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2.
3.
以遥感影像解译和植被生态调查为基础,研究了深圳市区域绿道植被景观空间格局和植被类型特征.结果表明,深圳市区域绿道沿线植被景观格局空间分异明显,表现出从中西部以人工林为主过渡到东部以自然林为主的空间变化特征.中西部宝安区和大运支线等地段绿道周边植被人为干扰较大,植被斑块景观破碎化程度较高.东部三洲田等地段自然植被斑块完整性较好,植被类型丰富多样,其中部分地段保存有较好的原生植被.最后针对深圳市区域绿道植被类型特征和空间分布提出规划设计和生态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4.
【目的】旨在掌握汶川大地震后10 a来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恢复情况,了解大熊猫栖息地植被覆盖状况。【方法】基于RS和GIS技术,选用2011年TM遥感数据和2020年OLI遥感数据,采用最大似然分类法和目视解译相结合,完成了近10 a以来王朗自然保护区地表植被覆盖的变化监测。【结果】(1)10 a间保护区灌丛面积减少了23.17 km2,草甸面积增加了20.71 km2,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面积各增加了25.55 km2、8.14 km2,常绿阔叶林减少了31.24 km2。(2)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可知保护区北部灌丛主要转换成了针阔混交林;中部灌丛主要转换成了针叶林;东部常绿阔叶林主要转换成了针阔混交林。(3)植被种类覆盖度的变化主要驱动因素为人为因素和灾后植被的自然恢复。【结论】针叶林以及针阔混交林为竹子主要生长区,也是大熊猫主要栖息地,其面积的增长有利于大熊猫保护繁衍。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洞庭湖地区的植被景观类型分布特征,采用手持GPS测绘了洞庭湖纯湖区湿地植被景观斑块边界与属性,用分解森林资源分布图上图斑的方法转换周边丘陵低山区植被景观格局的斑块边界与属性,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景观制图要求,采用MapGis软体编绘了洞庭湖区3965957.201hm^2的1:25万植被景观格局数字化图,建立了属性数据库.根据图和数据库分析,洞庭湖地区植被景观具有聚集分布特点z北中部以作物植被和湿地植被景观为主;东南部以油茶林景观为主;西南以楠竹林为主;西面以杉术林景观为主;其他植被景观呈镶嵌状分布.在植被类型景观不同分布区,斑块和底质异质互换.植被景观格局数字化图具有可视、联动、精度高、使用方便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为了从时间和空间上对顺昌县景观格局进行分析,寻求产生其景观格局演变的内在机制,为顺昌县景观规划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运用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结合景观分析软件Fragstats 3.3,选取5个景观指数——斑块密度(PD)、分形维数(PAFRAC)、聚集度指数(AI)、多样性指数(SHDI)及均匀性指数(SHEI),从3、6、9 km三个尺度对顺昌县进行了景观格局分析。结果表明:林地在研究区景观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其中阔叶林面积增加,针叶林面积减少,未利用地面积明显减少,建设用地显著增加;SHDI指数具有明显的尺度依赖性,随着尺度增加,随机部分引起的空间异质性占总空间异质性的比重减小;不同尺度下,研究区SHDI的最高值均出现在西南部,并由西南部向外呈现出依次降低的环状扩展模式。1992-2007年间,顺昌县提高土地利用率,建筑面积的增加对生态环境的控制作用开始凸显,因为人类活动的影响,建筑用地附近景观较破碎,SHDI空间分布不平衡。 相似文献
7.
以开都河流域为研究区域,以LANDSATTM遥感图像为主要信息源,以ENVI遥感图像处理软件、Arcgis地信软件和FRAGSTA Tversion3.3作为空间信息处理工具,采用景观空间格局等指标,对开都河流域景观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90~2010年,开都河流域景观草地模地优势未发生改变,对区域生态环境仍发挥着重要作用。人类活动虽有加剧趋势,但由于其优势度值较低,加之区域整体人类开发水平仍处于较低的水平,故区域生态环境受人类干扰程度很小。 相似文献
8.
广东乳源大峡谷自然保护区植被景观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调查大峡谷自然保护区植被和植物资源的基础上,对该区的植物区系和植被类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保护区的原生植被种类丰富,具有从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过渡的特点;区内植物区系成分复杂,组成以热带-亚热带和热带成分为主,热带性分布的植物类群甚多。使得区内沟谷常绿阔叶林具有某些雨林特征。小型板根、茎花现象、附生植物、藤萝密布等随处可见。而在其它中亚热带地区这种现象很少见;保护区内的植被有8个类型,包括具有雨林特征的常绿阔叶林、山地常绿针阔叶混交林、山顶常绿阔叶矮林、崖壁常绿矮林、亚热带针叶林、亚热带竹丛、亚热带灌丛草坡等,以及假苹婆、榕树林等18个群系;大峡谷自然保护区多样性植被类型具有与其独特的地形地貌相适应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以开都河流域为研究区域,以LANDSAT TM遥感图像为主要信息源,以ENVI遥感图像处理软件、Arcgis地信软件和FRAGSTAT version3.3作为空间信息处理工具,采用景观空间格局等指标,对开都河流域景观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90~2010年,开都河流域景观草地模地优势未发生改变,对区域生态环境仍发挥着重要作用。人类活动虽有加剧趋势,但由于其优势度值较低,加之区域整体人类开发水平仍处于较低的水平,故区域生态环境受人类干扰程度很小。 相似文献
10.
关帝山林区文峪河流域植被景观空间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全流域航片、森林经理调查资料和林相图为基础资料,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及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支持下,应用景观多样性指数、景观要素优势度指数、类斑形状指数、景观要素斑块分维数等景观格局分析指标,对流域景观空间总体分布、景观组成结构、景观要素斑块形状特征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揭示了文峪河流域植被景观的总体格局,分析了流域景观格局的空间变化规律,特别是植被景观沿河流上中下游纵向梯度分布格局和河岸带横向距离梯度分布格局,初步总结了目前文峪河流域植被景观格局存在的问题。基于景观格局分析成果,针对流域森林景观保护和建设中应重点开展的工作,提出了流域景观建设和保护的总体设想,即上游及中高海拔带重点进行寒温性针叶林保护;中下游山地积极增加阔叶林,营造混交林;河谷重点开展河岸植被和河岸林规划设计和建设。 相似文献
11.
以昆明市主城区及呈贡新区为研究区域,其于1992年Landsat 5 TM、2001年Landsat 7 ETM+、2014年Landsat 8遥感影像数据,运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植被覆盖度遥感定量模型,在ENVI 5.1、ArcGIS10.1软件的支持下,提取3个时相的植被覆盖度等级,定量分析了该地区的植被覆盖度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昆明市主城区及呈贡新区植被覆盖等级以高植被覆盖为主;1992 ~ 2014年植被覆盖以高→中等、高→中高为主要转换类型;植被覆盖等级与环境、农业、城市建设政策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2.
13.
14.
2000—2015年中国土地荒漠化连续遥感监测及其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植被覆盖度作为荒漠化评价的指标,利用2000—2015年序列影像计算的年均植被覆盖度和气温、降水等数据,分析不同地区荒漠多年间荒漠化动态的变化过程、自然因素对土地荒漠化动态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土地荒漠化的贡献。结果表明:我国土地荒漠化呈整体得到初步遏制,荒漠化土地持续减少,但局部地区呈扩大的趋势;全国大部分地区气象因子未发生显著变化,西藏东部和云南山区气温上升和降水下降对土地荒漠化起到了促进作用;国家的政策和人工造林、退耕还林和保护天然林等重大工程对遏制我国土地荒漠化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16.
以2003年、2010年和2017年的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ENVI 5.2采用归一化植被指数和像元二分模型提取了永川区的植被覆盖度,并在ArcGIS 10.2中进行数据处理与统计,揭示了永川区的植被覆盖度的时间与空间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2003年、2010年和2017年永川区的总体植被覆盖度较好,分别为0.579 1、0.592 5和0.620 1,以高植被覆盖度和较高植被覆盖度为主,研究期内的植被覆盖情况不断改善。本研究为永川区的生态建设、农业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7.
监测毛乌素沙地边缘的植被覆盖状况,为治理沙地提供科学的数据。以1986和2000年的TM影像为基础,利用RS、GIS技术和植被指数,动态监测毛乌素沙地南缘的植被覆盖度,揭示陕西省靖边县植被覆盖格局的变化趋势,并且利用ERDAS IMAGIG 8.6软件实现了植被覆盖度模型的建立及该模型输出图像的分类。1986~2000年间靖边县的植被覆盖度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低度和中度覆盖度的区域分别减少了57 155.31和27 997.92 hm2,高度覆盖度的区域增多了85 153.23 hm2,这与靖边县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有重要关系。1986和2000年的植被覆盖度比较表明,靖边县的生态恢复呈现了良好的态势。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环保意识的逐步增强,近年来矿区开采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备受关注。为了分析矿区开采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文章利用神东矿区不同时相的Landsat遥感影像经过预处理后计算其植被指数,进而计算植被盖度并分析其变化,分析矿区开采活动对绿色植被生长的影响程度。在此基础上以植被指数转化法模型进行了植被盖度的估算。通过对提取出植被信息的分析得出:2002年开采后较1989年开采前植被覆盖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优等与良等覆盖区域增加,中等覆盖区域减少,由于矿区的建设造成非植被覆盖区域的增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