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甜樱桃梨小食心虫的为害规律及防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田间红灯、佳红、大紫和金樱桃等4个甜樱桃品种树上梨小食心虫为害规律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梨小食心虫为害高峰发生在新梢旺盛生长期,在绵阳地区5月20日至6月20日和7月20至8月10日是为害高峰期.田间防治试验表明,在5-7月每月各用1.8%阿维菌素·S氰戊菊酯复配制剂乳油2 000倍液、48%毒死蜱乳油2 000倍液和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 500倍液喷施一次,均对梨小食心虫有良好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2.
为掌握梨小食心虫种群发生动态,2015年3—11月利用性信息素对浙江慈溪桃园(种植湖景桃和玉露桃)和梨园(种植翠冠梨和黄花梨)的梨小食心虫雄成虫进行了系统地监控调查。结果表明,梨小食心虫在浙江慈溪一年发生5代,越冬代(上年第五代)至第二代世代明显,第三至五代世代重叠;桃园梨小食心虫的发生早于梨园,数量远高于梨园,桃园中的为害高峰期为7—9月,梨园中的为害高峰期为8—9月。从梨小食心虫的发生规律和梨、桃果实成熟时期分析,要重点做好第一、二代幼虫的防治,以压低虫口基数。  相似文献   

3.
梨小食心虫,又称桃折梢虫,是桃、梨、苹果等果树的主要蛀果害虫,尤其喜食桃树新梢和桃果.深州蜜桃在我市栽堵历史悠久,目前栽植面积2万多hm2,每年冈梨小食心虫为害造成的蛀果减产30%~40%,严重影响了蜜桃的产最和品质.该虫寄主种类繁多,世代重叠,给防治带来较大的困难,为此,我们对河北省衡水地区桃园梨小食心虫的发生规律进行了调查,并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4.
以哈尔滨地区梨园为研究对象,调查研究了梨园梨小食心虫成虫的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技术。结果表明:哈尔滨地区梨小食心虫一年发生3~4代,时间从6月末至9月下旬,时间长、危害大;6月初至7月中下旬,是梨小食心虫幼虫大量发生期,也是危害的主要时期,要特别注意防治。  相似文献   

5.
桃园梨小食心虫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多年来对桃园梨小食心虫的监测情况,掌握了梨小食心虫在北京地区的发生规律和为害特点;通过调查和试验,总结提出对梨小食心虫有效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6.
梨小食心虫俗称"折梢虫",春夏季幼虫蛀害桃树新梢,造成新梢下垂、叶片枯萎,受害处纵裂流胶,影响枝条的生长发育;夏秋季幼虫蛀食桃果实,受害桃果常常从蛀孔处流胶,感染病菌,引起桃褐腐病的发生.2003年在我地区果园梨小食心虫严重发生,个别防治不好的晚熟桃园虫果率达到70%~80%,损失严重.为此,我们对梨小食心虫的发生原因、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7.
甘肃天水桃园梨小食心虫发生规律及防治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梨小食心虫(Grapholtitha molesta Busck)俗称黑膏药,属于鳞翅目,小卷叶蛾科。近年来,梨小食心虫在甘肃省天水地区普遍发生,尤其在秦安县桃园、梨园集中连片的产区,为害十分猖獗,为害面积达100%,桃新梢受害率65%~95%、虫果率25%~65%,梨虫果  相似文献   

8.
该研究利用性诱剂连续3年对赣东地区梨园中梨小食心虫成虫的发生情况进行了监测、观察和记载,结果发现该害虫在梨树整个生长季节(3—10月)均有发生,一年中有3个明显发生高峰,尤以3月和7—8月发生最盛,梨果成熟季节为害时间长。此外在5月上中旬和6月中下旬还有两个小高峰期;本监测结果准确掌握了梨小食心虫在赣东地区的发生规律,找到了防治梨小的合适时期,提出了有效防治梨小的关键技术,为赣东地区乃至江西省全省梨园梨小食心虫的高效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无锡桃园梨小食心虫连续5年的性诱监测调查,明确梨小食心虫在无锡地区的发生规律及其习性。结果表明,梨小食心虫在无锡地区发生5代(含越冬代),有世代重叠现象,每年的发生动态基本一致,但由于降水和温度等因素影响,每年发生量波动较大,发生高峰期和各代发生量也略有不同。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武汉地区梨小食心虫种群动态变化,本文系统研究了梨小食心虫成虫发生规律,并调查了梨小食心虫为害不同成熟期梨品种的蛀果率。结果表明,武汉地区梨小食心虫一年发生5代,越冬代成虫在3月底出现高峰;第一代成虫高峰期为5月底,第二代6月中下旬,第三代7月底8月初,第四代9月初。早熟品种翠冠梨果实被害率最低,蛀果率在1.20%以下;中熟品种圆黄被害率居中,蛀果率1.67%~4.50%;晚熟品种金水1号被害率最高,蛀果率4.33%~8.00%。  相似文献   

11.
梨小食心虫在田间主要寄主上的转移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梨小食心虫在转移寄主过程中选择性及转移性的特点,选择梨小食心虫主要被害寄主——桃树、梨树,分析梨小食心虫的危害习性。结果表明:梨小食心虫在桃园、梨园诱蛾峰数、诱蛾量均有差异,在果树生长前期(7月1日以前),桃园诱蛾量明显高于梨园,7月1日以后梨园诱蛾量明显高于桃园;果实膨大期和成熟期,梨园梨小食心虫数量显著高于桃园。不同管理模式下,8月不套袋梨园日平均诱蛾量显著多于套袋梨园,分别为131.25、70.75头。在新梢期,桃树蛀梢率显著高于梨树,达11.13%;果实成熟期,桃蛀果率显著低于梨。  相似文献   

12.
以梨小食心虫为试材,利用含性信息素的诱捕器对梨小食心虫雄蛾发生进行监测,同时对田间折梢率、蛀果率进行调查并记录当地有关气象数据,调查分析梨小食心虫雄蛾在大连地区的放生规律、幼虫的危害特点以及与梨小发生与气温和降雨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大连地区梨小食心虫包括越冬代在内一年共发生5代;梨小食心虫各世代中,越冬代重点为害桃梢,第1代为害桃梢和果实,第2代主要为害早中熟品种及桃梢,第3代主要为害晚熟品种,少数为害桃梢;温度、降水量对梨小食心虫的生长发育、存活和繁殖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梨小食心虫的综合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梨小食心虫的发生规律梨小食心虫在我区一年发生3~4代,以老熟幼虫在树皮缝或根颈附近地面处结茧越冬。越冬幼虫在翌年3月下旬和4月上旬化蛹,4月中下旬出现第1代成虫,产卵在桃叶背面,4月下旬至5月初幼虫孵化,从新梢嫩尖部蛀入危害,当蛀食到新梢木质部较硬的部位时,转而危害另一新梢,被害新梢顶部枯死,每虫大约危害2~3个新梢。第1次害梢高峰大约在5月上中旬,第2次大约在6月中下旬,第3次在7月中下旬。第1代和第2代主要害梢,第3代主要危害果实。8月以后危害梨及苹果果实。9月中下旬梨小食心虫出现越冬幼虫,结茧于树皮缝中。  相似文献   

14.
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迷向丝在浙北桃园中的应用效果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迷向丝在浙北桃园的田间使用效果,本试验通过调查迷向率、蛀梢防效、蛀果率、果实品质等,综合评价性迷向素迷向丝的防控效果。结果表明: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迷向丝对梨小食心虫为害桃树新梢和果实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在持效期内可持续对各代雄成虫产生迷向作用。迷向率由4月22日的69.2%提高到6月3日的100%,随后保持稳定。蛀梢防效从4月22日的38.5%提高到7月1日的100%。迷向区蛀果率为3.4%,极显著低于对照的7.2%。尽管迷向丝防治效果显著,但仍不能保证果实完全不受为害,还需要通过农业、物理、化学等多种方法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5.
在桃园用不同数量梨小食心虫迷向丝处理防治梨小食心虫,均可减少农药的使用次数,较好地降低折梢率、蛀果率。495条迷向丝/hm~2处理的效果较好,对梨小食心虫迷向率为94.84%,降低折梢率和蛀果率的防效分别为77.32%、78.82%,可在生产中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湖北黄冈地区梨小食心虫发生规律,探索迷向丝结合化学防治对梨小食心虫防控效果,本研究监测了黄冈地区梨园梨小食心虫发生规律,比较了3个密度迷向丝结合化学防控对“双臂顺行式”棚架梨园梨小食心虫防治效果。结果表明,黄冈地区梨园梨小食心虫1年发生5代,越冬代成虫高峰期发生在3月中下旬,第1代成虫发生高峰期为5月中旬至6月初,第2代高峰期6月下旬至7月中旬,第3代高峰期7月底至8月中旬,第4代高峰期8月下旬至9月下旬;495根/hm^(2)和660根/hm^(2)两个密度结合化学防控对梨小食心虫各个世代迷向率均达到97%~100%,蛀果率均在0.73%以下,防治效果均达到93.13%以上。  相似文献   

17.
梨小食心虫在桃园中发生危害的“边缘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梨小食心虫作为桃园中的重要害虫,研究其边缘效应有助于准确地把握其在园中的分布格局。现对多种类型的桃园进行研究,详细地掌握其发生动态和变化规律,从而为梨小食心虫的"边缘效应"及其发生强度的分析和指导防治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梨小食心虫的发生"边缘效应"非常明显,边缘第1行与第10行树的桃蛀梢率差异非常显著,说明早春在桃园中对梨小食心虫种群的第1、2代防治工作时,应以边缘为主,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和手段,压低初期的虫口基数,达到低投入高防效、理想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张掖市川灌区李子良种园梨小食心虫发生规律调查、性信息素试验、绿色化防试验,准确掌握了梨小食心虫的发生规律。试验表明:在张掖川灌区成虫每年有5个发生高峰,第1次是前一年越冬代虫体羽化,以后4代为当年发生的代数,且夏季高温季节食心虫发生数量明显高于春秋季节,说明食心虫的发生与温度关系密切。对梨小食心虫的防治应采取综合防治为主,应用高效氯氰菊酯等绿色农药化防为辅的防治技术,有效控制梨小食心虫对李子良种果实的为害。  相似文献   

19.
通过性信息素诱捕技术对甘肃省武威市3种不同果园梨小食心虫的发生规律进行了研究,并总结了梨小食心虫的防治技术。结果表明:梨小食心虫在甘肃省武威地区果园中1年发生3代,成虫发生高峰期分别在5月上中旬、6月上中旬、7月上中旬和8月中旬;不同果园中梨小食心虫成虫的种群消长动态有一定差异,梨园中除越冬代成虫发生量最高外,其余几代均低于李园和杏园;不同果园梨小食心虫的种群数量为李园杏园梨园。梨小食心虫的防治应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要掌握成虫发生高峰期这个防治关键期。  相似文献   

20.
梨小食心虫性迷向素防治桃梨小食心虫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240mg/条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进行蜜桃上的梨小食心虫防治试验,以常规化学农药防治为对照。结果表明,常规喷施化学农药防治梨小食心虫需喷7次农药;应用迷向素从4月至8月只需喷布3~4次防治其他病虫害的化学农药;与对照桃园相比,新梢蛀梢防效达100%,果实蛀果率仅0.4%,蛀果防效接近100%,有效地干扰了梨小食心虫雄成虫对雌成虫位置的识别和正常交尾,抑制了梨小食心虫种群的繁殖速度,达到治虫、环保、经济高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