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辽宁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的林业新形势,分析了辽宁东部山区林业发展目标和布局,同时提出了相应的管理措施和合理化建议,以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辽宁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自2005年3月启动,目前明晰产权工作基本完成。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强化服务,初步解决群众的办事难、闯市场难、放活经营难、发展筹资难、技术支撑难的问题。林权制度改革产生了巨大的发展动力,出现了造林步伐显著加快、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林区秩序显著好转,林业产业发展显著加快,农民致富的步伐显著加快。文章阐述了辽宁省集体林权改革的历程,并对目前辽宁省集体林权改革的情况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深化辽宁省集体林权改革的几点建议,以期为辽宁省集体林权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临沂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调研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临沂市山地丘陵占国土面积的2/3,山区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最薄弱的环节,山林是保持生态、发展特色经济和促进农民致富的宝贵资源。推进现代林业建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实现林业大发展,根本措施是深化林业改革,突破口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4.
辽宁省作为北方实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先行省份,于2005年3月拉开了改革的序幕。目前主体改革已基本完成,以建立林业金融支撑制度,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规范林权流转制度,完善采伐管理制度和建设科技服务平台为主要内容的配套改革也取得进展。辽宁省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人工造林、森林保护、产业发展、林农增收、林业投资等方面取得成效。文章针对辽宁省林改在林地流转、公益林界定、采伐限额、林下经营、林权抵押贷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5.
辽宁省44个县(市)中有24个山区县(市),占54%,山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64%。伞省林业用地面积10,425万亩,其中集体林9000万亩,占86.5%;公益林5890万亩,占56%,公益林中70%以上为集体林。近年来,辽宁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和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杈制度改革的意见,积极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初步实现了牛态增强、林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正确评价桉树的“功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随着云南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及中央和省委省政府一系列以提高山区农民增收、加速林业又好又快发展的相关政策出台落实,我省林业驶入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作为我国三大人工造林  相似文献   

7.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广大林农渴求科学技术并形成了需求的多样化,为山区经济建设和农民增收提供科技服务成为林业科技工作的主要任务。文章在分析辽宁省林改工作和林业科技工作的基础上,对林改后林业科技如何为林农服务提出了几点建议:①开展林农科技需求调研活动;②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工作;③开展实用技术进村入户活动;④建设实用技术示范基地;⑤对广大林农开展技术培训活动;⑥建立林业科技服务信息网络。  相似文献   

8.
武宁是山区大县,林业的发展对该县的生态建设、社会发展、农民致富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林权改革,全县林业建设的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群众造林积极性明显提高,造林数量大幅增长,造林质量得到保证.  相似文献   

9.
陈杰  李桂芹 《林业科技》2011,36(2):59-62
针对辽东山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的实际情况,从建立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林业评估及风险防范体系、加大中幼林抚育财政补贴、提高森林抚育经营技术、进行采伐限额制度改革五个方面,详细阐述了提高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森林经营管理水平的几项措施,为林改后山区农民森林经营管理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10.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深化农村经营制度的一项重大变革,是对农村改革新的发展。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入,林业经营主体多元化、经营形式多样化、林权结构分散化等新的林业经济体制逐步建立,为甘肃省临夏州山区森林防火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绿化与生活》2013,(7):15-18
今年是全面推进北京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第五年,通过均股不分山、均利不分林的北京林改模式,明晰了产权,落实了处置权,保障了收益权,极大地激发了山区农民护林爱山的热情,有力促进了全市绿化事业的发展,也受到了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盘活森林资源资产,创新林业要素的资本化运营,推进集体林权抵押贷款,着力解决农民发展林业过程中贷款难和资金不足等问题,对进一步激发农民爱林、护林、造林的积极性,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  相似文献   

12.
张颂 《辽宁林业科技》2019,(2):50-51,64,76
该文就辽宁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行了综合分析,据此提出了下一步工作对策:完善主体改革,加快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建设,落实林权抵押贷款政策,贯彻《辽宁省森林资源流转办法》,加快发展林地经济步伐,调整修改森林经营技术标准。  相似文献   

13.
甘剑伟 《广西林业》2013,(12):17-18
2011年广西完成了“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任务。林改后,拥有林地的广大农民应该怎样发展?基层林业部门如何进一步深化林权制度改革,创新林业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从本期起,本刊将在《林改风云》栏目刊登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系列文章,探索林业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4.
杨平  王玉玲 《林业调查规划》2012,37(2):41-44,48
分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促进山区农村发展的重要作用,认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对山区农村生产力的一次解放,实现了产权制度的重大突破,可增加农民就业和经济收入,促进林权法制化建设以及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增强山区基层组织领导能力.籍此提出了保障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顺利实施的建议,诸如建立林权流转制度,规范流转市场,逐步构建和完善适应山区集体林制度改革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山区林农应享受国家惠农政策待遇等.  相似文献   

15.
安徽省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建设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来,安徽省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建设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已成为林农进入市场的重要载体,有力地促进了林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本文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市县林业合作社的调查,总结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催生的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发展的主要特点及成效,剖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如何促进林业合作社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对策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是解放林业生产力,增强林业活力的重要措施;是调整林业生产关系,进一步明晰林业产权,落实林业经营权,确保农民处置权的有效途径。通过改革集体林权制度,能充分调动各社会主体投资发展林业积极性,是我国林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7.
全国有集体林地25亿多亩.占林业的大半壁江山,但由于产权不明晰.经营主体不明确.集体林业发展出现了“三难”:一是造林难。资源总量增长缓慢。二是育林难,比较效益低。三是护林难.资源保护面临困境。这些问题从根本上说,还是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利益不直接造成的,只有通过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明晰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才能解放林业生产力,理顺林业生产关系,增强林业发展活力.促进林业又好又快发展。从各地的林改实践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确实盘活了山地资源,调动了农民发展林业的积极性.带动了各种生产要素向山区、林区流动,大大促进了林业一、二、三产业和山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8.
《云南林业》2014,(5):47-50
为巩固和扩大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成果,创新林业发展体制机制,增强林业发展活力,构筑生态安全屏障,促进林农持续增收,现就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重要意义。2006年以来,我省开展了以"明晰产权、承包到户"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确立了农民的经营主体地位,林权信息化管理、林权交易平台建设、林权抵押贷款、森林火灾保险等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快速发展,林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19.
2004年起,在我国福建、江西、辽宁和浙江等省先后开始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这场以"明晰产权、减轻税费、放活经营、规范流转"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星火燎原之势迅速蔓延,使我国69%国土面积的山林获得新生,以蓬勃之势引领山区农民走上富裕之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我国新一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选择.这次改革,是生产资料从耕地向山地的扩展,为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找到了更为广阔的空间.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把生产要素引向山区、引向林业,使"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利、利有其责",为林业发展、林农增收提供可靠保证.  相似文献   

20.
《绿化与生活》2013,(10):10-13
今年是全面推进北京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第五年,通过均股不分山、均利不分林的北京林改模式,明晰了产权,落实了处置权,保障了收益权,极大地激发了山区农民护林爱山的热情,有力促进了全市绿化事业的发展,也受到了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盘活森林资源资产,创新林业要素的资本化运营,推进集体林权抵押贷款,着力解决农民发展林业过程中贷款难和资金不足等问题,对进一步激发农民爱林、护林、造林的积极性,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