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农民集中居住政策是基于我国现阶段农村发展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提出来的。该政策的实施既能促进城镇化进程,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又能节约土地,合理配置资源。然而在政策实施的过程中,部分农民不太愿意集中居住。该研究选取了长沙县金井镇76户农户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分析了影响农民集中居住意愿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农民的年龄、文化程度、从事的职业等个体特征,家庭结构、收入状况等家庭特征,对新环境的期望值以及政府政策支持力度等。为合理引导农民集中居住,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尊重农民意愿、科学规划集居区、提高农民收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宣传力度等对策。  相似文献   

2.
在对重庆市长寿区农村居民点现状特点进行分析基础上,从农村居民点体系结构、用地结构和产业结构3个方面的重组入手,探讨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路径,并识别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长寿区农民居民点按照村镇数量等级规模,可形成完整的"中心镇—一般镇—中心村—基层村"居民点体系;2遵循农村居民点迁移规律和用地发展需求,需规划建设集中居住区,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度;3产业结构重组对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具有重要影响,引导产业合理布局,形成综合型、工贸型、农贸型和旅游型4种产业类型;4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模式可分为以城镇化、工业化等外部关联为动力源的"城镇化引领型"、以产业发展为内生动力源的"内部改造型"和"中心村整合型",以及以政府政策引导为动力源的"生态移民型"模式.  相似文献   

3.
为破解因农户分化引发的农村居民集中居住意愿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部分省份农村地区的222份实地调查样本为例,采用社会分化理论、行为决策理论以及认知行为理论构建了农户分化对农村居民集中居住影响的研究框架,并开展了相关的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农村居民具有一定的集中居住意愿基础,且集中居住意愿与其分化程度存在明显的相关性。(2)农户的收入结构分化对其集中居住意愿具有显著影响,收入水平分化对其影响不显著。(3)农户认知变量在农户分化对农村居民集中居住意愿的影响中发挥着中介作用。基于此结论,提出应从尊重农民权益、提升政策合理性与透明性、促进农民增收以及增加农民非农收入等角度制定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朱芸  金镝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4):15104-15107
选取重庆市2000-2009年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的有关数据指标,采用实证分析法与比较分析法,从总体水平、消费结构、地域差异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收入水平是影响城乡居民消费需求最直接、最根本的因素,并最终决定着城乡居民的消费层次和消费结构;重庆市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呈现出明显的二元状态,城乡差距明显;重庆市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农村居民;重庆市"一圈两翼"之间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和人均消费差距都很明显。提出了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快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贵州农村地区宅基地退出模式及案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实地调查法、对比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研究了贵州农村地区宅基地退出实践中形成的5种典型模式,分别为:农户异地建新后自发退出并复垦老宅基地模式、农户自愿退出废弃或闲置宅基地政府无偿实施复垦模式、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中引导农户集中居住腾退老宅基地模式、农村危旧房改造限额用地腾退多余宅基地模式、生态移民搬迁腾退老宅基地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中引导农户集中居住腾退老宅基地模式和生态移民搬迁腾退老宅基地模式是农村地区宅基地退出效益较好的2个模式,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6.
居住城市化是实现农民城市化的第一步,当前农村集中居住政策是推动农民居住现代化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已有研究进行梳理发现,在集中居住的推动因素、可行性和必要性方面学界已达成基本共识;在农民意愿方面集中居住收益是其主要考虑因素;在对农民的福利影响方面,由于选取案例和研究侧重点不同,不同学者对于影响的最终结果存在差异;在农民融入城市方面需要政府和农民自身的双重努力;在集中居住模式划分方面不同学者存在分歧;同时,有学者对集中居住实施过程存在担忧。  相似文献   

7.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3):145-148
基于对四川省崇州市灾后重建农村居民的调查和访谈,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农村居民个体特征、家庭特征、政府工作、集中居住区基本条件、集中居住后生产生活方式改变以及集中居住时间等因素对农村居民灾后重建集中居住满意度的影响。提出了加强集中居住区物质建设投入;完善政府工作,维护群众利益;提供增收途径,完善社会保障;注重对农村居民精神生活引导;提高农村居民受教育水平等和灾后重建农村居民集中居住满意度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变化特点和组成结构入手,分析了宁夏近10年来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变化趋势,提出引导农民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加强培训考核、政策支持和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方式提高小农户生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  相似文献   

9.
农民集中居住是加快新农村建设、推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工程,是农村实现新型城镇化、大都市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必经之路。通过分析上海村庄进行集中居住的必要性、可行性,对上海市农民集中居住案例进行梳理,提炼出"向城镇集中"和"向中心村集中"两种典型居住模式,并比较了两种模式的内涵、投资方式、财产权益、推进方式的差异及风貌保护和"造血"的特色,认为资金平衡方式对农民集中居住的模式有重大影响,而集中居住模式的差异又将带来农民权益方面的差异。最后针对农民集中居住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建设标准欠缺考虑乡村风貌、老龄化程度高、补偿方式单一等问题,从鼓励向城镇集中、给予多种补偿方式、聚合多部门资金、保护保留乡村风貌等方面提出建议,为农民集中居住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农业结构调整是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大事,必须尊重农民的意愿,尊重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但这种尊重既不是放任自流,更不能搞强迫命令,而是要充分发挥引导带动作用,引导农民自觉调结构。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来引导带动农民调整农业结构。 1.政策引导 2001年初,临湘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做好2001年农村经济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如:压缩常规早稻收购指标;允许土地流转,鼓励向种植大户集中;把以工代赈、扶贫开发、农业综  相似文献   

11.
民国以来的乡村发展理论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大量文献,对乡村发展理论进行梳理,在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乡村发展概念、乡村发展特点、乡村发展的目标和内容进行概括总结。并将乡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城市化、小城镇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等众多发展理论纳入乡村发展的视角进行考察和评论,理清这些理论和乡村发展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田福 《安徽农业科学》2012,(6):3653-3655,3696
基于安徽省1990~2006年间的农村金融数据和农村经济发展数据,对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金融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当前农村金融规模对农村经济发展并没有起到推动作用,但是负面影响也不是太显著;农村金融效率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农村金融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指出应构造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加强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在竞争基础上的合作;继续推动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等在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金融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   

13.
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具有互存互促关系。以海口周边生态文明村建设与乡村旅游互动发展现状及乡村旅游发展条件为依据,探讨该地域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旅游协调发展路径,提出应以生态文明村建设成果为基础,注重乡村旅游的经济发展、文化促进和民生服务等多重功能发挥,通过提高居民主体意识、制定乡村旅游整体规划、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服务和管理质量、保护乡村文化与生态环境以及实施乡村旅游生态补偿、加强乡村旅游产品宣传等,实现乡村旅游与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14.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田园综合体建设规划自2017年在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后,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农业新发展模式,广州地区在发展田园综合体模式的乡村建设上具有明显优势,大力发展田园综合体对于增加乡村经济收入、改善乡村基础设施、治理乡村生态环境、增强乡村服务水平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对广州田园综合体优势、劣势、发展机遇和威胁进行分析,并探究景观层面上田园综合体规划建设的有效发展方向,为广州振兴乡村经济,促进田园综合体建设规划提供思路参考。  相似文献   

15.
解析了城乡体育协同发展的含义,结合第六次场地普查和河北省农村体育发展调查,分析了城乡体育发展取得的成绩,造成城乡体育发展不平衡的差距及其原因,从可统筹发展理论、协同发展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视角剖析了城乡体育协同发展的方向和侧重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理顺城乡体育发展体制,出台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创建智库,编制城乡体育协同发展规划;完善法规保障机制和整合城乡体育资源,构建体育项目体系等促进城乡体育协同发展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人才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综观当前我国农村人才发展现状,依然存在农村主体缺失、人口老龄化、人才队伍层次低等问题。作为新时代乡村精英群体代表的新乡贤,可为农村发展注入强大驱动力。通过梳理广东河源农村人才发展存在的困境,总结河源依托新乡贤促进农村发展取得的实践经验与成效,探讨新时代激励和引导新乡贤推动农村发展的思路。提出应从完善制度体制,壮大新乡贤队伍,健全工作机制等方面出发,大力培育新时代乡贤文化,着力激发新乡贤工作激情,通过创新服务方式,进一步推动新乡贤在乡村振兴和农村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17.
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兴起,我国乡村旅游已成为旅游发展整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在梳理旅游供应链和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动态的基础上,基于供应链视角对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进行了逻辑架构,解析了以乡村旅游资源为核心的乡村旅游基本发展模式、旨在促进乡村居民全面发展的乡村旅游扶贫发展模式、以满足城市居民旅游需求为导向的个性化定制发展模式,从而揭示了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进程与演进态势。  相似文献   

18.
浙江省发展乡村旅游的经验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璜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3023-13025,13079
分析了浙江省乡村旅游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所经历的产业萌芽发展、产业快速扩张和产业质量提升3个发展阶段,突出了浙江省乡村旅游在拉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的经验,主要在于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和风貌建设、推动农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和保障农村民生、促进区域和城乡统筹发展、保护农村自然生态环境、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总结了浙江省乡村旅游发展在领导、制度、产品、标准化和营销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即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旅游的发展、推进制度创新和标准化管理、各级地方政府加大对乡村旅游的支持力度、推动乡村旅游产品转型升级、实施乡村旅游精品化战略、强化旅游产品的营销推广。在此基础上,深化了浙江省乡村旅游发展给其他地区带来的启示,主要在于创新乡村旅游组织领导体制、推动乡村经济社会统筹发展、加大乡村旅游发展扶持力度、实施乡村旅游强力营销工程、引导旅游新产品新业态发展5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徐州市镇域乡村发展类型及其乡村性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徐州市114个乡镇为研究单元,通过产业结构分析,划分了该市的乡村发展类型,构建了乡村性评价指标体系,对徐州市各乡镇的乡村性进行了定量评价。研究表明:徐州市的农业型、工业型和商贸型乡镇所占区域比重分别是15.80%、16.70%、14.00%,而综合型乡镇所占比重达53.50%。农业型地区乡村性较强(RI>0.55)和居中(0.40相似文献   

20.
基于乡村发展的乡村景观多元价值体系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景观多元价值体系是以乡村发展为主体的,以乡村景观作为价值客体的研究体系。它是乡村景观相关研究的基础性工作,是乡村景观评价的标准和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基础。本文以乡村发展作为出发点和目标,从乡村发展的内在和外在需要,基于乡村发展的乡村景观价值、以及乡村景观价值取向的变迁和局限三个大的方面进行研究,最终构建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乡村景观多元价值体系所涵盖的四个价值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