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土壤综合改良治理的任务和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土壤的分布和治理状况以及该区经济发展的趋势,提出综合改良治理中低产土壤的任务和途径如下。任务:1、改良利用障碍性土壤;2、改良旱薄地;3、合理保护利用土地资源;4、开发利用水资源;5、培肥土壤,提高土地生产力;6、综合开发利用农业资源。途径:以水、肥为突破口;因地制宜,发挥资源优势,开展综合利用;开展良种良法配套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开展多种经营,形成系列化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2.
长治地区优质玉米新品种筛选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长治市的气候特点,选择19个玉米品种按其栽培密度要求在不同类型的土地上进行了种植试验,结果表明,丘陵旱薄地、丘陵肥旱地和平川肥旱地产量是递增的,丘陵肥旱地比丘陵旱薄地增产6.3%,平川肥旱地比丘陵肥旱地增产5.7%,平川肥旱地比丘陵旱薄地增产12.3%。各品种的表现也大不相同,大丰30、长单46、潞玉35号的产量分别比平均产量高7.6%、6.7%、8.5%,表现突出。  相似文献   

3.
根据长治市的气候特点,选择19个玉米品种按其栽培密度要求在不同类型的土地上进行了种植试验,结果表明,丘陵旱薄地、丘陵肥旱地和平川肥旱地产量是递增的,丘陵肥旱地比丘陵旱薄地增产6.3%,平川肥旱地比丘陵肥旱地增产5.7%,平川肥旱地比丘陵旱薄地增产12.3%。各品种的表现也大不相同,大丰30、长单46、潞玉35号的产量分别比平均产量高7.6%、6.7%、8.5%,表现突出。  相似文献   

4.
本文作者根据大名县黄河故道旱沙薄地有机质缺乏、养分比例失调、土壤瘠薄、漏水漏肥的土壤特征,从培肥地力、调整施肥结构、选用抗旱耐瘠抗早衰的优质品种、精选种子、包衣下种、应季栽培、低垄缩行、增穴密植、谨慎除草、适度化控、一喷多效、防止早衰等方面探索了花生绿色高效栽培技术,以供同类地区参考。  相似文献   

5.
内黄曾是黄河故道,耕地多为沙碱薄地,长期以来农业生产一直低产薄收,短肥、缺水成为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上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无机肥的施用数量急剧增加。增施化肥短期内带来的增产效益,进一步扩大了群众盲目施肥、滥施化肥的误区,不仅造成农产  相似文献   

6.
为充分认识和宏观把握中国林粮间作的发展状况,以江西省为例,探讨江西省林粮间作的发展问题,从而推动中国林、农业又好又快发展。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江西省林粮间作发展的意义、模式、特点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可持续发展对策。作者认为:(1)江西省林粮间作的开发与发展具有充分利用资源、增加土地产出、提高经济效益、扩大劳动就业、改善生态环境、减轻自然灾害、维护粮食安全和促进建设生态文明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2)当前江西省林粮间作的主要模式有山地林粮间作、农田林粮间作、菜园林粮间作、水体林粮间作、庭院林粮间作以及其他林粮间作等;(3)这些林粮间作模式具有面积大、模式多、分布广、发展快、效益好和潜力大等特征;(4)根据调查,江西省林粮间作的发展尚存在土地利用率低,熟制低,产量低,效益低,投入低,重视程度低,生产条件差,发展不平衡,管理粗放等问题。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作者认为应采取如下对策和措施:增加投入,改善条件,优化结构,规模发展和培训人才等。  相似文献   

7.
以豫麦50(弱筋)和豫麦49(中筋)两个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沙薄地大田条件下拔节期追施硫肥对小麦旗叶生理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追施硫肥可提高小麦旗叶光合速率和硝酸还原酶活性;增加穗粒数,提高千粒重,显著增加子粒产量;其子粒蛋白质含量呈现下降趋势,但蛋白质产量增加。从协调产量与品质的角度考虑,较适宜的追硫量分别为22.5 kg/hm2(豫麦50)和45.0 kg/hm2(豫麦49)。  相似文献   

8.
恩肥是以多种有机物、无机物、微量元素及复合螯合物为主要成份制成的一种新型、高效、多能液体复合肥料。为探讨其在红薯生产上的应用效果,笔者于1994年6月12日~10月24日,进行了红薯施用恩肥的肥效试验。1 材料与方法 供试恩肥由河南省新郑市高科技实业有限公司生产。供试红薯品种为徐薯18。试验地分别为沙岗旱薄地和水肥地两种类型。沙岗旱薄地试验区设在  相似文献   

9.
黄淮海地区改良低产薄地的重要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淮海地区中、低产田面积大.对低产原因及改良途径的认识不尽一致。一般地更重视旱、涝、碱,而常忽视土地瘠薄。认为薄地要经过长期培肥才能实现高产。薄地培肥,应种植绿肥、增施农家肥,而施用化肥会破坏地力,导致肥效下降,破坏农田生态平衡。北京农业大学刘巽浩分析了国内外情况,提出了“有机无机结合,走中国自己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鲁西南山岭薄地土质偏沙性,土层浅,保肥保水能力差,基本无水浇条件,农作物浇水基本“靠天吃饭”,常年仅能种植甘薯、花生等耐旱耐瘠作物[1],如遇春、夏高温干旱,易造成黑斑病等病害发生较重,产量不高,品质下降等问题。水肥一体化技术将对土地施用水肥转变为对作物植株根系直接施用,具有节水、节肥、高效等特点[2]。将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于山岭地鲜食型甘薯栽培,研究其对山岭旱薄地鲜食型甘薯产量及商品性的影响,以指导甘薯生产实现绿色、经济、高效目标。  相似文献   

11.
几种林间高效套作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1.林粮间作。在造林初密度为3米×4米的行间进行林粮间作。农作物品种选择:大豆、花生、甘薯、绿豆等。林粮间作期于植树的1~3年进行,4年后树木郁闭就不能进行间作了。也可林间甘薯、大豆倒茬种植,第1、3年种大豆,隔年种一茬豆  相似文献   

12.
<正>今年,黄河流域棉区苗情长势总体较好,目前棉株已陆续进入开花结铃期,各地应科学管理,搭好丰产架子,增结优质棉铃,力争夺取高产丰收。肥水运筹。一要巧施花铃肥。对于一般棉田,可于见花后5天内追施花铃肥;对于长势弱或旱薄地可见花重施花铃肥,并于7月下旬结合打顶再次追肥;对长势旺的棉田可见棉桃于行间深施花铃肥。蕾期酌情追施少量有机肥或少量氮素  相似文献   

13.
1.林粮间作 在造林初密度为3米&#215;4米的行间进行林粮间作。农作物品种选择:大豆、花生、甘薯、绿豆等。林粮间作期于植树的1-3年进行,4年后树木郁闭就不能进行间作了。也可林间甘薯、大豆倒茬种植,第1、3年种大豆,隔年种一茬豆薯倒茬。这种种植方式可以为林地增绿肥,同时提高土地利用率,还可以达到以耕代抚的目的,而且使片林当年就有收益,亩纯收入150~200元。林粮间作这种模式技术简单,当年有效益,容易被农民接受。但林粮间作要掌握一个原则,即林木行间严禁种植玉米等高秆作物。  相似文献   

14.
<正> 棉花生长中期的肥水管理技术 棉花生长中期的肥水管理要做好以下三点工作: 一是搞好追肥。常规品种,直播露地栽培的棉花,一般到7月中旬,重施花铃肥。每667m~2追尿素7.5~13kg。距棉株约10cm处开沟溜施,埋土。地膜棉、沙薄地早熟品种、麦套棉花或红蜘蛛危害棉田,适当早施肥,并增加次数和追肥量。旱地棉应结合雨墒追肥。 二是搞好夏灌。棉花开铃期,每天每667m~2棉田耗水量4000kg左右,干旱炎热天可达5000kg左右。此时应适时浇好花  相似文献   

15.
<正>山东省种植的甘薯主要分布在山区和丘陵旱薄地上,也有一部分分布在有水浇条件的平原沙壤地上。为此,我们围绕这两种典型地区的甘薯,组装了旱薄地和水浇地甘薯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规程,用于指导甘薯生产。1.旱薄地甘薯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规程该技术规程主要内容有:深耕改土,使松土层达到50厘米以上;增施有机肥和氮素化肥,每667平方米施土杂肥4000千克左右,铵态氮肥(N)8~12千克;选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提高砒砂岩与沙复配土壤的质量,寻求最优施肥模式,本研究基于室内盆栽试验,分析了不施肥、单施有机肥、基于农户习惯的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和单施化肥4种施肥模式对复配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基于农户习惯的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模式下土壤中的总碳和有机碳含量明显高于其他3种施肥模式;单施化肥模式下土壤中的硝态氮含量最高,基于农户习惯的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模式下土壤中铵态氮含量最高;基于农户习惯的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模式下土壤中的有效磷含量显著高于单施化肥、单施有机肥和不施肥3种模式;从环境保护和提高土壤质量的角度看,应优先选择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施肥模式。研究成果可以为砒砂岩与沙复配土壤质量提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正旱薄地指土层较浅、土壤肥力较低、保肥保水能力较差、降水量较少且无灌溉条件的地块。花生是地上开花地下结果的作物,土壤条件对花生产量影响很大。一般宜选耕作层深厚、疏松、肥力较高的沙壤土种植。旱薄地栽培花生,应从耕作制度、抗旱保墒等方面入手,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实行轮作倒茬,可有利于前期培育壮苗,增加抗逆性。最好实行3年以上轮作倒茬,最低  相似文献   

18.
沙薄地玉米栽培措施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五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沙薄地玉米密度、农肥、施氮量、施磷量、施钾量五项农艺措施对产量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优化组合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黑河市爱辉区速生丰产林整地的退耕还林过渡期如何更好地利用好国家现有造林政策,最大限度地提高其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提出了林粮间作的经营管理方式;并阐述了林粮间作的互补优势,能够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林粮间作具有防御风灾能力强,抗干热风作用强,林粮立体种植,充分利用光、热和水等自然资源。  相似文献   

20.
几种林间套作模式及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1林粮间作在造林初密度为3米×4米的行间进行林粮间作。农作物品种选择:大豆、花生、甘薯、绿豆等。林粮间作期于植树的1~3年进行,4年后树木郁闭就不能进行间作了。也可林间甘薯、大豆倒茬种植,第1、3年种大豆,隔年种一茬甘薯倒茬。这种种植方式可以为林地增绿肥,同时提高土地利用率,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