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0 毫秒
1.
正犬蟾蜍毒素中毒的病例十分少见。我犬队位于风景优美的黑龙滩水库边,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区域内蟾蜍较多。2014年犬队成立至今已多次发生犬蟾蜍毒素中毒的事件。库区周边也因此时有民用犬中毒死亡。蟾蜍毒素属生物类毒物,其通过2个途径对犬产生毒理作用:一是经消化道吸收,二是毒汁近距离"喷射"至犬的眼睛引起疼痛或暂时性失明。一、蟾蜍的生活习性蟾蜍属两栖动物,以蚯蚓、蜗牛及许多农作物害虫为  相似文献   

2.
史氏蟾蜍是辽宁省特有的两栖类物种之一,多年来对史氏蟾蜍的研究和报道知之甚少,对其蝌蚪方面的了解也不多。本文就史氏蟾蜍蝌蚪发育进行了详细观察和描述,并对其全长、体长等数据进行测量,与中华大蟾蜍和花背蟾蜍蝌蚪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史氏蟾蜍蝌蚪生长发育,全长、尾长、体高3组与体长之比逐渐减小,而体宽与体长之比值趋向于增加,尾高与体高之比基本保持稳定。眼间距与鼻间距的比值变化相对较大,从24期开始至26期,比值由1.62上升到2.43,随后到34期比值保持在1.87和2.17之间。史氏蟾蜍、中华蟾蜍和花背蟾蜍蝌蚪的比较结果表明,不仅它们之间在形态度量的相对值上存在一些显著差异,而且在发育过程中后肢芽的出现和生长等方面也有差异。  相似文献   

3.
我们采集的动物性饲料计有毛鸡蛋、死胎鸡蛋、猪胎盘、猪死胎、蟾蜍、蟚蜞、蛤七种。每种刮洗干净后,用白酒及盐少许调味,煮熟喂饲。在下锅前毛蛋及死胎蛋去壳(或敲破带壳)。胎盘先用清水冲洗,再用盐水揉渍。死胎刮去毛。蟾蜍剥皮去肠脏,放进水中,任其挣扎半小时以上,浸掉身上分泌液。蟚蜞撕开。蛤煮熟后去壳。  相似文献   

4.
1幼树速生早结的技术要求1.1遮阴杨梅苗初植树根系不发达,容易被晒死,因此须遮阴。在山上寻找石块,在初植树的两侧各放一块,再用石块压在两块石块之上,让枝叶从石块隙缝中透露出来。这样的这阴效果很好。或在石块难找的山地,可采下鲜松枝(或其他树枝)遮阴,将鲜松枝3-4枝插架在初植树之上,此法的效果不及上法好。1.2施肥定植后两年内,每年春、夏、秋消萌发前,各追肥一次。每次每株以人畜粪尿Zty左右或尿素0.1kg,加钾肥0.2kg对水施下,但尿素与钾肥要分开施。1.3因地覆盖能够套种的园地,尽量套种豆类、蔬菜及菜香蓟等;或…  相似文献   

5.
蟾蜍即癞蛤蟆,是蜜蜂的天敌,于傍晚或夜间爬至蜂箱前,由巢门处吞食蜜蜂,每次可吞食蜜蜂百只以上。白天匿藏于蜂箱底下或附近草丛中。如不及时察觉,蜂群很快变弱。因此,傍晚或夜间拿手电或充  相似文献   

6.
将古法桶养的中蜂群,揭开蜂桶上盖后架空底部,再于蜂桶上口,半扣1只竹篾制的收蜂斗。用干燥的柴草(多用艾草)点燃后,再熄灭火焰,便会产生浓烈的烟雾。用其往蜂桶底部熏蒸,蜜蜂因厌避烟火味,会很快往上爬行,直至结团于上部收蜂斗内。将已脱蜂的蜂巢桶,搬至离蜜蜂较远、清洁的岩石上,横放之,用尖锐石块或段木枝垫实、固定住蜂桶。蜂桶上口的下方,用备带的大口径木桶接蜜。再用长刀或铁制专用取蜜夹,顺序从蜂桶口开始向纵深处夹出巢蜜脾,直至夹、割至花粉脾时,即可停止。剩余的都是花粉间杂未成熟的即未封盖蜜汁,和最下部位的卵虫蛹脾。  相似文献   

7.
从1999年开始,国内对人工养蟾蜍采蟾衣炒得十分火爆,甚至有人说一张蟾衣可卖几十元或上百元,几乎一夜之间可以靠几只蟾蜍成为富翁。我场养蟾蜍采天然蟾衣已有6年时间,现介绍一下有关情况。 蟾蜍是自然界中常见的一种两栖爬行动物,全国各地均有分布。蟾蜍在我国有15种,常见的为中华蟾蜍、黑眶蟾蜍、花背蟾蜍等。全世界共有300余种。蟾蜍有类似蝎、蛇等生理性脱皮(又称衣、蜕)现象,但只是每种动物脱衣方式、周期及时间不同而已。由于蟾蜍有边脱衣边吃衣的习性,且又多为夜间脱衣,故很少有人看到,因此被蒙上一种神秘色彩。目前社会上有人用涂药或喷药方法去刺激其脱衣,这只能引起蟾蜍生理紊乱,反而脱不下衣来,即便脱下来,也是些碎衣,无药用价值。再说,这类药未经国家兽药检测部门批准,是不能上市销售的,更不可以让人们去服用含  相似文献   

8.
猪食蟾蜍中毒的病例甚少。所以在国内外兽医文献上未见报道。蟾蜍又名癞蛤蟆。蟾蜍的耳下腺和皮肤腺内含有毒的白色浆液,即蟾蜍毒素,中药蟾酥就是采集此浆液加工制成的。蟾酥经肠外投药或内服过量时,  相似文献   

9.
蛤蟆学名蟾蜍,是指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BufobufogargarizansCantor)或黑眶蟾蜍(BufomelanostictusSchneider),俗称癞蛤蟆。蟾蜍干、蟾蜍衣及蟾酥都是重要的中药材,是许多人用或兽用中药处方中不可缺少的成分或原料。目前蟾衣的市价每千克l2000元,蟾酥每1千克3000多元。因此开发蟾酥制剂是一项有生产效益的项目。1蟾蜍的生物学特性蟾蜍属两栖动物,主要生活于池塘、沼泽、农田、宅旁、路边等有水草的地方,昼伏夜出,傍晚觅食,以昆虫、螨类、鲜嫩植物为食。春夏季间产卵。它有冬眠习性,入冬后,潜入泥穴或水底越冬。2蟾蜍的养殖2.1饲养场地的…  相似文献   

10.
蟾蜍除去内脏干燥后为干蟾皮,性寒味苦。用于治疗疳积、慢性气管炎、咽喉肿痛、痈肿疔毒等症。近年来用于多种癌症或配合化疗、放疗治癌,不仅能提高疗效,还能减轻副作用。蟾蜍的耳后腺(眼上角的一对椭圆形凸起部分)和背部皮肤腺分泌物的白色乳浆加工品蟾酥,是我国传统的名贵药材。据近代医学分析,蟾酥含有的蟾蜍毒素、氨基酸,有广泛的药用价值。临床应用有麻醉、止痛等功能。蟾衣是一种从民间新挖掘的动物类新药,是自然蜕下的角质衣膜。蟾衣的初步临床应用,已表现出对慢性肝病、多种癌症、慢性气管炎、腹水等有较好的疗效。蟾蜍和青…  相似文献   

11.
关于介壳虫爬行传播方式,前人曾提到“(若虫)在很小的范围内爬行,其爬行距离也有限,一般只在本植株内的不同部位或邻近的植株范围内活动。”但是具体研究桑介壳虫爬行传播的记载,尚未见有报导。为了摸清桑介壳虫传播途径,笔者在1986年春夏秋3期对桑介壳虫若虫连续3代进行爬行传播试验,观察若虫的爬行能力及爬行速度,从中想得出桑介壳虫能否通过自身的爬行能力,从一株桑树爬到另一株桑树上去的传播方式。  相似文献   

12.
观察氯仿对在体蟾蜍心电图的影响。用数字式心电图机记录蟾蜍用氯仿熏前、熏后即刻和恢复正常呼吸后的心电图的变化。结果表明,用氯仿熏后即刻或恢复正常呼吸后蟾蜍心电图与用氯仿前相比,心率减慢,QRS波群增宽,QT间期延长,T波明显,部分心电图出现大U波。氯仿不能导致蟾蜍发生室颤。  相似文献   

13.
蟾蜍在繁殖季节外的任何时间里,均可采收蟾酥,从立夏到秋分这段时间是采制的最好季节。捕捉蟾蜍宜在夜间用灯光诱捕,捕获后装入竹篓内,用清水冲净泥土污物,待体表的水分干后即可采集蟾酥。采收蟾酥时,先用小铁钉固定蟾蜍的四条腿于木板上或用左手执活蟾蜍,将其头部朝下,右手用竹制夹钳(忌用铁器,以免蟾酥与铁作用后变青黑色,影响质量),适当用力挤压它的耳腺、背上疣疱及后腿处隆起的疣疱(即肤腺)将挤压出的白浆液盛进瓦罐或玻璃器皿中,也可刮到瓷盆或小碗中,过箩筛滤掉杂质,自筛背面刮下纯浆,薄薄地铺入圆  相似文献   

14.
蟾蜍是实验室中用量较大的动物,目前尚无人工养殖.来源完全依靠野外捕捉.笔者从事蟾蜍的捕捉和暂养近十年.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体会,在此谈谈,以供参考蟾蜍的捕捉蟾蜍是变温动物,生物及生活习性易受温度的影响。在山东地区,蟾蜍于3月上旬结束冬眠,此时由于气温低,它们只在白天活动且范围小,常见在冬眼地附近的沟渠和坑墉岩边。以后,随着抟温的措高,认错间活增多,活动范转吕大,并开始寻找异性,抱对毓。产镟时间较青蛙早,一般在3月中下旬。“五一”以前,蟾蜍离开水域到陆地上觅食,活动于乱草丛,庄稼地或果园中。白天趴在土坑、石…  相似文献   

15.
蟾蜍又叫癞蛤蟆,属两栖纲,蟾蜍科,蟾蜍属,是夏季危害蜜蜂的主要敌害之一。其分布广泛,特别是在我国南方水稻田区和林区更多。我国已确定的蟾蜍共有6种,其中最常见的有中华蟾蜍、黑眶蟾蜍、华西大蟾蜍、花背蟾蜍等4种。中华大蟾蜍分布全国各地,黑眶蟾蜍分布于我国南部各省、区,华西大蟾蜍分布于我国西南部地区,花背蟾蜍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各地区。炎热夏秋季节的晚上,蟾蜍常在蜂箱门口大量取食在蜂箱门口扇风的蜜蜂。每只蟾蜍一次能吞食7~8只蜜蜂,一个晚上能吞食数10只到100只。尤其是在雨后转晴的夜晚,蟾蜍更是活动频繁。  相似文献   

16.
龟类、蟾蜍、蚯蚓混养,方法简便,无需特殊设施,可利用鱼池、鳖池改造,基本不增加投资,而效益却倍增。这种混养节省了劳力,节约了不少饲料。特别是蟾蜍可不喂料,任其捕获天然饲料蜗牛、蚂蚁、蚊子、毛虫、飞蛾、昆虫等对龟类有害的动物为食,食物不足时,可吃蚯蚓补充。蟾蜍有释放抗病菌的蟾酥,可防治龟类疾病的作用。由于龟类、蟾蜍、蚯蚓完全是在模拟自然环境的生态养殖下,均是自由采食、生长很快。而且蟾蜍可循环不断地生产蟾酥、蟾衣,经济效益远远超过单养龟或单养蚯蚓数倍,浙江海宁市某养龟场应用该技术后,当年全部收回投资…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铜离子(Cu2+)对蟾蜍蝌蚪红细胞的影响,试验利用吕梁市离石区吕梁学院新校区自然状态下的湖水水体中的蟾蜍蝌蚪,将饲养于实验室1周的蟾蜍蝌蚪分别放入对照组(曝气的自来水)和Cu2+浓度分别为0.010 mg/L、0.015 mg/L、0.020 mg/L、0.025 mg/L、0.030 mg/L的试验组,每组各放30只,研究各浓度组分别在24 h、36 h、42 h这3个时间段内,Cu2+对蟾蜍蝌蚪红细胞微核率和核异常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任何一个浓度下蝌蚪红细胞微核率及核异常率均大于对照组,并且在试验浓度范围内蟾蜍蝌蚪红细胞微核率及核异常率均随着Cu2+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对蟾蜍蝌蚪的毒害作用增大。在相同的浓度条件下,随着时间的延长红细胞微核率和核异常率均增加。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由于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野生蟾蜍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又因蟾蜍喜食从作物上因农药中毒后掉下来的半死不活的昆虫,吃入后二次中毒死亡率极高,再有人工养蛇的发展,各地饲养户又大肆捕捉野生蟾蜍来喂养蛇类,加上好多地区居民喜食蟾蜍肉,如上海、临沂、广州等地年销量十分惊人。因此,野生蟾蜍的数量不仅急剧减少,而且在某些  相似文献   

19.
诱导蟾蜍排卵及蝌蚪生长发育规律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蟾蜍受精卵的孵化过程 ,对蝌蚪的生长、发育、变态及幼蛙的生长特性等方面进行了观察和测量 ,同时 ,采用人工诱导排卵的方法 ,进行了蟾蜍在人工条件下的受精试验 ,并对人工诱导的蟾蜍卵细胞进行了孵化试验。结果表明 ,自然条件和人工诱导条件均能够完成蝌蚪的孵化和发育 ,但是在蝌蚪的变态阶段存在较高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20.
浙江省海宁市袁花镇科协特养学会会员蒋建月 ,探索出蟾蜍蜕皮生理规律 ,变药物脱皮为自然脱皮 ,把蟾蜍脱皮次数由每年脱3次增加到20次 ,今年4~6月份卖蟾衣2500多张 ,收入10多万元。几年前他看到蟾蜍能治疗肿瘤、乙肝 ,取蟾衣可赚钱 ,曾从外地学习了药物刺激法取蟾衣技术。但所取蟾衣经医务部门检测 ,含有其他药物和激素成分影响蟾衣药效。于是 ,他在镇科协特养学会指导下 ,细致观察、长期研究蟾蜍蜕皮自然现象 ,探索蟾蜍脱皮生理规律。通过调节温湿度、光照、饵料配方和投饵量 ,使蟾蜍形成一个7~10d就自然脱皮1次的生理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