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2003年滇西南暴发的玉米灰斑病现已传遍云南大部分地区,该病对滇西南全部玉米地方品种及云南省已往种植的绝大多数杂交种均能感染并导致严重减产。经多年观查研究,在滇西南至滇中地区,该病主要发生在海拔1 750 m以上的玉米生产区域,海拔越高危害越重。发病严重区域的气象特点是温凉湿润环境,即7~8月月降雨量160~180 mm以上,相对湿度85%以上,平均气温18~20℃,20℃以下较有利于发病。这与中国北方玉米灰斑病发病规律有明显差异。试验还表明,某些相同寄主如M017Ht1、沈137,在中国北方鉴定是高抗玉米灰斑病的,但在滇西南地区则表现感病,这表明中国事实上已存在玉米灰斑病病原的不同生理种群,亟待深入研究。同时,在云南玉米灰斑病严重危害地区,只能推广应用在当地经试验鉴定证明较抗玉米灰斑病的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2.
郑宇鸣  李勃  张锡顺  林郁  刘振环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411-19412,19415
玉米灰斑病是严重威胁玉米生产的叶部病害,属世界性病害。文中详细阐述了玉米灰斑病在国内外及云南省的发生危害情况,总结归纳了玉米灰斑病的最新研究进展,并进一步介绍了玉米灰斑病的综合防治方法及该病害的GPS监测。  相似文献   

3.
《农村实用技术》2012,(11):32-32
玉米灰斑病,又称尾抱叶斑病,是世界性病害。在云南省玉米灰斑病曾严重发生和流行,2007年个旧玉米灰斑病发生面积2.8万亩,造成大部分山区玉米绝收。在云南省的文山州、玉溪地区、保山地区等都有玉米灰斑病的发生和流行。对玉米灰斑病的防治主要采取化学农药防治,而化学防治不仅防治效果差,而且极易造成环境污染。现在提供一种能够控制玉米灰斑病发生和流行的玉米早播方法。  相似文献   

4.
灰斑病是华北和东北地区玉米上一种重要的病害。文章分析了玉米灰斑病的发生规律,并从农业和化学角度对灰斑病的防治进行了综述。文章综合分析并深刻认识玉米灰斑病的发生规律,分析整理防治措施,为促进玉米高产栽培模式的构建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阐述了玉米灰斑病的危害症状、发生规律,分析了恩施州玉米灰斑病的致病因素,提出了具体的综合防治措施,以期为恩施州玉米灰斑病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玉米灰斑病又称尾孢菌叶斑病,近几年已上升为玉米的主要病害,对玉米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要想真正做好玉米灰斑病防治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重视玉米灰斑病防治很重要。本文对玉米灰斑病的发病原因,以及防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对泸西县午街铺镇玉米灰斑病进行调查,针对玉米灰斑病的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提出防治方法,旨在从源头上控制玉米灰斑病的蔓延流行。  相似文献   

8.
正1实验目的玉米灰斑病是一种在玉米种植中危害性极大的病害,在我市发生的主要原因为许多种子经销店销售的玉米品种多、乱、杂,盲目销售和盲目购种的情况十分普遍。加之部分农民对个别品质好而高感大斑病或灰斑病的玉米品种抱着侥幸心理,常有种植,致使玉米种植风险增加。为有效控制玉米灰斑病发生,保证海东市玉米生产安全,于2018年在海东市的一些玉米灰斑病常发、重发区进行了玉米灰斑病农药防治实验。实验目  相似文献   

9.
宁洱县玉米灰斑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艳 《云南农业》2010,(4):45-46
系统地对玉米灰斑病病原学、生物特性、侵染、发生进行了阐述。通过2006~2008年调查监测,得出了宁洱县近年来玉米灰斑病发病规律及特点,提出玉米灰斑病防治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脉冲Logistic模型模拟玉米灰斑病流行过程。[方法]在不同品种玉米上接种玉米灰斑病菌并观察记录发病情况,采用脉冲Logistic模型对该病发展过程进行模拟,并与实际发病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人工接种验证结果表明,脉冲Logistic模型能够反映玉米灰斑病病害时间动态。推导得到,玉米灰斑病指数增长期从玉米出苗开始到每年7月上旬,逻辑斯蒂期从7月上旬到8月下旬,衰退期从9月上旬到玉米生育期结束。[结论]由模型推导的结果符合玉米灰斑病发展的生物学规律。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沪宁杭为例,采用静态动态结合、定性定量结合的方法,对都市现代农业的经济、生态和社会功能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经济功能:自然资源禀赋差异导致农业用地结构相异,并影响农业产业结构;农业产业结构变化率因都市现代农业实施的时间长短呈梯度递减;2010年上海市的畜牧业和渔业、南京市的种植业、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杭州市的林业和牧业分别具有部门优势度,上海市的蔬菜、南京市的粮食和杭州市的水果各有生产优势。(2)生态功能:以农田生态系统固碳释氧为例的农业生态环境服务价值2010年南京市最低;农业空间布局均优化调整,但农药化肥施用过量。(3)社会功能:三市农业旅游均处于由休闲阶段迈向度假阶段的进程中,并选择了不同的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在解决就业和经济效益上各有成效。  相似文献   

12.
以滇东北4种类型筇竹林分的土壤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了各类型筇竹林土壤在0~20、20~40、40~60 cm土层深度中的土壤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阐明不同类型筇竹林土壤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垂直变化规律,探讨筇竹林生态系统中C、N、P元素的循环及反馈机理。结果表明:4种类型筇竹林土壤C含量无显著差异,N、P含量差异性显著;不同类型筇竹林在各土层的土壤C、N、P含量分别在21.8~75.64、1.56~5.90、0.45~1.35 g/kg之间,且土壤C、N、P含量均表现为筇竹–阔叶树混交林˃筇竹纯林。4种不同类型筇竹林的土壤C、N、P化学计量比具有显著差异性,且土壤C/N、C/P、N/P值的变化范围分别为6.22~18.06、19.46~109.26、1.97~6.05,筇竹纯林土壤C/N、C/P、N/P的比值大于其他3种筇竹–阔叶树混交林。4种不同类型筇竹林的土壤C、C/P间及土壤N、P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C与N、N/P间及土壤N、N/P间则是显著正相关,筇竹–阔叶树混交林中土壤C、C/P间、土壤N、N/P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筇竹纯林中,土壤N、C/P间具有显著相关关系。因此,筇竹–阔叶树混交林的土壤C、N、P肥力高于筇竹纯林,表明筇竹–阔叶树混交林可有效改善林地土壤肥力状况,可作为滇东北地区植被恢复的优良营造模式。本研究有利于揭示滇东北筇竹林生态系统的土壤养分状况,对筇竹林的经营管理、养分调控及生产力提高等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以枫杨心材与边材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它们的纤维形态、化学组成和制浆性能的差异.结果表明:枫杨心材与边材的纤维平均长度分别为817、958μm,长宽比分别为40.50、43.87,壁腔比分别为0.40、0.36.心材与边材的综纤维素质量分数分别为83.65%、81.46%,木质素质量分数分别为16.10%、21.36%,...  相似文献   

14.
Scientific evaluation of the nutrition and quali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s essential for improving the nutrition level of agro-products. Because of the complex composition of nutrients in agro-products, the existing analytical methods can only analyze the concentration and function of known nutrients but cannot analyze and identify a large number of unknown functional substances. On the basis of high-throughput chemical analyses, metabolomics can qualitatively and quantitatively analyze endogenous and exogenous metabolites of biological samples. Therefore, metabolomics has outstanding advantages in the analysis of small molecular substances with special nutritional functions in agricultural products; it has advantages like providing new methods for the characterization and differential analysis of nutrient components, traceability and authenticity of identification, variation analysis of functional substances during growth and storage, and the effect mechanisms of functional components. It also provides new strategies for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of dietary requirements. In this paper, the recent advances in metabolomics research, including sample preparation, metabolite analysis, data processing, differential metabolite identification, and metabolic pathway analysis were reviewed. This work summed up the application of metabolomics in the characterization and difference analysis of metabolites, traceability and authenticity identification of origin, metabolite variation in the process of storage, and the evaluation of nutritional function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es and practical references for high-quality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 In the field of sample preparation, the activity of metabolism-related enzymes is first terminated by rapidly changing th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such as adding strong acid (alkali) or freezing in liquid nitrogen. Different extraction solvents are selected based on the polarities of the metabolites to obtain a higher extraction rate. In the field of sample analysis methods, technologies, such as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 and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mass spectrometry, have been widely used. Among them, the combination of chromatography and mass spectrometry has become the most commonly used analytical technique in metabolomics. In the field of data processing and analysis,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and 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 are the most common data analysis techniques. Through enrichment and topological analysis, the metabolic pathway with the highest correlation to differential metabolites can be identified, and the reason of differential metabolites can be explained and analyzed. In the field of evaluation of nutrition and quali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through the comprehensive characterization of primary metabolites and secondary metabolites in agricultural products, unique fingerprint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re established and used for differential analysis, whereas through non-specific target analysis and unsupervised analysis methods, differences between groups and relating metabolites can be identified. Via concentration analysis of key components in the growth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the best harvest periods can be provided. Interaction studies between functional components and metabolism of organisms based on the detection of humoral metabolism and biomarkers can provide valuable information for dietary guidance.  相似文献   

15.
代谢组学在农产品营养品质检测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检测和分析农产品营养品质对提升优质农产品的营养水平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农产品中营养成分组成复杂,已有的分析方法只能针对已知营养素的浓度、功能等进行分析,无法对农产品中存在的大量其他功能性活性物质进行分析鉴定。代谢组学技术通过高通量化学分析技术对生物样品中的小分子代谢产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在具有特殊营养功能的小分子物质分析中具有突出优势。代谢组学技术的引入,为农产品营养成分表征及差异性分析,产地溯源及真伪鉴别,生长储藏过程中营养成分变化规律揭示,营养功能成分作用机制研究等提供了新方法,也为膳食结构的优化调整提供了新策略。本文对代谢组学研究方法的新进展,包括样品制备、代谢物分析鉴定以及数据分析等进行了综述,总结了代谢组学技术在农产品营养成分表征及差异性分析、产地溯源及真伪鉴别、生长储藏过程中营养成分变化规律以及营养功能成分作用机制等方面的应用,旨在为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思路。在样品制备方法方面,首先通过快速改变样品所处的环境条件,如添加强酸、强碱或液氮冷冻等技术终止新陈代谢相关酶的活性。然后针对代谢物的极性,选择不同的提取溶剂,从而获得较高的提取率。在样品分析方法方面,核磁共振、色谱质谱和毛细管电泳质谱等技术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其中,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将色谱的有效分离和质谱的准确定量相结合,已经成为代谢组学中使用最广泛的分析技术。在数据处理及分析方面,无监督分析中的主成分分析和有监督分析中的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是目前应用最多的数据分析方法。通过通路分析软件的富集分析和拓扑分析,可以明确与代谢物差异相关性最高的代谢通路,对差异代谢产物的机制进行分析和解释。在农产品营养成分分析应用方面,通过对农产品中初生代谢产物及次生代谢产物进行全面表征,形成农产品独特的代谢指纹图谱,从而实现营养成分的差异性分析;通过非特定目标物的检测和无监督分析方法,实现不同产地农产品的组间差异鉴别和差异化合物筛选;通过农产品生长过程中关键成分的消长规律及合成机理分析,指导最佳收获期;通过体液代谢谱和生物标志物的检测,系统研究营养功能成分与生物体代谢之间的交互作用,为营养功能成分作用机制研究及膳食指导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6.
石灰与生物炭对矿山废水污染农田土壤的改良效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研究石灰、生物炭单施和配施对酸性矿山废水污染农田土壤理化性质及作物生长的影响,在云南某酸性矿山废水污染农田,开展石灰(0、1 500、4 500 kg·hm-2)、生物炭(0、15 000、45 000 kg·hm-2)单施与配施的大田试验。结果表明:双因素分析表明,石灰和生物炭对土壤pH、速效养分含量、有效态Cd含量、养分含量、产量存在显著的影响,并且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与不添加石灰和生物炭处理相比,石灰单施升高酸性磷酸酶活性,增加细菌和放线菌数量,降低脲酶活性和碱解N含量;生物炭单施增加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减少碱解N含量,降低酸性磷酸酶和脲酶活性;石灰、生物炭配施增加微生物数量和碱解N含量,升高脲酶活性,降低酸性磷酸酶活性;石灰、生物炭单施和配施均显著提高土壤pH和速效K含量,增加CEC,显著降低土壤速效P、有效态Cd和玉米植株Cd含量,同时增加玉米生物量、养分含量和产量。相关分析表明,土壤pH值与有效态Cd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玉米产量与土壤有效态Cd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研究表明,石灰、生物炭单施和配施均能改善酸性矿山废水污染农田土壤理化性质,降低土壤Cd有效性和玉米Cd含量,提高玉米产量,具有明显的土壤改良效应。石灰与生物炭配合施用更佳,其中4 500 kg·hm-2石灰+45 000 kg·hm-2生物炭处理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7.
兰花是世界上重要的观赏花卉,中国十大名花之一,因其独特的花型、丰富的花色而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是国内外花卉研究和市场的热点,其中兰属、蝴蝶兰属、石斛兰属、兜兰属、卡特兰属、文心兰属和万代兰属中的许多品种已发展成为世界知名的 7 大类商品化兰花。介绍了兰花资源收集、保存与鉴评现状;总结了兰花基因组学、功能基因挖掘重要性状分子调控机理以及品种选育的现代育种新技术研究成果;梳理了种苗繁育、设施栽培与开花调控以及病虫害防治等产业化技术的研究进展。同时结合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环境园艺研究所 35 年来对兰花研究取得的成果,提出观赏点更加多元化、育种目标更加多样化将是今后兰花育种及产业化研究的发展方向。在分子标记辅助、转基因、基因编辑和分子设计育种技术取得突破的条件下,将更加追求幽香、叶花双艺或多艺的育种目标。此外,依托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农业的发展,将促进兰花产业提质增效和产业化规模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18.
农药是环境中重要的有机污染物之一,吸附作用是农药在土壤/沉积物环境中的重要迁移转化行为之一。从农药的性质结构、土壤/沉积物的组成、温度、pH值和共存有机化合物等几方面,阐述了上述因素对农药在土壤/沉积物上吸附作用及其机理的影响,并提出了该领域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以荠菜和地肤子为供试植物,通过水培实验,研究荠菜和地肤子在Zn、Cd单一胁迫下的生长特征、生化指标以及对锌镉吸收积累的规律。结果表明:Zn、Cd对荠菜和地肤子种子萌发、芽和根的伸长均产生抑制作用;在Zn、Cd单一胁迫下,随着处理浓度的升高,荠菜和地肤子体内游离脯氨酸含量均呈现先升后降趋势,地肤子体内过氧化物酶活性呈现一定的上升态势;从总量上来看,随着Zn、Cd单一处理浓度的增加,荠菜和地肤子体内各部分的累积量也相应增加。Zn胁迫下,荠菜的Zn积累量呈现为地上部分>根系。在Cd胁迫下,低浓度Cd2+小于5 mg/L时,荠菜和地肤子均表现为根系>地上部分;高浓度Cd2+大于15 mg/L时,则表现为地上部分>根系。综合实验结果,可初步判断荠菜和地肤子能积累和忍受一定量的Zn、Cd,荠菜和地肤子根茎发达,生长过程中通过根系带走部分重金属Zn、Cd,因此荠菜和地肤子具有修复重金属Zn和Cd污染土壤的潜能。  相似文献   

20.
梁烨  李贺  马跃  曹飞  豆玉娟  张志宏 《中国农业科学》2012,45(15):3115-3123
【目的】比较‘幸香’草莓白肉突变体与野生型在生物学特性及果实品质上的差别,为探讨草莓白肉果实形成原因,以及进一步揭示草莓果实品质形成机理奠定基础。【方法】以‘幸香’草莓白肉突变体及野生型植株为试材,记录物候期,调查植株形态指标,测定光合特性,统计产量,测定糖含量、花色素苷含量、香气等果实品质相关指标,分析白肉突变体与野生型在各项指标上的差异。【结果】白肉突变体与野生型在物候期上相近;白肉突变体的叶片数显著低于野生型,而中间小叶的叶面积大于野生型,二者的单株总叶面积和光合特性相关指标差异不显著;在红熟期,白肉突变体果肉中花色素苷含量仅是野生型中的13.7%,而白肉突变体可溶性总糖含量显著高于野生型;白肉突变体果实中酯类物质含量高于野生型,在粉熟期,突变体果实中橙花叔醇和沉香醇的含量分别是野生型的40.8倍和3.1倍。【结论】‘幸香’草莓白肉突变体果实中花色素苷含量比野生型大幅度减少,同时糖含量和香气物质含量增加,但是,突变体与野生型的单株总叶面积和光合特性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