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人均受教育年限为切入点,通过青海省"二普"、"三普"、"四普"、"五普"等人口普查资料以及2005年1%的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揭示了建国以来,青海省人口文化素质的地理空间格局及其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964-2005年期间,青海省人口文化素质空间格局为:北、东部高,南、西部低,整体呈"T"字形间隔的三级阶梯格局,整体空...  相似文献   

2.
选取2005年和2010年影响甘肃省各地级市旅游经济发展的9个指标,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分析,测算甘肃省14个地级市州的旅游经济综合规模,在GIS软件的支持下计算各城市的旅游场强,运用空间变差函数、ESDA和小波分析方法综合评价城市旅游场强的变化,揭示了区域旅游场强的空间分异特征和空间演化规律.结果表明:甘肃省各地级市州的旅游场强呈现明显的区段性特征,形成了“斗笠”型空间分布格局,在5年时间中格局基本没有变化,但是极化效应更加突出,接着本文分析了造成这种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为缩小地区之间旅游经济差距、促进区域旅游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借助物理学中的场理论作为研究工具,对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和列昂惕夫投入产出方法进行了改进和处理,以产出函数梯度模型和产业关联梯度场模型对甘肃省三次产业的产出效率和各产业在经济空间中的地位、作用及其动态变化情况进行了量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近20年来甘肃省三次产业的产出梯度中,第一产业波动较大,期间有一个明显的隆起;第二产业变化较小,基本呈现逐年增大、前慢后快的特点;第三产业变化平稳,前期有所起伏。2)2007年甘肃省产业关联梯度场中,二产在经济空间中的地位和作用趋于上升,一产相对稳定而三产有所下降。3)二产内部能源原材料行业仍占主导地位,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和轻工行业的地位有所上升,建筑业地位趋于下降。通过产出梯度、影响力梯度和感应度梯度的变化判断出不同产业在经济空间中的地位、作用、影响及其变化,为甘肃省制定相应的产业发展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然而,在城市化进程中,人口与经济常出现失衡现象。运用因子分析、回归分析与模糊数学等理论建立了对人口与经济的复合系统协调度的测度与评价模型,并以武威市1999~2008年的数据为基础,运用该模型进行实证研究。最后得出结论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以宁强县地质灾害点空间分布点为数据源,通过引入生态学中最近邻分析法和Ripley K函数法两种点格局分析方法,首次定量的刻画了地质灾害空间分布格局,揭示了其点空间分布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地质灾害空间分布宏观结构的形成遵从某些普遍的规律,一些看起来似乎是毫无关联的"独立事件",实际上都在"暗中"遵从某种既定的规律;2)最近邻分析法计算得出,宁强县灾害点的Z score值为-12.44(P0.05)。这说明地质灾害点具有明显的聚集分布特征;3)Ripley提出的点格局分析法克服了传统方法只能分析单一尺度空间分布格局的缺点,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空间点的信息,可以描述不同尺度的空间格局信息。经过计算得出,以1km为起点,1km为步长的0-20km空间尺度上,地质灾害点的空间分布都呈聚集分布状态;4)两种点格局方法分析发现,地质灾害在空间上表现为聚集分布状态。从小区域上讲,这种聚集效应在空间上的表现为地质灾害的多发地段或区域以及大大小小的滑坡群,是地质灾害群发性的反映。从大的区域上讲,正是有了地质灾害的聚集效应,才会有事故多发地段,进而导致不同的地质灾害的易发性、危险性分区。  相似文献   

6.
基于ESDA的甘肃省县域经济空间差异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基于ESDA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利用甘肃省1992~2006年县域人均GDP数据,对甘肃省县域总体和局部空间差异的变化趋势、特征与成因进行了初步探索。结果表明:甘肃省经济空间自相关特性明显,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地区在空间上集聚分布,呈现出"哑铃"形的空间格局,即经济发达地区集中分布在河西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集中分布在陇中、陇南、陇东地区。  相似文献   

7.
利用兰州-西宁区域的DEM数据,采用ArcGIS9.3技术,通过水文分析、三维仿真模拟、格网法等空间分析方法和分形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河流对兰州-西宁区域城市化空间格局形成的自然机制,包括:地势高低决定了人口城市化空间聚集的方向性;水系的空间形态奠定了城市点-轴分布格局;水系分维和城市体系分形具有相似性,并且水系的分维数...  相似文献   

8.
基于2000年和2010年甘肃省12个地级市经济发展的面板数据,首先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断裂点理论对各城市的经济影响区范围进行了定量划分,然后运用GIS软件对各城市经济影响区范围进行了缓冲区分析,最后运用回归分析对各城市经济影响区的驱动因素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近十年来,甘肃省城市经济影响区范围普遍扩大,城市综合实力的相对变化促使城市经济影响区范围也有局部调整;城市经济影响辐射范围不仅存在空间竞争关系,也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土地、资本、城市化水平和科教因素对城市经济影响区范围变化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制度因素的回归结果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基于区位熵的含义构建了入境旅游经济区位熵,以其为测算工具,选取1995年、2000年和2005年时间断面的入境旅游相关数据,探讨了中国入境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并运用相关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其成因。结果显示中国入境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空间格局的演变特征为:呈繁荣区与落后区两极演变格局,经历了分散-集聚-扩散的演变过程,从东至西一直呈现出显著的梯度地带性差异。目前的显著性影响因素为高等级旅游资源的吸引度、社会经济水平、商业服务业的发育程度、航空旅客吞吐量、第一大城市的规模、城市化水平等。而客运量和吞吐量、区域城市的等级体系首位比等因素的影响则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带七城市人口经济压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新疆是典型的绿洲经济区,生态环境具有很强的脆弱性和敏感性。传统的产业发展模式是一、二、三产依次交替发展,通过二产的兴旺,带动人气的增加,进而发展第三产业。通过主成分分析法计算了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带七城市的人口经济压力指数,并利用GIS软件对分析结论进行了可视化展示。结果表明:传统发展模式不利于新疆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甘肃省产业空间结构及其生态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区域产业空间结构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强烈的交互胁迫关系。本文分析了甘肃省产业空间结构特征、不同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产业空间结构的生态环境效应。得出以下结论:(1)甘肃省第一产业分布分散且与农业资源的空间分布态势基本一致,第二产业发展空间高度集中且与矿产资源分布一致,第三产业集中在大中城市和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2)甘肃省产业空间结构的生态环境效应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3)甘肃省生态环境地域分异与产业空间结构分异交互胁迫,强化了生态环境的地域分异,加剧了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相似文献   

12.
甘肃沙尘暴变化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甘肃省资料年代较长的75个地面气象站1960~2006年历年逐日沙尘暴资料,采用相关和小波分析方法,对沙尘暴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得出各季沙尘暴日数近47 a总体呈减少趋势,小波分析显现出各季沙尘暴日数都存在6 a和9 a准周期变化振荡,也分析了沙尘暴对甘肃农业生产的影响,对沙尘暴的监测预警和防御对策提出了见解。  相似文献   

13.
气候变暖对典型草原区降水时空分布格局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立足于全球变暖对内蒙古典型草原区降水时空变化影响的研究,预测全球变化可能带来的后果,为良性的生态系统服务提供理论依据。基于1971-2000年锡林浩特市和阿巴嘎旗两个气象台站的平均温度和锡林郭勒盟境内16个气象站点的降水资料,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系统分析了气候变暖对典型草原区降水时空分布格局的影响。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气温变化过程和全球变暖的趋势相一致,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气温上升变暖趋势最为强烈。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研究区的降雨量受东南季风的影响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分布规律。但区域降雨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各区域降水变化差异显著,从东南到西北变化的幅度减小。30年来研究区的降雨量变化表现出时间、空间上的不规则性,表明全球气候变化对草原区过去30年的降雨影响不显著,没有达到可识别的程度。  相似文献   

14.
1960-2009年甘肃省极端气温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1960-2009年甘肃省26个气象站的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反距离加权法、Mann-Kendall突变检测法,分析甘肃省50 a来极端气温事件的时空间变化。结果表明:甘肃省极端气温的年代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年际变化极端高温呈增加(上升)趋势,极端低温呈减少(下降)趋势;在空间分布上大部分地区极端高温呈增加(上升)趋势,极端低温呈减少(下降)趋势,但空间差异明显。另外,甘肃省近50 a来极端气温指数发生了明显的突变(通过0.05的置信度检验)。  相似文献   

15.
近54 a来甘肃省河东地区气候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用甘肃省河东及其周围地区近54 a来26个观测站气温、降水量资料,分析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突变情况。结果表明:近54 a来甘肃河东地区气温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年平均气温倾向率为0.26 ℃/10 a,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气温明显升高;空间分布上,年平均气温变化总体上呈增加趋势,以陇东高原中北部和陇中高原北部地区升温幅度最为明显;季节上气温均呈升高趋势,其中以冬季气温升高最为显著。近54 a来全区年平均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平均每10 a减少12.01 mm,其东南部地区减少的幅度高于西北部。此外,甘肃河东地区气温在1997年发生了由冷到暖的突变,而降水量突变不明显。进而讨论了气温升高和降水减少对该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甘肃省降水的空间内插方法比较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4  
气象要素的空间内插对于观测台站十分稀少,而台站分布又非常不合理的地区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然而在众多的气象要素空间插值方法中,并没有适合每一种气象要素的普适的最佳插值方法[1]。本文以甘肃省52个气象站及相邻省区18个气象站1961———1990年整编资料中的逐月降水量为数据源,选用了反距离加权方法(IDW)、样条函数方法(Spline)、趋势面方法(Treng)、Kriging等4种内插方法,进行了最优方法选取的探讨。交叉验证结果表明: 4种方法中,相对均方差(RMSE)的排列顺序为Kriging相似文献   

17.
尚正永 《干旱区研究》2006,23(1):149-154
从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4个方面构建了评价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特征的指标体系,选择了23个参评因子,对甘肃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空间差异进行定量分析发现,甘肃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有明显的空间差异,并认为甘肃各地在资源开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方面有待进一步协调.  相似文献   

18.
实现粮食安全的最基本条件是保证粮食基本自给,而耕地资源是粮食自给能力的基础。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甘肃省粮食需求压力日益增大,耕地资源日益减少,人地矛盾将更趋尖锐。运用回归分析方法、预测理论、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在分析甘肃省2000-2007年耕地、人口、粮食动态变化的基础上,分析了最小...  相似文献   

19.
旅游空间结构是旅游系统功能组织方式在空间上的投影或表象,其空间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旅游目的地旅游业的发展态势。黄河三峡景区凭借其丰富、独特的资源优势,已成为黄河流域最著名的景区之一。受河谷地带的基础性影响,其资源类型、空间结构、游览线路等表现出典型的空间特征,深刻影响着景区旅游空间格局。借助Arc GIS空间网络分析模块和Excel平台,对黄河三峡景区旅游资源空间结构进行定量分析,发现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呈集聚态势,基尼系数高达0.755,分布均匀度仅为0.245;采用最邻近指数和Voronoi多边形的变异系数分析空间分布类型;用地理集中指数和基尼系数分析空间分布均衡性,运用β指数、γ指数和α指数刻画空间连接度。结果表明:景区内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均匀度低,呈多中心集聚分布。这既有利于景区内各景点之间的整合和旅游规模效应的产生,又可以减弱区间屏蔽作用等外部不经济性。景区内各景点之间的交通网络密度低,空间联系较弱,通达性较低。各景点之间的直接连接较少,旅游路线多为单线往返,缺少串联各个景点的环形线路。  相似文献   

20.
成爱芳  赵景 《干旱区研究》2011,28(1):175-180
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整理与统计分析,对甘肃陇中公元1400-1999年干旱灾害的等级序列特征、年代际变化、季节变化、空间变化及气候背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陇中公元1400-1999年共发生旱灾280次,平均每2.14年发生1次.干旱灾害以中度旱灾为主,占旱灾总次数的45.4%,其次是大旱灾,占旱灾总次数的32.1%,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