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麦这类自交传粉作物育种中的一个主要问题是从能最终产生高产纯系的分离群体中鉴定出优良的基因型。在这方面,人们一直认为在早期分离世代直观选择和根据单株产量选择是没有效的,不能作为培育高产纯系的方法使用;这是因为直观选择的目标不明确,  相似文献   

2.
芝麻几个器官和花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心田  远彤  张根森 《作物学报》1997,23(3):307-310
对芝麻(Sesamum indicum L.)的几个器官和花序进行了观察和研究。芝麻叶腋内2个刺状物为苞叶。花冠筒内丝状物为退化雄蕊的短花丝。子房基部周围环状物为花内蜜腺。单蒴型芝麻果柄两侧圆形物为退化花的遗留物。芝麻花序定名为二歧聚伞花序。花序上的花可分为三级。单花型仅一级花开花,二级花退化,三级花未分化。三花型的一级花和二级花开花,三级花中止发育。多花型的一级花、二级花和有些三级花均可开花。这些观察结果对于芝麻栽培和育种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马铃薯实生苗培育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铃薯育种是基于一定变异群体进行多年的鉴定选择而获得万中选一的优良品种,在常规育种程序中,变异出现在杂交一代,也就是杂种实生苗,在杂种实生苗群体内,变异性状通过块茎无性繁殖固定下来代代相传.实生苗是马铃薯育种的必经之路,是有性繁殖阶段,过去杂种实生苗的培育以阳畦育苗为主,随着现代设施农业的广泛应用,杂种实生苗培育技术得到很大改进,解决了已往杂种实生苗群体有限、致使育种成效降低的困难,为马铃薯杂种后代无性繁殖选种提供了丰富的实生薯群体,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育种成效.  相似文献   

4.
杜心田 《作物杂志》2002,18(6):10-11
植物的个体是单个植物体,个体集合为群体,群体集合为群落,这是植物的三个基本集合层次。从而,由此派生出个体栽培、群体栽培和群落栽培。当今的植物栽培基本上都是群体栽培,如单作和纯林。1999年,在立体种植的基础上,我们提出“植物群落栽培”[1]。和以往植物栽培一样,植物育种亦应属于群体育种,就连从单株培育的品种也都是以群体的形态应用于群体栽培。从群体栽培发展到群落栽培,对于植物育种提出了新的要求。群落栽培迫切需要具有与之相适应的特定性状的新类型和新品种。新的要求带动了群体育种向群落育种的发展。群落育种是利用自然和人为的遗传和变异,为植物群落栽培培育优良品种。它的育种目……  相似文献   

5.
最近,美国科学家通过将本国玉米主产区的传统型近交系玉米品种与2 0世纪70年代培育出的杂交玉米品种进行杂交,成功培育出14种含有“Tripsacum dactyloides”基因的有利于人体心脏健康的新型玉米品种。由于是通过传统型育种方法培育出来的,这些新型玉米品种可以在抵制生物技术的  相似文献   

6.
以地理远源大豆杂交组合沈农6号×OhioFG1衍生的重组自交系为材料,以该群体所构建的分子遗传图谱为基础,利用QTL Cartographer V2.5和QTL Mapper 2.0软件对顶端花序粒重、短果枝数、短果枝粒重和短果枝茎重4个大豆顶端花序、短果枝相关性状的2年试验结果进行了QTL定位分析.结果表明,利用QTL CartographerV2.5的复合区间作图法,2年稳定检测到的顶端花序、短果枝相关性状的主效QTL均位于L连锁群的Sat 099-Satt373区间,这些主效QTL的加性效应均来自亲本沈农6号,且均解释大于15%的遗传变异;利用QTL Mapper2.0联合分析的结果也表明控制顶端花序、短果枝相关性状的主效QTL位于L连锁群的Sat 099-Satt373区间.本研究的结果为大豆顶端花序和短果枝的精细定位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烟草花序建成及其与叶型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普通烟草的两个品种(云烟85和K326)为材料,通过镜检观察了烟草花原基分化过程及花序分枝的形成过程,发现花序的分枝上花原基和分枝原基是由同一腋芽原基纵裂为二而来的。由于每一个腋芽原基只能分裂出一个分枝原基,所以花序分枝只能是单歧的,而不可能是双歧或三歧的。花序的建成和叶型变化有明显的关系,从花序出现的节位起,叶片迅速变小,长宽比陡增,叶片变成狭披针形,最终成为很小的线状叶。  相似文献   

8.
付余  梁晨 《种子世界》2000,(2):43-43
植物遗传转化的方法,一般是利用复合基因的育种标记保证相对抗菌素显性稳定。这样不但可以对作物个别细胞或组织进行有效的育种选择,而且对已成熟的种子和在此基础上已长出来的幼胚愈伤组织进行育种选择。这种方法是非常有效的,但由于出现将异种基因转移到生长细胞中不能经常得到有价值的种子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试验通过番茄未成熟的幼胚进行转化基因组织培养育种选择。  相似文献   

9.
轮回选择在烤烟品种改良中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在国外学者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归纳了轮回选择在烤烟品种改良中的应用价值,并结合烤烟作物自身特点,分析了烤烟育种应用轮回选择的优势,最后结合育种实践经验,指出创建烤烟轮回选择基础群体应注意亲本的选配、亲本的数目及基础群体的合成方式,提出多目标烤烟育种采用改良混合选择法结合S1选择法的轮回选择程序,同时建议采用开放式的轮回选择方案、适时引入适当遗传比率的优异种质或基因,根据基础群体所包含的种质状况、选择性状的遗传模型及遗传复杂性确定轮回选择后代种植群体规模,依据轮回选择群体的规模、轮回选择实际进程和目标性状遗传方式确定对后代的选择强度,采用约束指数对多个目标性状同时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0.
四川省中籼迟熟杂交水稻10年区试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分析1991-2000年四川省中籼迟熟杂交水稻区试资料,表明四川杂交水稻产量育种在“九五”期间已走出徘徊,并以0.487%的年增长率稳步上升。通过育种使株穗性状和群体性状得到进一步优化,并使一些有关 性状也得到了改良。建议四川杂交水稻产量育种应当稳定或适当略降群体,控制生育期(与汕优63相当),保持一定的株高和较高的结实性,以增粒为核心和突破口,进行超高产育种探索。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用微卫星或SSR标记来评价了印度和国际小麦和玉米改良中心优质蛋白玉米(QPM)育种方案育成的被选近交系中的遗传多态性;同时以SSR数据为基础分析了QPM近交系间的遗传关系。本研究使用了23个近交玉米品系;其中13个品系来自印度(称为DMRQPM品系),10个品系来自墨西哥国际玉米和小麦改良中心(CIMMIYT,称为CML品系)。  相似文献   

12.
南亚的小麦育种工作者试图培育抗长蠕叶斑病的小麦新品种。有关南亚小麦品种长蠕叶斑病抗性的配合力研究较少。本研究测定了9个小麦亲本的长蠕叶斑病抗性,评价了其特殊配合力和一般配合力。用9个亲本杂交得到了36个群体。在尼泊尔的Rampur田间评价了F1、F2代及其亲本。  相似文献   

13.
玉米花序的正常发育是玉米产量的根本保证。鉴定和挖掘调控花序模式建成的基因和代谢通路将有助于揭示花序发育的分子机制,为提高玉米产量提供理论指导。本研究从Mo17背景的EMS突变体库中筛选到一个玉米花序发育模式改变的材料,命名为altered flower pattern 1 (afp1)。表型鉴定结果发现, afp1雌穗产生一系列侧生分枝、且无花丝形成;雄穗上侧生小穗数量显著增多。遗传学分析表明, afp1性状受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利用afp1与B73构建的F2分离群体进行连锁分析,该基因被定位在第7号染色体分子标记M150~M176之间。利用该区间内新开发的14对多态性标记进行精细定位,afp1被限定在分子标记M1722和M1725间约300kb的范围内,其间包含一个已知调控玉米花序发育基因BD1(Branchedsilkless1)。通过测序发现,afp1的BD1发生一处C-T的变异,引起BD1蛋白的第67位精氨酸(R)变为色氨酸(W),该突变位于保守的功能域ERF/AP2上。对发育早期的野生型与afp1雌穗进行RNA-seq分析后发现, afp1相比野生型存在274个差异表达基因(...  相似文献   

14.
红掌的花序培养及快速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红掌的幼嫩肉状花序为外植体,筛选各个培养阶段的培养基配方,研究红掌的快速繁殖技术。结果表明:MS+BA1+2,4-D0.2对诱导愈伤组织效果最好,MS+BA1+KT1+NAA0.1是继代增殖适宜的培养基,1/2MS+NAA0.5则促进根的分化和生长。  相似文献   

15.
轮回选择在群体改良中的应用及入选材料的处理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轮回选择是作物群体改良的一种有效手段。本文通过对轮回选择在群体改良中应用效果的论述,提出了群体改良时后代材料的处理以表型混合选择为主,系谱法为辅的育种思路。  相似文献   

16.
张敏 《中国种业》2017,(4):46-49
以14个四川盆地宜栽甘蓝型杂交油菜为材料,进行了不同来源的花序生产力大小及其对单株产量贡献研究。结果表明,一次分枝花序对单株产量贡献最大,关系最为密切且在品种间变异不大。主花序生产力和一次分枝花序生产力相互促进,二者均对二次分枝花序生产力有一定抑制作用,通径分析表明直接作用一次分枝花序最大,二次分枝花序大于主花序。杂种优势育种时,一次分枝花序生产力作首要考虑的同时,还应重点考虑一次分枝花序在单株产量中贡献程度限度和二次分枝花序的生产力。  相似文献   

17.
抽穗期决定水稻品种适宜的种植地区和种植季节,影响水稻的稳产和高产,是重要的水稻育种目标之一。对来自43个作图群体共计207个水稻抽穗期QTL信息进行了收集和整理。通过Bio Mercator 2.1软件的映射功能,将已发表的作图群体上与抽穗期相关QTL的共有标记整合到参考图谱Cornell 2001上,利用基于元分析的计算方法获得与水稻抽穗期相关的"真实"QTL,并且建立了一致性图谱,共获得14个与水稻抽穗期相关的"真实"QTL,分布在水稻第1、2、4、5、6、7、8和10染色体上。为水稻抽穗期的主效QTL精细定位、相关基因的图位克隆及其分子辅助育种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大豆杂种后代主要农艺性状遗传力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丰锁 《作物学报》1981,7(2):141-144
<正> 广泛应用数量遗传学方法对作物农艺性状的遗传力进行估算,以确定选择的直接指标;估算杂种后代的遗传进度以决定育种的规模,可提高育种效果。国内外育种工作者在大豆方面也进行了研究,为新品种选育提供了依据。在本文内,拟就通过大豆杂交后代群体主要农艺性状遗传力和遗传进度的估测,确定我们育种的直接选择指标及  相似文献   

19.
旱地棉花育种产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讨了旱地棉花产量与其构成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及各产量因素对皮棉产量的贡献和决定作用。通径分析表明,在干旱条件下,单位面积铃数与皮棉产量关系密切,对皮棉产量的贡献最大,决定程度(r2=0.6323)最高;在多雨条件下,衣分与皮棉产量关系密切,对皮棉产量的贡献最大,决定程度(r2=0.4462)最高。由此认为,水地棉花的主要育种目标应该是抗病、早熟和高衣分;耐旱棉花育种的主要目标应该是结铃性、铃重和保全苗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组织培养技术的一种实际应用就是培育优良的植物品种。选择组织培养中的变异可以提供重要的育种潜力,所提供的再生能力可以得到保持,并且其所希望的性状在再生植株中可以遗传。把照射和离体培养技术相结合可以通过选择和繁殖新的基因型来加速育种进程。这种方法可以把更多的突变基因用于作物改良,其基因的累加效应可以引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