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华鲟水族馆驯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5尾人工繁殖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和1尾捕捞于长江宜昌江段的野生中华鲟为研究材料,对其在水族馆中的驯养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6尾中华鲟已全部开口进食,其中有15尾人工繁殖原进食人工配合饲料的中华鲟开口进食生鲜饲料,且摄食生鲜饲料的品种越来越多;2005年4~8月,25尾人工繁殖中华鲟摄食的饲料数量稳步增加,并呈现出良好的生长态势;野生中华鲟摄食的饲料品种由1种逐渐增加至6种,日摄食量由120 g逐渐增加至2 000 g并逐渐趋于稳定。说明水族馆驯养池的环境适合中华鲟生长。  相似文献   

2.
《水利渔业》2006,26(6):67-67
目前,人工增殖已成为重建和恢复珍稀濒危物种种群的重要手段,并在全国得到广泛实施。1983年以来.农业部组织放流中华鲟600多万尾,逐步重建中华鲟长江、珠江、闽江和近海种群,同时对大规格的中华鲟进行标志放流,效果显著;黑龙江省电在黑龙江组织放流施氏鲟、达氏鳇780余万尾;广东惠东港口海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放流海龟6万多只,受到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等国际组织的表彰。近几年,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加大水生野生动物救护力度,救治、放生包括中华鲟、白鲟、中华白海豚、斑海豹、海龟、江豚等多种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1万多头(尾),其间涌现出如江苏、四川救治白鲟等一大批先进事例,在社会上产生较好影响。  相似文献   

3.
《水产养殖》2013,(12):54-54
据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中华鲟研究所消息,2013年11月1日18:40,该研究所在三峡坝区研究基地成功对一组“子一代”中华鲟实施了人工繁殖和催产,获得受精卵15万枚,第一尾鱼苗于11月5日10:00破膜而出。截至11月6日8时,共有1-2万尾中华鲟顺利出苗,预计出苗总数可达8万~10万尾。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1尾养殖过程中死亡的子一代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14+龄,体长163 cm,体质量51.54 kg)的死亡原因调查、分析,发现该尾中华鲟为雌雄同体.经对其性腺组织的影像及组织切片观察,发现该中华鲟性腺同时存在精巢和卵巢,性腺以精巢为主,精巢上间生多叶卵巢组织,左侧性腺长61 cm、重0.4...  相似文献   

5.
1984年以来,长江葛洲坝中华鲟人工繁殖研究所共向长江放流仔幼中华鲟77万多尾,增殖了中华鲟资源。1988年3月中旬,来自全国的20多名专家教授在听阅了5万多字的技术论文,观看了人工繁殖、放流中华鲟的电视片、图片和培育的幼鱼,实地察看了各种设施以后,  相似文献   

6.
采用声学探测的方法,进行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繁殖群体数量的估算.2005~2007年,第1次产卵前的资源量分别为235尾、217尾和203尾;第1次产卵后的资源量分别为157尾、157尾和102尾.采用食卵鱼解剖统计和股分析的方法对中华鲟的自然繁殖规模进行估算.其结果为,2005~2007年间中华鲟的产卵量分别为356万粒、119.6万粒和238.6万粒.结合历史相关研究数据,对近10年的中华鲟繁殖群体数量和繁殖规模的变动趋势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第1次产卵前的中华鲟繁殖群体数量下降趋势明显,但2002年以来其数量趋于基本稳定,年际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2002年以来,第1次产卵后停留产卵场的中华鲟数量有增加的趋势,而中华鲟的繁殖规模近10年来呈现极其显著性的下降趋势(P<0.01).  相似文献   

7.
《水产养殖》2005,26(4):26-26
4月28日,农业部和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在湖北省宜昌市葛洲坝下游长江段共同举办了主题为“关爱水中生灵,保护国宝中华鲟”的中华鲟放流活动。农业部副部长牛盾,农业部渔业局副局长、中国渔政指挥中心主任李健华,三峡总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李永安以及国家环保总局等部门和湖北、重庆等地的领导和代表参加了活动。此次活动现场放流各种规格的中华鲟鱼苗1万多尾、胭脂鱼苗3000多尾.放流活动结束后,有关领导和代表参观了中华鲟研究所举办的中华鲟人工驯养繁殖、增殖放流研究成果展。  相似文献   

8.
去年11月8日上午,长江葛洲坝中华鲟人工繁殖研究所在宜昌地区江段将身长3公分左右的20万尾中华鲟幼鱼投放长江。至此,从1984年以来,这个研究所共向长江放流人工繁育的各种规格的中华鲟仔、幼鱼110万尾。其中人工培育的体重3克以上的幼鲟放入长江后比其自然繁殖的成活率要高得多。从而,开辟出一条人工增殖中华鲟幼鲟资源之路。  相似文献   

9.
夏云林 《淡水渔业》1976,(10):18-19
毛细线虫病系青、草鱼鱼种阶段的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在此种寄生虫少量寄生时(每尾感染1—3条)不致引起死亡,但在大量寄生时(每尾感染30—50条)则可引起鱼种的大量死亡。1963年在我县仙女垸养殖场的鱼种池内曾因此病的危害而死亡青鱼鱼种(1.2—1.4寸)达50余万尾,1974年我们又发现鱼种池内毛细线虫对火片草鱼种有不同程度的感染。据统计患此病的鱼池占全部鱼池的21.7%。针对当时情况,我们采用90%晶体敌百虫(上海农药厂出品)拌和面粉制成药饵,  相似文献   

10.
中华鲟研究所从事长江胭脂鱼、鲟鱼等品种开发和研究已二十多年。目前已累计向长江放流中华鲟和胭脂鱼共480万尾,亲鱼数量多,个体大,鱼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我国沿海各个养殖大鲮鲆、牙鲆、河以及甲壳类水生动物的养殖场,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盾纤毛虫的危害。山东省乳山市一家养殖场,2003年80万尾东方红鳍在越冬前,因患盾纤毛虫病,全部死亡,经济损失1140万元。山东省文登市一家河越冬场,4万尾规格300 ̄400克/尾的网箱苗种,于2  相似文献   

12.
正近日,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科研人员等来激动人心的消息:佩戴卫星标记编号为20U0560和20P2232的放流中华鲟,在历经17 d、约1 800 km的旅程后,已游到长江入海口,投入东海的怀抱。这2尾佩戴卫星标记的中华鲟作为"先头部队",已分别于4月22日和23日出现在江阴江段(距入海口200多公里)。"首批卫星标记放流中华鲟游入大海,对三峡集团首次开启的放流中华鲟海洋生活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中华鲟研究所总工程师姜伟说。4月10日,2021年长江三峡中华鲟增殖放流活动举行。这是三峡集团第64次开展中华鲟放流,共放流"子二代"中华鲟1万尾,其中,有16尾不仅佩戴了常规的"身份证"——声呐标、PIT标和T型标,还首次打上了卫星标记。此次放  相似文献   

13.
《水产养殖》2013,(1):17
长江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在一组子一代中华鲟亲鱼全人工繁殖条件下,成功产下受精卵21万粒,产卵规模已达到野生中华鲟自然繁殖的水平,标志着中华鲟全人工繁殖技术体系基本成熟。20世纪80年代,科研人员利用野生中华鲟亲鱼人工繁殖培育出子一代。2009年以来,中华鲟研究所连续4次成功实施中华鲟全人工繁殖,前3次繁殖获得受精卵数量分别为4万枚、5万枚和10万枚。产卵规模已经达到野生中华鲟自然繁殖的水平。子一代成功繁育出子二代中华鲟,这也是世界  相似文献   

14.
<正>郑跃平(奉献奖)2007年7月,郑跃平进入上海市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以下简称中华鲟保护区管理处)工作,成为我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事业中的一员。工作6年多来,郑跃平一直驻守在中华鲟保护区管理处嘉定和崇明临时基地一线,从事中华鲟驯养和人工繁殖、中华鲟抢救、中华鲟及其它珍稀濒  相似文献   

15.
正6月6日,《上海市中华鲟保护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实施当日,24尾中华鲟、2 000尾胭脂鱼等在长江口水域被放流。据悉,自2004年以来,上海累计放流各种规格中华鲟、胭脂鱼、松江鲈等珍稀水生生物55万余尾。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中华鲟是中国特有物种,是与距今1亿5千万年前的白垩纪恐龙同时代的孑遗种类,被誉为"水中熊猫"。长江口是中华鲟生命周期中唯一的天然集中栖息场所。在这里,中华鲟完成各项生理调整。近年来,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持续衰退,栖息地破坏带来的影响日益明显,中华鲟自然种群延续面临重重困难,衰退趋势加剧,抢救性保护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6.
信息走廊     
《中国水产》2001,303(2)
“中华鲟世纪放流”在荆州举行许洪善由农业部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和湖北省荆州市政府共同举办的2000年中华鲟世纪放流活动于2000年12月21日上午在荆州市沙市渡口举办,5万尾2月龄中华鲟鱼苗和100尾14月龄中华鲟放流长江。这次放流的中华鲟鱼苗平均体重9.3克,其中有2万尾采用美国西北海洋技术公司提供的微型数码标志,14月龄中华鲟平均体重3340克,均携带银质标志牌。专家透露,1999年12月28日宜昌放流的10万尾中华鲟已于2000年3月至8月在长江口及东海海区陆续回捕,并首次回捕到放流的2月龄鲟鱼苗,这表明目前采取的增殖放流形式是有…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中华鲟对脂肪酸的选择利用,采用国标方法,对野生与人工养殖中华鲟成熟鱼卵和肌肉的脂肪酸组成进行了测定分析。试验结果显示:野生中华鲟卵细胞中C18:1和C22:6(DHA)脂肪酸的含量高于养殖的中华鲟成熟卵细胞;在相同的养殖环境和投饲策略下,野生中华鲟幼鱼合成或富集n-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能力高于养殖的中华鲟幼鱼。研究表明,中华鲟亲鱼在发育过程中对营养素的累积具有差异性,多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DHA、EPA和ARA脂肪源,对中华鲟亲鱼性腺发育和幼鱼生长发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MS-222对中华鲟和施氏鲟的麻醉试验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以20~100 mg/L的MS-222(Tricaine M ethanesu lphonate)在水温15~25℃条件下对中华鲟(Acipensersinensis)和施氏鲟(A.schrenckii)的麻醉效果进行试验,中华鲟或施氏鲟分别达到不同程度的麻醉状态甚至出现死亡。30~40 mg/L的MS-222具有较好的麻醉效果,鱼的活动量明显下降,可保持镇静并维持身体平衡和正常体位,麻醉48 h后,在清水中数分钟内可恢复正常游动状态,适合于长途运输。50~100 mg/L的MS-222对中华鲟和施氏鲟具有较强的麻醉作用,适合于进行短时间的操作,如捉拿、称重、测量、外科手术、体外标记等。中华鲟和施氏鲟在高剂量MS-222的作用下,在进入生物学死亡阶段前,存在一个临床死亡阶段,这个阶段长达1h左右,在这个阶段,对它们进行“人工呼吸”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本报讯2005年4月28日,农业部和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在湖北省宜昌市葛洲坝下游长江段共同举办了主题为“关爱水中生灵,保护国宝中华鲟”的中华鲟放流活动。农业部副部长牛盾,农业部渔业局副局长、中国渔政指挥中心主任李健华,三峡总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李永安以及国家环保总局等部门和湖北、重庆等地的领导和代表参加了活动。此次活动现场放流各种规格的中华鲟鱼苗1万多尾、胭脂鱼苗3000多尾。牛盾副部长在放流活动仪式上作了重要讲话并呼吁全社会携起手来,以实际行动养护长江水生生物资源,保护长江生态环境,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20.
中华鲟全人工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在人工驯养条件下性腺发育并最终成熟是突破中华鲟全人工繁殖技术的关键环节,有效的养殖模式对促进中华鲟性腺发育成熟、提前成熟以及实现雌雄同步成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在不同养殖模式(水温和营养调控)下对中华鲟性腺发育状况进行长期观测。结果显示,中华鲟在仿自然变温或恒温的养殖环境中,性腺均可发育至III期。采用配合饲料、饲料中添加鲜活鱼或冰鲜鱼以及仅用鲜活鱼或冰鲜鱼饲喂,均能够使部分中华鲟性腺发育启动,但添加鲜活鱼或冰鲜鱼组性腺发育启动的比例较高,其中,有3尾中华鲟性腺达IV期。成功对性腺发育至IV期的1尾雌鲟(12龄,体质量57 kg)和1尾雄鲟(14龄,体质量64 kg)实施了人工催产和授精,采获卵6.25万粒,精液2 850 mL,受精率为60.1%(36.3%~80.4%)。在(19.3±0.2)℃下经过约125 h,仔鱼大量孵出,获初孵仔鱼2.3万余尾。此次中华鲟全人工繁殖技术研究的有效尝试可为今后养殖中华鲟的规模化繁育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