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1 毫秒
1.
在了解包头市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状况的基础上,采用了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法从支持水平、协调性、发展能力三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建立研究模型,计算出包头市城市生态支持系统自1992年-2006年十五年来发展质量的定量数值,并据此根据灰色系统预测模型和相应检验方法,对2007~2016年的城市生态支持系统综合指...  相似文献   

2.
天山北坡城市群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变异系数法、改进熵值法、耦合协调度和协调发展趋势指数模型,对天山北坡城市群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分析。研究表明:目前天山北坡城市群12个城市中综合协调发展较好的前四个城市依次为克拉玛依市、石河子市、乌鲁木齐市和奎屯市;城市群综合协调发展水平不高,处于濒临失调状态;城市群综合协调发展趋势在2008-2010年处于增长状态,目前处于平稳状态。各城市在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的先天禀赋和后天竞争呈现出的不均衡态势,是各城市及城市群经济、社会与环境系统综合协调发展水平不高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3.
西部中心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整个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近年来西部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其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风险也在不断加大。如何在不断推进西部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的同时,尽可能降低高速发展中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风险已经成为西部各中心城市当前乃至未来一段时期需要着力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基于此,在阐述城市可持续发展风险概念的基础上,引入城市可持续发展风险评价指数并建立综合评价模型,从可持续发展风险系数和协调发展风险系数两个方面对乌鲁木齐市1995-2007年城市可持续发展风险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风险总体上呈螺旋式下降趋势,但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风险仍处于较高等级,协调发展面临的风险也仍然较大,这与乌鲁木齐作为西部国际化大都市的地位还不相称,作为西部中心城市的典型代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西部中心城市对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人口控制等方面重视程度相对不足,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对环境的保护,用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才能尽可能降低西部中心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风险,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包头市城市发展规模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采用时间相关法和递增法 ,分别从包头市总人口 ,城市人口 ,工业总产值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城市建区面积等 5个方面对包头市城市发展规模进行了预测分析。之后从包头的地理位置 ,经济实力 ,水资源状况 ,和西部大开发政策等几个侧面简要分析了包头市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包头市城市生态支持系统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城市是一个复合的生态系统 ,它必须凭借一定的生态支持维持基本的结构与功能 ,以寻求进一步的发展。城市生态支持系统能为城市提供资源、能源、空间等最基本的支持 ,并调控城市发展速度、规模与演替方向。本文以包头市为研究对象 ,运用层次分析法从支持水平、协调性、发展能力三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 ,建立研究模型 ,对包头市的城市生态支持系统自1 992年— 2 0 0 1年十年以来的发展轨迹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分析与评价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包头市城市生态支持系统的制约因素 ,并针对城市生态支持系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据此提出了发展对策。目的在于通过对包头市城市生态支持系统的综合水平的分析与评价 ,正确认识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推动城市生态支持系统的建设 ,为城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可操作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对包头市城市水资源承载力进行了模拟和预测,指出包头市在未来经济社会和人口、城市发展规划中,要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力因素,采取统筹兼顾,合理利用当地地上、地下和黄河水资源,改变过去“以需定供”的水资源利用策略,本着“以供定需”的原则,力争做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在水资源承载能力范围之内,达到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良性状态。  相似文献   

7.
城市人居环境是城市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载体,城市经济是人居环境发展的坚实保障和前提。实现两者的相互协调,才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定量评价,是测量两者发展状态的工具,对城市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指示功能。人居环境与城市经济系统存在于整个城市生态系统中。文中尝试对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中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建立了一套综合评价方法与模型,并将该方法应用于西安市的实证研究中。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吻合度高。最后,在综合评价指数和协调度的基础上,针对西安市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沿海城市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定量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沿海城市在发展旅游经济的同时需要注重保护好城市本身的生态环境,因为沿海城市发展以海洋为依托和背景,城市生态环境会直接影响到相应的海域环境。处理好沿海城市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的关系,是城市生态环境乃至海洋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以协调发展论为基础,建立协调发展度计算公式,为沿海城市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了定量评判依据。  相似文献   

9.
包头市地处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的资源城市和重工业城市,建设生态城市是城市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以生态城市建设中社会生态建设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和专家咨询法等,从人口素质、生活质量和城市管理三个方面构建了包头市生态城市建设社会进步三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10/10-18/2标度确定它们的权重分别为0.163、0.300和0.537;并对包头市2012年生态城市建设中社会进步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包头市生态城市建设中社会进步水平很低,其中人口素质水平指数0.68,生活质量指数0.78,城市管理指数0.45;存在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忽视科研投入、人才培养与引进、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建设。社会生态建设应该是今后包头市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辽宁省14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度的时空演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协调度理论已成为衡量区域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重要理论.文中在阐述其理论的基础上,选取了经济与环境方面的评价指标、计算方法和模型.通过对辽宁省14市12年20项指标3360个数据进行技术处理和分析,对省内各市的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度做时空演变研究.结果表明:辽宁省14市12年间经济环境协调发展度在时间维度上呈现逐年...  相似文献   

11.
人口-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以关中-天水经济区为研究区域,通过构建人口与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该经济区人口与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耦合模型对各地区人口与经济发展协调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经济区人口和经济综合发展水平总体偏低,人口综合发展水平近年来有所下降,而经济综合...  相似文献   

12.
吐鲁番地区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镇化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一种"双向互促共进关系"。文中以吐鲁番地区为研究区,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由18项指标构成的"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系统指标体系,运用熵值赋权法确定指标的权重,采用耦合关系模型对该地区的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度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2000-2008年吐鲁番地区城镇化和经济发展基本上稳步上升。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程度经历了中度协调、高度协调和极度协调三个阶段,协调程度以高度协调为主。从时间上,2000-2001年耦合协调度值0.3,属于中度协调;2002-2007年的耦合协调度值0.5-0.7,是高度协调;到了2008年耦合协调度值达到了0.8,出现极度协调的状况。说明该地区城镇化与经济发展处于均衡发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13.
新疆能源、经济与环境复合系统协调度综合评价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运用复合系统原理,构建了新疆能源、经济与环境复合系统的协调度模型,共选取22个指标,对新疆2001-2007年的协调度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新疆能源、经济与环境复合系统在过去的7年中,协调度呈上升趋势,复合系统由无序化向有序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新疆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状况及协调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运用时序主成分分析法选取三类15项指标对1998~2007年新疆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价,并用协调度指数对三类子系统间的协调度进行了测评.结果显示:新疆绿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总体水平不断提高;经济系统呈可持续发展趋势,环境和社会系统呈不稳定发展态势;三类子系统间处于非协调性发展状态.为进一步提高新疆绿洲农业可持续...  相似文献   

15.
选取与城市人居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23个指标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利用综合性协调度评价方法构建协调度模型,定量分析两系统的协调度,并对各年份的协调度进行等级划分。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1998-2002年间人居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度均处于低水平的协调阶段,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是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并于2003年达...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省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协调度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主体功能区建设力求实现区域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以水资源为例,通过指标构建,对黑龙江省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协调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黑龙江省水资源分布与人类生产活动在空间上很不匹配是导致不协调的主要原因之一;大庆市协调度最低,仅为0.298,处于极不协调状态,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鸡西市、佳木斯市、七台河市、绥化市均处于不协调状态,水资源不足已经严重制约了这些地区的发展。今后应加大水利工程投资力度,优化用水结构,提高用水效率,以实现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为主体功能区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7.
Based on the statistical data, we analyzed and evaluated the degree of coupling and coordination of the eco-economic system in Yanchi County for the period spanning from 1983 to 2014. The eco-economic system can be divided into socioeconomic and ecological sub-system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can reveal the interaction state between the two sub-systems and help the local government to establish a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mode. An index system was constructed to asses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wo sub-systems before the evaluation of the degree of coupling and coordination.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adopted to quantitatively assess the influences of natural, economic and social factors on the degree of coupling and coordination of the eco-economic system. Results showed that, from 1983 to 2014, the development trends of both sub-systems were increasing with the ecological sub-system having more fluctuations. The degree of coupling and coordination of the eco-economic system in the study area increased gradually from 1983 to 2014, but experienced five different development stages from the verge of disorder to favorable coordin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ocal social and economic conditions wa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influencing the degree of coupling and coordination. The second most important factor was the financial support from the local government. In addition, the environment protection policies also played undeniable roles. Due to the diversity of the influence factors, the government should take comprehensive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eco-economic system.  相似文献   

18.
耕地和建设用地区域协调研究——以陕西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保护日益减少的耕地资源和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我国从1997年开始实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土地管理政策。但由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建设用地增加、耕地减少的趋势仍在加快。本文基于陕西省省域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视角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利用的协调分析,通过采用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相对变化率和土地利用面积变化相对百分比等模型分析陕西省各市(区)耕地、建设用地统计面积变化情况,以及和标准分配面积的时空差异状况,并据此提出了耕地保护和建设用地存在的问题,和实现陕西省区域土地利用协调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西安市生态足迹与生态安全的动态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本文在生态足迹原理的基础上,提出生态压力指数、生态占用指数和生态经济协调指数3个概念,并将其作为生态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利用该方法对西安市1978—2003年的生态足迹与生态安全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西安市人均生态足迹由1978年的1.0517hm2逐年增加至2003年的1.4419 hm2,而实际人均生态承载力则波动在0.3182(0.2759—0.3539)hm2左右,人均生态赤字从1978年的0.712 hm2增至2003年的1.166 hm2。生态压力指数从1978年的1.38逐年增至2003年的4.21,同期的生态占用指数从0.47增至0.66,生态经济协调指数由0.34降低为0.16。说明西安市现有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生态环境处于极不安全状态,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性很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