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 毫秒
1.
选取毒力调控基因toxRS和看家基因gyrB、recA作为靶基因,对浙江沿海地区40株副溶血弧菌海产品分离株与8株临床分离株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toxRS的多态性位点比例(10.2%)虽低于gyrB(12.0%)与recA(25.4%),但与gyrB均可分辨出最多的序列型(38),具有最强的分辨力(0.986)。3个基因串联后可分出44个序列型,分辨力达0.994。副溶血弧菌分离株呈现出较大的多样性。各地的海产品分离株分布于A群、B群,而临床分离株则主要集中于A群;C群仅包括1个临床分离株。其中临床分离株C2、C5、C7与海产品分离株F24属于同一个序列型,由此可推测该序列型在地域上分布较为广泛并可引起人发生胃肠炎等。因而副溶血弧菌所引起的对公共卫生的潜在风险性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2.
副溶血性弧菌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松 《中国畜牧兽医》2011,38(8):233-235
利用TCBS琼脂培养基和科玛嘉弧菌显色培养基对细菌进行分离,采用糖分解试验、氧化酶试验、IMVi试验等生化试验鉴定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为防治疾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副溶血性弧菌为水产品主要致病菌之一,水产业和农业中抗生素的过量使用导致副溶血性弧菌对所推荐使用的抗生素产生了抗性,并且在副溶血性弧菌中已经发现了质粒和整合子等基因移动元件,更增加了与其他细菌发生耐药基因相互交换和重组的几率。对副溶血性弧菌的耐药研究现状、耐药机制和耐药基因的水平转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副溶血性弧菌对动物性食品的污染及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副 溶 血 性 弧 菌(VibrioParahamolyticus)又名致病性嗜盐菌(Halophilic vibrio)。1951年藤野等在日本首先报告了这类细菌,随后在世界上许多国家相继报道,特别是东南亚国家,副溶血性弧菌是最常见的食物中毒菌之一。1 副溶血性弧菌的生物学特性 本菌为革兰氏阴性、多形态细菌,呈杆状或稍弯的弧状。在不同的培养基上生长的细菌形态差异很大。一般是两极浓染,多单在,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旨在阐明牦牛源志贺菌致病性及分子流行特性,为探索志贺菌流行途径,制定合理的防控策略提供新思路。2017年在甘肃、青海、西藏三省(区)共采集牦牛肛门棉拭子样品1 396份,通过选择培养基筛选、生化鉴定、血清凝集试验对分离菌株进行系统鉴定,应用PCR方法检测分离株中ipaH、ipaBCD、ial、sen、set1A、set1B和stx七种毒力基因流行情况。参照McMLST网站数据库提供的15对管家基因序列进行MLST分型;并参考美国CDC的PulseNet实验方法,用限制性内切酶NotⅠ和XbaⅠ分别对福氏志贺菌和宋内志贺菌染色体进行酶切,对这些分离菌株进行PFGE分析。结果显示,41株分离株符合志贺菌生化特征,分为4个生化表型,B3(36.59%)和B4(32.35%)为主要生化表型。血清凝集试验鉴定23株为福氏志贺菌,包括四个血清型1a(n=2)、2a(n=16)、2b(n=3)、Xv(n=2);18株为宋内志贺菌,分为Ⅰ相(n=12)和Ⅱ相(n=6)。共检测到6种毒力基因ipaH、ipaBCD、ial、sen、set1A、set1B,携带率分别为100%、92.68%、73.17%、70.73%、26.83%、26.83%。具有7种毒力基因型,其中VT5和VT7型为主要流行型,分别占43.9%和24.39%,同时携带两种及以上毒力基因的志贺菌占92.68%。41株志贺菌共分为10个ST型,其中ST100、ST116、ST155型为主要流行型。NotⅠ酶切的福氏志贺菌分为13个PT型,而XbaⅠ酶切的宋内志贺菌分为14个PT型。综上所述,牦牛源志贺菌生化表型、血清型、ST型和PT既存在多态性,又有优势流行型。本试验分离的志贺菌与人源志贺菌携带相同的毒力基因,其中ipaH、ipaBCD、ial、sen基因携带率较高,对公共安全具有潜在的威胁。  相似文献   

6.
根据副溶血性弧菌的耐热血素基因设计了2对引物、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所有18株神奈川试验阳性副溶血血性弧菌均呈阳性反应,而6株神奈川试验阴性副溶血性弧菌呈阴性反应,其中9种弧菌和8株其他革兰氏阴性菌也呈阴性反应。  相似文献   

7.
为建立副溶血性弧菌的快速检测方法,本研究采用依赖于核酸序列恒温扩增(NASBA)技术,以副溶血性弧菌的tlh基因为扩增的靶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建立可快速扩增副溶血性弧菌的NASBA方法.特异性和灵敏度试验结果表明:该NASBA方法对副溶血性弧菌的最小检出量为5.1×102 cfu/mL,高于普通PCR方法,而且与其他种属的菌无任何交叉反应.此外,本研究将副溶血弧菌扩增产物采用通用型核酸扩增物快速检测板进行检测,实现了特异性强的快速副溶血弧菌的检测.该方法对仪器要求低,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9.
根据副溶血性弧菌的耐热溶血素基因(tdh)设计了2对引物,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所有18株神奈川试验阳性副溶血性弧菌均呈阳性反应,而6株神奈川试验阴性副溶血性弧菌呈阴性反应,其他9种(34株)弧菌和8株其他革兰氏阴性菌也呈阴性反应。检测敏感性可达2CFU的副溶血性弧菌。  相似文献   

10.
副溶血性弧菌是水产品中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它能够感受外界环境的变化并迅速做出反应。在水产品的加工贮藏过程中,对温度的控制是最常用的方式,因此,副溶血性弧菌需要耐受各种温度的变化才能够生存并保持毒力给食品安全带来威胁。本文综述了副溶血性弧菌在面临低温和高温胁迫时的生存能力及其生理响机制,并对其未来研究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11.
To establish a rapid assay for detection of 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 Real-time PCR method was developed targeting to toxR gene of Vibrio parahaemolyticu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est for 15 bacteria strains using the Real-time PCR method, only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test was positive, indicating that the method had high specificity.In addition, the sensitivity of Real-time PCR was 4.9 CFU/mL.Furthermore, a total of 3 positive samples for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were detected from 150 clinical samples by the Real-time method, which wa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testing result by GB 4789.7-2013 standard detection protocol.Therefore, the Real-time method provided a novel rapid and sensitive detection method with good practicality for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infection.  相似文献   

12.
为建立检测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的快速检测方法,本研究以VP toxR基因为靶基因设计合成引物及TaqMan探针,建立了实时荧光定量PCR快速检测VP的方法。结果显示,对15株试验菌株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只有VP检测为阳性,表明该检测方法特异性强;该方法的灵敏度为4.9 CFU/mL,利用该检测方法对采集的150份样品进行检测,共计检出3份VP阳性样品,与国标法(GB 4789.7-2013)检测结果一致,显示了良好的实用性。该检测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具有良好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规模化养殖厂鸡源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以及分子流行规律和特征,为该菌的分子溯源及风险评估提供依据,本研究收集2013-2014年上海地区养殖场分离的鸡源大肠埃希菌共计741株,采用微量稀释肉汤法分别对常用的9类13种抗菌药物进行药物敏感性测定,以了解大肠埃希菌的耐药表型。在筛选出多重耐药严重的菌株后,同时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方法及核糖体(RP)分型方法进行分子分型分析。结果显示,2013-2014年所分离的鸡源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大观霉素、四环素、多西环素、氟苯尼考、磺胺异噁唑、复方新诺明、氧氟沙星和恩诺沙星的耐药率较高,在50%以上,且主要为多重耐药菌株。用XbaⅠ酶切后进行PFGE分析,结果表明,29株鸡源大肠埃希菌可分为22个带型;EcoRⅠ酶切后的RP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鸡源大肠埃希菌分为14个带型。鸡源大肠埃希菌耐药率较高,同一分型菌株的耐药谱型并非完全一致,菌株基因型呈多态性。  相似文献   

14.
牛源多杀性巴氏杆菌血清分型及毒力相关基因的检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定新疆北疆部分地区疑似病例中分离的牛源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Pm)流行的血清型、ST型及毒力相关基因的分布情况,本研究以分离的17株牛源Pm为研究对象,采用荚膜多重PCR分型法、脂多糖多重PCR分型法(LPS-mPCR)、多位点序列分型法(MLST)及PCR方法检测17株Pm分离株的荚膜型、脂多糖型、MLST型及7类共25个毒力相关基因的分布情况。结果显示,13株Pm的荚膜脂多糖型为A:L3型,ST型均为ST1型,4株Pm荚膜脂多糖型为B:L2型,ST型均为ST44;17株Pm毒力相关基因(exbB、exbD、fimA、fur、hgbA、hsf2、nanB、oma87、ompA、ompH、plpB、psl、ptfA、sodA、sodC、tonB和tbpA)的检出率高达100%,toxA基因的检出率为0。结果表明,从新疆北疆部分地区规模化牛场疑似病例中分离的Pm主要血清型为A:L3:ST1型。  相似文献   

15.
试验对新疆克拉玛地区106头健康成年荷斯坦奶牛的新鲜粪便进行了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分型及遗传进化分析,初步掌握了调查地区奶牛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流行情况。参考USDA检测法,对106份粪便样品选择性增菌,分别利用麦康凯和伊红美蓝琼脂培养基对大肠杆菌进行分离纯化鉴别,通过PCR方法鉴定,获得55株大肠杆菌分离株,对这些分离株进行致病性大肠杆菌血清型鉴定、系统进化群及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分析,利用goeBURST和Mega 7.0生物学软件进行聚类和进化研究,并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显示,106头健康荷斯坦奶牛的新鲜粪便中大肠杆菌的检出率为51.89%,55株大肠杆菌分离株共鉴定出9种与致病性相关的血清型,检出率为54.55%,其中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和肠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血清型检出率分别为21.82%、18.81%和14.55%,优势血清型为O142∶K86(B)和O124∶K72(均为10.91%),前者属于肠致病性大肠杆菌,后者属于肠侵袭性大肠杆菌,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血清型检出率为0;系统发育群结果表明,55株大肠杆菌中B1群所占比例最高,为70.91%,其次为A群,占21.82%,D群所占比例较少,占7.27%,B2群未检测出;MLST分析可知,分离株中存在24个ST型,其中优势ST型为ST154(18.18%);进化树分析显示有7个进化分支。结果表明,新疆克拉玛依地区健康成年奶牛粪便大肠杆菌多样性丰富,不仅存在多种致病性大肠杆菌,而且大肠杆菌菌株之间还存在一定的进化关系。因此,健康成年奶牛粪便也具有潜在的安全风险,应加强对奶牛粪便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检测和监控。  相似文献   

16.
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表达虾源副溶血性弧菌编码蛋白PirB的重组蛋白,用SDS-PAGE、Western blot对其进行鉴定,纯化后的PirB重组蛋白免疫Balb/c小鼠后进行细胞融合,通过间接ELISA方法筛选阳性杂交瘤细胞,用ELISA方法对单克隆抗体进行测定。结果发现,共筛选到7株能够稳定分泌抗PirB蛋白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小鼠腹水的效价最高效价达到1∶2.56×106,制备的单克隆抗体可以特异性识别PirB蛋白,表明成功制备了虾源副溶血性弧菌PirB蛋白单克隆抗体,为虾源副溶血性弧菌引发的疾病诊断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副溶血弧菌tdh基因的表达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pvuA为内标基因,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不同来源以及不同应激条件下副溶血弧菌热稳定直接溶血素基因tdh的表达量。pvuA和tdh基因的荧光定量PCR融解曲线分析表明,两者均为特异性扩增。尽管相同来源的不同菌株间tdh表达量存在显著差异,副溶血弧菌临床分离株的tdh mRNA平均表达量显著高于海产品分离株((57.2比13.8)。在pH4.0、0.5%和8%NaCl应激条件下,临床株ZJ2和海产品分离株FJ14A的tdh 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另一海产品分离株KP34在8%NaCl条件下的表达量显著提高,而低pH应激时tdh mRNA的表达量显著降低。结果表明,不同副溶血弧菌分离株的tdh mRNA表达差异显著,临床分离株的tdh mRNA表达量总体上高于海产品分离株,副溶血弧菌在不同应激条件下主要表现为tdh mRNA表达上调。  相似文献   

18.
辛永萍  单颖  夏叶 《畜牧兽医学报》2020,51(5):1101-1109
从上海某羊养殖场获得了一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分离株CMG47。为了确定该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分离株的分子分型,了解其生物学特性,本研究通过多重PCR对该菌株进行谱系和血清型分析,利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方法鉴定其分子分型。采用PCR方法对主要毒力基因进行检测,并通过体外观察和荧光定量PCR对菌株溶脂溶血特性进行分析。将菌株通过腹腔注射ICR小鼠和静脉注射斑马鱼,测定其毒力。研究结果表明该分离株属于谱系Ⅰ,1/2b血清型;序列分型为ST619;携带prfAinlAinlBplcAplcBmplactAhly等主要毒力因子;体外无明显溶脂活性,溶血活性较弱;小鼠和斑马鱼试验均显示,该分离株属于强毒株,与强毒参考株EGDe的毒力相当(P>0.05)。该分离株的谱系/血清型为引起李斯特菌病的主要型别,拥有整套主要毒力因子,为单增李斯特菌强毒株。本研究为李斯特菌病散发病例的流行和传播特征分析提供了分子生物学基础,对建立健全李斯特菌监测体系和风险评估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中国不同地区来源的乳房链球菌(Streptococcus uberis,S.uberis)之间的多样性和遗传进化关系,本研究以部分地区分离到的38株乳房链球菌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最小抑菌浓度(minimun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测定和全基因组框架测序,获取38株菌耐药性、耐药基因及毒力基因等相关信息;通过多位点序列分型技术(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分析了7个管家基因的等位基因谱、序列型(sequence type,ST)和克隆复合体(clonal complexes,CCs),并构建系统进化树。MIC试验共采用15种抗生素,除头孢噻呋和氟苯尼考外,38株乳房链球菌对其中13种抗生素具有不同程度耐药,且江苏地区的耐药性明显强于新疆地区;耐药和毒力基因比对后发现,仅24株菌携带耐药基因,剩余14株则不携带耐药基因且属新疆地区分离株,与MIC试验结果相符;15种毒力基因中,除cfu、hasA/Blbp外,余下12种毒力基因的携带率均高达100%。MLST结果表明,38株乳房链球菌共属于17个ST型,其中有15个ST型从未报道,仅supan01 1株菌属于ST-5 CCs。进化树结果揭示,38株分离株之间的亲缘性较远,分布呈地区依赖性,且中国部分地区当前流行的乳房链球菌与西方国家流行的菌株差异较大。本研究丰富了乳房链球菌的MLST分型数据库,为了解中国乳房链球菌遗传特性和分布特点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