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早稻机械精量穴直播与人工撒播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推广水稻精量穴直播施肥机械化同步技术,以早稻品种湘早籼32号为材料,进行机械精量穴直播和人工撒播大面积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机播稻的分蘖数、株高、最高苗、成穗率、有效穗、每穗粒数和理论产量均显著高于撒播稻(P0.05)。该研究可为水稻机械化精准种植模式与关键技术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大田生产条件下晚麦茬机直播水稻分蘖特性,以‘武运粳24'为材料,研究不同播种量机直播水稻的分蘖发生率、成穗特点以及对产量构成的关系。结果表明:晚麦茬机械直播水稻第1叶位的分蘖发生率和成穗率都较低,在成穗数的茎蘖组成中占比较小;2—4叶位为分蘖优势叶位,分蘖发生率及成穗率都较高,是成穗数的重要组成部分;水稻分蘖对产量的贡献率与播种密度成反比,4个处理主茎和分蘖对产量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59.44%和40.56%;在所有分蘖成穗叶位中,第2、3、4叶位对产量的贡献率最大,平均贡献率分别为14.38%、12.21%和9.33%,且随着密度的提高,第2、3、4叶位对产量的合计贡献率随之降低;同时,第2、3、4叶位分蘖穗部性状好,更容易创造高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明大田栽培条件下不同播期对机直播水稻分蘖特性的影响。[方法]以淮稻5号为研究材料,采取对典型水稻田块调查和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机械直播栽培模式下不同播期对水稻分蘖的发生、成穗特点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适期早播,机直播稻单株成穗数较多,第2~4叶位是分蘖发生的优势叶位,分蘖穗的穗部性状较好,虽然第1叶位的成穗数在茎蘖组成中所占的比例较大,但其穗部性状较差,对最终产量贡献不大;随着播期的推迟,单株成穗数降低,分蘖优势叶位减少,在晚播处理下(6月15日),机直播稻只有第2、3叶位分蘖是成穗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穗部性状较好,对产量贡献较大,第4、5叶位受抑制极显著。[结论]在海丰种植地区,机直播稻应在适宜的播期范围内及早播种,该试验适宜播期为6月5日之前。此外,通过科学栽培措施促进机直播稻第2~4叶位早发、多发,充分利用优势叶位的增产潜力,对海丰地区机直播稻实现高产、稳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明大田栽培条件下不同播种密度对机条播水稻分蘖特性的影响。[方法]以"淮稻5号"为材料,采用对典型水稻田块调查和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机械条播栽培模式下水稻分蘖的发生、成穗特点以及对产量的影响。[结果]在播种密度为180万~225万株/hm2时,单株成穗数多,第2~4叶位是分蘖发生的优势叶位,分蘖穗的穗部性状较好,虽然第1叶位的成穗数在茎蘖组成所占的比例较大,但其穗部性状较差,对最终产量贡献不大;当密度增至270万株/hm2时,单株成穗数极低,分蘖优势叶位减少,仅有第2、3叶位是分蘖发生与成穗的优势叶位,其穗部性状较好,对产量贡献较大。[结论]在海丰地区,水稻机械直播适宜密度为180万~225万株/hm2,在该密度条件下,通过科学栽培措施促进第2~4叶位早发、多发,充分利用优势叶位的增产潜力,对机直播稻实现高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机穴播、宽幅机条播、人工撒播3种不同的播种方式下水稻枝梗分化、退化的特点,以及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试验以早熟品种南粳9108为材料,设置3个处理,对其穗部性状进行了调查,干物重、产量及产量因素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机穴播的高峰苗数与最终苗数都低于机条播与人工撒播,但是茎蘖成穗率却高于另外2个处理;穗分化期至成熟期,机穴播的单茎干物质积累量高于机条播与人工撒播;增加了穗长、二次枝梗数,降低了枝梗退化率,使得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从而最终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6.
不同种植方式对水稻生育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采用机械精量穴直播、人工撒播和人工手插种植方式对比,研究了机械精量穴直播条件下水稻的生育特性和产量形成特性。结果表明:机械精量穴直播有利于加快水稻的生长发育进程,缩短水稻的生育期,提高其生物学产量和叶面积指数,降低主茎总叶龄;机械精量穴直播稻的分蘖势较强,分蘖叶位低,分蘖发生和分蘖高峰出现早,单位面积的分蘖总量较大;机械精量穴直播稻每平方米有效穗263.63,比人工手插和人工撒播分别提高了24.63%和15.25%,机播的实际产量最高,较人工撒播和手插处理分别增产14.92%和4.59%。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小麦不同播种方式(撒播、稀点播、条播、密点播)和两种密度下(1.2×10~5苗/亩和1.8×10~5苗/亩)的麦株叶片生长,分蘖生长与成穗,群体茎蘖消长动态,叶面积指数发展动态,群体干物质积累,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结果表明,密点播小麦容易控制密度能促进分蘖发生,有效分蘖期长,分蘖成穗率高,从而显著增加有效穗数,同时穗部性状不变劣,获得比其它播种方式较高的产量。此外.密点播小麦群体的茎蘖消长及叶面积指数发展动态较合理,干物质积累较多。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江苏省盐城市海丰地区机直播水稻的适宜播种量水平,以"南粳9108"和"淮稻五号"为供试材料,研究了两个播种量水平下的水稻分蘖发生数、成穗率及其对产量的贡献率。结果表明:随着播种量的增加,两个水稻品种的基本苗数、高峰苗数、收获穗数均明显提高,但成穗率和分蘖成穗数均呈降低趋势;不同叶位分蘖成穗对产量的贡献率大小排序依次是主茎2叶位3叶位1叶位4叶位5叶位。经综合考虑,为确保2、3叶位分蘖成穗,提高1叶位分蘖发生与成穗,提高海丰地区机条播水稻产量,每667m~2适宜播种量为8 kg。  相似文献   

9.
不同播种方式对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田试验,设置人工撒播、条播、穴播等3个处理,研究不同播种方式对扬麦19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不同生育时期单位面积茎蘖数撒播最大,条播其次,穴播最小。不同播种方式小麦的最高分蘖数撒播最大,穴播最小,小麦的茎蘖成穗率撒播要明显小于条播和穴播。不同播种方式小麦叶面积指数,在小麦生育前期,撒播小麦叶面积指数较大,到生育中后期条播小麦较大。不同播种方式小麦产量,条播小麦的产量最高,单位面积产量分别比撒播和穴播增加3.0%和9.1%。条播使小麦产量增加,主要是因为条播显著增加了小麦的穗粒数,千粒质量对条播小麦产量增加的作用相对较小。在小麦生育前期,撒播小麦干物质积累较大,到生育中后期条播小麦较大。经济系数,条播小麦略低于撒播小麦和穴播小麦,处理间差异不明显。总体而言,生育前期撒播小麦茎蘖发生快,叶面积指数高,群体相对较大;生育中后期条播小麦群体结构更加合理,生长速度加快,叶面积指数较高,干物质累积量大,最终产量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0.
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宁粳1号和南粳44为供试水稻品种,选用旱育秧稀植、塑盘育苗抛栽、直播种植和湿润秧常规移栽4种方式进行了对比试验,研究了水稻不同种植方式对水稻产量及其产量构成、生育进程、茎蘖动态、叶面积指数变化以及干物质积累等方面的影响.结果显示,旱育秧稀植方式群体生长协调、分蘖成穗率较高,生育进程合理,干物质积累量高,并表现出较高的产量水平和协调的穗粒结构;塑盘旱育抛栽方式生育进程相对较慢,分蘖发生量较大,分蘖成穗率有所下降,物质积累及产量水平次于旱育稀植方式;直播种植方式全生育期大幅缩短,生育进程虽然有所加快,但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均明显后延,对于生育期相对较短的品种南粳44仍表现出较高的产量水平,而品种宁粳1号的产量有大幅降低,其高峰苗后延,有效成穗率低;湿润秧常规移栽方式分蘖成穗率相对较高,生育进程合理,但产量水平略低于旱育秧稀植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改传统的水稻双季种植为早季直播 + 晚季再生新型种植模式,通过应用早季直播稻一次性施肥技术与再生稻喷施促根促蘖液肥 2 项关键技术,拟解决再生稻穗数少、穗形小导致产量低的问题,实现产量与生产效益的提高。【方法】采用盆栽试验探讨一次性施肥对水稻根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采用田间试验研究早季直播稻一次性施肥与再生稻喷施促根促蘖液肥对两季水稻产量、再生稻发育以及整体效益的影响。【结果】一次性施肥的水稻分蘖早、分蘖数略高于分次施肥,增加了水稻成穗数,且有利于培育水稻庞大根系。一次性施肥处理的水稻产量比等养分的分次施肥处理依次增产 3.7%、8.7% 和 31.3%,说明一次性施肥方式增产显著。一次性施用 600、750 kg/hm2 控释肥处理并结合喷施两种促根促蘖液肥,水稻穗数、穗粒数均高于对照,说明具有促穗增加穗粒数的效果,且促根促蘖液肥Ⅰ效果较好。3 种施肥量结合配施促根促蘖液肥处理的年效益均显著高于双季稻常规种植,其中,750、900 kg/hm2 控释肥处理结合促根促蘖液肥年效益分别提高6 859、8 291 元 /hm2。【结论】一次性施肥技术具有提高水稻产量的效果,促根促蘖液肥Ⅰ可有效增加水稻分蘖,双季稻早季直播稻采用一次性施肥技术、再生稻喷施促根促蘖液肥效益比常规种植能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精量机条播和人工撒播水稻产量形成的规律,明确直播稻最适宜的氮肥运筹比例,特做了不同前后氮肥比例对精量机条播和人工撒播水稻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机条播的最优氮肥运筹比例为7∶3,人工撒播的最优氮肥运筹比例为6∶4;精量机条播比人工撒播产量高的主要优势在于有效穗不减少,而穗型变大;后期氮肥比例增加促进二次枝梗的数量,提高每穗总粒数和每穗实粒数;适宜的氮肥运筹比例能明显促进抽穗期、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  相似文献   

13.
氮肥运筹对机械穴直播早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常规稻品种中嘉早17和杂交稻品种株两优189,利用2BX-10水稻精量穴直播机,研究氮肥运筹对机械直播早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氮总量为165 kg/hm2的相同条件下,穗肥用量为总量的20%时比30%的产量显著下降;穗肥为总量的30%,苗、蘖肥用量的变化对产量影响差异不显著。增加苗肥用量促进分蘖;苗肥用量达40%时,分蘖高峰值最大,无效分蘖大量发生,成穗率显著下降。最高茎蘖数与苗肥施用量显著正相关。中嘉早17的有效穗因苗肥和分蘖肥的不同用量影响差异很小。株两优819有效穗数则随着苗肥用量的增加有效穗增加,但成穗率下降。株两优819叶面积指数高于中嘉早17,叶面积指数达高峰后,中嘉早17下降量少,株两优819叶面积指叶面积指数下降很快。增施苗、蘖肥对干物质总积累量影响的差异不大,但是重施苗肥、不施分蘖肥、少施穗肥的处理,其干物质总积累量显著减少。苗、蘖肥占总用量30%时,苗、蘖肥用量的变化对产量影响差异不显著。机械穴直播早稻合理的氮肥运筹方式以m(基肥)∶m(苗蘖肥)∶m(穗肥)=4∶3∶3为好。  相似文献   

14.
以宜香优2115为材料,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主区设小麦或油菜秸秆全量翻埋还田(M_1)和秸秆不还田对照(M_0);副区设4个氮肥管理,不施氮(N_0),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氮肥施用比例为10∶0∶0∶0(N_1),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氮肥施用比例为3∶3∶2∶2(N_2),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氮肥施用比例为2∶2∶3∶3(N_3),研究秸秆还田和氮肥管理对直播稻的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麦–稻或油–稻轮作下,氮肥管理对直播稻主要生育时期的干物质积累、光合特性及产量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调控效应,秸秆还田显著影响水稻拔节期、齐穗期的叶面积指数(LAI)及群体干物质积累,同时油–稻轮作下其调控效应高于麦–稻轮作模式。秸秆不还田时,配合N_3施肥方式,可有效提高直播稻结实期剑叶净光合速率、SPAD值和叶面积指数,延缓叶片衰老,且在拔节期至成熟期间保持较高的群体生长率,干物质积累优势明显;秸秆还田下,配以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氮肥施用比例为3∶3∶2∶2的管理模式,麦茬或油茬直播稻群体构建合理,结实期剑叶光合能力强,有效穗、每穗粒数较多,表现高产,产量最高可达10 090、10 693 kg/hm~2。综合分析,麦–稻或油–稻轮作下秸秆还田,配合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氮肥施用比例为3∶3∶2∶2的氮肥管理模式,能实现直播稻的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15.
不同播种方式对稻茬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10~2011年和2011~2012年开展了稻茬小麦播种方式试验,通过定株和定点调查,对免耕机械条播、机耕机旋播种、机耕人工浅播下的稻茬小麦分蘖成穗和产量形成进行了研究,探明了不同播种方式对稻茬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分析了稻茬小麦免耕机械条播技术增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冬小麦不同播种方式对比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茬冬小麦不同播种方式试验于2009-2010年在江苏省农业科技综合展示基地(宿迁点)进行,共设计7种不同的播种方式.结果表明,播种方式和气象条件对冬小麦田间出苗率、生长发育进程、群体动态、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抗逆性和产量均有较大影响.浅旋后播种的田间出苗率明显高于板茬播种和稻田套播,其中浅旋机械均匀撒播田间出苗最高;稻茬浅旋机械均匀撒播各生育阶段群体茎蘖总数和穗数均最多;稻田套播麦冬前抗冻性较强,浅旋后播种比板茬播种和稻田套播更能抗御干旱灾害;稻茬浅旋机条播每穗粒数最多,稻田套播千粒重最大,稻茬浅旋机条播产量最高,稻田套播产量最低,浅旋后播种的最终产量比稻田套播和板茬播种高.机械均匀撒播基本实现了冬小麦均匀播种、播量可控的目标,有利于培育冬前壮苗、构建合理的群体结构,充分利用了温、光、热等自然资源,可在稻茬冬小麦播种中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7.
杂交中籼稻长秧龄移栽的分蘖成穗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籼迟熟杂交稻F优498为试验材料,采用三因素裂区设计,研究不同穴插苗数和水肥管理模式下长秧龄水稻的分蘖发生与成穗规律以及不同叶位与等级分蘖对产量贡献的影响。结果表明:长秧龄水稻分蘖能力强,分蘖发生和成穗的叶位多,且在65d秧龄下不同水肥管理模式的分蘖能力强弱表现为干湿交替模式旱种模式淹灌模式;同时,在长秧龄下穴插单苗的各级分蘖发生率和成穗率都高于双苗。长秧龄水稻不同等级茎蘖对产量的贡献表现为1次2次主茎3次;不同等级茎蘖对长秧龄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整体上,穗粒数和千粒质量表现为1次2次主茎,结实率则是1次主茎2次。长秧龄水稻分蘖发生的优势叶位是1次分蘖1~9叶位,2次分蘖1~2和7~8叶位;分蘖成穗的优势叶位是1次分蘖2和7~9叶位,2次分蘖1~3和7~8叶位;对产量贡献的优势叶位是1次分蘖6~9叶位,2次分蘖1~2和7叶位;总体上,长秧龄水稻的优势分蘖叶位是1~2和7~9叶位,它们对产量的贡献之和达到了68.95%。延长秧龄,产量随之降低,但在长秧龄下穴插单苗,采用干湿交替灌溉模式仍然可以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8.
水稻强化栽培分蘖成穗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7,他引:6  
通过对水稻强化栽培的分蘖成穗观察.结果表明,水稻强化栽培的Ⅱ、Ⅲ蘖次分蘖多,主茎5叶位以下的分蘖和穗对产量贡献较大,栽后25 d内的分蘖成穗构成大部分的产量,但总的成穗率不及常规栽培高.因此在生产管理上要充分发挥低节位分蘖和前期分蘖成穗,控制后期分蘖抽生.  相似文献   

19.
(一)群体分蘖由不同的蘖位分蘖组成,每位蘖均有其消长过程,分蘖期每一段都有其特定的蘖位处于始期,盛期或停止期,一般有2—3位蘖在同时活动。旱直播早期分蘖由Ⅱ—Ⅲ位蘖,盛期由ⅣⅤⅥ、高峰前后由ⅦⅧ组成,ⅣⅤⅥ三位蘖的变化与群体分蘖消长曲线一致。旱直播ⅣⅤ、插秧稻为ⅤⅥ,麦茬稻ⅥⅦ位分蘖不仅数量多,有效率高,而且产量性状也好,是群体产量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二)无论何种方式在群体有效分蘖期间出生的分蘖均有部分无效蘖,旱直播早期出生的分蘖有效率比盛期出生的分蘖低,插秧稻则高,后期出生的分蘖也有少量有效蘖。无效分蘖死亡有两个高峰期即颖花分化到雌雄蕊形成期和减数分裂期。(三)分蘖位随施肥期推迟而上移。盆栽麦茬稻不同营养体上穗肥效应表明,大营养体各期穗肥,中小营养体穗首肥分蘖主要由前期Ⅴ、Ⅵ、Ⅶ组成,中小营养体颖花肥与减数分裂肥均有后期出生的地上部高位蘖,其量占25—50%。这些分蘖穗小成熟差,因而中小营养体此二期肥料比穗首肥产量低。(四)高肥水平下插秧方式以8寸×6寸或10寸×3寸每穴4—5苗分蘖结构较好,产量性状也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马唐对旱直播稻生长和产量性状的影响以及其防治经济阈值,为旱直播稻田马唐的防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常规稻象牙香占为试验材料,设置1 m2独立池为1个小区,每小区播种旱直播稻32穴。对马唐设置8个不同密度(0(CK),2,4,8,16,32,64和128株/m2)处理,将其均匀种植在相邻4株旱直播稻的中心位置,每处理重复3次,随机区组排列,研究马唐密度对旱直播稻分蘖数、株高、田间透光率及产量性状的影响,采用不同回归模型拟合马唐密度(x)与水稻产量损失率(y)间的函数关系,并根据经济危害允许水平计算马唐在旱直播稻田的防治经济阈值。【结果】随着马唐密度的增加,旱直播稻的分蘖数、株高和田间透光率均明显下降;与CK相比,当马唐密度为128株/m2时,旱直播稻播种后60 d的分蘖数减少了83.5%,播种后74 d的株高降低24.4%,播种后75 d的田间透光率(离地75 cm)降低80.91%。马唐对旱直播稻的有效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千粒质量和产量均可造成影响,当马唐密度为2~128株/m2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