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人口老龄化和城市化的背景下,采用大连市213份农村移居城市老人的问卷调查数据,对其社会适应的状况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教育程度和参与社区活动的频率是影响农村移居老年人社会适应的主要客观因素;而地区归属感和生活满意度是影响移居农村老人社会适应的主要主观因素。 相似文献
2.
基于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2016年和2018年两期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工具变量法和渠道分析法,实证分析社会养老保险对农村老年人社会适应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养老保险显著提高了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和人际交往,对社会适应具有明显的改善效应,在对内生偏误进行有效处理后,所得结论依然稳健;社会养老保险对农村老年人社会适应的改善效用具有性别、年龄和居住方式差异;经济支持和情感支持是社会养老保险影响农村老年人社会适应的重要路径。因此,应提高社会养老保障水平并建立稳定持续的增长模式、强化社会养老公共服务均等化并精准施策、积极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并重视农村老年人的社会需求,以期进一步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社会养老保障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3.
老年人是社会的永恒群体。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是社会文明的标志,更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表现。茌平县在维护农村老年人合法权益方面抓得紧,做得实,搞得好。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重,传统的农村养老模式已无法满足农村老人的需求,因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则成为解决当前农村养老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和趋势。该文以江苏省苏南苏北农村地区的抽样调查数据为基础,重点考察了农村老年人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现状,以及影响参加行为的相关因素。研究发现,年龄、性别、健康状况、工作性质、子女数、养老观念以及地区特征等,是影响农村老年人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6.
利用珠三角地区和重庆2地的农民工调查数据,研究了农民工城乡社会适应状况对流向意愿的影响。基于Logistic模型的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和农村社会适应状况是影响农民工流向意愿的基本因素,城市文化适应和职业适应对农民工定居城市有显著地正向影响,农村生活适应和职业适应水平低的农民工越可能选择定居城市,但城市生活适应和农村文化适应对农民工流向意愿没有显著性影响。性别、教育程度和婚姻状况对流向意愿有显著性影响,新生代和老一代农民工之间并没有显著区别。 相似文献
7.
为建立社会适应问卷(简式版)在农村中小学生样本中的信效度指标,采用社会适应问卷(简式版)、教师用儿童评定量表、症状自评量表和学业成就评定量表对890名4~9年级农村在校学生进行测试并抽取其中100名进行追踪调查,结果表明:问卷较好地维持了一阶八因子的双功能结构,其相容效度、区分效度和校标关联效度均符合理论预期,内部一致性信度和重测信度有所降低,但可满足团体施测的基本要求.简式版问卷具有较好的心理测量学品质,未来可用于团体调查和干预研究. 相似文献
8.
通过入户及走访相关部门对长丰县部分地区616位农村老年人进行实地调查,运用统计学原理,对数据汇总分析,在归纳总结农村地区老年人心理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探讨保障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通过调查发现,由于农村老年人观念保守、子女道德水平低、农村经济条件差、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不完善等问题的存在,导致甘肃省农村老年人面临生活条件差、生活费来源单一不稳定,日常所需在一定程度上很难保障;生活方式单一,极少参加娱乐活动;承担的家务繁重;情感方面缺失,心理负担日益加重;法律意识淡薄,极少主动维护自己的权益;医疗状况令人担忧等困难。并且根据甘肃省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对老年人赡养问题的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5):100-104
主观幸福感指评价者按照自己的标准对他们自身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估,是衡量个体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内容,较高的幸福感可以有效地减少老年人的孤独、抑郁情绪,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和自我完善感,帮助他们成功地实现健康老龄化。本研究选取湘西、鄂西农村320名农村老年人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法探讨农村老年人人格、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检验农村老年人社会支持在人格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人格的三个维度与农村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相关显著,内外向与农村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神经质和精神质与农村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呈显著负相关;社会支持各维度及社会支持总分与农村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之间呈显著正相关,社会支持水平越高,主观幸福感越高;社会支持在精神质和农村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社会支持在内外向和主观幸福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社会支持在神经质和主观幸福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1.
欠发达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调查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结合对江苏省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家庭的实证调查,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对策。实证调查结果显示:农民对养老保险的认知程度不高,经济承受能力较低,缺乏财政补贴支持以及传统的家庭养老观念等因素都影响了农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意愿。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他们对社会养老保险的认知程度是建立和健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条件,然而关键还在于制定农村养老保险法和明确政府的职责。 相似文献
12.
13.
纵观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的发展历程,指出城镇化的推进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导致农村人口的大量迁移,传统社区遭到破坏,农村社会迅速分层,农村地域也出现了居住空间布局的贫富分异现象,社会隔离已经产生。随着人口的迁移,旧村庄农用地大面积抛荒与新农村农用地大面积流失并存。针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社会隔离、土地资源浪费和农业凋敝等问题,认为城乡规划在农村地域上不应盲目采用城市建设模式的误区,而应从农村发展与农民地位出发,重构农村社会生态,引入非物质形态领域规划,使物质形态规划拥有坚实的基础,以期引导城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通过甘肃岷县G村和宁夏固原县L村NGO参与农村社区建设的个案研究,表明农村社会的良性整合必须基于共同利益和需求形成公共空间,这种整合路径以经济为中心,并不排斥文化等整合要素的存在。 相似文献
15.
针对大学生村官在工作的介入程度、人际关系、生活方式和心理方面存在的转型与适应问题,从农村的工作、学习与生活的角度探究其不同阶段的工作适应程度及特点,以期为大学生村官适应农村生活、村官工作及其自身价值提升提供参考,进一步发挥大学生村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对山东省Z市农村社会救助体系的运行情况进行了实地访谈,发现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在运行过程中仍然存在救助理念落后、资金投入不足、救助标准过低、救助机制不够规范以及社会救助法制化建设相对落后等问题,并相应提出了拓展救助资金筹集渠道、提高救助意识、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提高救助水平等建议。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青岛市地区范围内农村的问卷调查,对新型农村社会交往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农民的行业选择、信息采用、投资意识及收入增加等都极大地推动了农民社会交往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典型西部农村丘陵村落重庆斩龙村中孤寡老人养老现状的调查,指出了目前丘陵地区农村孤寡老人养老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和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江西省安福县3个农业村庄的村民的手机使用情况的调查,分析了手机下乡的社会功能。结果表明,手机对农民具有多功能性,既方便了村民之间的社会联系,又在村民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娱乐等功能,由此也形成了村民对手机的依赖;由于手机的使用嵌入于社会结构,所以手机对直系亲属间的关系影响较小,但能增强农民亲属间的互动与感情;手机对村庄治理有促进作用,但对提升村民参与意识的作用不明显;手机拓展了农民的社会关系网,培育和强化原来差序格局圈层外的各类"弱关系";手机的广泛使用提升了农民消费倾向和心理宽容度。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东方太阳城老年社区户外环境空间的实际利用状况和功能适用性进行调查,分析老年社区户外环境的建设现状,以期为今后创造赏心悦目、易于交往、充满活力的老年社区户外环境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