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4头长白后备种公猪进行细胞遗传学分析,发现1头公猪具有异常核型。经染色体组型、G-分带、C-分带分析,确定该公猪携有染色体13/17易位,其核型为2n=37,XY,rob(13/17)。该公猪的3头(♀)同父半同胞中,有2头携有13/17易位。该公猪的父亲也携有13/17易位,表明先证者公猪的13/17易位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由其父亲遗传得来的。  相似文献   

2.
用13/17染色体易位杂合子猪互交获得的1头13/17染色体易位纯合子公猪[2n=36,XY,rob(13/17)]与4头正常核型母猪(2n=38,XX)交配,结果4头母猪全部妊娠并正常分娩.其产仔数分别为13,16,12,11,产活仔数分别为12,13,12,11;窝断奶头数分别为12,13,9,10.经核型鉴定,其后代全部为13/17易位杂合子[2n=37,XX或XY,rob(13/17)].此结果表明,13/17易位染色体的遗传完全符合孟德尔的遗传规律,13/17易位纯合子公猪具有正常的繁殖力.本杂交试验所产活仔48头,其性别比例为35?:13?,接近3:1的比例,经X~2检验不符合1:1的理论比率(X~2=10.08,P<0.01).此外,本杂交试验所产仔猪生长发育正常,并具有一定的杂合优势,这一结果为13/17易位纯合子猪的进一步推广应用,尤其是作为商品猪生产的杂交父本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3.
<正>自1990年以来,家猪遗传基因图谱(包括物理图谱和遗传连锁图谱)的科研工作发展迅速,应用原位杂交、体细胞杂交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将数以百计的遗传标记定位到染色体上,尤其是近年来发展的染色体涂染技术,对家猪染色体的认识和对染色体重组和畸变的研究提高到分子水平。我国对家猪染色体研究报道很多,本文主要从家猪的染色体核型、染色体高分辨显带、染色体C带、染色体AgNORs带、染色体核型及带型在家猪育种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家猪13/17罗伯逊易位染色体遗传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研究采用微量全血培养法对13/17 染色体易位猪的5 种交配组合所产342 头后代的染色体组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家猪13/17 罗伯逊易位染色体的遗传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且具有稳定的遗传性。13/17 易位纯合子互交后代仍然为13/17 易位纯合子;13/17 易位杂合子互交后代出现13/17 易位纯合子(2n = 36) ,13/17 易位杂合子(2n = 37) 和正常核型家猪(2n = 38) 三种核型,经卡方检验符合1 2 1 的理论比值。本文还讨论了家猪和野猪的染色体进化,13/17 罗伯逊易位染色体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由染色体畸变引起的家畜结构和功能异常,统称为染色体病。染色体畸变包括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变化。按畸变发生的位置,可以分为常染色体畸变和性染色体畸变两大类。但是,正常家畜体细胞的染色体也会出现一定比例的畸变细胞。例如,Ritter等(1989)对瑞德利斯、大白猪等4个品种的调查,发现这些猪体细胞染色体的自发突变率为2.61—4.37%;苏忠等(1984)对21型自猪的核型检查,发现有10%个体出现四倍体细胞,四倍体细胞检出率为0.94—1.1%。Hondt等(1989)对弗里生、山地褐牛、山地灰牛等品种公牛的核型检查结果表明,染  相似文献   

6.
首例猪染色体相互易位是1964年由Henrieson&Backstrom发现的,此后报道有猪的染色体相互易位及着丝点融合易位近45例,所有这些都是在生殖力低下公猪中和引起与配母猪的胚胎早期死亡的公猪中发现的。鉴于此,一些国家(例如法国)已开始执行一项全国性的计划去测定和消除由于带有异常染色体畸变的公猪所造成窝产仔数减少而引起的经济损失。然而在美国,猪繁育站只进行了一些零星的局部的细胞遗传学研究。1988年.McFeely等报道了一例13/17CF易位产仔数低下母猪。  相似文献   

7.
用常规微量全血培养和空气干燥制片法,检查了青海省西宁市68头(♂24,♀44)西门塔尔牛染色体畸变的状况,发现一头在西德妊娠,青海出生的母牛为8—9/17—18染色体易位杂合子,其核型为59,XX,robt(8—9/17—18)。  相似文献   

8.
1胎儿因素遗传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母牛患有染色体畸变的,包括内分泌混乱或者是生殖器问题,进而导致不能促进胚胎的正常发育。其次是胚胎其本身的遗传物质异常,进而会直接影响到胚胎的正常生长和发育。也有可能会干扰到其胚胎适应子宫内的环境变化,最终导致胚胎死亡。通常情况下,公牛与母牛的染色体结合时很容易发生易位,因此很容易导致其胚胎死亡。根据调查可知,在母牛配种的90天之后,出现染色体畸变的概率非常  相似文献   

9.
王运湘 《蚕业科学》1993,19(1):51-52
<正> 家蚕普斑限性品系是由田岛作成的。该品系雌蚕W染色体上带有第Ⅱ连锁群普斑(+p)基因在内的一个片段,表现为限性遗传(sex-limitedinheritance)。该限性品系虽对于提高雌雄鉴别率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易位产生的生理障碍度降低了茧丝质和蚕体生命力,使其在生产上推广受到限制。多年来,家蚕遗传育种工作者一直试图准确观察到W染色体上易位的片段长度,以便利用各种辐射进行有效的过剩片段切割(Traut1976;王运湘1990)。但由于技术处理方面的限制,观察结果尚不够理想。本文通过该晶系较好的联会复合体标本,进行仔细的观察和核型分析,在一些标本中发现了不对称的ZW—SC,并估计  相似文献   

10.
家禽体细胞内存在着一种能够控制性状遗传和表现的称为基因的物质。基因是生物遗传的基本功能单位,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内的染色体之上。家禽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是成双的,除一对染色体的形态与内容相互之间不同外,其余各对染色体的形态与内容都相同。因而在形成配子时,一部分配子中有一条染色体往往跟另一部分配子中的同源染色体在形态上有所不同。由于这条染色体与它的同源染色体与性别的决定有直接关系,所以就称为性染色体。家禽的性染色体为ZW型,即含ZW染色体为  相似文献   

11.
解决当今小麦育种材料贫乏最有效最实用的方法就是从小麦的近缘种属中以染色体易位方式导入有益基因[1],因而各国科学家对外源有益基因易位导入方法的研究十分重视,创建和发展了不同导入方法[2~5].其中包括:射线处理,诱导普通小麦与其近缘种属的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单价体错分裂后的融合(罗伯逊氏易位),组织培养诱导,杀配子基因诱导等.这些方法在外源导入中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同时也各自有其优点和不足.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文章对其做全面的比较分析与评估.而正确地比较分析与评估它们对于外源有益基因导入最适方法的选择,提高导入的效率和准确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即是有关这些方法的一个评述.  相似文献   

12.
绵羊基因组印记遗传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前言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欧洲与美国的哺乳动物分子发育遗传学研究领域,配子印记(gameticimprinting),基因组印记( genomic imprinting)和亲本印记(parental imprinting)的分子生物学机理研究,是一个非常活跃的研究课题.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论文越来越多地出现于许多分子生物学文献中.这3种imprinting都是指在哺乳动物的两性配子发生过程和个体发育过程中,来自某一亲本的等位基因缄默,使后代的表型特征完全模仿或拷贝某一亲本的表型特征,即等位基因是否表达,取决于它来自哪个亲本.这种新的遗传现象明显有悖于传统的孟德尔遗传法则.例如,孟德尔遗传学的基本假定是,常染色体上的一个等位基因,无论是通过父亲配子途径还是母亲配子途径到达合子的,其遗传性质和表型特征是相同的,不会因来源不同而有差别.  相似文献   

13.
正线粒体是动物体内唯一存在的核外遗传信息载体,为双链的闭合环状。其进化速度快,不受核基因影响,为严格的母系遗传,几乎不发生易位﹑倒位等畸变与染色体重组,因此能将进化过程发生的基因突变忠实的保留下来。近年来,很多学者利用线粒体DNA的遗传特性对山羊﹑绵羊﹑牛﹑水牛和猪等几  相似文献   

14.
伴性遗传是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的遗传现象。鸟类动物与哺乳类动物相反,凡配子同型的(ZZ)都是公禽,配子异型的(ZW)都是母禽。研究表明,伴性基因主要存在于Z染色体上。当携带有隐性伴性基因的雄性个体与携带显性伴性基因的雌性个体交配时,子代就会出现交叉遗传现象,即女儿表现父亲的  相似文献   

15.
13/17罗伯逊易位猪生长抑素基因的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微量全血培养法制备染色体标本,对13/17罗伯逊易位猪的3种杂交组合的309头后代进行核型鉴定,结果样本中存在3种核型的猪:正常核型猪(2n=38)、易位杂合子猪(2n=37)和易位纯合子猪(2n=36);利用PCR SSCP技术检测发现生长抑素基因外显子1不存在多态性;其内含子的266~602 bp片段存在2个突变位点(T520C,G521T),但仅检测到2种基因型:AA和AB。遗传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杂交组合后代及不同核型的猪群中AA基因型频率(频率范围为0.58~0.77)和A等位基因频率(频率范围为0.79~0.90)均显著高于其AB基因型频率(0.23~0.42)和B等位基因频率(0.10~0.21);易位杂合子猪的AB基因型频率(0.42)均高于正常猪(0.25)及易位纯合子猪(0.40)。经卡方检验,差异不显著(P>0.05),群体的基因型频率处于哈代-温伯格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16.
作者作成Z→W染色体易位的新系统,现测定出易位的Z染色体片段不含有os(0、0)、e(36.4)od(49.6)等位点,仅包含+~(sch)(21.5)位点附近较有限的区域。进一步研究了该系统和其他限性系统的易位生理障害度。结果表明所有限性系统雌蚕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易位染色体带来的生理障害。这在全茧量、茧层量方面表现明显,茧层率表现不明显,Z→W染色体易位的新系统雌蚕生理障害较轻,可能是由于易位染色体片段较小的缘故。  相似文献   

17.
科尔沁牛染色体14/24易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内蒙古哲盟地区的5头科尔沁牛进行了细胞遗传学检查。结果:3♀和1♂核型全为2n=60,可配成30对,29对常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性染色体X为大型亚中着丝粒,Y为小型亚中着丝粒染色体;1♂的核型为异常核型,59,XY,t(14:24)。14/24易位是单独发生的。  相似文献   

18.
1内部原因遗传因素包括染色体畸变、基因与遗传标志和精卵结合异常。染色体畸变的原因和种类很多,而且后果也多种多样,但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引起胚胎早期死亡和流产。基因与遗传标志,例如绵羊的垂肉、山羊的无角等,均对多胎性有影响。  相似文献   

19.
比较研究药用植物小叶黑柴胡和窄竹叶柴胡染色体核型。采用常规制片方法结合显微摄影对小叶黑柴胡和窄竹叶柴胡的染色体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小叶黑柴胡与窄竹叶柴胡的染色体数目相同,均为2 n=12,核型均为1B型。小叶黑柴胡核型公式是K (2n)=2X=12=5 m+1 sm,核型不对称系数(AS.K%)为56.79%;窄竹叶柴胡核型公式是K(2n)=2 X=12=6 m,核型不对称系数(AS.K%)为54.66%。说明小叶黑柴胡与窄竹叶柴胡染色体核型分析为2种药用柴胡的细胞学研究提供了数据。  相似文献   

20.
黄花苜蓿(Medicago falcata L. 2n=32)是一种重要的野生豆科牧草,由于其突出的抗逆特性,被认为是用来进行苜蓿改良的优异遗传资源。本研究利用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以不同荧光物标记的3种重复序列(5S rDNA,45S rDNA和C0t-1 DNA),对黄花苜蓿和和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 2n=32)染色体进行了FISH分析和分子核型比较,以期在染色体水平上揭示二者之间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利用上述重复序列可以较好的将苜蓿32条染色体区分为16对特征不同的染色体。黄花苜蓿和紫花苜蓿绝大多数染色体FISH杂交特征表现一致或高度相似性,分子核型无显著区别,因此二者间在遗传上具有高度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