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4 毫秒
1.
根据乌鲁木齐河流域7个气象站1961—2009年逐月降水量资料,使用线性回归、气候倾向率、Mann-Kendall突变检测、Morlet小波等方法,分析了流域内年降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乌鲁木齐河流域降水量的垂直分异十分明显,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的河流末端到天山一号冰川的河源地带,年降水量的多年平均值随海拔高度总体呈抛物线型,年最大降水量出现在海拔1 900~2 600 m的中山带,对应的最大降水量约为520~550 mm;流域内各地降水量的年内分布均为单峰型,冬半年(10月至翌年3月)各月降水较少且各站点的降水量差异很小,夏半年(4月至9月)各月降水较多并且上游区域降水量远多于中下游区域;49 a来,流域各站的年降水量均为增多趋势,降水增多倾向率随海拔高度呈线性递增趋势,全流域平均年降水量递增倾向率为14.417 mm/(10a);突变检测表明,乌鲁木齐河流域年降水量于1992年发生了显著的突变性增多,突变后降水量较突变前平均增多了45 mm,增多14.5%;乌鲁木齐河流域年降水量的不稳定性(变异系数)随海拔高度呈显著的幂函数型递减趋势,海拔越高的区域降水的年际间稳定性越好,反之亦然;乌鲁木齐河流域年降水量具有准3 a、准6 a和准8 a的周期变化。  相似文献   

2.
利用喀什河流域1965—2018年逐日降水量实测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趋势检验、突变检验、Morlet小波分析方法对近54年新疆喀什河流域气候变化背景下的降水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近54年喀什河流域年降水量总体呈24.14 mm/10 a的增加趋势,降水量在20世纪90年代增加最显著;喀什河流域降水量在冬季上升显著,夏季和秋季增加趋势较缓慢;喀什河流域降水量在冬季1月和2月增加明显。喀什河流域年降水量突变时间为1986、1988、1990年,春季降水量突变年份为1993、1994、1995、1997年,冬季降水量突变年份为1993年。喀什河流域年降水量主要存在15、6年2种周期性变化,其中15年为第一主周期,6年为第二主周期。由此可见,喀什河流域降水量呈显著增加趋势,冬季降水量对年际降水量增加贡献最大,1、2月份降水量对冬季降水量增加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3.
利用洮河流域7个气象站1971—2010年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根据Holdridge生命地带模型对洮河流域近40 a的干燥度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40 a洮河流域内可能蒸散率(PER)以0.02·10a-1~0.07·10a-1的趋势上升,20世纪90年代后PER的平均值比20世纪90年代前上升了0.12,洮河流域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了明显的变干的趋势;近40 a洮河流域温度呈明显上升趋势,上升趋势为0.32~0.54℃·10a-1,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洮河流域气温出现了暖突变;降水量呈减少的趋势,其中以中、下 游减少最明显,减少趋势为13.3~21.8 mm·10a-1;洮河流域出现了明显的暖干化趋势。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西拉木伦河流域1995—2012年气候资料,该流域内年平均气温、蒸发量、降水量均呈波动下降趋势,西拉木伦河流域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该流域4月、6月、7月、8月径流总量均在65.5×10~6 m~3以上,分别占全年径流量的15.3%,12.4%,25.5%,16.4%,从9月份开始径流量随降水量的减少而骤减,西拉木伦河流域径流量年际变化较为强烈,极值比悬殊。西拉木伦河流域年径流量呈波动减少趋势,年平均径流量变化倾向率为每10年-3.4×10~8 m~3。西拉木伦河流域年径流量变化与气候条件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性,即西拉木伦河流域年径流量随着年际气温、蒸发量、降雨量的增高(或降低)而增加(或降低)。  相似文献   

5.
驻马店近50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俊波  尚可政  王式功  周海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0):17104-17107
利用线性趋势函数及Mann-Kendall突变检测分析法,分析了驻马店气象站气温及降水近50年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年平均气温与极端气温均呈上升趋势,最低气温的上升趋势尤为明显,年降水量以波动变化为主,略有增加。春季增温趋势较秋、冬季更为明显,夏季呈现出降温趋势;春、秋季降水呈减少趋势,秋季降水减少较春季更为明显;夏季降水增加最为显著。Mann-Kendall突变检测表明,近50年驻马店气温有明显的增暖趋势,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的增温是一突变现象;年降水量以波动变化为主。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马莲河流域干燥度变化特征。[方法]利用马莲河流域7个气象站1961—2015年地面观测资料,根据Holdridge生命地带模型对近55年来马莲河流域的干燥度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近55年来马莲河流域内可能蒸散率(PER)以0.01~0.07/10 a的趋势上升,地区差异明显。马莲河流域PER 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最大值,比20世纪60年代平均增大了0.36,为干旱最频繁发生时段。马莲河流域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减幅为1.3~13.9 mm/10 a,其中上中游降水量减少最为明显;年生物温度升高,增加趋势为0.13~0.29℃/10 a,下游地区年生物温度升高最为明显。[结论]马莲河流域出现了明显的暖干化趋势,对农业生产、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将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7.
应用1959~2009年土默川地区气温和降水量观测资料,对该地区的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区域内各站降水量年变化趋势不明显,但20世纪60~80年代呈下降趋势,80~90年代呈上升趋势,最近10年又处于下降趋势。该地区年平均气温一直呈明显的上升趋势,特别是近20年处于气温变暖的快速增长期,呼和浩特市区气温的升高幅度大于该地区内其他测站,上升幅度最大的是90年代,比80年代升高0.83℃;春、夏、秋季气温上升幅度相对小,而冬季气温上升幅度最大,90年代冬季变暖最为明显,比80年代升高1.35℃。呼和浩特市区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表明了城市化进程对局地气温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赤峰市松山区近51年降水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赤峰国家基本气象站1960-2011年逐月降水资料,应用趋势拟合、小波分析和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分析松山区降水量变化趋势。结果显示:松山区年降水量在20世纪90年代最多,其次是60年代,最近10年最少,年降水量与夏季降水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起伏较明显;近51年松山区降水量经历了约两个周期,4个干、湿阶段;年降水量60年代后期呈下降趋势,下降突变点为1966年;80年代以后降水呈增加趋势,上升突变点为1984年,90年代中后期上升趋势更加明显,但未超过1.96临界线,即未通过α=0.05显著性检验。  相似文献   

9.
瓦房店地区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艳 《山西农业科学》2012,40(6):664-668
应用气候倾向率、有序聚类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瓦房店地区1961—2010年气温、降水、日照等资料。结果表明,瓦房店地区年平均气温有明显升高趋势,平均每10 a升高0.201℃,其中,冬季增温最为显著,平均每10 a升高0.443℃;稳定通过0,10℃的活动积温呈明显上升趋势,平均每10 a分别增加32.2,26.9℃.d。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其中,春季降水增加,夏秋冬季减少。日照时数呈明显减少趋势。气温突变在1985年,突变后气温升高0.7℃;降水量突变不明显;日照时数突变在1984年,突变后日照时数平均减少281.2 h。  相似文献   

10.
李奇虎  陈亚宁 《安徽农业科学》2012,(13):7807-7810,7886
[目的]研究新疆天山北部气候变化及其对径流的影响。[方法]利用新疆天山北部16个气象站和肯斯瓦特近51年的气象、水文实测资料,运用非参数Mann-Kendall单调趋势及突变检验、小波分析、R/S分析及周期性叠加趋势模型,对新疆天山北部气候变化及玛纳斯河的时间序列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近51年来新疆天山北部气候及径流变化的趋势、突变、周期、未来变化趋势及气候变化对源、干流年径流的影响量。[结果]新疆天山北部气温、降水量皆呈显著性增加趋势,且其Hurst指数均大于0.5,表明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仍将保持这种走势;从年代际来看,1957~1959年气温偏低,降水量偏多,为低温多雨期,60和70年代为低温少雨期8,0年代气温接近多年平均值,降水量偏少,进入90年代以后为高温多雨期,并在2000~2007年尤为显著;气温、降水量分别在19951、996年发生了1.1℃和30.2mm的显著性增多突变;气温在112、2年处周期性显著,降水量存在5、81、42、2年的主周期。玛纳斯河流域年径流量与气候因子均存在周期性与趋势性,且呈周期性波动上升趋势;该流域年径流量和气候因子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气温与年径流量的关系比降水量更密切。[结论]该研究为新疆天山北部的水资源合理配置、生态保护和农业生产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11.
西辽河流域玉米气候生产潜力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玉米气候生产潜力可以正确辨识与评价影响玉米产量的光、热、水等自然资源条件,对挖掘玉米的产量潜力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西辽河流域1985—2015年气象站点逐日观测资料,利用GAEZ 3.0模型,分析西辽河流域气候变化特征和玉米气候生产潜力,探讨影响玉米气候生产潜力变化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1985—2015年西辽河流域玉米生育期气候呈现温度升高、降水减少的"暖干化"趋势。1985—2015年西辽河流域光温生产潜力、气候生产潜力分别为12.52~13.40 t/hm2和2.41~7.05 t/hm2,前者表现为轻微变化,后者呈现波动变化的特征。西辽河流域光温生产潜力呈现由北向南逐渐增加的趋势,气候生产潜力空间差异显著,2015年高值区分布在流域东北部的通辽等地。影响西辽河流域玉米气候生产潜力变化的首要因子是水分条件,灌溉水平提升是提高西辽河流域玉米产量的有效途径,升温对流域气候生产潜力变化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明确乌鲁木齐河流域土壤有机碳与硫酸钙数值分布,为土地利用和生态保护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对乌鲁木齐河流域上游大西沟、下游东道海子土壤进行采样和实验室分析,应用SAS-Win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了解到采样区域内的土壤,除个别样点外,其有机碳和碳酸钙含量总体来说都比较低,这两项变量的取值都分别在各自的低值区域呈现集中趋势,在整个数值分布区间则分散.[结论]乌鲁木齐河上游土壤中有机碳的含量都处在相对较低的水平,应注意保护植被,在耕作过程中重视土壤盐分的加重情况.  相似文献   

13.
乌鲁木齐河源最高和最低气温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乌鲁木齐河源天山大西沟气象站1959~2006年最高和最低气温观测资料,对乌鲁木齐河源的最高和最低气温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河源最高和最低气温的升高始于1995年,1959~1995年的最高和最低气温在波动中变化。1995~2006年比1959~1995年的平均最高气温升高了0.8~1.1℃,平均最低气温升高了1.O~1.2℃。  相似文献   

14.
甄英  何静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4):151-155
利用岷江流域1955—2014年的逐月气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距平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验及Morlet小波变换对该流域上、中、下游的气温变化趋势及突变性与周期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60年岷江流域年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增速从大到小依次为上游、中游、下游;该流域各季节的年均气温由北向南递增,但冬季中游比下游略高;岷江流域年均气温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整体波动回升,进入21世纪后上升趋势显著,但上、中、下游的突变时间并不一致;岷江流域气温出现低温-高温循环变化的规律,上、中、下游分别以9、4、4年左右的周期振荡为主。  相似文献   

15.
江南红壤丘陵区地处长江中下游南部的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农业气候的基本特点有(1)水热资源总量丰富,光资源总量偏低;(2)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均匀,春季和初夏雨涝,伏秋干旱,水热同季不同步,光温降水不协调;(3)光温降水的年际变率大,气候灾害多,农业生产波动性大春季。春季和初夏持续过量的阴雨洪涝对春播作物的立苗和生长不利,亦是导致该区冬季农业薄弱的主要障碍。  相似文献   

16.
乌鲁木齐河流域中下游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随机森林分类法解译乌鲁木齐河流域中下游地区1995-2015年5期遥感影像,分析其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并利用当量因子法定量评估该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结果表明:1)1995-2015年,研究区土地利用以耕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为主,三者占总面积85%以上。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先降后升;城市化建设中大量耕地被占用,天然林草地逐步恢复,水域增加(增幅达4.2%),用地结构变化显著。2)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上升趋势(净增加7.08×108元),耕地、林地和水域是主要构成部分;从贡献率来看,林地、草地和水域的生态服务价值贡献率不断提升,占总贡献率的75%以上,成为主要贡献体,推动着研究区生态系统向良性转变。3)各单项生态功能中水源涵养、废物处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的价值占总生态服务价值比重最大(54.87%),粮食生产等较小,研究区生态系统的服务性功能大于生产性功能。进一步贯彻国家退耕还林还草政策以及加强水域保护是保障流域未来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文明建设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塔里木河的历史变迁着眼,考究影响塔里木河沿岸植被变化的诸多环境因素,进而探讨塔里木河流域治理的基本方略:防治结合,实施生态战略,转变发展理念,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利用1960—2017年石羊河流域5个气象站逐日平均气温资料,计算了各地年负积温,并运用线性趋势系数法、方差分析周期法、累计距平和信噪比法以及相关系数法,分析了石羊河流域负积温的时空分布特征及负积温与气温和冻土的关系。结果表明:受海拔高度、地形地貌、植被覆盖和天气系统的影响,石羊河流域负积温具有明显地域特征,负积温平均和极值为绿洲平原区高于荒漠区,荒漠区高于山区。负积温正常年份最多,概率在60%以上,依次向两端迅速递减。年、年代负积温总体呈升高趋势,古浪升高趋势最明显。年负积温的时间序列存在7~9 a的准周期变化,古浪负积温在1986年发生了气候突变,其他各地没有发生气候突变。各地负积温初日、终日、负积温期有一定的差异,最早负积温初日(2003年8月15日)和最迟负积温终日(1986年6月26日)均出现在天祝,负积温期最长258 d(1972年)在天祝,最短100 d(2001年)在民勤。石羊河流域年负积温与年气温呈极显著正相关,负积温的升高与年温度的上升具有较好的同步性。石羊河流域冻土的变化对负积温的响应敏感,负积温每升高100 ℃,冻土日数减少6.2 d,平均冻土深度减小4.5 cm,最大冻土深度减小6.9 c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