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省甘兰型油(艹才)集中产区,多为一年两熟制,茬口紧张,安排不当,贻误农时。而甘兰型油(艹才)生育期较长,苗期生长缓(忄万),推迟(扌布)种,气温降低,冬前苗小、苗弱、贮存养分少,抗寒能力降低,不(?)安全越冬,来年产量很低。实践证明,用同期育苗的“7、8、9”(即根颈粗7毫米,8片叶,9寸高,下同),“6、7、8”,“5、6、7”三种苗势45天苗令的(艹才)苗同期移栽,苗势每降低一级,相对产量降低  相似文献   

2.
甘杂1号油菜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经作所于1997年组配成耐寒、耐旱、抗病、高产的甘兰型油菜杂交种,是渭北旱塬实施“甘兰型油菜北移种植”丰产技术项目的首选品种。从2000年以来已由海拔800m地区北移种植到1300m地区,然而在一些地区由于“抓全苗、育壮苗、保越冬、促春发”套栽培技术措施落实不配套,使得甘杂1号越冬死苗仍是阻碍北移种植的关键因素。据陕西省永寿县植保站2004年春对全县866.7hm2甘杂1号油菜进行普查,其中因冻害死苗133.3hm2,占种植面积的15.4%,另外由于黑缝叶虫甲严重为害造成死苗缺苗66.7hm2,占种植面积的7.7%。因此…  相似文献   

3.
一、面积和产量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初期,世界油(艹才)产量的增长,主要依俈扩大(扌布)种面积,单产的提高并不显著。1952年世界油(艹才)总面积为7650万亩,1962年达到1.14亿亩,增长62%;同期亩产一直仃畄在70斤上下,总产量从5600万担增至8400万担,增长50%。从1962年到1972年的十年中,世界油(艹才)栽培面积略有缩小,为1.05亿亩,总产却达到1.38亿担,比1962年增长64.2%,主要是提高了单产。1972年世界平均亩产91.4斤,比1962年增长25.2%。1976年世界平均单产为111斤。欧洲一些国家单产较高,荷兰亩产油(艹才)346斤,波兰366斤,西德311斤,瑞典258斤,法国254斤。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加拿大,它是世界油  相似文献   

4.
油菜夏繁     
油(艹才)夏繁,过去多在云南省或青海省进行,路途远,成本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1978年5月底,我们在巩县五指岭试种油(艹才),初见成效。巩县核桃园公社五指岭大队。地处深山区,海拔1280米,6~10月平均气温是:6月20.4℃,7月21.7℃,8月20.7℃,9月15.4℃,10月10.7℃,初霜期为11月上旬。土址  相似文献   

5.
<正> 油莱越冬死苗,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原因。保护油莱安全越冬,要抓好三个环节: 一、培育壮苗在同样的低温条件下,弱苗、高脚苗、旺长苗比壮苗易受冻害。所以直播油莱,应当早间苗(2~3片真叶)、  相似文献   

6.
一、前言自1948年开始在疏菜上利用自交不亲和系杂种以来,目前国内外十字花科疏菜杂种优势利用的主要途径仍然是自交不亲和系杂种。日本学者治田辰夫(1958)分析了甘兰和大白菜一些品种中一对不亲和基因问的四种遗传类型,进一步推动了自交不亲和性遗传的研究。饲用甘兰型油菜(B.napus·L·)自交不亲和性对自交亲和性通常是显性(Mackay,1976、1977)。在油用甘兰型油菜中,瑞典Olsson(1960),从欧洲油菜(B.napus,L.)分离出自交不亲和后代。在籽用油菜中,要育成隐性的自交不亲和系以及解决剥蕾繁殖自交不亲和系费工较多的问题,是当前国内外对甘兰型自交不亲和系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7.
<正>近年来,小麦越冬死苗现象逐年加重,严重影响小麦生产。笔者根据多年生产经验,总结出了导致小麦越冬死苗的常见原因及补救措施,供农民朋友参考。一、小麦越冬死苗的原因1.气温骤变。气温剧烈升降导致麦苗冻结过快、解冻过速,在这种冻融交替的变化中,麦苗来不及适应,造成生理机能降低,最终导致死亡。2.寒冷冻害。冬季气候寒冷,冻土层很厚,土壤水分冻结,麦苗根系无法从土壤中吸收水分或吸水能力很  相似文献   

8.
<正>保北冬小麦冬季死苗现象年年都有,不同程度影响了小麦的产量,给农户收益造成了损失。1死苗原因1.1干旱是冬小麦越冬死苗的主要原因。近年来保北冬春少雨雪、土壤干旱,使小麦分蘖节处在冷暖骤变的土层中,致使小麦生理脱水而死亡。1.2农艺措施没有跟上。一是我地冬小麦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小麦越冬出现死苗的现象有加重的趋势。死苗主要原因是冻害和病害。好多农民面对断断续续的麦苗,是翻种还是补种,不翻种如何管理,无所适从。下面谈谈不同死苗情况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0.
延油2号     
审定编号甘审油2001001 品种来源该品种系平凉地区农科所1996年从延安地区洛川农科所引进筛选出的白菜型冬油菜新品种。其亲本组合为8217-1-1(白菜型)×利德斯(甘兰型)。原名称仍为延油2号。  相似文献   

11.
为使我县油芽生产在一、二年内有一个高速度发展,我所不断引进适应性强、抗疒高产的优良品种,经过试种,取得经验,进行推广,同时,根据我县情况探讨油芽高产措施。去年我们引进甘兰型和白芽型新品种五个,试种面积14.2亩,共收芽子4980斤,平均亩产35斤。其中:产高栽培试验甘兰型油芽南阳41 3.9亩,收芽子1967斤,平均亩产507斤;白芽型“白选”2.2亩,收芽子  相似文献   

12.
越冬甘兰是一种高效、耐寒蔬菜新品种.该品种在零下10~13℃不加任何保护,能露地安全越冬.无虫害、无公害、省工省时,管理简便,只需改变种植方式,能在12月~3月份收获,比大棚甘兰提前1~2个月上市.667平方米(1亩)效益可达3000~5000元. 一、特征特性 越冬甘兰有园球型和牛心型两种.植株开展度55厘米,株高27厘米,功能叶15片,叶球高13厘米,中心柱5厘米,叶浓绿,叶质脆嫩,适口性好,腊粉中等,结球紧实.不易裂球,耐抽苔能力强,高耐寒.株行距50厘米×40厘米,667平方米植3300株左右,单球重2公斤左右.667平方米产5000~6000公斤.  相似文献   

13.
正保北冬小麦冬季死苗现象年年都有,不同程度影响了小麦的产量,给农户收益造成了损失。一、死苗原因1、干旱是冬小麦越冬死苗的主要原因。近年来保北冬春少雨雪、土壤干旱,使小麦分蘖节处在冷暖骤变的土层中,致使小麦生理脱水而死亡。2、农艺措施没有跟上。一是我地冬小麦主要是机耕机播、抢墒播种。小麦播种时没有必要的播后镇压措施,造成土壤过宣、冬季失墒严重。二是个别农户因个人或客观原因不浇冻水。  相似文献   

14.
南北方接续养殖是国内一种广泛应用的鲍越冬养殖模式,对南冬-北夏、北冬-北夏条件下不同龄期(6、18月龄)和品种(系)(选育、野生、杂交)的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的生长情况进行探究.结果表明,在经过6个月的越冬后,南方和北方越冬鲍均显著生长,其中南方越冬鲍(6、18月龄鲍分别为76.01...  相似文献   

15.
为探索冬季气候因素对冬小麦安全越冬影响及冬小麦越冬死苗的原因,寻求保苗措施和防御对策,对固原市近30年冬小麦观测调查资料和多个冬小麦品种死苗原因进行对比分析,探索冬小麦越冬气象条件和越冬死苗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一些可行性防御措施。  相似文献   

16.
淮南稻区直播油菜中熟甘兰型品种一般9月底播种(移栽油菜比直播早7—10天),10月初出苗,2月中旬现蕾,整个苗期约130天。花芽分化多在12月中旬开始,苗前期和苗后期各65天左右。菜苗越冬期的长势(元旦前后调查)与后期产量有很大关系。因此,必须抓住苗期主要是越冬前的一段时间,加强田间管理,培育成壮苗,安全越冬,为后期丰产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7.
小验方     
韭(艹才)汁驱犊牛(一月令)蛔虫处方:艽(艹才)三斤百草霜用法:将艽(艹才)切砕搅汁一小碗,用百草霜调成稀糊状,一次浂服。效果:浂后,快的一个对时即可打下大量的虫体隔七日可再驱虫一次。  相似文献   

18.
播期播量耦合对小麦越冬死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D-饱和最优设计法对播期和播量耦合与小麦越冬死苗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10月25日播种、播量为8万基本苗/667 m2条件下,小麦的越冬死苗率最低;晚播和减少播量有利于降低越冬死苗率;播期对小麦越冬死苗率的影响大于播量。  相似文献   

19.
王冬亭 《河南农业》2012,(15):44-45
一、小麦死苗的原因(一)选用品种只注重丰产性,忽视抗寒性、抗旱性。抗寒性差的品种,容易造成死苗。(二)如果播种过早,麦苗旺长甚至冬性弱的品种在冬前,穗分化就达到二棱期以后,抗寒性降低,遇冻害常严重死苗。(三)播种过晚、过深、过密,易形成晚弱苗,其本身积累的糖分少,不利于小麦安全越冬,遇寒、旱也容易出现死苗。(四)墒情不足,旱助寒威。造墒不匀或抢墒播种的麦田,底墒不足,冬季又少雨雪、多寒风,加剧土壤干旱,使小麦分蘖处在冷暖骤变的土层中,致使小麦严重死苗、死蘖。(五)浇水不当,不利越冬。浇冬水过晚,造成"凌抬"死苗。另外,浇水后划锄不及时,龟裂板结,也易断根风抽而死。  相似文献   

20.
正一、小麦冬季黄苗、死苗的原因近几年,邓州市一些地块的小麦在越冬期间出现黄苗、死苗现象,给小麦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笔者结合生产实际,分析其形成原因,总结归纳为以下几点:(一)干旱缺墒这类情况多发生在底墒不足、口墒不好、抢时抢墒播种的地块。当小麦根系从土壤中吸收到的水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