品种。2007年1月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一、产量表现  相似文献   

15.
《福建农业科技》2014,(4):83-83
国家农业部发布2014年超级稻品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所培育的两优616等18个品种入选。至此,农业部冠名的超级稻示范推广品种有111个,其中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培育的超级稻品种占6个。超高产水稻简称超级稻。据两优616育种主持人黄庭旭研究员介绍,两优616具有根系发达、生机旺盛、结实率高、丰产性和稳产性好、适应性广、米质优、抗瘟性较强等特性,2012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新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16.
抚218是抚顺市农业科学院1996年采用人工有性杂交,经多代培育选择,2004年省水稻区试会公布完成试验程序,2005年1月通过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7.
<正>现任天津市原种场副场长,天津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的于福安,潜心水稻育种与推广三十年,成绩斐然,先后育成并通过审定了水稻品种32个,其中10个品种通过国家审定。他自1985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农业一线从事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工作。1987年在中国农科院进修水稻育种与栽培,自学取得农学中专、大专、本科学历。2011年评  相似文献   

18.
本文简述广东省稻米市场对水稻品质要求,以及政府主管部门政策导向对水稻优质化育种的推进作用。通过收集 2004—2022 年间广东省审定的 1 101 个水稻品种的区域试验数据,统计各年审定品种达国标优质或部标优质等级的水稻品种数,并从米质指标、抗性与产量的角度对广东省优质稻育种进展进行评价。2004—2022 年广东省审定水稻品种中,106 个品种(组合)米质达到国标(部标)优质一级,占所有审定品种的 9.63%,320 个品种(组合)达国标(部标)优质二级,占所有品种的 29.06%,但早季品种优质率显著低于晚季。在所有米质性状指标中,垩白度和垩白粒率达国标(部标)优质二级以上的达标率最低,分别为 41.8%和 43.5%,早季参试品种直链淀粉含量的达标率仅 37.32%,说明这 3 个性状是新品种选育的重点改良方向。历年审定米质达国标(部标)优质二级以上品种的平均产量逐年提升,说明广东水稻优质化育种中,产量和品质实现了协同提升。国标(部标)优质二级以上的品种中,稻瘟病抗性达“中抗”以上水平的比例为 85%,白叶枯病抗性达“中抗”以上水平的比例为 22.2%。总体上杂交稻达国标(部标)优质二级以上的品种比例在提升,但较常规稻优质化育种还有较大差距。广东省水稻品种优质化率逐年提升,“优、丰、抗”的协调比例越来越好,但仍存在优化空间。培育“双抗”优质稻品种,需着力提升新品种的白叶枯病抗性水平。通过加大对地方品种等一些特异种质资源的评价利用来拓宽遗传背景,避免品种同质化,提高抗病性和抗逆性,加强传统育种和分子育种的结合,提高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19.
东联5号系南安市码头东联农业科技示范场用广科81变异株辐射培育而成的水稻新品种。2007年1月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本刊讯5月11日,记者从新乡市农科院获悉,由该院培育的粳型杂交水稻新品种新粳优1号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有望填补杂交粳稻在沿黄稻区大面积应用的空白。据河南省粳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负责人、水稻专家王书玉介绍,该品种属中熟杂交粳稻类型,在2010年我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