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为了对福瑞鲤养殖结构的调整提供帮助,对池塘主养福瑞鲤商品鱼的3种主要养殖模式,即放养规格61.6 g/尾福瑞鲤15 000尾/hm2、98.7 g/尾花鲢1 500尾/hm2、85.6 g/尾白鲢3 000尾/hm2(模式Ⅰ),放养规格67.8 g/尾福瑞鲤9 000尾/hm2、98.7 g/尾花鲢1 500尾/hm2、85.6 g/尾白鲢3 000尾/hm2(模式Ⅱ),放养规格108.5 g/尾福瑞鲤3 000尾/hm2、98.7 g/尾花鲢1 500尾/hm2、85.6 g/尾白鲢3 000尾/hm2(模式Ⅲ)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投入和鱼产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模式Ⅰ模式Ⅱ模式Ⅲ,经济效益由高到低依次为模式Ⅱ模式Ⅰ模式Ⅲ,投入产出比由高到低依次为模式Ⅲ模式Ⅱ模式Ⅰ。对鲤鱼价格与利润关系分析结果表明,鲤鱼价格在16.51元/kg以下时,模式Ⅱ经济效益好于模式Ⅰ,在16.51元/kg以上时,模式Ⅰ经济效益好于模式Ⅱ。当鲤鱼价格为8.92元/kg时,模式Ⅰ达到利润盈亏平衡点,当鲤鱼价格为7.47元/kg时,模式Ⅱ达到利润盈亏平衡点。建议鲤鱼价格在16.51元/kg以下时,采取模式Ⅱ的养殖模式。认为在近年鲤鱼价格较低的情况下,超高产的养殖模式已不适应当前的发展要求,提出福瑞鲤在不同的价格区间应采取不同的养殖模式。  相似文献   

2.
为贵州改良和推广鲤鱼优良品种提供科学依据,进行了清水江鲤杂交改良养殖试验。结果表明:经过148d的饲养,杂交鲤鱼子一代(清水江鲤为母本与兴国红鲤为父本)平均尾重从6g增加至387.5g,增重2.58g/(尾.d);净产量769.6kg/667m2,比对照(黔东南州水产实验场自繁自育的本地鲤)鱼种增产257.1kg,提高50.16%;平均成活率为92.75%,比对照高6.25百分点;纯收入4 589.37元/667m2,投入产出比达1∶1.48,比对照池(1∶1.17)高。  相似文献   

3.
吴会民  张韦  梁传辉  樊振中  谢刚  高勇  缴建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0):6110-6112,6115
[目的]利用熵权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养殖池塘水质状况进行评价,以期能对池塘养殖的水质评判提供参考。[方法]利用熵权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以乌克兰鳞鲤(Cyprinus carpio)为主养鱼,平均规格71.4 g/尾,密度分别为6 000、9 000、12 000尾/hm2的3组池塘的水质情况。[结果]根据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在养殖过程中,6 000尾/hm2组池塘属Ⅰ类水,9 000和12 000尾/hm2组池塘属Ⅴ类水。[结论]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大,池塘水质逐渐变差,但从综合评价结果也可看出9 000和12 000尾/hm2组池塘的水质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熵权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养殖池塘水质状况进行评价,以期能对池塘养殖的水质评判提供参考。[方法]利用熵权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以乌克兰鳞鲤(Cyprinuscarpio)为主养鱼,平均规格71.4g/尾,密度分别为6000、9000、12000尾/hm2的3组池塘的水质情况。[结果]根据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在养殖过程中,6000尾/hm2组池塘属Ⅰ类水,9000和12000尾/hm2组池塘属Ⅴ类水。[结论]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大,池塘水质逐渐变差,但从综合评价结果也可看出9000和12000尾/hm2组池塘的水质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5.
试验池塘7.6亩,平均水深1米,放养全长1.83cm鲤鱼种2437kg,平均规则122g/尾,鲢鳙鱼种972 kg,平均规格49g/尾,亩产448.6 kg,成活率100%,鲤鱼饲料系数1.10,群体饲料体系数0.79,利润9858元,投入产出比:1:1.75。  相似文献   

6.
夏贤军 《安徽农学通报》2012,18(5):124-124,141
试验池塘0.51hm2,平均水深1m,放养全长1.83cm鲤鱼种2437kg,平均规格122g/尾,鲢鳙鱼种972 kg,平均规格49g/尾,单产448.6 kg/667m2,成活率100%,鲤鱼饲料系数1.10,群体饲料体系数0.79,利润9858元,投入产出比:1∶1.75。  相似文献   

7.
建鲤改良新品系引种养殖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贵州引进和推广鲤鱼优良品种提供科学依据,进行了建鲤改良新品系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经过108 d的饲养,平均重从12 g/尾增长至246 g/尾,增重2.16 g/(尾·d),净产量669 kg/667m2,纯收入达3 820.09元/667m2,当年鱼苗可养成商品鱼规格.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县水产站结合自身的工作条件,为了完成各年度的水产品养殖任务,在没有水产苗种基地的情况下,利用池塘流转模式开展建鲤良种培育推广工作,先后在城郊流转池塘28亩生产良种建鲤满足全县稻田、池塘、水库养殖户的需要,获得了显著的推广效果,完成了水产苗种推广示范。在生产中实现池塘平均亩产大规格建鲤鱼种468公斤,夏花寸片鱼种1.5-2寸6万尾/亩。年生产出大规格鱼种量为13104公斤,夏花(1.5-2寸)鱼种生产量为168万尾,发挥了池塘流转的生产作用。  相似文献   

9.
利用内蒙古正大饲料公司生产的082号鲫鱼配合饲料在呼和浩特市桃花乡渔场3口池塘进行了团头鲂的养殖试验,经过60d饲养,单养池塘平均规格达185g/尾,200g/尾;成活率分别为93%,94%;混养池塘平均规格达240g/尾,成活率达96%。  相似文献   

10.
利用美国大豆协会(ASA)80:20池塘养殖模式,在内蒙古自治区水产技术推广站试验渔场的两口池塘,每口池塘10亩,每亩投放德黄鲤(黄河鲤×德国镜鲤一代)鱼种419尾,搭配花白鲢197尾,饲养131天,对德黄鲤、花白鲢的成活率、单尾体重、亩产量、饲料系数、投资回报率等进行了测定,结果德黄鲤从65克长到763克,花白鲢从65克长到439克,德黄鲤和花白鲢平均亩产量为313千克和80.5千克,成活率分别为98%和93%,饲料系数为1.8.两口试验池塘平均亩净收入698.7元,投资回报率为32.1%.示范试验表明:利用美国大豆协会(ASA)80:20池塘养殖技术和内蒙古正大生产的CP32/6硬颗粒沉性饲料饲养的当地品种德黄鲤生长速度快、饲料系数低、成活率高、经济效益好.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中、高养殖密度对刀鲚当年鱼种生长、存活、消化及非特异性免疫能力的影响,本实验采用池塘培育方式,以同批次人工繁育的刀鲚当年鱼种[ (0.88±0.26)g和(0.55±0.20)g]为研究对象,进行为期96d的养殖试验。结果显示:中密度养殖塘(62#,6尾/m2)刀鲚的体长和体质量增长速度均显著大于高密度养殖塘(56#,11尾/m2) (P<0.05),其中体长相对增长率是56#塘的3.4倍,体质量相对增长率是56#塘的6.5倍;肥满度和存活率均大于56#塘,分别为0.290g/cm3,83.5%和0.278g/cm3,79.7%。养殖期间,62#塘淀粉酶(AMS)活力均显著大于56#塘(P<0.05),并随养殖时间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而胰蛋白酶(TPS)活力表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除养殖中期时与56#塘无显著差异外,其他时间均显著大于56#塘(P<0.05)。62#塘胃蛋白酶(PPS)活力在养殖前中期均明显大于56#塘(P<0.05),之后降低至显著低于56#塘(P<0.05),而56#塘PPS活力随时间无显著变化。62#塘脂肪酶(LPS)活力随养殖时间逐渐升高,至养殖中期时与56#塘无显著差异,其他时间均显著小于56#塘(P<0.05)。两塘间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无明显差异(P>0.05),但随养殖时间逐渐降低。62#塘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过氧化氢酶(CAT)活力随养殖进行均显著大于56#塘(P<0.05),其中CAT活力随养殖时间显著升高,GSH-PX活力无明显变化;56#塘的CAT呈先升后降趋势,而GSH-PX随养殖时间而逐渐降低。因此,在本实验条件下,高密度对刀鲚幼鱼的生长速度、消化能力和免疫系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而中密度养殖塘刀鲚鱼种的生长、消化及免疫性能均优于高密度,更适合刀鲚鱼种的培育和规模化养殖。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池塘工程化循环流水养殖(水槽组)、稻田养殖(稻田组)和池塘养殖(池塘组)3种不同养殖模式对罗非鱼肌肉营养品质的影响,为罗非鱼养殖业的提质增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GIFT,Oreochromis niloticus)为研究对象,选取平均体质量为595±88、625±75和644±21 g的罗非鱼分别饲养于水槽组、稻田组和池塘组养殖模式下,通过每克氮氨基酸评分模式、完全蛋白质评分模式和质构特性参数评价对肌肉营养成分进行分析比较,判断罗非鱼肌肉的营养价值。【结果】在常规营养成分方面,3组罗非鱼肌肉水分和粗灰分含量无显著差异(P> 0.05),水槽组罗非鱼肌肉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池塘组和稻田组(P< 0.05,下同),稻田组罗非鱼肌肉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水槽组和池塘组。在氨基酸组成方面,天门冬氨酸(Asp)、谷氨酸(Glu)、亮氨酸(Leu)和赖氨酸(Lys)含量最高,稻田组罗非鱼肌肉必需氨基酸总量(ΣEAA)显著高于池塘组和水槽组,3组罗非鱼肌肉ΣEAA/氨基酸总量(ΣTAA)范围为0.39~0.41,ΣEAA/非必需氨基酸总量(ΣNEAA)为0.65~0.68。在必需氨基酸评价方面,水槽组罗非鱼肌肉必需氨基酸总量(2689 mg/g N)和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87.96)最高,池塘组次之,稻田组最低。在肌肉质构特性方面,水槽组罗非鱼肌肉硬度显著低于稻田组和池塘组,胶黏性显著高于稻田组和池塘组。【结论】池塘工程化循环流水养殖模式下生产的罗非鱼肉质综合评价最佳,养殖效果好,且符合当前节能减排、提质增效的要求,可在适宜区域内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应用种群生长与密度关系的规律,对文蛤池塘养殖密度、产量和产品规格的关系进行了比较试验,依据密度制约方程,当养殖密度随个体增长而增大至一定程度并抑制生长速度时,分塘疏养。结果揭示在单位面积毛产量、净产量、总产值、净利润、产量/投放量比等方面,以放养密度8 840粒/m2(680 g/m2)组最好。分塘疏养以放养密度1 253粒/m2(1 724 g/m2)组为好。密度低的池塘内文蛤平均壳长、壳高、壳宽,增重量和增长率均比高密度组大。对文蛤池塘养殖产量、产品规格和产值进行比较分析,对养殖密度调控技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文蛤池塘养殖密度调控效果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种群生长与密度关系的规律,对文蛤池塘养殖密度、产量和产品规格的关系进行了比较试验,依据密度制约方程,当养殖密度随个体增长而增大至一定程度并抑制生长速度时,分塘疏养。结果揭示在单位面积毛产量、净产量、总产值、净利润、产量/投放量比等方面,以放养密度8 840粒/m2(680 g/m2)组最好。分塘疏养以放养密度1 253粒/m2(1 724 g/m2)组为好。密度低的池塘内文蛤平均壳长、壳高、壳宽,增重量和增长率均比高密度组大。对文蛤池塘养殖产量、产品规格和产值进行比较分析,对养殖密度调控技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利用闲置的鲍鱼养殖池进行豹纹鳃棘鲈工厂化养殖模式的研究。养殖池长宽高为9 m×3 m×2 m,有效水深约1.7 m,设3个进水口,采用下排上溢的排水方式,在距池底高20 cm处建3排6个进气管,管上打孔增氧。在池中放置一长宽高为6.0 m×3.0 m×1.5 m的网箱,将豹纹鳃棘鲈放在网箱中养殖,有效水体深1.2 m。养殖用水处理:海边沙滤井→沉淀池→三级过滤池→紫外线消毒池→活化珊瑚石过滤→养殖池(下排上溢)→上溢养殖废水用于东风螺或双壳贝类养殖,下排养殖废水进入污水沉淀处理池。在2011年7月放养9 000尾全长10 cm的优质豹纹鳃棘鲈苗种,经过约15个月的养殖,共养成每尾平均体重约742 g的商品鱼5 710 kg,养殖成活率达85.5%,单位产量达12.4 kg·m-3。  相似文献   

16.
电动打塘移栽机和人工移栽烤烟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大棚试验对烤烟移栽机移栽、人工移栽进行对比试验。[方法]研究移栽机移栽、人工移栽处理对烤烟株行距、打塘规格、移栽深度、生长特性、作业时间、作业效率、经济成本的影响。[结果]移栽机在打塘规格、减工降本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在移栽质量上还需进一步提高。[结论]该研究为移栽机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解决养殖水体的氨氮污染问题提供依据。[方法]研究南美白对虾养殖池塘底泥中的氨氧化菌的多样性和种群分布及其amoA基因的多样性,并与池塘周边土壤中的氨氧化菌群落结构进行比较。[结果]不同样品中氨氧化菌数量差异显著,其中池塘周边土壤中最多,达到4.5×105cfu/g,其次是池塘底泥和水体。来自土壤和底泥两个DNA样品均扩增到了预期长度(491 bp,517 bp)的amoA基因片段。底泥样品的DGGE条带数明显多于池塘周边土壤样品。土壤和底泥样品仅有1个共同的氨氧化菌种属,其序列与Nitrosospira sp.相似性达96%。池塘周边土壤的氨氧化菌种属序列与Nitrosospira sp.都有高度同源性。池塘底泥中Nitrosomonas sp.为氨氧化菌的优势菌群。[结论]构建的amoA基因克隆文库能较好反映南美白对虾养殖系统中氨氧化菌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8.
为探索杂交鲍与海藻混养的合适密度比例,分2部分进行试验。第一部分将不同密度的石莼和真江蓠分别在水产养殖废水中养殖24h,观察24h内水体中NH+4-N,NO-2-N,NO-3-N,PO3-4-P的浓度变化。结果显示:2种海藻都能有效地吸收4种营养盐,且随着海藻密度的增加,吸收效果也加强;第二部分试验,将不同密度的杂交鲍分别与密度为3g·L-1的石莼和6g·L-1的真江蓠进行混养。结果显示:随着杂交鲍密度的增加,杂交鲍的生长率有所下降。当杂交鲍混养密度为400粒·池-1时,杂交鲍的生长率相较密度为200粒·池-1时差异不显著,而与杂交鲍密度为600粒·池-1时差异显著。结果还表明,同等密度的杂交鲍,与石莼混养的养殖效果优于真江蓠。  相似文献   

19.
采用相同的饵料,分别在工厂化流水车间和池塘的网箱中放养全长(13.50±0.88)cm,体质量(31.78±7.73)g的驼背鲈各500尾,1年后,车间养殖的驼背鲈全长增至(25.71±1.65)cm,体质量为(260.05±45.99)g;池塘养殖的驼背鲈全长为(26.89±1.90)cm,体质量为(330.00±44.91)g。结果表明,驼背鲈在池塘网箱中的生长速度快于在工厂化流水车间网箱中的生长速度(P0.05)。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杂交鳢在池塘养殖中的生长特性,为今后在广西推广养殖提供参考依据和技术指导。【方法】从广东引进杂交鳢鱼苗进行池塘养殖,每月采样测量其体长和体重,并每天测量池塘水温,在广西柳州地区开展一个生长周期的养殖试验。【结果】杂交鳢鱼苗经过7个月的池塘养殖,其产量达53256.0 kg/ha,成活率为90.6%;5~12月杂交鳢的体长均处于增长状态,月均增长1.1~7.4 cm,体长生长曲线与池塘水温变化曲线走势基本一致;5~12月杂交鳢体重也呈明显的增长趋势,月均增重16.2~178.2 g,且体重生长曲线的斜率较体长生长曲线更陡。【结论】杂交鳢在广西的池塘养殖效果良好,尤其在广西桂北和桂中地区可替代罗非鱼进行推广养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