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历时百多年的“世界茶的起源地”之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历时百多年的“世界茶的起源地”之争广东农垦茶叶公司邹元辉世界各国种茶的历史,追本溯源,过去无不认为是中国。到了十九世纪二十年代,自印度发现野生茶树后,便有“印度是茶树原产地”的说法,从此以后,世界上掀起了“茶的起源”争论。这场争论自英国人勃鲁士(R·...  相似文献   

2.
近一百多年来 ,许多国内外茶叶专家对茶树原产地进行了研究。目前至少还存在着五种观点 :印度是茶树的原产地 ;茶树原产地在伊洛瓦江发源处的某个中心地带或其以北地区 ;中国云南省是茶树的原产地 ;中国的云南贵州交界处是茶树的原产地。这五种观点不同 ,但研究的角度、方法、方式均大同小异 ,无明显的区别。大都以目前的情况 ,调查大茶树的有无、多寡 ,以及从生化的角度阐述茶树新陈代谢哪一种更简单 ,也就更原始等。然而究竟是大茶树早于灌木型茶树 ,还是灌木形茶树早于乔木型大茶树 ,或是半乔木型最早 ,均无充分的理由说明 ,有说明的又回…  相似文献   

3.
尊敬的先生、女士! 云南省思茅地区是古今中外闻名的“普洱茶”原产地和集散地。近年又在澜沧邦崴发现一株过渡类型的大茶树,树高12米,地直径1.8米,树龄千年左右,是目前中国已知最古老的大茶树原产地。为了弘扬普洱茶乡文化,振兴边疆经济,提高普洱茶研究水平,加强古茶树遗产保护,促进中外茶文化学术交流,拟定于1993年4月云南边城思茅举办“首届中国普洱茶叶节”的同时,举行“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和“中国古茶树遗产保护研讨会”,恳切希望您能参加,和世界各国学者共同努力,促进普洱茶学术研究和中国古茶树遗产保护研究的发展深化。  相似文献   

4.
中国云南是茶树原产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茶树原产我国,世界上多数学者是承认的。瑞士著名植物分类学家林奈(CarL VonLinne)最先所定的茶树学名“Thea—Sinensis”,意即“中国茶树”;定名所根据的标本也得自我国。但自1823—1824年,侵入印度的英军勃鲁士兄弟在靠近印度东部边境的当时属缅甸的阿萨姆省发现了类似野生状态的茶树后,对茶树的原产地就议论纷纷。不少学  相似文献   

5.
贵州普安是茶树原产地之一,产茶历史悠久、品质优良,普安的四球茶是目前国内已发现最古老最大的古茶树,也是目前最大的四球茶野生古茶树居群。四球茶种(Came lliatetra-cocca Chang),是珍稀古茶树资源,在茶树起源、演化和分类研究上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授予“中国古茶树之乡”称号。本文对贵州省普安县近几年来茶产业发展情况进行总结,对下一步茶产业的发展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从木兰化石论茶树起源和原产地云南省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所何昌祥一、茶树原产地沿革茶树,是一种多年生的木本、常绿植物。学名全称为Cameliasinensis(L.)O.Kuntze。茶树的故乡在中国,已为我国广大茶学界所共认。分布在云南西南部地区数量众...  相似文献   

7.
在历史上,古代中国对西方贸易中,茶叶出口占据了巨大份额,基本占据了垄断地位.因此,在茶叶原产中国的问题上始终都没受到什么挑战.直到1823年与1824年英国驻印度的殖民官员勃尔基兄弟相继在印度发现了野生大茶树,(1)从此开始了一场茶树原产地之争.1877年,英国学者贝尔登在其著作<阿萨姆茶树>中肯定地说中国和日本的茶树,是"由印度输入"的.而1911年出版的<日本大辞典>收入了"茶的自生地在印度阿萨姆".(2)"茶源印度说"还衍生出了"多源说",在1935年被美国学者、著名茶学权威威廉·乌克斯写入了<茶叶大全>--这在当时是一部具影响广泛的权威著作.(下转289页)  相似文献   

8.
西双版纳古茶树资源的多样性与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红伟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4):8529-8530,8532
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是普洱茶(Camellia)的故乡,也是世界茶树原产地之一,境内100年以上的古茶树资源具有多样性分布的特征。按不同茶种的分布情况介绍了西双版纳境内的古茶树资源,提出在保护的前提下,对古茶树资源进行科学论证、合理开发,达到可持续利用的目的。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9.
楚雄州境内的哀牢山一带,生长着大量的古茶树资源,37年来,楚雄州茶桑站先后参与了3次资源普查、组织了1次资源考察,摸清了楚雄州境内古茶树资源的地理分布、资源类型、规模、代表性植株的植物学分类。证明了楚雄州境内的哀牢山一带是茶树原产地、茶树驯化和规模化种植发源地之一,是云南的茶树种质资源库之一。  相似文献   

10.
普洱市是世界茶树发源地和茶叶原产地的中心地带之一,境内有栽培型古茶园18万亩。近年来,由于认识不足、疏于保护和管理等因素,致使古茶树因病虫害、过度开发利用或随意采摘等人为损毁破坏的情况较为严重,部分古茶树已提前衰老和死亡。本文从古茶树(园)的耕作、培肥、茶树树体管理、环境维护.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措施进行阐述,旨在使古茶树管护责任人能以借鉴和应用,也能在同行内进行探讨和交流。  相似文献   

11.
普洱市是世界茶树发源地和茶叶原产地的中心地带之一,境内有栽培型古茶园1.2万hm~2。近年来,由于认识不足、疏于保护和管理等因素,致使古茶树因病虫害、过度开发利用或随意采摘等人为损毁破坏的情况较为严重,部分古茶树已提前衰老和死亡。本文从古茶树(园)的耕作、培肥、树体管理、环境维护、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对普洱市栽培型茶树(园)管理技术进行阐述,以期为古茶树管护责任人提供借鉴,也能在同行内进行探讨和交流。  相似文献   

12.
唐宋时代的饼茶上海师范大学研究所樊敬铎我国滇西南是茶树的原产地。我国是最早把茶叶作为饮料的国家。中国的饮茶历史至少可以上溯到两千年前。晋朝人常璩写的《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周武王伐纣时,得到了“巴蜀之师”的支持。当时,巴蜀地区献给周天子的“贡品”中,...  相似文献   

13.
正"云南是世界茶树原产地核心区域"的科学结论来之不易,是大自然赐予云南茶叶的天赋异禀之宝,目前未能充分发挥其价值。笔者通过对世界茶树原产地科学论证历史、世界影响力、多内涵价值、自身蕴含的综合品质优势等进行剖析,研究探讨"世界茶树原产地"的开发利用,推进地理区域公共品牌建设。茶产业是云南省传统优势产业,是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八大产业之一,将丰富的资源优势充分转化为产业发展的市场竞争优势,实现茶业大省向茶业强省转变,近年来省委、省政府  相似文献   

14.
遵义地区部分县市古茶树的生态环境与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茶树现有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参考,对遵义地区部分县市的古茶树资源进行了调查,以探明古茶树资源的生态环境与基本特征。结果表明,遵义地区大部分野生古茶树分布在海拔963~1 230m地区,大多数生存在偏僻的乡村,土壤多为砂质黄壤,周围环境多为林地、房屋、农田,古茶树周围有很多或者零星的茶树分布,古茶树资源为野生资源,有性繁殖,乔木,树龄在100年以上,长势优良。  相似文献   

15.
论桂西、北是茶树原产地中心的一部份陈爱新(广西区农业厅530022)中国是世界上茶树的原产地,很早就为世界的学者公认了。从大量的历史资料和近代更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不仅进一步说明了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而且逐步明确了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在云南和贵州、广西省...  相似文献   

16.
茶树原产地为中国及印度。属多年生木本植物,叶互生,具短柄,叶形有披针状、椭圆形、卵形及倒披针形。边缘具细锯齿。本论文对茶树的种植要求进行了简单陈述,希望对种植者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7.
茶树原产地为中国及印度。属多年生木本植物,叶互生,具短柄,叶形有披针状、椭圆形、卵形及倒披针形。边缘具细锯齿。本论文对茶树的种植要求进行了简单陈述,希望对种植者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8.
巴蜀茶史三千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巴蜀茶史三千年四川农业大学李家光巴蜀茶叶利用的起源、发展与演变是祖国茶史的重要部分,历来学界说法有异,有说“发乎神农”,有说“起源商代”,……传统茶史考证多从古史茶假借字“荼,……”着手,很少考虑古地理、古民族、古习俗,以及民族分布与茶树自然分布等方...  相似文献   

19.
魏露苓 《农业考古》2001,(4):330-332,353
中国与印度都是具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在历史上 ,中印两大古老文明之间有过多方面的文化交流。就茶叶的利用而言 ,中印两国起步都很早 ,当今两国都是茶叶生产大国。在茶树栽培与茶文化方面 ,两国之间互相有何影响 ,也值得研究。该领域原本不是笔者所长 ,现仅将在印度访学期间所见所闻的有关材料整理分析并提出粗浅的见解。拿来他山之石 ,以攻中印茶文化渊源之玉。一、语言中的踪迹在印度几种主要现代语言的共同祖先———古梵语中 ,茶有shyamaparni和chaha两个名称。其中shyamaparni,意思为“黑色叶子…  相似文献   

20.
茶与志林     
茶与志林江西泰和县政协聂志刚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茶树的发现,茶叶之被利用,已经几千年了。陆羽在《茶经》中指出:“茶之为饮,发于神农氏”。秦人取蜀之后,我国饮茶的习惯和茶业慢慢传播开来,所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并且在以后朝代绵延不绝,深入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