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关帝山林区文峪河流域植被景观空间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全流域航片、森林经理调查资料和林相图为基础资料,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及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支持下,应用景观多样性指数、景观要素优势度指数、类斑形状指数、景观要素斑块分维数等景观格局分析指标,对流域景观空间总体分布、景观组成结构、景观要素斑块形状特征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揭示了文峪河流域植被景观的总体格局,分析了流域景观格局的空间变化规律,特别是植被景观沿河流上中下游纵向梯度分布格局和河岸带横向距离梯度分布格局,初步总结了目前文峪河流域植被景观格局存在的问题。基于景观格局分析成果,针对流域森林景观保护和建设中应重点开展的工作,提出了流域景观建设和保护的总体设想,即上游及中高海拔带重点进行寒温性针叶林保护;中下游山地积极增加阔叶林,营造混交林;河谷重点开展河岸植被和河岸林规划设计和建设。 相似文献
2.
探讨不同时空尺度下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与水质之间的关系,为合理规划土地资源提供参考,从而保护流域水质安全。基于深圳河湾流域2020年河流水质与土地利用数据,选取子流域尺度与河岸带8个缓冲区尺度,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逐步回归分析与冗余分析的方法,定量探讨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对雨季时期和非雨季时期河流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深圳河湾流域非雨季时期水质优于雨季时期,河流下游和河流出口处水质污染更为严重;不同空间尺度下景观类型以建设用地和林地为主,建设面积占比、林地面积占比、斑块密度(PD)、边缘密度(ED)、平均最近邻体距离(ENN_MN)、蔓延度指数(CONTAG)、聚合度指数(AI)与水质变化呈显著相关;雨季时期的300 m河岸带缓冲区尺度下景观指标对水质的影响最为显著,林地是主要的显著解释变量。深圳河湾流域水质存在显著的时空差异性;除林地面积占比的增加可以改善水质外,建设面积占比、ED、PD的增加均会导致水质下降;改善流域水质时需重视300 m河岸带缓冲区范围内景观格局的优化。 相似文献
3.
以2010年的ALOS影像为数据源,在eCognition的支持下进行南盘江流域(云南段)的景观生态分类,并采用景观指数分析法进行格局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总面积为43 276.52 km2,总斑块数为21 680个,分为17种景观生态类型;以暖温性针叶林、暖温性灌丛和灌草丛、旱地的面积最大,共占流域总面积的83.25%,为流域的景观基质;其中暖温性针叶林面积最大,为14 538.89 km2,占流域总面积的33.6%;暖温性灌丛和灌草丛面积为12 720.131 km2,占29.39%;旱地面积为8 766.45 km2,占20.26%。流域内整体斑块密度为0.501个/km2,其中最大为旱地,为0.147 7个/km2;边界密度为27.72,景观形状指数为144.16,整体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1.68,蔓延度指数为64.49;景观整体破碎度低,连通性较好,类型分布交错,景观格局较为复杂。 相似文献
4.
以阿克苏市主城区为例,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应用GIS和RS技术手段,研究探讨了阿克苏市城市景观格局特征及其演变过程。结果表明,阿克苏市建设用地面积和耕地面积整体呈递增趋势,未利用地和水体面积呈递减趋势,而林地总面积的变化具有不稳定性,呈先递增后递减趋势。在景观要素变化幅度与变化速度方面,1989—2018年建设用地的变化幅度最大,变化速度最快,水体的变化幅度与变化速度其次,林地、耕地和未利用地的变化幅度与变化速度较稳定。这表明近30年间阿克苏市主城区建设用地面积扩张以未利用地和林地面积转换为基础使城市面积不断扩张,导致城市对水资源需求的增高,使得研究区水体面积呈递减趋势。从研究区景观水平来看,1989—2018年,斑块数量(NP)和斑块密度(PD)呈递增趋势,分离度指数(SPLIT)均先增后减,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和香农均匀度指数(SHEI)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表明阿克苏市城市发展进程中景观异质性和破碎化程度在增高,景观斑块丰富度增高,这意味着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5.
6.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16,(2):227-233
【目的】研究大春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及其变化,为该区域优化水源地保护提供指导。【方法】采用GIS和RS技术处理2007年和2015年大春河流域的Landsat TM遥感影像,运用Fragstats 4.2计算景观格局指数并对研究区的景观要素构成、格局和转化特征进行定量分析。【结果】1大春河水源地流域面积17.44 km2,2007年和2015年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林地(27.85%;36.68%)、耕地(29.05%;26.59%)和灌草地(28.39%;24.71%);22007年和2015年,大春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转化总面积为6.18 km2,变化最大土地利用类型为林地;3与2007年相比,2015年林地斑块的密度、边界和形状指数均减小,聚集度指数增大;42015年人工表面(道路、建筑用地)面积与2007年相比明显增加。【结论】大春河水源地景观格局变化显著,主要表现为林地和人工表面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8.
以重庆市沙坪坝区为研究区,采用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运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从景观组分贡献率入手,剖析景观组分对局地景观格局变化的贡献程度,实现对土地利用突变情景识别,其结果表明:农业景观与城市等人为景观竞相作用、农业比较效益差异与农业市场竞争、农户宜人和宜居的生存空间土地利用意识逐步成熟是导致研究区土地利用突变最主要的驱动力. 相似文献
9.
以2009年土地利用数据,在地理信息系统平台下,结合景观空间格局分析软件包Fragstats3.3,结合景观面积、斑块个数、斑块密度、平均斑块面积等景观特征指数、计算公式,从景观斑块面积特征,景观斑块密度大小及差异特征,景观斑块多样性、均匀度特征方面,对磐石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磐石市土地利用结构以林地和耕地为主,建设用地利用率不高,土地后备资源不丰富。在此基础上,就磐石市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利用规划,增加景观的稳定性问题提出相关建议,强调应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生产力;合理布局农村居民点用地,加强废弃工矿用地整理;合理安排重点城镇用地规模。 相似文献
10.
以城市森林的概念、范围为突破点,针对天津市的实际绿化状况重新定义了城市森林的概念和范围,继而确立了以城市森林建设为主体的城市绿化概念范围,在这一理念指导下,对天津市的城市森林建设景观格局进行研究,确定了天津市城市森林建设的景观格局规划方案。 相似文献
11.
在遥感与GIS的支持下,以东港市1989年TM影像和1999年ETM影像为主要数据源,通过选取和计算景观指数分析了东港市10年来的湿地的景观格局变化。分析结果表明:10年间人工湿地面积普遍增加,天然湿地面积普遍减少,平均分形维数大部分降低,湿地景观破碎度增加,多样性指数下降,优势度指数增加,均匀度指数下降,聚集度指数增加。湿地景观格局指数的变化,反映了城镇规模的扩大,水稻的大面积种植,养殖业的大力发展等人为活动对景观格局的深刻影响,人为活动已成为东港市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12.
13.
以三大高原的交汇地永登县为研究对象,在RS、GIS技术支持下,对永登县2009年Landsat TM影像进行解译得到景观类型现状数据,利用FRAGSTATS软件获得景观格局指数,进而分析永登县景观格局现状,并对景观格局的形成演化进行了驱动力分析。结果表明:永登县景观优势度较高,多样性低,草地和耕地占主导优势,草地是永登县的基质景观。各景观的分维值均较低,斑块形状简单。建设及工矿用地破碎化最为明显,分布分散;草地和平原旱地各自斑块间分布紧密,破碎度和分离度均较低。永登县景观格局的形成演化主要受到气候、地貌、土壤等自然因素及人口增长、政策变动、经济发展等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库玛拉克河流域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分析景观空间格局,选取2005年9月份分辨率为18.5m的中巴遥感影像以及1990、2000年9月分辨率为30m的Landsat—TM遥感影像数据,运用ERDAS和ARCGIS、SuperMap等遥感图像处理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对图像进行预处理;以已有的1990、1999年阿克苏地区的土地利用解译结果为参照,采用人工目视解译重新进行遥感解译,提取各景观要素信息,并计算一些常用景观指数,分析研究区1990~2005年的15a间景观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绿洲林地增加最快,其次是人居地和农田;绿洲草地面积减少最快,其次是盐碱地湿地景观和高山冰雪景观减少,1990~2005年15a绿州林地面积增长了106.5km2是阿克苏地区各级政府大力推广特色林果业,提倡植树造林、绿化环境的结果;人居地和农田的增加,绿州草地面积的减少以及盐碱地、湿地的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人口的大幅增加和人类活动的干预;高山冰雪景观减少,其主要原因是全球变暖、气候异常所致;高山湖泊、山地森林、山地灌木面积没有发生变化,主要原因是库玛拉克河上游高山险峻,受人类干扰较少。 相似文献
15.
应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计算分析了闻喜县13个乡镇耕地利用的景观多样性指数、优势度、均匀度和分维数等指标。结果表明:各乡镇耕地利用的景观结构受地理位置、地形和地貌的影响,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地势平坦、海拔较低的乡镇,其人口较多,耕地斑块数较多、景观多样性指数相对较大;各个乡镇耕地斑块的分维数受地理位置的直接影响,分维数指标呈现以南同蒲铁路为轴线,两边距离轴线越远分维数越低,越靠近轴线分维数越高。 相似文献
16.
17.
选取了25个影响因子,借助于SPSS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将漾濞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子概括为人口、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农业集约化程度及城市化进程,为当地制定土地利用发展规划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8.
在RS和GIS技术支持下,借助ENVI工具,获取土库曼斯坦马雷绿洲1988年和2010年的景观格局分布图,据此用Markov模型对该地区进行景观格局预测,确定景观格局初始状态矩阵和转移概率矩阵,X2检验表明模拟值与实测值吻合效果不理想,在此基础上从自然因子和人文因子角度对景观格局演变过程进行驱动力分析。结果显示:①马雷绿洲景观格局演变趋势是:农田所占面积有所增加,而林地、盐渍地、荒漠和水体面积会有所减小;②降雨量增加和人口增长是马雷绿洲景观格局演变的主要原因。由于数据的不完整以及模型本身的局限性,因此今后如何获取准确、完整的数据资料,提高模型预测的精度是研究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选取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调水影响区域范围内的大渡河上游干旱河谷区为研究区,基于研究区2002年的Landsat ETM 遥感影像资料,综合运用遥感和GIS技术手段,利用景观分析软件FRAGSTATS分别从缀块类型水平指数和景观水平指数两个方面对研究区的景观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并结合野外的实地考察,得出以下结论:①研究区的总体景观格局呈现“基底—廊道—缀块”的结构特征,其中高山草甸为景观的基底,河流为廊道,其他的景观类型以缀块的形式分布;②该区的景观类型丰富,多样性程度较高。但由于缀块数量多,破碎化程度高。而且景观类型的形状不规则,复杂程度高;③不同景观类型的分布呈现明显的垂直地带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