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灾后重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间关系的论述,阐明了当前应该如何利用灾后重建的有利时机,以永久性农房重建为契机,与小城镇建设、产业规划、旅游经济相结合,切实加快基础设施、产业的恢复和发展,从而充分利用好灾后重建的丰富资金和政策机遇,加快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2.
何微微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9):10324-10326
在介绍研究区域概况的基础上,利用SWOT分析法探讨了三峡库区产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以及所面临的外部机遇和威胁。其中,从农副产品资源丰富、旅游资源丰富、矿产资源丰富、水能资源丰富4个方面介绍了三峡库区的产业发展优势;从基础设施落后、产业"空心化"矛盾突出、优势资源开发较差3个方面分析了三峡库区的产业发展劣势;从国家大政方针的引导及政策倾斜带来机遇、库区交通条件的改善产生机遇、三峡工程建设及运营形成机遇3个方面分析了三峡库区的产业发展机遇;从招商引资环境不佳、产业结构不合理、建设资金严重不足3个方面分析了三峡库区的产业发展的威胁。为了进一步促进三峡库区产业的发展,提出了以下对策:一是优化产业结构,培育主导产业;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库区投资环境;三是优化人力资源,为库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3.
许虹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9):18055-18056,18059
介绍了羌族文化在汶川大地震后的受灾情况,强调羌族文化的载体损失惨重、羌族文化的传承受到影响、羌族文化环境难以恢复,强调羌族文化的立体重建应突出中心任务,着重于从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环境氛围2个角度及时有效地抢救濒临危险的羌族文化遗产,详细解析了立体范式构筑的重点,在空间性重建方面,应在物质文化建设的同时重建本土文化与历史,在依靠原住民的基础上重建羌族文化高地;在集群性重建方面,应重点扶持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完善旅游产业链;在生态性重建方面,应加强"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建设与示范;在发展性重建方面,则应按照分类保护、特色保护、重点保护的工作思路,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协调统一,形成灾后恢复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4.
"5·12"汶川大地震造成都江堰市损失严重,灾后重建成为重任,以产业恢复重建作为突破口,带动农村恢复重建,探讨了产业恢复重建的难点和障碍,产业恢复重建原则、产业的选择、产业恢复重建的目标,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灾后重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间关系的论述,阐明了当前应该如何利用灾后重建的有利时机。以永久性农房重建为契机,与小城镇建设、产业规划、旅游经济相结合,切实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的恢复和发展,加快全市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灾后重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间关系的论述,阐明了当前应该如何利用灾后重建的有利时机.以永久性农房重建为契机,与小城镇建设、产业规划、旅游经济相结合,切实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的恢复和发展,加快全市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7.
在鲁甸"8.03"地震中,重灾区的巧家县包谷垴乡,恢复重建点多面广、难度极大。恢复重建中,考虑将安居与产业发展设施并重,避免农户翻去复来的建设麻烦,根据农户投入情况,采取将畜牧产业的基础设施合理规划后,采用不同方式建设的形式,并提出今后畜牧产业发展思路和设想,供恢复重建参考。  相似文献   

8.
文章分析了四川当前粮食安全面临的形势和挑战,详细介绍了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支撑四川粮食安全取得的成效,系统分析了四川粮食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新形势下加快推动四川粮食生产高质量发展,从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设成渝现代种业产业创新中心、实施粮食科技高效转化工程和完善粮食扶持政策等方面提出了科技支撑四川粮食安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乡村生态旅游业在四川蓬勃发展,已经成为四川旅游支柱产业。但是,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却对四川乡村的自然环境、生态旅游资源、旅游服务设施和居民社区造成巨大破坏,严重制约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因此,四川乡村生态旅游灾后重建规划是"生活恢复、生产发展、生态修复"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阐述了灾后四川乡村生态旅游面临的新问题及灾后重建给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带来的新契机,并以绵竹市遵道镇棚花村生态旅游规划为例,探讨了在灾后重建背景下的四川乡村生态旅游规划。  相似文献   

10.
都江堰猕猴桃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阳明  聂静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2):12204-12207
猕猴桃产业是都江堰市农业的主导产业,在深入调查都江堰猕猴桃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其优势和存在的不足,抓住地震后大规模重建的契机,找到有效的切入点,提出加强信息网络建设、走"公司+基地+农户+科技+加工"相结合的产业化发展道路、树立都江堰猕猴桃国际品牌等措施,强力推进都江堰猕猴桃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当前,西北高海拔山区由于受常年干旱、交通不便、基础薄弱等诸多不利因素制约,农业发展滞后,既为社会安定团结留下了隐患,也制约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本文以临洮县X镇Y村为例,分析西北高海拔山区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当地实际,从发展百合产业、养殖肉羊等四个方面展开策略分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提供理论依据,为西部大开发战略和"联村联户,为民富民"政策的顺利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我国柑橘产业经济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为进一步推动新发展阶段我国柑橘产业经济的深入研究,本文将我国柑橘产业经济研究划分为起步发展(1999年之前)、稳步发展(1999-2007年)和快速发展(2007年至今)3个阶段,回顾了各阶段我国柑橘产业经济研究的发展历程。从生产与产业技术经济、消费流通与市场、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和产业宏观发展与政策4个方面,全面梳理了国内主要研究成果。研究发现:我国柑橘产业经济研究集中在技术经济分析、市场价格分析、国际贸易竞争力分析和产业宏观发展等多个方面,理论联系实际,研究不断深入,队伍不断壮大,成果更加丰富。未来有待深入研究的方向包括:柑橘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路径、供需适配性、国际贸易环境与政策、柑橘产业经济数据库建设和产销预警预测研究等。  相似文献   

13.
成都乃至整个四川在明末清初的自然灾害和战乱的双重打击下,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平定三藩后,清朝统治者在四川施行休养生息政策以及恢复经济发展的各项措施,促进了成都农业生产的恢复。稳定的社会环境、大量的外来移民以及随着新引进的农作物的普及使成都农业在鸦片战争前获得迅速发展,为清中前期成都城市的重建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4.
简述四川“5.12”地震给当地植被和生态造成的严重危害,指出了地震后植被恢复和生态重建要遵循植被的生态完整性、植被的异质性、物种间的生态交互性和生态系统的排外性的原则,同时,提出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对灾区开展生态评估、注重自然恢复与生态恢复相结合、采用飞播建设模式、提高科技含量与实行扶持政策等对策。  相似文献   

15.
简述四川“5.12”地震给当地植被和生态造成的严重危害,指出了地震后植被恢复和生态重建要遵循植被的生态完整性、植被的异质性、物种间的生态交互性和生态系统的排外性的原则,同时,提出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对灾区开展生态评估、注重自然恢复与生态恢复相结合、采用飞播建设模式、提高科技含量与实行扶持政策等对策。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四川茶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问题,提出了在品牌建设、基地建设、科技创新、市场拓展几个方面推进产业发展的各项重点工作.  相似文献   

17.
2011年四川蚕桑业发展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四川蚕桑产业将紧紧围绕全省农业发展的中心工作,围绕蚕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围绕农民增收,在推进现代蚕业发展,实现现代蚕桑基地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上有新突破。一、发展思路以建设现代蚕桑产业基地为中心任务,紧紧围绕"千亿增收工程",  相似文献   

18.
养羊业是安塞的一项传统产业,也是广大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1999年国家实施退耕还林的政策之后,放牧养羊与禁牧封育政策出现了矛盾,养羊业发展一度举步维艰。为了有效解决林牧矛盾,探索陕北地区生态恢复后,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新途径,安塞县在深入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适时提出了"种草先行、舍饲养羊"的思路,继续将养羊业作为全县重点发展的畜牧产业,制定扶持激励政策,按照“小区示范、大户带动、小户覆盖”的思路,引导农民群众大力发展舍饲养羊。  相似文献   

19.
充分利用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园艺产业,是加快建设物联网农业,推进传统园艺产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本文以甘肃园艺产业进行案例分析,从园艺产业与物联网的融合趋势、发展环境两个方面进行基础分析,概括了甘肃省级农业物联网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园艺产业与物流网融合的应用成效等发展现状,并从技术层面、市场化层面、管理层面3个方面归纳甘肃园艺产业与物联网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联系甘肃省发展实际,构建了园艺产业与物联网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框架,最后提出了完善甘肃园艺产业物联网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2008年11月,科技部启动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科技特派团对口帮扶工作,二十个省、市科技厅(委、局)和十一所高校、科研院所与四川、陕西、甘肃三省二十二个重灾县签订了对口帮扶协议,开展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科技特派团对口帮扶工作,把资金、技术、信息、管理等新的生产要素有效地配置到灾区农业生产体系中,尽最大努力帮助灾区群众重建美好家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