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历史上松毛虫是苍梧县最主要的森林害虫。“八五”期间进行了综合治理,实施了以封山育林为主的营林措施;划分害虫发生类型区分类施策;做好害虫和天敌的预测预报,准确掌握其种群动态;越冬前施放白僵菌;科学使用农药控制虫源地,有效地控制松毛虫灾害,严重危害率由1.54%下降到0.16%。  相似文献   

2.
该文在分析辽宁省松毛虫灾害成因的基础上,结合工作实际,从监测预报、划区施策、营林措施、生物防治、仿生药剂及化学农药等方面论述了适合本地区的松毛虫防治的综合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3.
随着林种结构调整,生态环境的改变,近年来,松茸毒蛾在局部地区爆发成灾,严重程度超过马尾松毛虫。其种群数量上升的原因与食料、气候、森林环境、天敌等因素有关。必须采取以营林措施为基础,生物防治为主导,配套使用其他技术措施,才能有效地控制松茸毒蛾对松林的危害。  相似文献   

4.
松毛虫工程治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广西22个县(林场)106.41万hm^2松林中松毛虫灾害实施的工程治理,以封山育林、林分改造、抚育间伐等营林措施为基础,以白僵菌、苏云金杆菌、病毒、灭幼脲-Ⅲ、米螨等生物和仿生技术防治措施为主导,逐步改变松毛虫发生条件,实现持续控灾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Walkef)是我市危害最严重的森林害虫,自 1956年以来,在全市范围内屡次发生,危害十分严重,虽然多次进行人工捕捉和飞机大面积化学防治,终因防治措施单一而未能控制其危害。近年来,我们根据以往的防治经验教训,在摸清马尾松毛虫消长规律的基础上,运用系统工程和生态学理论,以营林措施为基础,以生物防治措施为主,协调使用其它各项技术措施,按照全面防治──重点扑杀──人工调节──森林自控的防治程序,压低虫口密度,缩小虫害范围,改善森林生态环境,增强森林…  相似文献   

6.
<正> 营林技术措施是马尾松毛虫“综合管理”的基础。合理地、正确地运用各种营林技术措施,不仅有利于林木的健康生长,而且有利于天敌的繁衍、减少松毛虫的危害,维持生态平衡。在生产实践中,大力营造混交林,积极改造纯松林,是控制马尾松毛虫发生的有较措施之一。本文试就九峰地区马尾松毛虫大发生后的调查分析,谈谈混交林对控制马尾松毛虫危害所起到的效益。以供生产实践中参考。  相似文献   

7.
松毛虫、杨树蛀干害虫等本土重大有害生物的危害严重。从营林措施的角度总结松毛虫、杨树蛀干天牛灾害的防治。  相似文献   

8.
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f)是我市危害最严重的森林害虫,自1956年以来,在全市范围内屡次发生,危害十分严重,虽然多次进行人工捕捉和飞机大面积化学防治,终因防治措施单一而未能控制其危害.近年来,我们根据以往的防治经验教训,在摸清马尾松毛虫消长规律的基础上,运用系统工程和生态学理论,以营林措施为基础,以生物防治措施为主,协调使用其它各项技术措施,按照全面防治--重点扑杀--人工调节--森林自控的防治程序,压低虫口密度,缩小虫害范围,改善森林生态环境,增强森林自控能力, 讲求经济效益,把马尾松毛虫控制在经济损失水平之下,做到有虫不成灾. 在实践基础上,摸索和探寻出了一套经济、有效、安全、简便的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9.
油松毛虫综合防治技术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松毛虫作为石家庄市西部山区森林的第一害虫,多年来不断发生,危害日益严重,给飞播油松林造成很大损失。为了逐步控制松毛虫大发生,保护生态环境,达到有虫不成灾的目的,根据石家庄市的具体情况和危害特点,结合松毛虫防治工程治理工作,我们将近年来较成熟的防治技术综合运用到工程治理区,通过对松毛虫实行综合治理,科学规划管理,分区施策,突出重点,有效遏制松毛虫的暴发成灾。通过各种营林措施,改善林分结构,建立了具有抗御病虫害能力的生态环境,对保护造林成果,促进山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王新成 《湖南林业科技》2000,27(2):70-71,78
湘潭市位于湘中东北部的丘陵区,笔者根据马尾松毛虫的爆发的周期,从本地区1991年爆发后,采取了以营林措施为主的综合防治,并进行了长期观察对比,提出控制了马尾松毛虫爆发的关键因素是营林措施。  相似文献   

11.
通过调查林间喷洒Bt油悬浮剂后的非靶标生物种的种群数量,研究松林内昆虫群落多样性的变幅,并评价该生物农药的生态安全性。试验结果显示:Bt油悬浮剂有很强的专一性,主要作用于鳞翅目幼虫,对其他昆虫种无毒杀作用。在降低马尾松毛虫种群数量的同时,又保持了林间昆虫群落多样性的稳定。  相似文献   

12.
应用矮树虫口调查估计马尾松毛虫种群密度的研究毛超旭,王武昂,汤荣堂,严小君,周国法关键词马尾松毛虫,种群密度,树冠投影马尾松毛虫幼虫的调查一般均在2~3m高的小树上直接进行。前人曾研究了松毛虫种群数量与马尾松树高、树冠大小之间的关系,并提出若以单位面...  相似文献   

13.
采用样点调查法对不同程度马尾松毛虫危害松林的植被群落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不同程度马尾松毛虫危害对松林林分密度的影响不显著,但对松树生长量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中、重度危害可降低松树的高度和胸径(重度危害三年后高度、胸径分别下降0.34 m和1.8 cm),轻度危害则可促进松林的生长;马尾松毛虫危害可适度改变松林的郁闭度和地表植被的盖度(中、重度危害后三年盖度分别上升15%和20%),对林下植被的恢复与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松林植被物种多样性分析表明,中、重度马尾松毛虫危害可有效增加林地植被物种的多样性,轻度危害则对林地植被物种多样性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4.
为了充分发挥阻隔法防治松毛虫等有上(下)树习性的林果害虫不污染环境、极少杀伤天敌的优点,有效提高现有阻隔制剂的杀虫持效期和防治效果,采用农药缓释技术和抗雨水冲刷技术研制出了松毛虫长效阻杀剂。防治松毛虫试验结果表明,其杀虫持效期长达250d,虫口减退率达到100%,对害虫天敌的影响极小。该技术将高效杀虫与保护环境和天敌有机地融为一体,能在确保森林、环境和生态安全的前提下,有效控制松毛虫等的猖獗危害。  相似文献   

15.
龙晓飞 《绿色科技》2021,(5):112-114
指出了龙里林场现有国家储备林中以马尾松人工林为主,树种结构单纯、层次结构简单、生态效益差、生态系统脆弱,容易发生雪压、风倒、火灾,松毛虫危害严重。为了改善林场马尾松人工林的健康状况,提高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稳定性,优化林分的树种、水平、垂直结构,进一步提高林分质量,模仿马尾松自然演替规律,通过择伐,在林下补植了乡土珍贵树种,以把马尾松人工林尽可能地改造为接近自然状态的异龄针阔混交林,结果表明:近自然改造具有如下优点:①确保了持续的主林层郁闭,实现了森林的永续利用。②将培育珍贵树种与马尾松大径材有机结合起来,兼顾了森林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③有利于提高林分质量,保证了森林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本文探讨以油松的“部分轮枝”(从油松基部起第1,2,3轮枝层中着生1,2a生针叶的枝条段构成的轮枝层)代替整株油松作为样本单元,估计油松毛虫越冬幼虫口密度的可行性;拟合积性模型建立了越冬幼虫种群的“部分轮枝抽样”模型;并对模型的估计精度、可靠性及置信区间进行了分析,导出了理论抽样数的计算公式;最后对“部分轮枝抽样”模型进行了实际应用检验。  相似文献   

17.
在广东的马尾松林中,进行了马尾松毛虫有幼虫株率与虫口密度关系的调查,结果表明,这两个因子的关系密切,由此验证出由有幼虫株率估测幼虫密度的简易调查方法适合广东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油松毛虫(De,d:olimus ta乙ulaelo:仇15 Tsai et Liu)的光照周期反应,作者等已作过报道t‘]。除了光照时间长短决定着油松毛虫幼虫是否滞育外,温度、营养以及三者间的交互作用都对油松毛虫幼虫的临界光周有着明显的影响‘)o 滞育的生态生理特性构成昆虫整个生活史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FJ-MA-02引诱剂林间松墨天牛引诱效果及活虫捕捉器的研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研制开发的FJ-Ma-0 2松墨天牛引诱剂 ,在福州国家森林公园低密度虫口的松阔混交林内 ,当年新诱捕点每个诱捕器平均引诱到 1 1 9 3头松墨天牛 ,其中 46 48%为雌成虫 ,平均每头雌虫怀卵量为 3 7 82粒。在福建中部地区诱虫高峰时间为 5— 8月。在诱虫点周围翌年虫口数量可降低 2 3。研制的活虫捕捉器 ,通过简单原理可直接捕捉活虫 ,其活虫可供各种试验使用。  相似文献   

20.
研究表明 :在松材线虫病发生区 ,其病害的扩展、流行与马尾松毛虫危害有着密切的关系。当年受马尾松毛虫危害的松林 ,枯死松树数量平均为 77 879株 /hm2 ,比未受松毛虫危害的松林 (对照 ) 17 2 73株 /hm2 ,多 35 1% ;次年 ,前者平均枯死松树达 2 0 4 8株 /hm2 ,为对照 2 89株 /hm2 的 6 0 8%。松毛虫危害加速松材线虫病流行的原因是 ,松毛虫危害松树 ,削弱树势 ;弱势的松树招引松墨天牛侵入并增殖加快松树死亡 ;次年大量天牛从“松毛虫危害松木”上羽化 ,侵染健康松林 ,导致松材线虫病进一步扩散和流行。由此认为松毛虫危害是促使松材线虫病流行的重要因子 ,防治松毛虫是控制松材线虫病流行的重要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