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综述蟾酥(毒)和蟾蜍衣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供开发兽医制剂及临床应用参考。  相似文献   

2.
<正>蟾蜍俗称癞蛤蟆,属脊椎动物两栖纲,无尾目,蟾蜍科,有中华大蟾蜍、黑眶蟾蜍及花背蟾蜍等。蟾蜍头部耳后腺及皮肤上的瘤状突起能分泌毒液,称为蟾蜍毒素,该毒素有很强的毒性。1病史病犬雄性,3月龄,8.5 kg,免疫、驱虫情况正常。该犬啃咬蟾蜍0.5 h后出现发病症状。2临床症状患犬剧烈呕吐,呕吐物为黄色液体,其精神  相似文献   

3.
蟾酥的药理作用与制剂开发(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蟾酥的有效成分蟾酥为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Bufobufogar-garizansCantor或黑眶蟾蜍BufomelanostictusSchneider等的耳后腺及皮肤腺分泌的白色浆液,经加工干燥而成的固体物,是重要的中药材。其化学成分复杂,有效成分总称为蟾蜍毒素类(Bufotoxins),包括:1.1甾体强心  相似文献   

4.
我国各地凡是有野生蟾蜍的地区,都可以进行果园套养蟾蜍。我国蟾蜍共有15个品种,分布于全国各地,这些蟾蜍均有人工养殖的优势,果园套养时可选用个体较大的品种,如中华大蟾蜍、黑眶蟾蜍、花背蟾蜍等。这些品种原产于华东、华中、华北、华南地区。蟾酥、蟾衣被医学界应用于临床上,但近年由于生态环境改变,产品日趋减少,售价不断上扬,已成为紧俏中药材。在我国不少地区,人们均有食用青蛙肉那样食用蟾蜍肉的习惯,仅上海、广州、嘉兴等市每年上市量有数万吨,市场需求量还在不断递升。果园养蟾,可以在园中挂几盏黑光灯(日光灯亦可),晚上引诱林中害…  相似文献   

5.
利用现有果园进行人工养蟾蜍可谓一举多得,可以充分发挥动植物生态空间的立体互用,把果林间空余地面再利用,从而提高土地利用率。蟾蜍可以消灭果林害虫,并生产出珍贵药材蟾酥、蟾衣及蟾肉。同时因害虫危害轻而生产出优质果品。果园养蟾蜍成本低,设施简单,管理方便,工作量少,效益高,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可提高80%左右。我国各地凡是有野生蟾蜍的地区,都可以进行果园养蟾蜍。果园套养时可选用个体较大的品种,如中华大蟾蜍、黑眶蟾蜍、花背蟾蜍等。这些品种产蟾酥、蟾衣多,且产肉量多,利用率高。蟾酥、蟾衣被医学界应用于临床上,售价不断上扬,已…  相似文献   

6.
蟾蜍除去内脏干燥后为干蟾皮,性寒味苦。用于治疗疳积、慢性气管炎、咽喉肿痛、痈肿疔毒等症。近年来用于多种癌症或配合化疗、放疗治癌,不仅能提高疗效,还能减轻副作用。蟾蜍的耳后腺(眼上角的一对椭圆形凸起部分)和背部皮肤腺分泌物的白色乳浆加工品蟾酥,是我国传统的名贵药材。据近代医学分析,蟾酥含有的蟾蜍毒素、氨基酸,有广泛的药用价值。临床应用有麻醉、止痛等功能。蟾衣是一种从民间新挖掘的动物类新药,是自然蜕下的角质衣膜。蟾衣的初步临床应用,已表现出对慢性肝病、多种癌症、慢性气管炎、腹水等有较好的疗效。蟾蜍和青…  相似文献   

7.
(一)蟾蜍的品种特征及生活习性 1.蟾蜍的品种特征及分布:蟾蜍俗名癞哈蟆。主产于中国、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广泛分布于我国南北地区,常见主要品种为中华大蟾蜍、花背蟾蜍和黑眶蟾蜍3种(见图)。这几个品种个体大,体长10厘米以上,背面多呈黑绿色,布满大小不等的瘰疣。上下颌无齿,趾间有蹼,雄蟾蜍无声囊,内侧三指有黑指垫。  相似文献   

8.
蟾蜍又叫癞蛤蟆,属两栖纲,蟾蜍科,蟾蜍属,是夏季危害蜜蜂的主要敌害之一。其分布广泛,特别是在我国南方水稻田区和林区更多。我国已确定的蟾蜍共有6种,其中最常见的有中华蟾蜍、黑眶蟾蜍、华西大蟾蜍、花背蟾蜍等4种。中华大蟾蜍分布全国各地,黑眶蟾蜍分布于我国南部各省、区,华西大蟾蜍分布于我国西南部地区,花背蟾蜍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各地区。炎热夏秋季节的晚上,蟾蜍常在蜂箱门口大量取食在蜂箱门口扇风的蜜蜂。每只蟾蜍一次能吞食7~8只蜜蜂,一个晚上能吞食数10只到100只。尤其是在雨后转晴的夜晚,蟾蜍更是活动频繁。  相似文献   

9.
蟾蜍又名癞蛤蟆,属脊椎动物两栖纲、无尾目、蟾蜍科动物,有中华大蟾蜍、黑眶蟾蜍及花背蟾蜍等。蟾蜍的耳下腺及皮肤腺内含有毒的白色浆液,即蟾蜍毒素(固醇混合物)。家畜一旦误食蟾蜍后,便可引起中毒。笔者于1989年6月7日偶遇2头育肥猪发生蟾蜍中毒,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蟾蜍是常见的两栖爬行动物 ,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我国有 1 5种 ,常见的为中华蟾蜍、黑眶蟾蜍、花背蟾蜍。全世界共有30 0余种。蟾蜍有生理性脱皮现象 ,与蝎子、蛇等动物脱壳的原理相似 ,只是每种动物脱衣周期及时间不同而已。可是由于蟾蜍有边脱衣边吃衣的习性 ,且又多在夜间脱衣 ,故很少有人见到。我场养蟾蜍采天然蟾衣已有 6年时间 ,现介绍如下。1 掌握规律采得蟾衣 我场掌握了蟾蜍生理规律和生存环境及自然脱蟾衣的规律 ,采用特别的设施 ,让蟾蜍吃食后发育一致 ,并观察其皮肤生长进程 ,成批的有规律自行脱衣 ,整张率占 60 %以上 ,并设法…  相似文献   

11.
<正>笔者于2014年8月在大石桥市高坎镇一农户家见过3头母猪食用蟾蜍而引起中毒。2头死亡,1头经治疗后康复。由于母猪产后奶量不足,又遇连降大雨3d,在圈舍周围出现了诸多蟾蜍。农户自认为蟾蜍可作为动物性饲料进行喂养,可增加母猪的产奶量和补充母猪营养。就将圈舍周围大大小小的13只蟾蜍收集起来,摔死后将蟾蜍用火烤熟,并将烤熟后的蟾蜍用石磙搌碎混入饲料中喂给母猪。1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2.
蟾酥是中华大蟾蜍及黑眶蟾蜍的头部耳后腺和皮肤腺分泌的白色乳浆,是我国传统的名贵药材,别名蟾蜍眉脂、蟾蜍眉酥、癞蛤蚂浆、蛤蟆酥、蛤蟆浆、癞蛤蟆酥,具有解毒、止痛、开窍醒神的功能,在兽医临床上常用来治疗以下猪病。  相似文献   

13.
犬的蟾蜍中毒,在兽医临床上时有发生,但一直未有可靠的治疗方法.笔者通过对病犬临床症状观察,病理剖检变化、实验室诊断结果,确诊为:本病是由蟾蜍毒素引起,进一步病理分析认为,蟾蜍全身均含有此毒素,经口或胃肠粘膜吸收都能引起中毒.  相似文献   

14.
对鲤鱼、蟾蜍、家鸡、家兔四种动物主要内脏器官进行称量并对脏器系数进行测定,对同类动物不同性别间脏器系数的差异和各脏器系数之间的大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鲤鱼、蟾蜍和家兔各脏器质量,雌雄间无明显差异,但家鸡部分脏器质量雌雄间有明显差异。家鸡的脏器系数(肝脏除外),雄性明显高于雌性(P<0.05),鲤鱼和蟾蜍的肾脏系数性别差异显著(P<0.05)。四种动物的心脏系数:家鸡>蟾蜍>家兔>鲤鱼;肝脏系数:家兔>蟾蜍>家鸡;肺脏系数:蟾蜍>家鸡>家兔;脾脏系数:鲤鱼>家鸡>家兔>蟾蜍;肾脏系数:家鸡>家兔>蟾蜍>鲤鱼。由此可见,动物的脏器系数的大小与其进化水平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犬的蟾蜍中毒,在兽医临床上时有发生,但一直未有可靠的治疗方法。笔者通过对病犬临床症状观察,病理剖检变化、实验室诊断结果.确诊为:本病是由蟾蜍毒素引起,并进一步病理分析认为,蟾蜍全身均含有此毒素,经口或胃肠粘膜吸收都能够引起中毒。  相似文献   

16.
蟾酥是中华大蟾蜍及黑眶蟾蜍的头部耳后腺和皮肤腺分泌的白色乳浆,是我国传统的名贵药材。蟾酥别名蟾蜍眉脂、蟾蜍眉酥、癞蛤蚂浆、蛤蟆酥、蛤蟆浆、癞蛤蟆酥,具有解毒、止痛,开窍醒神的功能。在兽医临床上常用来治疗以下猪病:  相似文献   

17.
<正>蟾蜍,也叫蛤蟆,两栖动物,体表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俗称癞蛤蟆、癞刺,全国各地均有分布。蟾蜍蝌蚪是蟾蜍的水生幼体,蝌蚪饲养是人工增殖和养殖蟾蜍的关键技术环节之一。有关环境因子对蟾蜍生长发育和生理机能的影响主要包括食物、重金属离子、温度等生态因子[1-6],pH值与水体生物生产力、水质改良及水生生物生长发育均有密切关系,是水环境中发生的一系列物理、化学过程极为重要的参数,对水质有重要影响,从而间接地影响水生动物的生命  相似文献   

18.
据资料记载,蟾蜍毒液由眼后部的腺体分泌,是一种很强刺激性的物质,犬直接接触蟾蜍毒液导致中毒,如不及时治疗,死亡率较高。笔者接诊了1例由于啃咬蟾蜍而中毒的犬,由于在兽因临床上比较少见,现将诊治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蟾蜍即俗称瘌蛤膜,属两栖纲,蟾蜍科,是变温动物,分布于我国各地。蟾蜍有两大药用原材部位,即一是蟾酥,二是蟾衣,都是极其珍贵的中药材,当代本草纲目《中华本草》及《中华医药全典》中均有阐述。蟾酥就是蟾蜍耳后腺断分泌的白色浆液;蟾衣是蟾蜍角质层表皮,前可利用镊子等硬物件从蟾蜍体刮取,后可由蟾蜍自然蜕壳下来获得。  相似文献   

20.
《畜牧与兽医》2016,(11):98-100
为了解辽宁省青蛙和蟾蜍曼氏裂头蚴的感染情况,2011.5—2014.7,在辽宁省部分地区进行了一次调查,采集野生青蛙和蟾蜍共计689只,逐只解剖检查。研究结果发现有113只感染,感染率为16.40%;青蛙539只,有99只感染,感染率为18.37%,平均感染强度4.92条;蟾蜍150只,有14只感染,感染率为9.33%,平均感染强度为2.97条;青蛙感染率高于蟾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地区青蛙感染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项研究说明辽宁省部分地区青蛙和蟾蜍感染曼氏裂头蚴比较普遍,对人群存在很高的致病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