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樟子松不同种源造林对子代生长各因子的影响,选择出适合在付家林场地区生长的樟子松种源。[方法]选取15个种源的樟子松进行造林对比试验,观测不同时期15个种源的树高、地径、胸径、蓄积量等指标。[结果]樟子松不同种源造林后对子代生长因子的影响较大,在付家地区13号付家林场种子园混合种子、1号付家林场母树林第1块标准地Ⅰ级木的种子、7号付家林场樟子松母树林第3块标准地Ⅱ级木的种子非常适合在付家林场地区生长,3号付家林场樟子松母树林第1块标准地Ⅲ级木的种子和15号内蒙古红花尔基种子不适合在付家林场地区生长。[结论]在今后的造林工作中尽量选用当地种子园生产的种子,其次选用樟子松母树林Ⅰ级或Ⅱ级木生产的种子,不能选用母树林Ⅲ级木生产的种子,内蒙古红花尔基地区的种子不适合在付家林场地区造林。  相似文献   

2.
[目的]选择生产力高、适应性强的樟子松种源,提高林地生产力。[方法]从1991年开始选取7个樟子松不同种源进行种源对比试验,造林后分别于1992、2010、2011年对樟子松不同种源子代林生长因子进行调查。[结果]长春净月潭樟子松种源及付家林场母树林种源非常适合付家地区生长,内蒙古红花尔基樟子松种源不适合在该地区生长。[结论]在今后的造林育种过程中应选择长春净月潭樟子松种源和当地母树林种源。  相似文献   

3.
利用在红花尔基沙地樟子松天然林中所设置的2块1 hm2大样地,借助Winkelmass软件设置不同样地大小并随机进行100次重复抽样,统计分析了不同样地大小对林分结构研究中的两个重要因子(林分密度、林木分布格局估计)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调查面积增加到3 600 m2时,林分的密度估计趋于稳定,相对误差不超过10%;林分结构参数角尺度也趋于稳定,格局吻合率达95%以上,由此确定出红花尔基沙地樟子松天然林森林结构研究的最小取样面积为3 600 m2。  相似文献   

4.
樟子松嫁接红松技术及其推广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改革和林业科技的不断发展,樟子松嫁接红松技术有了崭新的应用前途和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的新内容。首先,无性系人工林已成为国际造林事业的高新技术,它省去了为培育林木良种而建立无性系种子园这种传统的费时费钱的常规做法,大大缩短了林木良种的繁育时间,并保优良遗传品质的纯度和质量,大幅度降低成本。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四川桤木不同无性系嫁接幼苗生长及叶片养分含量的特征,为桤木无性系初级种子园和国家级桤木良种基地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5年12月在平昌县采集30株四川桤木优树的穗条并嫁接,同年9月测定嫁接幼苗生长和叶片养分含量.[结果]不同无性系嫁接幼苗的株高、基径、生物量、根冠比、叶片N、P、K含量及化学计量比存...  相似文献   

6.
以2年生鄂西红豆树容器苗作砧木,选择优质种源枝条作接穗,研究嫁接方法、嫁接季节、接穗类型、砧木地径和接穗保留期等5个因素对鄂西红豆树嫁接育苗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因素对嫁接育苗成活率的影响均达显著差异水平。嫁接方法以切接法成活率最高,达60.6%;嫁接季节以春季成活率最高,达60.6%,其次是秋季,成活率达55.0%;在接穗类型中,半木质化接穗休眠芽嫁接成活率最高,达61.7%;砧木地径以1.6-2.0 cm处理效果最好,成活率达55.0%;接穗保留1 d以内嫁接成活率最高,达61.1%。  相似文献   

7.
在辽宁本溪地区,开展了红松与樟子松异砧嫁接对红松成活率和保存率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采自黑龙江穆棱林业局的红松异砧嫁接后的红松接穗成活率高于红松实生林接穗的成活率;砧木樟子松经过苗圃地1 a培育后进行嫁接,成活率明显高于当年嫁接成活率。红松与樟子松的异砧嫁接技术平均成活率达到80%以上,该技术成熟,可以在本溪地区引进并推广。  相似文献   

8.
<正> 油松嫁接,在我省一直是个难关,成活率始终在20%左右,为了突破油松嫁接关,省林业厅于1980年8月组织有关单位10余人去河北省东陵林场、塞罕坝林场参观学习,1981年,省林技站在东湾林场搞点.五月至8月底正式采接穗嫁接,共嫁接785株,成活558株,成活率达71%,基本上突破了油松嫁接关,为我省建立油松无性系种子园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9.
以樟子松为砧木、红松为接穗,研究不同砧木年龄、接穗类型以及嫁接高度对红松嫁接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塞罕坝地区以3年生的樟子松容器苗作为砧木嫁接苗其成活率最高,为60.4%;在复壮苗上采穗并随采随嫁接,成活率达87%;在主枝高度140~159cm、侧枝高度210~229cm时嫁接,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0.
核桃芽苗砧嫁接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为了提高核桃芽苗砧的嫁接成活率,该研究采用核桃嫩枝劈接法以及改良方块芽接和核桃带木质部芽接法,芽苗砧采用在5℃±1℃条件下层积3个月的核桃种子在自然条件下于当年2007年3月27日播种于基质(珍珠岩、腐解有机物、陈锯末=1:1:1)中所生长的嫩苗,嫁接时间为5月22日,以嫁接成活率及生长量为指标.研究结果表明:核桃嫩枝劈接法嫁接成活率和7月15日生长量显著优于其它两种方法,分别为95.00%和48.78 cm;改良方块芽接效果次之,分别为86.67%和38.59 cm,和嫩枝劈接法差异不显著;核桃带木质部芽接成活率较低为63.33%,与前两种方法差异极显著,生长量为35.93 cm,和改良方块芽接差异不显著,与嫩枝劈接法差异显著.由于3种方法嫁接芽在接穗上所处位置不同,为了充分利用良种接穗,3种方法均可应用于生产中.本研究结果使核桃嫁接一年成苗现实可行.  相似文献   

11.
马尾松抗松材线虫病无性系的抗病性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人工接种松材线虫,研究马尾松抗性候选无性系的抗病性测定评价方法。结果表明,大棚内接种能够加速病害的发生,同时在高温和干燥条件下,松树树种间反应不一样,不能真实体现出各松树种间的抗性能力,接种测定环境适合在野外。在野外接种环境下,火炬松抗性能力最强,确定无性系抗性能力对照树种应为火炬松。各松树在不同接种环境下的感病率在接种第9周后均达到最大值,在此时间内进行调查并分析植株的抗病能力较佳。抗性候选无性系间抗性差异极显著,抗性候选家系的平均健全率78.2%,抗性无性系的平均健全率76%,对照使用的马尾松健全率29.7%,火炬松健全率52.4%。结果显示马尾松抗性无性系的抗性水平高于火炬松0.45倍,为普通对照马尾松的1.63倍。  相似文献   

12.
[目的]筛选适合塞罕坝机械林场的红松接穗。[方法]以来自丹东、宽城、茅荆坝的红松作接穗,塞罕坝机械林场的樟子松作砧木,用髓心形成层法嫁接,并以草+膜、草+棉、布+膜和膜+棉4种防寒方式进行过冬,比较接穗成活率、生长量和保存率。[结果]无论是主枝嫁接还是侧枝嫁接,均以丹东的红松接穗成活率最高(85%),生长量达13.8 cm;除了茅荆坝的接穗外,其他2个地区的接穗成活率均是主枝大于侧枝;过冬保存率以草+膜的方式最高。[结论]丹东的红松接穗适合在塞罕坝机械林场嫁接,且以主枝嫁接成活率和生长量较高;在4种防寒方式中,以草+膜的方式保存率最好。  相似文献   

13.
不同世代樟子松育种资源遗传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前樟子松遗传改良正处于升级换代的关键时期,但是不同地区育种资源调拨与交换频繁,导致了育种资源信息模糊、亲缘关系混乱,增加了樟子松遗传改良工作中近交衰退的风险,因此开展育种资源评价研究是樟子松优良单株利用的重要基础。本文以樟子松1、1.5、2代种子园224个无性系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基于SSR的遗传多样性和单株亲缘关系分析以及遗传差异分析。结果表明:按育种资源的来源分析,良种基地、头道桥、榆林1.5和泰来4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宝根园和榆林群体相对较低;按育种资源的世代分析,不同世代樟子松育种资源维持着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高世代种子园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有所下降,2、1.5代种子园的期望杂合度He较1代种子园分别下降4.13%、1.31%。2代种子园群体的近交系数F值(0.173)较高,纯合子较多,显著偏离了哈迪-温伯格平衡。同种源、不同生境的樟子松育种资源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异,主要的遗传变异存在于个体之间(96%);随着种子园世代的提高,无性系之间的亲缘关系聚类现象逐渐明显,2代种子园内存在两组完全一致的无性系(CH3、CH10组和TL1417、TL1411组)。研究结果完善了樟子松育种资源评价体系,确定了不同世代育种资源的亲缘关系,为樟子松高级遗传改良工作提供了材料和信息基础。   相似文献   

14.
美国黄松异砧嫁接繁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2年生的油松为砧木,4年生的美国黄松侧枝为接穗,对影响嫁接成活率的嫁接方法、嫁接技术、嫁接时间、接穗处理、砧木年龄、气象因子等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松树嫁接以形成层对接法最好;嫁接技术的熟练程度严重影响嫁接成活率;嫁接时间以3月中旬效果最好;砧木年龄以5年生以下的油松为好;阴雨天气嫁接成活率比晴天高;嫁接后进行套袋保湿处理可显著提高嫁接成活率,成活率可达50.  相似文献   

15.
不同地区环境条件的分异及长期筛选导致植物种子的耐盐性存在差异,基于此,以采自甘肃、新疆、陕西和内蒙等地的芨芨草种子为研究对象,通过萌发试验探究不同浓度NaCl溶液[0.00%(对照)、0.30%、 0.60%、0.90%、1.20%和1.50%]对不同地区芨芨草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NaCl溶液浓度升高,所有地区芨芨草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简化活力指数均呈下降趋势,而胚芽长度在巴彦淖尔、榆林、张掖、天祝、平川地区呈现先增后降趋势,在其他地区呈下降趋势;胚根长度在兰州、巴彦淖尔、榆林、天祝、内蒙包头、金昌、平川、景泰地区呈现先增后降趋势,在其他地区呈下降趋势。在同一NaCl浓度下,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最高的种子出现在酒泉地区,分别为68.33%、62.00%、54.16,最低出现在兰州地区,分别为1.00%、0.00%、0.14;胚芽、胚根最长的种子出现在巴彦淖尔地区,分别为4.47 cm、3.47 cm,最短出现在新疆地区,均为0.00 cm;简化活力指数最大的种子出现在金昌地区(为0.38),最小出现在新疆地区(为0.00)。经综合评价发现,耐盐性最强的为酒泉地区芨芨草种子,最弱的为兰州地区芨芨草种子。多元回归分析表明,来自所有采样区的芨芨草鲜质量、发芽率、发芽指数和发芽势均对耐盐性响应较强,可以作为种子萌发期耐盐性评价核心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有效评价和利用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 2代种子园资源、挖掘其优良性状。【方法】对广东省龙眼洞林场2代种子园内56个红锥无性系生长和形质性状进行调查,分析各性状的变异系数、不同性状间的相关关系,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56个红锥无性系的10个生长和形质性状的变异系数介于11%~47%,平均变异系数为28.2%。树高与胸径、冠幅与树高、胸径间呈极显著正相关,胸径与分枝数、分枝大小与叶片疏密间也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冠幅与分枝角度、尖削度与分枝大小存在显著的负相关。10个性状可以综合为3个主成分,前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5%。根据系统聚类将56个红锥无性系划分为4个组。【结论】不同红锥无性系的生长性状和形质性状间变异系数较大,遗传多样性较丰富,且性状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为开展红锥种内杂交育种的亲本选择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黄野螟Heortia vitessoides是珍贵树种土沉香Aquilaria sinensis的重要食叶害虫,通过大面积林间调查土沉香受害情况,筛选可能存在的抗虫植株,为黄野螟的科学预防和土沉香抗虫品种的选育奠定基础。【方法】在黄野螟危害盛期,对野外土沉香林定期进行大面积调查,在严重受害的土沉香林中,观察不同受害水平土沉香的外观形态和叶片物理结构,同时采集具有不同抗虫性植株的叶片饲养黄野螟幼虫,观察初孵幼虫对不同抗性植株叶片的选择和拒食情况,取食不同抗性土沉香叶片后,测定黄野螟幼虫存活率、生长发育、化蛹和羽化的差异。【结果】在土沉香严重受害的林分中发现了2株未受害的土沉香植株,其表现出较好的抗虫性(抗1和抗2)。抗性植株(抗1和抗2)与感虫植株在叶片长度和厚度上差异显著(P0.05),而叶片长宽比无显著差异。在叶片物理结构上,抗2土沉香叶片的上表皮角质层厚度显著高于感虫叶片。抗2土沉香植株对幼虫取食抑制率高于抗1土沉香植株,两者均达44.81%以上。强迫取食抗性土沉香试验的幼虫存活率、成虫羽化率、蛹质量、成虫寿命均显著低于取食感虫土沉香叶片幼虫的相应指标,而取食抗性土沉香的幼虫、蛹发育历期均显著长于取食感虫土沉香叶片的害虫。【结论】叶片嫩绿的土沉香植株较易受黄野螟的为害,而叶片厚的或叶片颜色偏黄、墨绿的土沉香植株对黄野螟具有较强的抗性。抗性土沉香植株对黄野螟幼虫取食活性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幼虫的发育有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生境异质性对AM真菌的影响,以内蒙古磴口、宁夏平罗和甘肃敦煌盐渍化地区中刺槐、新疆杨和柽柳为对象,分析不同树种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根内AM真菌侵染状况及根际球囊霉素质量分数、AM真菌的菌丝密度和孢子密度,确定生境(如树种、土壤因子及气候条件)与AM真菌特性间的关系。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树种和样区位置对AM真菌的总侵染率、菌丝侵染率、丛枝侵染率、孢子密度、菌丝密度、总球囊霉素质量分数、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均具有显著影响;变差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因子对AM真菌特性的影响最大,且其影响与树种和气候条件有关;相关分析进一步表明土壤因子及气候条件主要影响刺槐根际AM真菌的菌丝密度和孢子密度、柽柳根际的菌丝密度、新疆杨根内的丛枝侵染率、菌丝侵染率及其根际的孢子密度。以上结果表明,盐渍化地区AM真菌特性具有生境异质性,且其异质性主要由土壤因子的变化所致,而树种和气候条件对AM真菌特性的影响均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综合分析华重楼Paris polyphylla var. chinensis (Franch.) Hara野生种群的表型变异规律,为其种质资源保护、药材资源开发利用和繁育改良提供理论支撑。方法 以我国分布区内7个野生华重楼地理种群为研究对象,对其17个表型性状进行系统测量,利用方差分析、变异系数分析、多重比较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等多种数理统计分析方法,探讨其表型变异规律及其与地理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 除叶片数和花萼片数外,野生华重楼其他15个表型性状在种群间和种群内有显著或极显著的差异;种群内的变异(方差分量占比为52.19%)大于种群间的变异(方差分量占比为26.39%),表型性状的平均分化系数为34.27%,种群内变异是华重楼表型变异的主要来源;各表型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17.72%,变异幅度为6.83%~29.95%,花梗长、叶面积、花萼面积和株高的变异幅度远大于平均变异系数,叶片数、花萼片数、果球横径、果球纵径、果球横纵比和种子千粒质量的变异幅度远小于平均变异系数,表明华重楼花、叶的数量指标及果球、种子的性状稳定性大于叶片形态性状的稳定性;相关分析表明,大多数表型因子与地理气候因子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结论 广东清远地理种群变异最为丰富,可作为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的优选对象。  相似文献   

20.
苜蓿是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大的豆科牧草,内蒙古的苜蓿商品草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二.但近年来,苜蓿锈病发生日趋严重,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内蒙古苜蓿产业的发展.2018年—2020年,笔者建立了基于RNA水平的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qPCR)技术体系,对内蒙古苜蓿主产区乌兰察布市、呼和浩特市、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