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南疆地区间作种植模式下,研究成龄扁桃4种不同树形树体结构、枝叶分布差异;树形对间作区光合有效辐射(灌浆期)分布、日变化规律及小麦产量构成指标差异,为南疆扁桃-冬小麦间作模式选择适宜高光效树形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以11年生扁桃(晚丰)-冬小麦(新冬20号)间作模式为研究对象,设主干分层形、高干开心形、开心形和小冠半圆形四个树形结构处理,对其树冠结构指标、枝条及产量分布范围进行调查;对间作区域光合有效辐射分布及日变化规律、小麦产量构成指标进行分区测定.[结果]不同树形处理树冠体积、枝量、单位体积枝量、不同区域枝条分布比例、单株负载量之间均存在一定差异;树形对不同间作区域PAR强度和日变化规律存在影响较大,影响程度由高至低依次为开心形、主干分层形、高干开心形和小冠半圆形;树形对不同间作区域小麦产量构成指标存在较大影响,部分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不同区域小麦千粒重、单穗粒重与PAR日均值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树冠对光能的拦截受树冠体积、枝条量、枝条分布的共同影响,树冠截光造成的遮阴胁迫是盛果期扁桃-小麦间作系统中小麦籽粒减产的主要原因之一.小冠半圆形和高干开心形树形间作区光环境优于其它2个树形处理,对间作小麦产量影响小.  相似文献   

2.
间作模式下四种扁桃树形结构间差异及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对扁桃四种不同栽培树形的光合、冠层、微环境等指标及其对应间作区域光照和小麦生长情况的测定研究,旨在为南疆扁桃-小麦间作体系中,扁桃适宜树形的选择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以10年生晚丰品种为试材,设主干分层形、纺锤形、高干圆头形和开心形四个处理,研究四个树形间的差异,调查间作区域光照分布和小麦生长情况.[结果]纺锤形处理单株负载量略低于主干分层形为1 184个/株,由于树冠体积小,单位投影面积负载量最高,达到94.8个/m2,是主干分层形的2.06倍;树冠内部光照情况优于其他三个处理,达到自然条件的31;;对间作区域遮阴影响程度较轻,且持续时间短,其整体和两侧近冠区域全天光照强度分别为自然条件的40.89;和34.57;.[结论]扁桃纺锤形树形负载量大,对间作区域影响小,适合应用于果粮间作立体复合种植体系中.  相似文献   

3.
杏树是新疆主要特色林果树种之一,在南疆地区广泛栽培,栽植模式主要以果粮间作种植为主,随着树龄的增加,树冠遮阴胁迫对间作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造成严重的影响。为选择适宜间作模式的高光效杏树树形结构,以9a生杏(‘胡安娜’)—冬小麦(‘新冬20’)间作为研究对象,设置主干分层形、高干圆头形(提干改造)、开心形(落头改造)和自然大冠形(不修剪对照)4个树形结构处理。对各树形体结构及负载量间的差异进行调查分析,测定树冠不同区域叶片质量及光合效率、不同间作区域冬小麦旗叶质量(灌浆期)、产量,综合分析不同处理间的经济效益。结果表明,各树形处理负载量和产量由高至低依次为主干分层形、自然大冠形、开心形、高干圆头形,各处理相同区域叶片指标及光合指标差异显著;树形处理对间作小麦产量构成指标的影响主要为冠下区和近冠区,间作区域小麦产量由高至低依次为开心形、主干分层形、高干圆头形、自然大冠形。综合分析认为:4个树形处理中,主干分层形树冠体积适中,单位体积负载量15.60 m-3,单株产量53.28kg;对间作小麦生长和产量影响较小;果粮综合产值为1 826.71元/667m2,综合经济效益较高干圆头形、开心形和自然大冠形提高136%、32%和41%。可见,9a生杏-麦复合系统4m×6m种植模式适宜选择主干分层形作为主要栽培树形。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果粮间作模式下,扁桃树形对间作冬小麦不同生育时期间作区域光环境的影响,为新疆南疆果粮间作模式下高光效树形的选择和间作种植模式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扁桃-冬小麦间作模式为研究对象,设置小冠形、开心形、高秆形和分层形4个树形处理,于小麦拔节期、扬花期、灌浆期等生长关键时期,对远冠区、东西两侧近冠区、东西两侧冠下区等5个间作区域的PAR日变化动态和环境光谱指标进行测定分析。【结果】 新疆南疆地区扁桃-冬小麦间作模式下,不同间作区域PAR均呈单峰曲线日变化动态,扬花期至拔节期不同树形处理间作区域光照条件均明显劣变,小冠形、开心形、高秆形和分层形4个树形处理2个时期间的降幅分别达到18.93%、39.06%、23.24%和46.00%;扬花期扁桃对间作区域光环境的影响已基本趋于稳定,该时期不同树形间作区域PAR强度水平分为小冠形、高秆形和开心形、分层形三个水平,每日PAR强度维持在400~1 400 μmol/(m2·s)范围内的时间占在全天70%、40%和20%左右。【结论】 扁桃-冬小麦间作模式下,小麦拔节期至扬花期(4月8日~5月3日)间作区域光合有效辐射(PAR)日均值大幅降低,扬花期至灌浆期(5月3~25日)基本稳定;小冠形对应间作区域光环境条件优于开心形和高秆形,优于分层形。  相似文献   

5.
张雯  刘翠荣  周玉梅  周皓  谢辉 《新疆农业科学》2019,56(12):2238-2246
目的】研究果粮间作模式下,扁桃树体结构指标与间作区域光环境指标、光环境指标与间作冬小麦产量构成指标的相关关系,为新疆南疆果粮间作模式下冬小麦产量的预估、高光效树形的选择和优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扁桃-冬小麦(新冬20号)间作模式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树形树体结构指标、间作区域光环境指标和小麦产量构成指标;分析产量指标与光环境指标的相关性、树体结构指标与间作区域光环境指标的相关性、树体结构指标与扁桃负载量的相关性。【结果】新疆南疆地区扁桃-冬小麦间作模式下,小麦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分别与拔节期、扬花期和灌浆期PAR强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小麦千粒重和单穗粒重与灌浆期日平均光照强度、及400~1 400 μmol/(m2·s)PAR持续时长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树体负载量与树冠体积、树冠投影面积和平均冠幅等指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冠高与树体西侧冠下株间区光照指标显著相关,冠幅对树体西侧冠下株间区和远冠区2个区域光照指标显著相关。【结论】灌浆期400~1 400 μmol/(m2·s) PAR的持续时长和冠幅可以作为新疆南疆地区果粮间作模式下,小麦产量预估、评级及高光效树形筛选的主要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6.
谢辉  韩守安  王敏  张雯 《新疆农业科学》2021,58(9):1610-1623
【目的】研究果粮间作模式下,扁桃遮阴程度对间作冬小麦籽粒产量和叶片光合能力的影响,为新疆南疆果粮间作模式的选择和优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扁桃-冬小麦(新冬20号)间作模式为研究对象,设置主干分层形(DC)、开心形(OC)、高干形(HS)和小冠半圆形(SC)等树体结构指标存在较大差异的4个树形为处理,以大田为对照。于冬小麦抽穗期、花旗、灌浆期和乳熟期4个关键生育时期对不同处理不同间作区域小麦旗叶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含量、光响应参数等指标进行测定,分析产量构成指标与光合指标的相关性。【结果】扁桃-冬小麦间作系统中,小麦籽粒产量、千粒重、穗粒数、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等指标受树形和间作区域的共同影响,产量由高至低依次为小冠半圆形(SC)、高干形(HS)、开心形(OC)和主干分层形(DC),与单作相比降幅分别达到18.24%、33.00%、35.43%和63.68%;灌浆期不同树形处理叶绿素a/b比值均降低,扬花期和灌浆期4个树形对应间作区域小麦旗叶光合能力均显著降低,与单作相比扬花期和灌浆期降幅分别在18.24%~48.88% 和15.55%~56.38%;抽穗期、扬花期、灌浆期小麦旗叶最大净光合速率与小麦产量、千粒重、穗粒数和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的相关性均达到显著水平。【结论】扁桃-冬小麦间作模式下,小麦籽粒产量降低与间作导致旗叶光合能力的下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扁桃不同树形光合特性及产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扁桃主干分层形、开心形和自然生长树形(对照)的光合特性(2006、2007 年)、叶绿素含量(2006年)及产量(2007年)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扁桃修剪后明显增强了树体的光合作用,提高了叶片内叶绿素的含量,增加了产量.其中主干分层形的增幅最大,两年平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值分别增加了23.0;、56.0;和19.6;, 平均株产和单产分别达到了4.1和136.3 kg/667 m2,增幅达57.7;和60.7;,是新疆扁桃丰产的理想树形.  相似文献   

8.
为新疆南疆设施条件下优质桃栽培提供简约化栽培的配套栽培技术模式,针对目前新疆南疆设施桃树栽培技术水平低,树形结构混乱、管理复杂、生产标准化程度低、缺乏区域性统一规范的操作标准现状,从桃树苗木定植、水肥管理、树形修剪、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介绍了南疆设施桃树主干形树形培育及配套栽培技术。主干形树形树高2.5~3 m,仅有1个粗壮直立的中心干,中心干上每20~30cm有长势好、不重叠、以螺旋状上升的永久性结果枝15~20个,无主侧枝,树冠呈圆柱形,成形树冠径0.8~1.0m。栽培行株距2~3m×1m,栽植密度222~333株/667m2。  相似文献   

9.
树形对油桃幼树光截获能力和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研究设施栽培中树形对幼树光截获能力和生长结果的影响。【方法】以一、二年生油桃沪油004为试材,设计4种树形、在生长季节用不同浓度梯度的多效唑树冠叶面喷施处理的方法。【结果】(1)树形对冠层消光系数(K)的影响表现为主干形>Y形>开心形>十字形,十字形和开心形叶面积指数(LAI)之间无明显差异,但都稍高于主干形而极显著大于Y形;冠层光直接辐射透过系数(Tr)和光散射辐射透过系数(TDP)的大小表现为Y形>开心形>十字形>主干形。(2)多效唑处理后,幼树单株平均果实数和平均单果重均表现为主干形多于Y形,而每667m2平均产量则以主干形较高。【结论】设施栽培中采用主干形,树冠形成早期光截获能力较高。多效唑对不同树形的生长结果均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灰枣主干形和小冠疏层形产量及品质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灰枣简约化 主干形与常规小冠疏层形树形的对比,分析主干形简约化栽培模式的示范推广,为机械化生产和统一标准化栽培模式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采用计数统计法,从2017年起连续两年分别对5~6年生两种灰枣树形的产量构成因子进行调查分析,果实品质的测定采用常规检测。【结果】产量构成方面:主干形树形的枝组数、二次枝数以及二次枝枣吊数和枣果数均极显著低于小冠疏层形树形,且单株产量主干形4.71 kg/株显著低于小冠疏层形5.74 kg/株。灰枣小冠疏层形树冠上、中、下3个层次的果实单果重、果肉厚度和果实硬度值均小于主干形树形,且树冠层次越高,其该位置的果实性状表现越优良,主干形果形指数为1.45、小冠疏层形为1.54;两种树形的单果重、果核重、果实纵横径、果核纵横径、果肉厚度以及果实硬度值均以枣吊中部最大,枣吊基部次之,枣吊尾部值最小,且枣吊不同部位间主干形果实性状较优于小冠疏层形。主干形树形不同层次间果实可溶性糖、还原糖、VC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高于小冠疏层形;果实可溶性糖、还原糖、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表现为枣吊中部>枣吊基部>枣吊尾部,而VC含量表现为枣吊中部>枣吊尾部>枣吊基部,可滴定酸含量表现为枣吊基部>枣吊中部>枣吊尾部,且枣吊不同部位间的果实营养品质均以主干形较优 。两种树形的果实还原糖和可滴定酸含量均表现为干枣>吊干枣>鲜枣,VC含量表现为鲜枣>吊干枣>干枣。【结论】灰枣小冠疏层形树冠枝量较大,产量较高,但其果实品质较差,而简约化‘主干形’树形树冠结构简单,枝量较少,便于机械化操作,且果实品质较优,商品性较好,具有示范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明扁桃棉花间作对棉花品质的影响.[方法]以大田棉花为对照(CK),与22年生扁桃树下间作棉花品质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扁棉间作降低了树冠附近棉花的品质,棉花的棉纤维长度、整齐度、强度、伸长率、可纺系数和成熟度指数6个指标CK>树冠外侧2 m处>垂直树冠处>树冠内侧第一行,距离树干越近,棉花各指标数值越小;棉花短绒指数和马克隆值2个指标CK<树冠外侧2 m处<垂直树冠处<树冠内侧第一行,距离树干越近,数值越大.[结论]扁桃棉花间作系统中扁桃树冠对棉花品质影响显著,距离树干越近,影响越大,测试的8个指标中扁棉间作对棉纤维长度、纤维强度和马克隆值的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2.
扁桃棉花间作对棉花光合特性及产量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大田棉花为对照(CK),与20年生扁桃树下间作棉花(扁桃树下东西两侧第一行的棉花、垂直最大冠幅处的棉花、垂直最大冠幅外2 m处的棉花)的光合特性及产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①扁棉间作改变了棉花光合特性的日变化规律,对照棉花光合作用的日变化规律都呈双峰曲线,而间作棉花的变化规律都呈单峰曲线,峰值出现时间早晚与树影变化长度和方向有关.②扁棉间作对棉花的产量影响很大,主要表现在间作减少了株数单位面积、单位面积铃数和单株成铃数,进而影响了籽棉和皮棉的单位面积产量,扁桃树树冠内侧、树冠外侧2 m处的籽棉平均667m2产分别较对照递减了66.92;和42.78;.  相似文献   

13.
枣麦间作系统冠层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对新疆环塔里木盆地绿洲带枣麦间作系统的林冠开放度(canopy openness)和叶面积指数(LAI)进行观测研究,结合间作系统内小麦产量的测定,分析不同树龄、不同株行距的枣麦间作系统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为新疆枣农间作模式的优化及合理株行距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鱼眼冠层仪获得新疆若羌县枣麦间作系统中枣树带的林冠影像,得出LAI和林冠开放度指标,并测定间作系统内枣树生长指标和小麦产量.[结果](1)同一株行距、不同树龄的间作系统,冠幅越小,开放度越大,LAI越小;(2)同一树龄、不同株行距的间作系统,株行距越小,开放度越小,LAI越大;(3)由于间作地枣树保护带宽2.5 m,且小麦距枣树垂直距离为1.25 m,所以测试区间作系统内小麦产量受到枣树影响较小,且开放度的高低并不影响单位面积的小麦产量.[结论]枣麦间作系统是适合新疆环塔里木盆地干旱区大面积推广的枣农间作模式之一.  相似文献   

14.
为促进陕北丘陵沟壑区山地苹果的优质高效生产,本研究将传统稀植果园中主要采用的主干疏层形改造为小冠疏层形、纺锤形或圆柱形、高干开心形和开心形,测定不同树形的树冠透光率、树冠大小、一年生枝和结果枝的数量及组成比例、果实产量和品质等指标,并估算其产值。结果表明:与对照主干疏层形相比,高干开心形和开心形的树冠大而扁,树冠透光率较高。开心形的叶丛枝和短枝占全树枝条的61.21%,树势中庸偏上;主干疏层形、小冠疏层形和高干开心形的叶丛枝和短枝占全树枝条的70.00%以上,树势较弱。开心形的短果枝占结果枝的60.68%,中果枝占28.67%,利于连年优质丰产;主干疏层形的短果枝占结果枝的85.00%,中果枝仅占8.79%,易形成隔年结果。不同树形的果实产量以主干疏层形的最高,其次为开心形;果实品质、均匀度和价格均以开心形的最高,主干疏层形的最低;经济产值以开心形的最高,其次为主干疏层形,高干开心形的最低。综上,建议将陕北丘陵沟壑区山地稀植苹果园的主干疏层形改造为开心形。  相似文献   

15.
以槟榔间作可可条件下的可可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修剪方式对其生长、光合作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度修剪提高可可株高、干周和主枝粗度,重度修剪和仅控冠幅降低可可干周和主枝粗度。中等修剪可可叶片Pn显著高于轻度修剪和仅控冠幅,可能由于修剪提高了新梢叶片叶肉细胞光合作用能力。中度修剪可可徒长枝重量分别比轻度修剪、重度修剪和仅控冠幅显著降低了69.27%、54.69%和57.03%,大大降低了养分消耗,提高产量的同时节省了修剪工作量。综上所述,在槟榔间作可可条件下,采用中度修剪有利于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形成健康平衡树形,降低徒长枝养分消耗,提高产量,为槟榔间作可可节本增效技术研究与优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