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不同玉米密度下玉米间作豌豆的产量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绿洲灌区玉米间作豌豆是否存在增密度效应问题,通过大田试验,在不同间作玉米密度(45 000株/hm2、52 500株/hm2、60 000株/hm2)和施氮水平下,研究了豌豆/玉米间作体系的产量表现,以期为试区通过密度增加提高间作产量提供实践依据。结果发现:在豌豆/玉米间作体系中,各处理的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表明间作具有明显的产量优势。在不施氮处理中,间作玉米产量在高密度种植下分别较低密度和中密度提高19.0%和1.9%;在施氮处理中,间作玉米产量在高密度水平下分别较低密度和中密度提高18.6%和12.0%。混合产量(豌豆籽粒产量+玉米籽粒产量)在施氮水平下高密度分别较中密度和低密度提高8.1%和16.1%;不施氮水平下高密度分别较中密度和低密度提高3.1%和15.9%。本研究在施氮(450 kg/hm2)且高密度(60 000株/hm2)条件下,经济产量和混合产量均达到最高,该密度效应为进一步完善玉米间作豌豆的种植技术在生产上推广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不同模式下春玉米物质生产与群体光合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构建高产春玉米良好的群体结构,提高春玉米光能利用率,充分发挥春玉米的增产潜力。[方法]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从玉米品种、密度和肥料管理方面研究了3种模式(农户模式、优化模式、高产模式)对春玉米物质生产与群体光合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优化模式和高产模式较农户模式分别增产10.79%、27.62%,秃尖长度显著减少。3种模式的叶面积指数(LAI),群体光合势(LAD),干物质累积(DMA)以及生长率(CGR)规律依次为高产模式>优化模式>传统模式。[结论]优化品种、合理增密以及加强养分资源管理是春玉米获得高产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氮肥运筹对雨养条件下玉米氮素动态变化和氮肥利用的影响,以期为雨养条件下玉米单产进一步突破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方法]选择先玉335作为试验材料,设置两个播种密度(8.5万株/hm2和9.5万株/hm2)。化肥施用总量一定,磷钾肥作为底肥施入,氮肥按不同比例分期施用,以尿素作为追肥肥料,在拔节期和吐丝期施入。分别于拔节期、吐丝期、吐丝后15 d、吐丝后30d、吐丝后45 d、吐丝后60 d测量叶、茎、鞘、苞叶、籽粒、穗轴、雄穗和花丝的氮含量。[结果]氮素积累量在吐丝后45 d前后达到最大;高密度有利于氮量积累;植株总氮量与产量呈正相关,高密度下相关系数大;高密度下籽粒氮含量和氮收获指数均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性;吐丝期氮肥比例相对高有利于叶片和穗部(籽粒+苞叶+穗轴)氮素在生育后期的积累及茎鞘氮素的转运,前期氮肥比例大易造成穗部氮代谢延后。氮素吸收高峰在吐丝到吐丝后15 d;吐丝期氮肥比例高的施肥方式提高了生育后期的氮素吸收速率,在较高密度下吸收速率前移。[结论]氮肥施用比例适当后移,对氮肥利用有利;前期氮素累积太多对后期氮素吸收利用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紧凑型玉米正红6号群体结构与密肥优化方案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两因素五水平裂区试验设计方法,研究了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紧凑型玉米正红6号的产量及其群体结构的影响,探讨了群体质量指标与产量的关系,并建立了优化栽培技术模型。结果表明:籽粒产量与成熟期LAI和干物重、吐丝至成熟期的NAR、CGR及干物质积累量呈线性正相关,与吐丝期LAI和干物重呈二次凸函数关系;正红6号产量≥7500 kg/hm2的高产栽培技术方案为:61 845~73 155株/hm2,施氮量180.1~419.9 kg/hm2,高产群体结构指标为吐丝期LAI 4.67~5.27,成熟期LAI 1.46~1.87,吐丝后LAD 138×104~149×104m2.d,吐丝后NAR 6.88~8.50 g.m-2.d-1,吐丝后CGR 21.92~25.13 g.m-2.d-1,吐丝期干物重13 954.72~15 167.22 kg/hm2,成熟期干物重24 503.4~24 925.59 kg/hm2。  相似文献   

5.
高产春玉米源库特征及其关系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明确高产春玉米(15 000 kg•hm-2)的源库特征及其数量关系,揭示玉米不同密度对源、库及其产量的调控规律。【方法】在新疆、宁夏具有相似气候特征的玉米高产区共设置4个试验点(新疆农四师71团、新疆农六师奇台农场、宁夏大学试验农场、宁夏同心县),按照统一的栽培管理措施,以广适、耐密、高产品种郑单958为试材,设12个密度处理(从1.5万—18万株/hm2)以创造不同源库类型和产量水平,研究高产(15 000 kg•hm-2及以上)玉米的物质生产特征、最大叶面积指数(LAI)、光合势、单株粒重、单穗粒数、收获指数和粒叶比等源库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高产玉米干物质积累量与籽粒产量呈二次函数关系,15 000 kg•hm-2以上玉米干物质积累量为24 937—54 895 kg•hm-2,19 270 kg•hm-2(最高单产)玉米干物质积累量为37 417 kg•hm-2,其中吐丝前占44.31%,吐丝后占55.69%;高产玉米产量与最大LAI、光合势均呈二次函数关系,15 000 kg•hm-2以上玉米最大LAI为3.9—11.4,光合势为113 401—502 703 m2•d,最高单产玉米最大LAI为6.68,光合势为348 142 m2•d;产量与单株穗重呈极显著负相关(r=0.7188**),15 000 kg•hm-2以上的玉米,单株穗重为95.5—289.6 g,穗粒数为366.6—545.9粒,千粒重为232.6—388.6 g,最高产量玉米单株穗重平均为169 g,穗粒数为469粒,千粒重为361.0 g;产量与穗粒数、千粒重均呈二次函数关系;高产玉米产量与收获指数呈二次函数关系,15 000 kg•hm-2以上玉米收获指数为31.5%—61.9%,最高单产玉米收获指数为51.5%,产量与粒数/叶面积和粒数/叶干重相关不显著(r粒数/叶面积=0.1520,r粒数/叶干重=0.2577),而与粒重/叶干重极显著相关(r=0.5847**),两者呈二次曲线关系,15 000 kg•hm-2以上高产玉米,粒重/叶重为1.1—7.13,粒重/叶面积为149.4—506.5 g•m-2,最高产量时的粒叶比为5.39和366.4 g•m-2。【结论】不同产量水平玉米物质积累量、光合势、吐丝前、吐丝后物质积累和吐丝前、吐丝后光合势比例均有差异,产量越高,对吐丝前干物质积累量要求越高,吐丝后光合势比例也越高;郑单958类型的品种在低密度下源不足是产量的主要限制因子,此时增密能够增产,而增产的主要机制是叶源的增加;高密度下源、库同时增加但增加比例不同导致的库相对不足是产量的主要限制因子,此时提高结实率和增加粒重等扩库措施是增产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6.
去苞叶对夏玉米籽粒灌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在大田试验条件下,设置不同去苞叶处理,研究去苞叶后夏玉米产量、籽粒体积、干重、脱水速率、籽粒灌浆速率以及籽粒黑层出现和乳线消失所需时间的变化,以期明确去苞叶对夏玉米籽粒产量和籽粒灌浆特性的作用。【方法】以先玉335(XY335)、郑单958(ZD958)和登海661(DH661)为试验材料,设置不同去苞叶处理:去苞叶1/4(S1)、去苞叶1/2(S2)和苞叶全去(S3)以及对照(CK),研究去苞叶对夏玉米产量、籽粒灌浆特性以及籽粒黑层出现和乳线消失所需时间的影响等。【结果】去苞叶后夏玉米产量显著下降,XY335的S1、S2和S3处理的产量较CK分别下降9.45%、13.78%和27.89%,ZD958分别下降10.72%、15.07%和24.75%,DH661分别下降9.31%、16.01%和22.35%,去苞叶数越多,产量下降幅度越大。去苞叶后夏玉米的千粒重和穗粒数等产量构成因素显著下降,S3处理影响最显著,XY335的S3处理千粒重和穗粒数分别下降15.30%和14.87%,ZD958分别下降11.22%和15.24%,DH661分别下降15.10% 和8.55%。此外,去苞叶显著影响夏玉米的籽粒灌浆特性,影响随去苞叶数的增多而显著加剧。去苞叶后籽粒到达最大灌浆速率时的天数(Dmax)显著减少,S3处理影响最显著,XY335、ZD958和DH661的S3处理的Dmax较CK分别缩短3 d、4 d和3.5 d。去苞叶后灌浆速率最大时的生长量(Wmax)和籽粒灌浆活跃期(P)等也均显著降低,且去苞叶数目越多,Wmax和P的下降幅度越大,XY335﹑DH661和ZD958的S3处理的Wmax较CK分别下降12.75%、17.78% 和17.12%。XY335﹑DH661和ZD958的S1﹑S2、S3的P较CK分别下降6.22%、9.82%和11.78%,5.39%、8.39%和13.09%,0.17%、2.39%和5.97%。去苞叶后籽粒鲜重和籽粒体积显著下降,籽粒脱水速率显著提高,灌浆时间减少,籽粒乳线消失时间和籽粒黑层出现时间较正常发育的籽粒缩短,S3处理影响最显著,XY335﹑ZD958和 DH661的S3处理的籽粒乳线消失所需时间较CK分别缩短10 d、6 d和4 d,籽粒黑层出现所需时间较CK分别缩短10 d、5 d 和4 d。【结论】去苞叶后灌浆速率最大时的生长量、达最大灌浆速率时的天数和籽粒灌浆活跃期均显著降低,籽粒脱水速率显著提高,导致籽粒灌浆时间缩短,籽粒干物质积累量显著下降,籽粒乳线消失和黑层出现的时间较正常发育籽粒缩短,进而严重影响夏玉米籽粒的正常灌浆,最终导致夏玉米产量显著下降,且其影响程度随去苞叶数目的增加而加剧。  相似文献   

7.
为筛选出适宜核桃幼园套种条件下的高产稳产且适应性好的大豆品种,以期提高商洛地区大豆的播种面积、产量和经济效益,采用显著性差异、变异系数、回归系数、高稳系数、聚类分析等方法综合评价了6个大豆品种的高产稳产性和适应性。结果显示:陕垦豆4号、陕豆125、齐黄34共3个品种为核桃幼园套种条件下高产稳产、适应性好的品种,且类群I(陕垦豆4号、陕豆125、齐黄34)平均株高为66.10 cm,平均单株荚数为81.53个,平均单株粒数为152.61粒,平均百粒质量为28.45 g,平均生育期为133.67 d的大豆品种及其类似品种在商洛核桃幼园套种条件下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陕垦豆4号、陕豆125、齐黄34,以及与其类似的品种可在商洛同类生态区核桃幼园中作为高产稳产大豆品种适当加以应用。本研究为商洛核桃幼园套种条件下大豆品种选择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不同生态区和不同品种玉米的源库关系及碳氮代谢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目的】阐明不同生态区及品种条件下玉米源库协调性、碳氮代谢的差异表现及其与产量的关系。【方法】在东北(吉林省农安)、京津唐(北京昌平)和黄淮海(河南省浚县)3个生态区各设一个试验点,以6个高产、稳产的优良品种为试验材料,在稀植条件下(密度45 000 株/hm2)比较不同生态区和不同品种玉米的产量和产量构成、叶面积指数(LAI)和粒叶比、干物质和氮素分配转运、可溶性糖和C/N等指标。【结果】3个试验点的产量表现为农安>浚县>昌平;6个品种中产量最高的是先玉335,最低的是京单28,其它品种间差异不显著。在不同生态区和品种条件下,玉米产量与穗粒数的相关性明显大于千粒重;吐丝期最大LAI与产量的相关性不显著,而粒叶比则与产量成正相关;吐丝后干物质生产量与籽粒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低产生态条件下,茎鞘内富集了大量的可溶性糖,反映了源-库-流的不协调。在不同生态条件下,C/N与产量呈负相关。根据籽粒氮素的来源可将不同品种归为3类:(1)对后期吸氮(61.0%—68.4%)的依赖高于器官转运氮(39.7%—46.0%);(2)后期吸氮量与器官转运氮量相当;(3)后期吸氮(42.5%—45.3%)低于器官转运氮(57.2%—61.7%)。【结论】适宜生态条件下,玉米源库关系更加协调,表现在粒叶比高、收获指数(包括氮素收获指数)大、灌浆期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吸收量大、茎鞘可溶性糖含量适宜、C/N值相对较低。而粒叶比高、籽粒灌浆期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吸收量大也是高产品种的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9.
不同密度对复播青贮玉米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北疆地区复播青贮玉米栽培推广提供科学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方法]研究两个青贮玉米品种新玉15号(XINYU15)、新饲玉10号(XINSIYU10)在麦后复播条件下,不同密度群体各生育期叶面积指数(LAI)、干物质积累(DMA)动态变化特征,并分析主要动态特征参数与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关系,探讨复播青贮玉米高密度高产群体叶面积系数动态变化特征对产量的效应.[结果]各密度群体LAI动态变化呈单峰曲线趋势,随密度增加峰值增大,相同密度下新饲玉10号群体LAI大于新玉15号.群体的最大LAI在抽雄吐丝期、灌浆期.此阶段群体LAI对产量的影响最大,表明此时期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期.[结论]密度是通过调控群体的LAI、穗数和穗重来影响产量构成和最终干物质产量,两个品种高产的适宜密度范围是5 000 ~6000株/667 m2.  相似文献   

10.
孙富平 《农家顾问》2008,(10):28-28
蔬菜型甘著的茎尖产量、品质及经济效益不同品种间存在很大的差异,与普通甘著品种南著88相比,渝菜1号的茎尖产量和新增产值最高,且多酚氧化酶活性低,营养品质优。不同种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高密度(1公顷104948株)栽培条件下各参试品种(系)的茎尖产量均比低密度(1公顷52474株)栽培条件下高,各品种(系)高密度栽培条件下1公顷的新增产值平均比低密度栽培条件下的高近1.6万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增密对不同株型玉米冠层光氮分布、衰老特征、及其对光能利用及产量的影响,为陕西春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提供支撑。【方法】于2017—2018年以陕单609(紧凑型)和陕单8806(平展型)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种植密度(45 000、60 000、75 000和90 000株/hm2),测定了冠层光氮分布、叶片衰老、物质生产、光能利用及产量构成等指标。【结果】陕单609和陕单8806分别在90 000株/hm2(13 824 kg·hm-2)和60 000株/hm2(9 566 kg·hm-2)达到了最高产量,与45 000株/hm2相比,90 000株/hm2下陕单609和陕单8806的穗粒数(17.8%和30.1%)和百粒重(15.2%和19.6%)均降低。同一密度下,2个品种的冠层光能截获率和叶片氮素浓度表现为上层>中层>下层,随着密度的增加,2个品种冠层上部光能截获率和叶片氮素浓度不断增加,中层和下层的光能截获率...  相似文献   

12.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夏玉米主栽品种京单28和京玉11的合理密植技术。结果表明:与传统的等行距(60 cm)种植方式相比,采用大小行距(40、80㎝)种植方式在高种植密度(7.5万株/hm2)条件下可以显著地增加玉米的产量。在相同种植方式下,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两个品种的株高及穗位高均呈增高的趋势,但单株叶面积、单株干物重、穗粒数和千粒重均呈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采用裂区试验,以密度和品种为试验因子,研究了11个西南玉米区主推玉米品种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比较不同品种的耐密性。结果表明:(1)密度间、品种间、密度与品种互作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2)参试品种在高种植密度(6.45万株/hm2)下的平均产量显著高于其在低种植密度(4.95万株/hm2)下的产量,增产10.37%;(3)依据各品种的增密后的表现将品种分为高产增密增产型、高产增密不增产型、低产增密增产型、低产增密不增产型4个类型。  相似文献   

14.
采用裂区设计,筛选了适宜小型机械化种植的山区玉米新品种。结果表明:通过播种效果分析,得到各个品种播种均匀性相差不大,粒距合格指数均较好的品种有3个,重播率较小的品种有3个,漏播率较小的品种有3个;通过群体整齐度整齐度分析,得到株高整齐度均较好品种3个,穗位高整齐度均较好品种2个;通过苞叶特性分析,得到苞叶特性较好的品种有5个。综合考虑,有3个玉米新品种适宜山区小型机械化种植,即中单901、宝玉007、京农科728。  相似文献   

15.
2019-2021年连续3年在陕西省泾阳县试验示范基地选取不同类型夏玉米品种,研究了4种密度对植株性状和产量的影响,探索各品种在关中灌区最佳种植密度。结果表明:各品种同一年度间株高、穗位、倒伏率、倒折率和空秆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有增高趋势,穗行数、行粒数和穗粒数有降低趋势,在4.5万株/hm2和6.0万株/hm2密度条件下百粒重较大。关中灌区陕单650最佳种植密度为7.5~9.0万株/hm2,郑单958最佳种植密度为6.0~7.5万株/hm2,陕单609最佳种植密度为9.0万株/hm2,东单60最佳种植密度为6.0~7.5万株/hm2。  相似文献   

16.
种植密度对春玉米干物质、氮素积累与转运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玉米品种陕单609和郑单958为材料,设置4.5(D1)、6.0(D2)、7.5(D3)、9.0(D4)万·hm-2 4个种植密度,研究种植密度对春玉米产量及干物质、氮素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D1到D4密度区间,2个品种产量均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在D4密度下最高,分别为13 660.5和13 452kg·hm-2。与D1密度相比,陕单609在D2、D3、D4密度下的产量分别增加16.75%、28.74%、35.34%;郑单958在D2、D3、D4密度下的产量分别增加16.38%、29.96%、37.06%。通过回归方程可知,陕单609最高产密度为10.238万·hm-2,郑单958为9.049 8万·hm-2。叶面积指数、光能截获率随种植密度增加显著增大,而底层透光率显著减小。2个品种的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和各器官的干物质及氮素积累量、转运量(率)、物质转运对籽粒的贡献率均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增大。各器官中,氮素积累量、转运量与干物质积累量、转运量呈显著性相关。说明,种植密度通过干物质积累与转运来影响氮素的积累与转运。增加玉米种植密度,有助于增加光合面积、提高有效光能截获率、提高干物质及氮素的积累量和转运量,从而提高玉米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17.
A pot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under water deficit and adequate water-supplied conditions with two maize genetypic varieties (Shaandan 9 and Shaandan 911)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nitrogen, potassium and glycinebetaine (GlyBet) on the dry matter and grain yields as well as water use efficiency (WUE). Determinations were made at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two varieties for revealing the function of these factors in increasing plant resistance to drought. Results showed that under a water-stressed condition, dry matter and grain yield were significantly reduced. However, the response of the two varieties to water stress was different: Shaandan 9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dry matter and grain yields, and therefore could be regarded as a drought-resistant variety compared to Shaandan 911.Application of nitrogen, potassium and glycinebetaine raised dry matter and grain yield to different levels, and thereby alleviated the water stress and increased water use efficiency. These effects were higher for Shaandan 911 than for Shaandan 9. Under water-stressed conditions application of N fertilizer, either at low rate or at high rat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dry matter, grain yield and water use efficiency. A significant different effect was found for Shaandan 911 between N rates, but not so for Shaandan 9. However, with supplemental water supply, effects of N fertilization were obviously decreased, showing that in addition to supplying nutrient, N fertilizer has a function in increasing drought-resistance of the crop. Potassium and glycinebetaine exhibited a remarkable function in increasing dry matter and grain yields as well as water use efficiency under water stress while such effects were obviously declined, even vanished, with supplemental water supply, indicating the important contribution of these factors in rise of drought-resistance ability of a crop.  相似文献   

18.
新疆不同耐密型玉米品种光合性能及产量构成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滴灌条件下不同耐密型玉米品种光合性能及产量构成特征,为新疆玉米大面积高产栽培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在新疆气候生态条件下,选择5个不同耐密型玉米品种,在3个种植密度条件下探讨各处理群体冠层光合性能指标、干物质积累及其产量构成的特征.[结果]耐密型品种中单909叶面积指数(LAI)大小适宜,LAI到达峰值的时间较早,抽雄前与灌浆后LAI变化速率较小;花后光合势的比例、净同化率较高,粒叶比较大,总干物质和生殖器官干物质积累时间较长,高密度下收获株穗数和产量较高;稀植大穗型品种中单808虽然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均较高、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大,但花后光合势所占比例、净同化率和粒叶比均随密度增加显著降低.在高密度条件下(13.5×104株/hm2),群体收获穗数及穗粒重显著降低,严重制约了产量的进一步提高.[结论]在新疆干旱气候生态条件下,利用膜下滴灌技术,充分利用丰富的光照资源优势,选用冠层光合性能强的耐密型玉米品种,通过增加种植密度,挖掘品种自身的高产潜力,最终实现大面积丰产稳产.  相似文献   

19.
绿洲灌区免耕一膜两年用玉米密植的水分承载潜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针对绿洲灌区资源性缺水严重,传统玉米生产模式地膜用量和耗水量大等问题,探讨通过免耕一膜两年用集成密植技术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可行性,以期为构建试区地膜减量玉米高效生产技术提供理论支撑。【方法】2017—2019年,在河西绿洲灌区设置耕作措施(传统覆膜CT,一膜两年用NT)和密度(78 000株/hm2,低;103 500株/hm2,中;129 000株/hm2,高)两因素田间试验,研究不同处理的水分利用特征和产量表现,以耗水量的多少、产量的高低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大小为依据,探索在2种耕作措施下可以承载作物最大密度的土壤水分,即水分承载潜力,明确免耕一膜两年用对玉米密植的水分承载潜力。【结果】NT较CT土壤播前含水量和贮水量分别提高11.6%—14.0%和19.4%—26.0%,利于玉米密植。NT与CT相比,中、低密度玉米全生育期总耗水量无显著差异,而高密度玉米全生育期总耗水量增加了4.7%;随玉米密度增加,玉米全生育期总耗水量随之增大,但总棵间蒸发量和蒸散比随之下降;NT和CT条件下,高、中密度较低密度玉米全生育期总耗水量分别增加了10.7%、5.2%和7.4%、4.6%,即从耗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