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味子的培植方法□杜国森,温崇杰,唐风珍五味子,为木兰科多年生落叶藤本木质植物,果实入药,有敛肾止汗、生津、止泻、固精之功效。五味子适应性较弱,喜肥、耐寒、喜散光,宜在湿润肥沃的林旷地生长,怕低洼水浸和烈日直射,森林郁闭度大于0.8以上时,则会自然死...  相似文献   

2.
林下种菇,实行立体栽培,其技术要点如下。 一、菇场选择及整地 选择近水源、可供露地栽培的常绿或落叶林地,郁闭度60%~90%。平菇以常绿松树林地为佳,草菇在针叶或阔叶林地均可。林地地面刨成半坑式带状栽培畦;平菇畦宽2米,草菇畦宽1.5米,并对菇床消毒处理。  相似文献   

3.
林地资源减少的原因及经营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地资源减少的原因及经营对策温宏泉付恒良(黑龙江省牡丹江林业土地管理局林地是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乔木林地(郁闭度0.3以上)、疏林地、灌木林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苗圃地和国家规划的宜林地。建国以来,森林资源经营的重点主要是森林经营,它已形成...  相似文献   

4.
林下种菇,实行立体栽培,其技术要点如下。一、菇场选择及整地选择近水源、可供露地栽培的常绿或落叶林地,郁闭度60%~90%。平菇以常绿松树林地为最佳,草菇在针叶或阔叶林地均可。林地地面刨成半坑式带状栽培畦,平菇畦宽2m,草菇畦宽1.5m,并对菇床消毒处理。  相似文献   

5.
俗话说:“三分选,七分管。”如何加强杉木幼林管护,关键是及时抓好以下几个环节。适时抚育扩穴当年进行练山整地、大穴造林的山场,根据杉木的生物学特性和该树幼龄期喜荫的特点,只在9月中旬搞一次刀抚轻锄扩穴抚育最好。上半年由于造林前的炼山整地、栽植等营林工序,林地杂草不易丛生.土层疏松,幼树根系正在进行恢复生长,苗木对造林地生态因子不适,进行抚育作业会影响幼树的成活和生L,不抚育生长出来的杂草反而创造了自然的环境条件,可提高幼树的成活率。国铐洞口桐山林场通过五年的试验对比,杉木当年造林抚育两次的成活率低…  相似文献   

6.
采用径流小区定位观测法,对保山砂页岩发育的山地红壤进行不同整地方式营造蓝桉林,经过三年的监测研究表明:未整地自然土壤侵蚀量达1.657~1.402t/hm2·a,有机质流失量达80.483~68.113kg/hm2·a,土壤肥力退化显著;撩壕整地及挖塘整地造林当年土壤侵蚀量分别达3.366t/hm2·a及2.464t/hm2·a,均属轻度侵蚀级,第二年土壤侵蚀量为0.592t/hm2·a及0.367t/hm2·a为微度侵蚀。有机质流失量为75.811kg/hm2·a及47.122kg/hm2·a。随着桉树幼林生长,林地覆盖度和地表稳定程度增加,土壤侵蚀急剧下降。  相似文献   

7.
曲永宁  白星 《甘肃林业科技》1996,21(4):45-48,58
经对白龙江上注重全面更新调查表明:海拔在3800m以下更新的云杉人工林,直径分化符合自然规律,生长正常,有望成林,成材;海拔高于3800m的冷杉迹地更新粗枝云杉,造林初期就表出现不良的症状,且随着海拔的升高地径与树高生长递减,大约28年后,郁闭度大于0.7的林地感病率,死亡率较高,在该区域更新是否有所突破,还须做中,后期的定期研究以及更新的树种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水土流失地区的相思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在新会市罗坑一带的严重水土流失地段营造相思的试验结果表明,造林后1年其郁闭度一般可达0.8~0.9,有效地覆盖光秃的林地,达到了控制水土流失的目的。文中针对水土流失地区的特点,提出了一整套在严重水土流失地上营造相思林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9.
黄土高原荒坡径流生产潜力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孙长忠 《林业科学》2000,36(5):12-16
运用“单株平衡法”,测定了油松、刺槐优势木单株年耗水量。并以此作为林地水分生产力评价的依据,提出了“期望最低水分潜势标准”及“降雨径流期望生产力指数”,并指出径流系数是决定径流生产力的主要因素。对黄土高原荒坡径流生产力进行了必要的理论探讨。计算求得了利用自然坡面径流,油松、刺槐可望成林、成材的降雨量下限均为500mm;在400mm降水地区,仅能形成郁闭度为0.3左右的稀疏林地。  相似文献   

10.
藤三七是一种药食兼用的新兴保健蔬菜。选择藤三七作为试验材料,研究藤三七在三个不同郁闭度林地内的生长情况及其栽培技术。结果表明:藤三七在盖度为0.8的高郁闭度林地内,平均单叶鲜重显著高于中郁闭度、低郁闭度。藤三七适宜林下搭架栽植,适时采收嫩叶,越冬前收获地上株芽和地下块茎用以繁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