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古田县受地下水危害的稻田面积达3 0 8 7 h m 2,严重制约了粮食的高产稳产。为有效改造地下水渍害稻田,总结了古田县山区地下水渍害稻田的形成、类型、土壤状况及对稻苗生长的影响,同时介绍了古田县渍害稻田治理状况及相关改造措施。  相似文献   

2.
渍害型稻田是本省主要中低产稻田,本文介绍了渍害稻田在我省的分布及危害,提出通过农田水利工程及农业的综合治理,达到稳产,高产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受渍条件下稻田玉米产量与渍害指标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初步研究了稻田玉米营养生长期间受渍条件下的水分生产函数,并结合实验资料建立了受渍条件下稻田玉米营养生长期干物重的水分生产函数与最终产量的水分生产函数。结果表明玉米相对产量、相对干物质重与受渍天数因子及受渍抑制天数指数呈显著线性负相关。玉米4叶期是受渍影响的敏感时期,时间越长,产量与干物质降幅越大。借助于建立的稻田玉米相对干物质重生产函数,结合相对产量指标,可以受渍天数因子或受渍抑制天数指数作为稻田玉米渍害大小的指标,并可以给出渍水对稻田玉米产量影响的时间临界指标。  相似文献   

4.
小麦湿害与根际还原物质积累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设立不同生育期不同时间相似生育期渍水,及渍水持续期和地下水埋深试验,研究小麦根际还原物质的积累和小麦发生湿害的关系。结果表明:渍水麦田根际CO2,Mn^2+,Fe^2+,H2S的积累量与小麦受渍害的程度趋势一致,渍害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受到自身生长特性的调节。  相似文献   

5.
贵州省德江县新场渍害田区稻田432。9hm^2,终年渍水的冷烂泥田占41.2%,1993年开始在渍害田区的新场村实行开挖排水沟降低地下水位、增施肥料、种植杂稻良种,培育壮秧等综合农艺措施。连续8年改造渍害田139.1hm^2,土壤由潜育型逐渐演变成潴育型,水土温度提高了3-5℃,稻谷产量由238kg/667m^2提高到423kg/667m^2以上,年增产稻谷264.9t。  相似文献   

6.
随农村多种经营发展,近年逐步拓植了一些成片果园,但由于受气候、立地条件制约,果树品种出现一些不可避免与克服的问题.如水蜜桃渍害、葡萄病虫害、柑桔冻害等.为此1999年初春,我们在地势偏低的尚湖地区,将10亩稻田改种"大雪枣",发现它有不可比拟的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7.
四湖涝渍稻田土壤养分状况与微生物数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湖北省潜江市高场示范区 7个不同渍害度稻田的土壤养分状况与微生物数量 ,经显著性测试及回归分析 ,结果表明涝渍稻田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养分状况的垂直分布有一定差异性 ,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养分状况呈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设置渍害和未受渍害(CK)2个处理,在2015年、2016年、2017年分别进行了郑麦9023、漯6010、鄂麦19共3个小麦品种的渍害试验,分析了渍害区与对照区叶片光谱反射率特征,以识别不同品种小麦受渍程度。结果表明,在544~576nm波段下,受渍区叶片光谱反射率较对照值平均偏高9.56%;在673~693nm波段下,受渍区叶片光谱反射率较对照值平均偏低9.69%;在1422~1472nm波段下,受渍区叶片光谱反射率较对照值平均偏高2.44%;受渍8~11d,小麦光谱反射率均值与其产量间相关系数值达到最大,小麦品种郑麦9023和漯6010的最大耐渍时间比鄂麦19长3~4d;渍害识别指数I_(wt_1)与产量间相关系数随渍害时间的影响呈现出正弦函数式曲线的变化趋势,对该指数模型进行修正后,修正后的渍害识别指数I_(wt_2)与产量间相关系数随受渍时间的增加呈抛物线变化趋势,更有利于识别小麦受渍程度。  相似文献   

9.
入梅期间,正值水稻移栽后活棵分蘖期。持续降雨,使内河水位上涨.稻田的排水沟失去作用,造成田面积水严重,引起一定的渍害。加土长时间的低温,造成部分水稻僵苗不发。梅雨过后加强田间管理,促进水稻僵苗转化,搭好丰产架子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正>7.改制降耗技术该技术适合稻田生产,主要通过调整耕作制度来达到节水目标。操作步骤及方法如下:①选择地点。计划改为旱水轮作的稻田,一要选择土壤通透性能好,质地适中,无洪涝渍害,农田排灌设施完备的稻田。二要靠近城镇,交通方便,以利农资及产品运输。三是土壤各类污染物质含量在允许  相似文献   

11.
7.改制降耗技术 该技术适合稻田生产,主要通过调整耕作制度来达到节水目标.操作步骤及方法如下:①选择地点.计划改为旱水轮作的稻田,一要选择土壤通透性能好,质地适中,无洪涝渍害,农田排灌设施完备的稻田.二要靠近城镇,交通方便,以利农资及产品运输.三是土壤各类污染物质含量在允许值以内.  相似文献   

12.
芝麻耐渍性较差,但在其生长季节中往往多雨,如果排水不良容易受涝害和渍害,造成死棵减产。涝害与渍害死棵的原因芝麻涝害与渍害死棵的主要原因,是土壤孔隙度被水淹没而形成缺氧环境,根系失  相似文献   

13.
对水稻覆膜旱作条件下稻田地下水水质变化作了动态检测。结果表明 ,与常规淹水栽培区相比 ,覆膜旱作区水稻不仅极显著增产 ,而且稻田地下水总氮含量 ,包括NH4 -N、NO3--N、特别是NO2- -N含量明显降低 ,氯根 (Cl-)含量也较低 ,地下水总磷含量、水溶性磷含量有所降低 ,但总体上相差不大。水稻覆膜旱作栽培方式能对施肥造成的稻田地下水水质非点源污染起到良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4.
正一、洪涝渍害对棉花生长的影响洪涝渍害是黄河流域棉花生长期间威胁最大的一种灾害,主要发生在夏季和初秋。棉花受涝灾影响后主要表现为根毛减少,主根逐渐发黑,叶色变黄,株高增长及出叶速率减慢。涝渍时间长,危害更为严重。棉花根系变黑腐烂,果枝萎缩,叶片、蕾铃严重脱落,直至棉株死亡。根据棉花受洪涝渍害的时间长短、淹水深浅以及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程度,大致可以分为3  相似文献   

15.
小麦渍害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生产中重要致灾害因素之一。以小麦品种鄂麦23、郑麦9023为材料,设置7个地下水埋深处理(0~90 cm)的测筒,以田间正常水分(田间持水率70%~80%)处理为对照,分别对小麦株高、千粒质量、产量、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等8个指标进行测定,探讨孕穗期不同地下水埋深对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渍害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主要是显著降低了穗粒数的形成;小麦蛋白质含量在地下水埋深为0~30 cm时极显著降低;淀粉含量在地下水埋深为0、15 cm时极显著降低,地下水埋深为30 cm时显著降低,其他水位处理下变化不显著;小麦湿面筋含量在地下水埋深为0~45 cm时极显著降低。因此,孕穗期渍水(0~60 cm)将导致小麦产量、品质显著降低。生产上可将地下水埋深控制在75 cm左右,以达到小麦高产优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以土壤水动力学原理为基础,对地下水浅埋区稻田土壤水分运动进行了田间试验和理论分析,并建立了地下水浅埋区稻田土壤水分运动数学模型。根据试验结果并参考有关资料确定土壤水分运动的有关参数,采用有限差分法对数学模型进行求解。结果表明,试验实测值和模拟值比较吻合,同时说明了所建模型的可靠性,对实际应用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胡珂  何鹏  高文波 《农学学报》2023,13(10):62-69
研究作物气象灾害危险性分布特征对于作物生产布局优化和防灾减灾有科学意义。西南地区是中国冬油菜主区之一,受华西秋雨影响,该区域冬油菜苗期渍害风险大。在分析西南地区冬油菜出苗期空间分布特征基础上,利用行业标准中油菜渍害指标的定义与计算方法,开展了西南地区冬油菜苗期渍害危险性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四川省中东部、重庆市和贵州省东部是冬油菜最早进入苗期的区域,云南省南部地区冬油菜10月上中旬进入苗期,云南省东北部和贵州省西部地区冬油菜10月下旬进入苗期,四川省西南地区和云南省北部是研究区域冬油菜进入苗期最晚的区域。(2)研究区域甘蓝型冬油菜苗期轻度、中度、重度渍害强度指数分别为0.69、1.28和1.65。研究区域内轻度渍害发生概率较中度和重度渍害的概率高。不同等级渍害高发区主要集中在四川省东南部、重庆市西南部和贵州省北部。(3)西南地区甘蓝型冬油菜苗期渍害危险性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云南省和四川省西南部、北部地区冬油菜苗期渍害危险性低,而四川省中东部、重庆市和贵州省渍害危险性相对较高,尤其以四川省宜宾市、泸州市,重庆市江津区、綦江区、永川区、南川区,贵州省遵义市、毕节市、贵阳市等地冬油菜苗期渍害危险性最高。因此,重庆市、贵州省和四川中东部地区应采取改善冬季油菜品种结构或优化空间分布等措施,以减少冬油菜苗期渍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利用测筒分别进行华油杂668号油菜蕾薹期、开花期、角果期多个受渍日数水平的渍害试验,观测油菜收获期一次分枝数、有效角果数、无效角果数、千粒质量等产量要素和测筒单产,分析不同生育期渍害下油菜产量结构的形成特点。结果表明,主要生育期相对湿害指数(RIR)表现为:蕾薹期一次分枝(RIR_b)有效角果率(RIR_r)千粒质量(RIR_w),开花期RIR_rRIR_wRIR_b,角果期RIR_wRIR_rRIR_b。单产的渍害敏感系数差异为开花期(0.41)角果期(0.34)蕾薹期(0.25)。根据各生育期充分受渍时间与产量回归方程,以Ry=90%、80%、70%为区间点,划分了油菜轻度、中度、较重、严重渍害4个等级,并提出以期望损失20%为标准,油菜蕾薹期、开花期、角果期应分别在受渍9、5、6 d内排渍降湿。  相似文献   

19.
四川省冬油菜播种期与华西秋雨发生时段重合,引起油菜播种-苗期渍害,给油菜机械化播种作业带来影响,农机设备下地后行走不便,或碾压造成土壤板结,最终造成播种后出苗率下降,死苗弱苗增多,播种质量下降。因此渍害成为影响四川油菜生产的主要灾害之一。文章针对稻茬油菜生产现状及渍害发生特点,在研发受渍胁迫油菜苗促弱转壮技术中,通过集成机械化开沟排湿、机械化播种施肥、病虫害防治、化学调控等技术,总结形成“稻茬直播油菜避湿机械化栽培技术”。该技术可有效降低湿渍害,缓解湿渍害对四川平坝低洼地块油菜生产的不利影响,保障油菜播种面积,确保油菜扩面增产,保障食用油安全。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江汉平原四湖地区涝渍害对稻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和动态的影响。通过与非涝渍地对比 ,发现涝渍胁迫使节肢动物群落的物种数和个体数减少 ,共有 1 9目49科 74种 ;群落的时间异质性明显 ;生物多样性及其时间稳定性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