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利用稻瘟病菌系IB-49和IC-17对粳稻抗病品种Katy与感病品系RU9101001的杂交F1、F2和F3群体,以及抗病品种Kaybonnet与感病品种M204和Maybelle的杂交F1和F2群体进行抗病性测试,结果表明,Ka-ty和Kaybonne!对IB-49和IC-17的抗性受一对显性基因控制。利用已建立的Ri-ta显性标记对上述F2群体进行分子检测,结果发现所有抗病单株都含Pi-ta基因,而感病单株则无。由此推测,Pi-ta基因对稻瘟病菌系IB-49和IC-17的抗性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对抗稻瘟病品种特特普、窄叶青8号、珍龙13、金围矮和感病品种朝六早,朝阳1号过氧化物酶同功酶谱分析结果表明,抗病品种比感病品种多一条酶带。这条酶带可以通过抗,感品种之间杂交遗传后代。用稻瘟病菌株75-49和0209-1接种鉴定特特普,窄叶青8号、温选10号、红410、金围矮与朝六早、朝阳1号及其F1、F_2代,结果证实:特特普和窄叶青8号由二对显性基因控制抗病性,温选10号和红410由单显性基因控制,金围矮由二对隐性基因控制。过氧化物酶同功酶分析结果与通过人工接种鉴定亲本和后代抗性遗传结果是一致的。这些结果指出,过氧化物酶同功酶分析可用于水稻品种抗瘟性鉴定和抗瘟性遗传研究。  相似文献   

3.
稻瘟病是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的水稻真菌病害,控制该病的为害必须有效利用抗稻瘟病基因.抗病基因 pi5包含2个独立遗传的NBS-LRR类基因Pi5-1和Pi5-2,为了解该基因的抗谱并使其在抗病育种中得以有效利 用,本研究利用辽宁地区分离出的6群15个生理小种对携带该基因的单基因系接种,结果表明单基因系对其中12 个生理小种表现中抗或抗病,只对其中3个小种表现中感或感病,这说明pi5抗病基因抗谱较宽,是一个可在辽宁 地区广为使用的广谱抗稻瘟病基因.为了提高该基因的选择效率,使其在抗病品种选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本研究 根据pi5-1和pi5-2的CDS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并通过基因扩增和测序比对,获得了6对用于育种亲本材料或杂 交后代抗稻瘟病基因型检测的标记,为携带pi5抗病基因育种材料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研究的回顾和展望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世界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研究可以根据鉴别品种(系)的选择水平分为4个发展阶段:(1)根据人们的经验选择抗病基因组成不清楚的鉴别品种;(2)通过水稻品种的抗病基因分析构建每个品种具有已知抗病基因的品种;(3)利用籼粳稻品种作为抗源供体,以感病籼稻品种CO39为轮回亲本,培育具有CO39遗传背景的近等基因系;(4)以普感的粳稻品种丽江新团黑谷为轮回亲本育成的单基因的中国近等基因系和日本-IRRI单基因系。本文简要讨论了稻瘟病菌的分子遗传学研究,将稻瘟病菌的遗传宗谱与致病型之间的关系归纳为3种观点:(1)稻瘟病菌菌株的遗传宗谱与致病型之间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2)二者之间没有对应关系;(3)遗传宗谱与致病型之间的相互关系非常复杂,需要进一步研究才能得出有关它们遗传规律的明确结论。  相似文献   

5.
番茄抗叶霉病基因Cf-11的AFLP分子标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试验分析了组合HN16(感病品种)×HN42(抗病品种)的杂交后代F1、F2对番茄叶霉病菌1.2.3.4生理小种的抗病反应。经人工接种鉴定表明,两个亲本间抗、感差异明显,父本HN42表现抗病,母本HN16表现感病;F2群体抗病与感病株数的分离比为3.17:1.00,符合3:1的分离比例。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父本HN42对番茄叶霉病菌1.2.3.4生理小种的抗性是由单基因控制的显性性状。筛选到4个与抗番茄叶霉病基因Cf-11连锁的AFLP分子标记,分别为E54M37-G、E62M61-A、E85M79-D和E62M59-G,与Cf-11的遗传距离分别为10.1、12.3、14.5、18.8cM。  相似文献   

6.
研究利用Pi1基因与其等位基因Pikm同感病基因序列的差异,开发出Pi1基因的特异性分子标记M-Pi1。并以72个水稻品种及含抗稻瘟病基因Pi1的品种IRBL1-CL与感病品种LTH杂交的F2代分离群体为材料,结合抗病表型和标记检测结果,分析了M-Pi1的特异性和选择的准确性。实验结果表明:标记M-Pi1在抗病品种IRBL1-CL中扩增出460 bp的特异性条带,在其他71个水稻材料中无产物;384株F2分离群体中,293株表现抗病,91株表现感病,与标记M-Pi1检测的F2群体的基因型完全一致,说明标记M-Pi1特异性强,能准确用于抗病基因Pi1的辅助选择。  相似文献   

7.
Pita是最早被定位的抗稻瘟病基因之一,并广泛应用于世界各稻区的抗稻瘟病品种选育中。研究不同地区水稻品种中Pita等位基因的类型及其对田间流行病原菌的抗性对于水稻抗病育种具重要意义。本研究选用17份辽宁地区粳稻品种,通过对供试材料的Pita等位基因进行测序,发现该基因在这些品种中只有两种类型(Pita-A,Pita-B),他们之间存在7个单碱基突变(SNP),未发现插入缺失突变,这些突变导致5个氨基酸发生变化,没有导致基因表达的提前终止;通过人工接种鉴定,发现含有Pita-A的水稻抗病率仅为20%,而含有Pita-B的水稻抗病率高达70%,表明Pita-B对辽宁地区稻瘟病菌具一定抗病性,但当将Pita-B克隆并转化于感病品种辽星1号时,转基因T0代植株对同样的病原菌仍表现感病,进而表明单独携带Pita抗病基因的水稻品种对辽宁地区稻瘟病菌抗性较差,在进行抗病品种选育时,需与其它基因聚合使用,以提高品种的广谱抗性。  相似文献   

8.
 自1986至1990年对云南西南175、滇榆1号及滇型杂交粳稻恢复系之一的南25三个丰产而抗瘟性差的品种,用能抗云南优势小种和潜在危险性小种的16个抗病品种作抗源,与它们杂交,共配制19个杂交组合,进行生产品种改造.通过对F4、F5和5个高代材料的抗性研究表明,对于抗病亲本为单基因的,其杂交后代宜采用抗病亲本的非致病小种进行混合接种,严格淘汰感病植株,在第5代转入以农艺性状为主并继续用混合接种法淘汰感病植株进行选育;对于抗病亲本为二基因或二基因以上的,F2、F3可采用抗病亲本的非致病小种混合接种淘汰感病植株,在F3根据农艺性状优劣,筛选优良单株,在F4用抗病亲本的非致病小种分别接种这些单株后代,把反应型相同的归属一类,以后用对应抗病反应的非致病小种混合接种这一类单株后代,定向选育,这样有可能从一个优良组合后代中选育出多个丰产抗病的优良品种.本研究表明,金刚的抗性基因已导入到西南175,大理1001、福锦、密阳23的抗性基因已导入到滇榆1号,这4个高代材料农艺性状较好,通过继续选育有可能成为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9.
条锈病是小麦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为了确定普通小麦品系M67条锈病抗性基因所在的染色体,利用单体定位法对该品系苗期的条锈病抗性进行了遗传分析。M67与感病品种铭贤169和中国春杂交F1代均表现高抗条锈菌生理小种条中32,两个组合F2代抗病植株和感病植株的分离比例均符合3∶1。21个单体组合的F1均表现高抗条锈病,F2群体抗性调查结果表明,除中国春1BM×M67组合抗病植株和感病植株分离比例显著偏离3∶1外,其余20个组合的抗病植株和感病植株的分离比例均符合3∶1。结果表明,M67的条锈病抗性由位于1B染色体上的单显性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0.
部分抗SMV大豆品种成株抗性基因对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6个抗病品种和2个感病品种为试验材料,配制抗×感杂交组合,采用真叶期人工接种SMV鉴定F1、F2植株抗性的方法,研究了抗病大豆品种对SMV的抗性基因对数.结果为Marshall、大白麻、齐黄1号、灌水铁英青、铁丰18含有1对抗病基因,Merit、科系8号、诱变30、Kwanggyo、雷电、S97、吉农5号、吉林21...  相似文献   

11.
武粳4号抗稻瘟病基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太湖稻区高抗稻瘟病的主栽品种武粳4号与感病品种丽江新团黑谷和苏御糯杂交并回交,获得F1,F2,BC和部分F3世代,3-4叶期采用3个有代表性的稻瘟病菌生理小种ZG,ZE3和ZA49对不同世代材料进行接种鉴定,根据抗,感分离情况分析抗病亲本的抗病基因组成。结果表明,武粳4号对ZG1,ZE3和ZA493个生理小种的抗性分别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2.
水稻品种抗稻瘟病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13个水稻品种与广谱感病品种丽江新团黑谷杂交,用7个稻瘟病菌生理小种(ZA1,ZB13,ZC13,ZD1,ZE1,ZF1,ZG1)分别对亲本、F1和F2代植株进行接种测定,分析13个品种的基因组成。结果表明:94.5%抗性呈显性,5.5%抗性呈隐性。13个品种对2个测试小种的抗性多数受一对或两对显性基因控制(3:1或15:1),少数受两对抑制基因控制(13:3)或两对显性互补基因控制(9:7)以及三对显性基因控制(63:1)。基因分析结果还表明,13个品种至少各含有两对不尽相同的抗瘟性基因。故认为,品种属于不同的抗源。就抗病品种作母本或父本情况看,稻瘟病抗性属细胞核遗传。  相似文献   

13.
对10个抗瘟性品种Tetep、砦糖、矮梅早3号、IR36、IR9782、IR58、水源300、红阳矮4号、矮脚白米仔和国际油占1号对4个中国小种ZB15、ZC3、ZC15和ZG1的抗性遗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品种的抗性分别由1个或2个显性重复抗性基因控制.共发现19个不同的抗性基因,其中一些是连锁的.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等电聚焦分析表明1至2个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带与抗性有关.在抗性系H7R中鉴定出5个抗性关联蛋白(RR-1至RR-5),等电点为4.2~5.5、分子量为17~54KD,可能由抗性基因编码.在接种后5天的感病系H7S中发现等电点为4.4~6.7,分子量为12~22KD的4个新蛋白质点(S-1至S-4).  相似文献   

14.
杏杂种一代群体部分性状遗传趋势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以5~6年生的凯特×新世纪、凯特×红丰、凯特×泰安水杏及泰安水杏×凯特等杂交组合的F1群体为试材,对杏的自交亲和性、有效花比率、果实大小及甜仁/苦仁等性状的遗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凯特杏的S基因位点为杂合型,自交亲和对自交不亲和为显性遗传;(2)3个杂交组合的自交坐果率、有效花比率及平均单果重等性状在F1中 广泛分离,杂种群体的平均值低于亲中值,表现明显的衰退现象,表明这3个性状均为数量性状。但3个性状的变异系数和广义遗传力(H2)均差异很大,其中自交坐果率的变异系数(101.5%~139.1%)和广义遗传力 (87.1%~91.4%)均较大,表明变异主要来自遗传效应,并且自交坐果率的遗传潜能大;有效花比率的广义遗传力最小(36.8%~49.1%),表明其遗传效应较小;平均单果重的变异系数最小(24.0%~29.7%),说明平均单果重的遗传潜能小;③凯特与泰安水杏正反交的杂种一代甜仁与苦仁的比例分别为18∶16和13∶12,经χ2检验符合1∶1的分离比例,证明控制凯特杏甜仁与苦仁这对性状的基因位点是杂合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筛选聚合抗褐飞虱和抗稻瘟病基因水稻材料,为培育新型抗褐飞虱兼抗稻瘟病的水稻新种质提供参考。【方法】利用常规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抗病虫鉴定相结合的手段,将抗稻褐飞虱基因bph20(t)和bph21(t)以及广谱高抗稻瘟病基因Pi9聚合到优良保持系博ⅢB的遗传背景中。【结果】bph20(t)的分子标记RM540和BYL7、bph21(t)的分子标记RM5348和RM222未在稻褐飞虱抗、感亲本间扩增出特异条带,无明显的多态性,不能用于该育种群体抗褐飞虱基因bph20(t)和bph21(t)的检测。Pi9的显性分子标记pB8以及共显性分子标记PB9-1在稻瘟病抗、感亲本之间可扩增获得特异条带,具有多态性,可用于Pi9基因的检测。经抗虫鉴定并利用标记PB9-1对BC6F2群体的22株材料进行PCR扩增,含有Pi9基因杂合体的有10株,纯合体有6株,不含Pi9基因的有7株。用源自广西南宁田间感褐飞虱和稻瘟病菌株进行多次抗病虫鉴定,筛选获得一批抗褐飞虱材料,其中抗性与抗虫亲本BPH54相当的材料有6份,在这6份材料中含有Pi9基因且抗稻瘟病的材料有5份,对稻褐飞虱的抗性与供体亲本BPH54水平相当。【结论】通过常规育种、分子检测和抗虫鉴定相结合的办法,筛选获得5份聚合褐飞虱抗性基因(bph20和bph21)和抗稻瘟病基因Pi9的抗或高抗水稻中间材料,为选育新的双抗保持系和不育系提供种质材料。  相似文献   

16.
 以2个抗烟草花叶病毒(TMV)的烟草品种Coker176和Ti245及感TMV烟草品种K326为材料,经杂交、自交、回交建立F1,F2,BC1等世代群体。采用人工接种TMV的方法对各群体进行抗性鉴定,统计各世代抗感植株数;利用卡方测验对分离世代群体进行抗感分离比检测。结果表明,Coker176的TMV抗性由一对显性基因所控制,Ti245的TMV抗性由两对隐性基因所控制。最后对2个抗性亲本在抗TMV育种中的利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CH223是一个衍生于中间偃麦草的多抗性小偃麦种质系,通过感病的小麦品种与八倍体小偃麦TAI7047杂交、回交选育而成。抗性鉴定表明,CH223对我国当前小麦条锈病的流行小种CYR32,CYR33均有良好抗性。利用CH223与感病品种(系)的F2,F2∶3和BC1抗性分离群体进行抗性遗传分析,发现其条锈病抗性来自中间偃麦草,且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暂时命名为YrCH223。用CYR32对来自台长29×CH223的221个F2植株进行接种鉴定,并构建抗、感DNA池。共筛选738对SSR引物,发现5对共显性SSR标记与抗病基因连锁,位置顺序为:Xgwm540-Xbarc1096-YrCH223-Xwmc47-Xwmc310-Xgpw7272,遗传距离分别为21.9,8.0,7.2,12.5,11.3 cM。进一步利用中国春缺体-四体和双端体材料扩增鉴定,将YrCH223定位于小麦4B染色体的长臂上(4BL)。经F2∶3群体验证,5个标记与YrCH223连锁。迄今为止,在4BL上未发现有公开报道的抗小麦条锈病基因。因此,基于抗病基因所在的染色体位置与来源,推断YrCH223是一个新的抗条锈病基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筛选聚合抗褐飞虱和抗稻瘟病基因水稻材料,为培育新型抗褐飞虱兼抗稻瘟病的水稻新种质提供参考。【方法】利用常规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抗病虫鉴定相结合的手段,将抗稻褐飞虱基因bph20(t)和bph21(t)以及广谱高抗稻瘟病基因Pi9聚合到优良保持系博ⅢB的遗传背景中。【结果】bph20(t)的分子标记RM540和BYL7、bph21(t)的分子标记RM5348和RM222未在稻褐飞虱抗、感亲本间扩增出特异条带,无明显的多态性,不能用于该育种群体抗褐飞虱基因bph20(t)和bph21(t)的检测。Pi9的显性分子标记pB8以及共显性分子标记PB9-1在稻瘟病抗、感亲本之间可扩增获得特异条带,具有多态性,可用于Pi9基因的检测。经抗虫鉴定并利用标记PB9-1对BC6F2群体的22株材料进行PCR扩增,含有Pi9基因杂合体的有10株,纯合体有6株,不含Pi9基因的有7株。用源自广西南宁田间感褐飞虱和稻瘟病菌株进行多次抗病虫鉴定,筛选获得一批抗褐飞虱材料,其中抗性与抗虫亲本BPH54相当的材料有6份,在这6份材料中含有Pi9基因且抗稻瘟病的材料有5份,对稻褐飞虱的抗性与供体亲本BPH54水平相当。【结论】通过常规育种、分子检测和抗虫鉴定相结合的办法,筛选获得5份聚合褐飞虱抗性基因(bph20和bph21)和抗稻瘟病基因Pi9的抗或高抗水稻中间材料,为选育新的双抗保持系和不育系提供种质材料。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5 个( 抗×感) 杂交组合 F1 , F2 和 B C1 群体对白粉病菌和若干个条锈混合菌种抗性的分析,探讨了89 - 076 , B Pm14 两个抗源亲本对白粉病和条锈病的抗性遗传规律分析结果表明,这两个抗源亲本对白粉病和条锈病抗性为完全显性遗传,并且,对白粉病的抗性受2 对显性基因控制;对条锈病的抗性受1 对显性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