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省的花生锈病菌,经过大量标样检测.证明与国内其他地区一样,未发现冬孢子阶段. 经1981—1983年两年的试验证明:河南省花生锈菌的夏孢子是能够越冬,可以作为次年初侵染的来源.气流传播在对近距离的蔓延扩展也是起作用的,这与国外报道的有所不同. 花生锈病在新安5月中旬即可发病,潜育期5、6月份为10—11天,8月中旬为8—9天.在豫南,7月初以前春  相似文献   

2.
花生锈病流行曲线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利用描述病害发展的数学模型Logistic、Gompertz和Weibull函数对花生锈病(Puccinia arachidis Speg.)的系统调查数据拟配方程。结果表明,花生锈病发展的曲线描述以Weibull函数最好,Gompertz函数次之,Logistic函数又次之。利用所组配的方程及其导函数方程,计算了花生锈病流行期间病叶率和严重度达0.5,5,10,20,30,40,50,60,70,80,90%的期望天数和期望发展速率。结果表明,播种后锈病的发生在秋花生中较春花生为早,其发展速率则在春花生中发展较快。这些参数也表明,Gompertz和Weibull函数所得的结果较接近,而Logistic函数在病情小于0.05和大于0.6时,有偏高现象。文中所计算的各给定点的期望天数和期望增长速率,可供一般测报工作作为参考。
本文就锈病发展过程的曲线拟合,讨论了非线性模型经线性化后其可决系数R~2的虚假增高现象,从而提出,在进行模型拟合程度的比较时,应用非线性剩余平方Q和作为比较标准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3.
花生锈病 Puccinia arochidis Speg·是一种世界性病害,我国在1934年报道过河北省曾有此病发生。湛江市于1956年新鹿试验站曾在花生田中发现轻度病株,但未引起重视。1970年海南冬花生,在2、3月间大面积暴发锈病后,当年湛江地区春花生在5、6月间首次大发生。以后,每年都有一定面积受害,轻的年份发生面积占3~4成,重的年份占5~6成。1973年原湛江地区海康、化州、高州、电白、阳江、茂名等八个县市不完全统计发生67.2万亩,占当年花生面积的85.6%,估计损失花生达1831万公斤。1981年湛江市发生31.99万亩,占总  相似文献   

4.
花生是我省的重要油料作物之一,但锈病对花生的危害也逐年加剧。该病主害花生叶片,由植株下部向顶部叶片扩展,开花结荚期发病最重。患病植株矮小,提早15~20d落叶枯死,果柄易断落荚。发病田块一般减产15~25%,严重时高达35%以上。为探讨该病的防治方法,1997年我们进行了绿乳铜防治花生锈病试验,现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l供试材料花生品种为中花4号。供试药剂:12%绿乳铜EC(珠海绿色南方保鲜总公司生产),15%粉锈宁WP(四川化工研究所生产),25%多菌灵WP(湖北天门农药厂生产),5%菌毒清AC(山东绿野化学有限公司生…  相似文献   

5.
菜豆是河南省调剂淡季的重要蔬菜,近年由于锈病危害而提早拉秧10—15天,一般年份减产10—20%左右,危害严重的年份可减产30—40%。1984—1986年阀行了以下观察研究。 一、病原 镜检确定危害豇豆的病原菌为菜豆单孢锈菌豇豆变种(Uromyces phaseoli-vignae (Barcl.)Arth.),危害菜豆的为菜豆单孢锈菌(Uromyces appendiculatus (Pers.)Link.)。 从田间病株采新鲜夏孢子,用毛笔涂抹于室外盆栽两片真叶的豆叶上,用塑料袋保湿48小时,菜豆锈菌在日平均温度为24.5℃,  相似文献   

6.
玉米锈病研究简报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关于玉米锈病,1937—39年戴芳澜、王云章等在陕西、贵州及“西康”,1940—42年先后有叶正棪、杨新美及林亮东等在四川、广西及云南,1944年日人泽田兼吉在台湾,以及47年以后在甘肃、江苏等地均有发现;1950年陈翘邦自胶东黃县采得病害标本,作者于1959—60年间在太安、济南发现该病,1962年在太安再次发现。  相似文献   

7.
 粟锈病菌(Uromyces setariae-italicae(Diet.)Yoshino)的寄主范围,国内外研究报导不一,戴芬澜等(1958)曾报导青狗尾草(Setaria virids)和金狗尾草(S.glauca)上发生粟锈病。国外也有类似报导,有的文献还未加说明地将这些杂草列为粟锈病的寄主,这些杂草上的锈菌是否起传播粟锈病的作用还应澄清。  相似文献   

8.
赵方桂 《植物保护》1965,3(3):115-115
竹锈病是为害竹子的一种严重病害。又叫竹蓐病,属担子菌纲锈菌目柄锈菌科双孢锈属,病原菌为Puccinaia corticicdos B.et B.据文献记载,寄主有苦竹、淡竹、女竹、平竹,在山东为害刚竹。 病菌多在竹杆中下部的近竹节处寄生,小枝上  相似文献   

9.
玉米锈病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经试验比较采自我国海南、吉林、辽宁、山西、贵州等地玉米锈病的症状和病原菌夏孢子形态特征,进一步明确我国目前仍发生有普通型和南方型两种玉米锈病。接种试验表明,目前我国生产和育种上常用的一些杂交种和自交系大多感染普通型玉米锈病,其中“烟单14号”、“农大60号”、“黄早四”、“5003”感病较重。  相似文献   

10.
 青海云杉叶锈病在祁连山林区蔓延成灾.通过四年试验和样地调查,对此病症状、病原、侵染循环以及主要发病规律进行了阐述.病原菌被定名为祁连金锈菌(新种)(Chrysomyxa qilianenses Y.z.Wang,X.B.Wu et B.L p.nov.)根据交互接种试验,确定青海杜鹃(Rdodendron przewalskii Maxim.)是它的转主寄主.结合当地自然情况和防冶条件,提出以改造灌木林为主的综合防冶措施是解决该病害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四川绵阳地区小麦条锈病流行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结果表明,绵阳地区小麦条锈病发生流行很频繁,其流行频率比陕西关中常发区还要高,只要有一定面积的感病品种,条锈病就流行。秋苗发病早,密度大,菌源多,病菌在冬季可不断侵染繁殖、扩展蔓延,没有明显的越冬阶段。在春季,锈病流行早,发展快,3月下旬至4月上旬即达到高峰,病情严重。因此,认为这类流行区可向其它麦区提供菌源,起到菌源传播的桥梁作用。本文还讨论了品种抗性退化和综合防治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中国花生网斑病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花生网斑病是我国花生上新发生的一种叶部病害,近年来蔓延迅速,为害严重,经1983-1992年历时10年的系统研究,摸清了该病症状、发生和为害规律、分布特点;明确该病的发生与主要发病因子的关联性;于国内首次明确了该病原菌的分类地位;摸清了病害发生程度与花生荚果产量损失率之间的函数关系,找出了受害较敏感的花生物候期,建立了防治经济阈值模型;筛选出目前最好的杀菌剂、生物制剂和物理保护剂以及较抗病的花生品  相似文献   

13.
 调查试验结果表明,在湖北省西北部包括郧阳和神农架两地区,在海拨1700-2050公尺的高山地带,七、八月份最热一旬平均气温,18.7~19.7℃,虽条锈菌可越夏,但很困难.广泛调查残余的绿色小麦、黑麦植株和自生麦苗都没有发现条锈病,不能为本省广大冬麦秋苗提供越夏菌源。调查了十多种禾本科杂草,其中仅在甜茅(Glyceria sp.)上发现很少条锈病夏孢子堆,室内接种可侵染小麦,但在条锈病流行中没有发现其作用.  相似文献   

14.
华北冬小麦条锈病流行规律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小麦条锈病(Puccinia glumarum Erik.et Henn.)是我国冬小麦区小麦最主要的病害,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1950的年曾在全国范围内大流行,据估计损失约在一百三十亿斤左右。  相似文献   

15.
阿坝州小麦条锈病发生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79—1985年在四川省阿坝州越夏区进行条锈病发生规律调查。该地区海拔2900米以上的晚熟小麦约2.5万亩,条锈病持续发生至9月下旬,为自生麦苗和部分早播秋苗提供菌源。自生麦苗的发病面积近3万亩,其中休闲地约2.5万亩,主要分布在松潘、黑水2400—2900米地区,自生麦苗较多,发病较重;荞麦复种地约4000亩,主要分布在黑水、茂汶和汶川等地1700—2500米地带,自生麦苗较少,发病较轻。自生麦苗提供菌源的关键时期是9月上旬至10月下旬。秋苗发病面积约3.7万亩,主要分布在松潘、黑水2700—2950米地带,自9月中旬至12月下旬不断发生流行,而以8月中旬至9月中旬播种的秋苗发病较重,菌源较多,这在越夏菌源传播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条锈菌在阿坝州又可越冬,构成周年侵染循环,常年流行,这不仅严重危害当地小麦生产,而且向广大冬麦区秋苗提供大量菌源。因此,综合治理阿坝州越夏区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落叶松褐锈病[Triphragmiopsis Iaricinum (Chou) Tai]现已遍布我国东北三省广大落叶松人工林区。由于该病为害,提早落叶40天左右,给落叶松的生长发育造成很大威胁。  相似文献   

17.
小豆种质资源对锈病的抗性鉴定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豆锈病[Uromyces appendiculatus (Pers) Ung.]是小豆的重要病害,在我国小豆种植区内均有发生和为害。目前该病虽可用化学药剂防治,但根本的防治措施还是种植抗病品种。  相似文献   

18.
我国小麦条锈菌生理专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根据大量的鉴定结果,进一步证明德国的小麦条锈菌鉴别寄主,除个别品种外,不能反映我国条锈菌交异的实际情况;为此,选出了比较适合我国情况的一套鉴别寄主,它们是:Trigo Eureka F.G.S.、Fulhard、Strubes Dickkopf、保加利亚春麦 Lutescens128、碧蚂1号、西北丰收、西北54号、玉皮、甘肃96号。应用所选出的鉴别寄主、四年来共分析了325个标样,它们可划分为10个不同的生理小种,定名为条中1号到10号。条中1号的出现频率最高、分布最广,它能侵染碧蚂1号、西北54号、西北丰收、农大183、石家407等品种及含有3037血统的许多品系。近年来碧蚂1号抗锈性退化即系由于该小种的猖獗。条中8号出现频率仅次于1号,它的特点是对玉皮、甘肃96号有很强致病力。条中2号出现频率虽很低,但它能侵染重要推广品种西农6028。条中3号对碧蚂1号、石家庄407、玉皮、西农6028都没有致病力,这一小种1957年出现频率很高(37.3%),但以后几年未再鉴定到;作者等推测它可能是条中1号取得优势以前的一个主要小种。已经获得的研究结果表明现阶段我国小麦抗条锈病育种工作应以条中1号、2号和8号三个小种作为主要对象。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应用血清法评价狼蛛对白背飞虱的捕食作用。在早造和晚造两季水稻期间,测定了三种狼蛛捕食白背飞虱的阳性反应率;再根据飞虱和粮蛛当时发生数量,计算出飞虱的被捕食率。  相似文献   

20.
 1982~1984年研究结果,广东水稻瘤矮病毒田间的自然越冬寄主植物主要是再生稻、自生稻,带毒率分别为63.95~100%和28.57~41.20%;还新发现看麦娘(Alopecurus aequulis)是越冬寄主植物,但只个别株发病,故不重要。人工接种成功的寄主植物还有小麦(Triticum aestivum)、燕麦(Arena sativa)、野生稻(Oryza rufipogon)和玉米(Zea mays)。玉米是本研究接种成功的新寄主。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s)和李氏禾(Leersia hexandra)不受侵染。在自然情况下,迄未发现越冬的小麦和野生稻有感染此病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