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冬瓜是冬瓜中小果型品种的统称。与大果型品种相比,小冬瓜雌花着生节位低,生育期短,早熟,非常适宜在日光温室内进行早熟栽培。小冬瓜对温度的要求比较高,尤其是开始坐果期温度低,不利于受粉和坐果。因此,胶东地区日光温室冬季不加温生产,温度难以满足小冬瓜生长需要。而秋冬季又有贮藏的小冬瓜,所以在胶东地区进行日光温室小冬瓜早熟栽培,播种时间多安排在12月下旬至1月上旬,  相似文献   

2.
温室迷你小冬瓜的高效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迷你小冬瓜由于其个体适中,营养价值较高,口感好,销路广,受到广大种植户和消费者的青睐。并且传统的爬地栽培不能有效的控制冬瓜的枯萎病,采用了架空栽培方法,增强了通风性和透光性,改善了原来的冬瓜生长条件,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了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罗强  罗丽 《长江蔬菜》2015,(1):40-41
导读:根据四川简阳市等西南地区多年的早熟玉米、冬瓜栽培经验及间作套种原理,在充分利用光照、气温、玉米秸秆等自然资源的基础上,笔者对栽培模式及种植时节进行优化总结,探索出一套早熟玉米套种冬瓜的“有架”高效栽培模式,以期在西南地区大范围推广,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4.
广东黑皮冬瓜双膜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冬瓜具有喜温耐热,适应性强,栽培容易等特点,以嫩果或成熟果实供食用,营养丰富,并有消暑解热之功效,是夏季人们喜食的蔬菜。同时,冬瓜制品也是我县重要的出口农产品。1995年起我们开始种植推广广东黑皮冬瓜,该品种生长势强,产量潜力大,最大单果达25kg以上。其叶色较深,瓜色墨绿,茎秆粗,根系发达,抗热性、耐旱能力及抗病力强。果实耐贮藏,果肉致密,瓜味清甜,久煮不烂,品质好,风味佳,也是加工冬瓜糖、冬瓜酱等制品的优质原料。我们采取双膜栽培即冬瓜育苗后进行地膜覆盖栽培,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安顺西秀区黑皮冬瓜种植大户逐年增加,2023年栽培面积133.33 hm2以上,栽培面积不断扩大,但栽培技术参差不齐,栽培区域主要分布在海拔1 200~1 400 m。为提高冬瓜栽培技术,增加冬瓜产量和种植户收入,促进乡村振兴,对露地黑皮冬瓜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要点进行总结,为冬瓜种植户及农业技术人员提供技术支撑及参考。  相似文献   

6.
尹鹏 《长江蔬菜》2012,(13):18-20
目前四川省栽培冬瓜主要以青皮冬瓜为主,品种选择可根据目标市场需求、当地气候、土壤条件、栽培方式和技术水平而定,主栽品种有蓥峰特早米冬瓜、蓉抗4号、一串铃冬瓜4号、川粉冬瓜一号、巨丰1号、五叶子冬瓜、吉乐冬瓜、望春冬瓜等。  相似文献   

7.
冬瓜栽培方式可分为地冬瓜、棚冬瓜和架冬瓜三种。地冬瓜省工省材.但受光面积小.通风差,容易孳生病虫害。棚冬瓜栽培,平面受光,用材多,成本高。架冬瓜用材少,立体受光,通风好,产量高,瓜相好,品质佳。2005年来笔者春茬大田架式地膜栽培黑皮冬瓜,每667平方米产量7000千克,高达9000千克。现将其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董克锋 《蔬菜》1998,(1):26-26
冬暖棚越冬番茄套种冬瓜栽培技术272300山东省鱼台县农业局蔬菜站董克锋笔者在冬暖棚内进行了越冬番茄套种冬瓜的栽培试验,平均每亩产番茄9500公斤,冬瓜5000公斤,纯收入1.5万元,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主要优点是能够充分利用大棚的闲置期,提高对光能...  相似文献   

9.
冬瓜栽培技术韩明月,陈少庭(吉林省蔬菜花卉研究所)冬瓜是秋季的主要蔬菜之一,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食之肉质细嫩,味道清香,并有良好的药效。经常食用冬瓜有清热、泌尿的作用,有益于人们的健康。一、品种选用市场上销售的冬瓜多从外地购进,省内只有零星栽培。随着...  相似文献   

10.
“三避”技术在春冬瓜栽培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雪  陈伟新 《广西园艺》2007,18(5):65-66
农业“三避”技术即农作物避雨、避寒、避晒栽培技术。玉林市玉州区春季阴雨天气较多,时常出现“倒春寒”,影响了春冬瓜的种植时间和苗期生长。为了使春冬瓜能早种植早上市提高经济效益,近两年,该区名山街道太阳村冬瓜生产基地在春冬瓜栽培上应用了“三避”技术,应用模式是:拱棚覆盖农膜避寒(育苗)+地表地膜覆盖栽培+报纸覆盖瓜蒂(防日灼瓜),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浅谈冬瓜的营养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磊 《中国果菜》2004,(3):47-47
冬瓜,又名白瓜、东瓜、枕瓜、水芝和地芒等,葫芦种一年生蔓性草本植物的一种,其果亦名冬瓜,可食,味甘淡而性平。冬瓜原产印度和中国南部,秦汉以前就有记载,现在全国各地均有栽培。冬瓜按皮色可分为白皮冬瓜和青皮冬瓜,多为长圆筒形或短圆筒形,也有扁圆形,披有白色蜡粉,单重在1~15kg之间,多为春种秋收,秋冬上市,南方从5月份开始上市。质量上乘的冬瓜果形端正,肉质充实,无结  相似文献   

12.
黄文枫 《长江蔬菜》2013,(20):50-52
冬瓜(BenincasahispidaCogn)为葫芦科冬瓜属一年生攀缘草本植物.黑皮冬瓜是海南冬季北运瓜菜中的主要栽培品种,产品主要供应国内市场,在海南各市县均有栽培。因为连作而造成枯萎病发病严重.原来的主产区如文昌、琼海的冬瓜栽培面积略有减少,而澄迈、儋州、与临高等新兴产区随着近几年冬瓜效益明显。面积逐年增加。据2012年统计,全省冬瓜播种面积约1万hm2,是海南冬季北运瓜菜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相似文献   

13.
冬瓜的营养价值及其综合利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冬瓜(Benincasa hispida Cogn.)别名白’瓜、枕瓜、广瓜,冬瓜,原产于我国南方和印度,冬瓜的果实为葫芦科植物,全国各地均有栽培。冬瓜营养成分丰富,耐贮藏运输、耐热性强、肉质洁白、脆爽多汁,是适于现代化农产品加工的良好原料,而且它还具有利尿、清热、化痰、解渴等功效,在医药领域中也有着广泛的用途。长期以来,冬瓜一直被奉为一种价廉物美、药食兼用的佳品而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相似文献   

14.
冬瓜是我国夏淡季栽培的一种重要蔬菜。本市郊区栽培面积2万余亩,年产量3.5~4万吨左右,主要在8、9月份夏淡期间上市,占此时蔬菜上市量的20%左右。因此,搞好冬瓜生产对解决淡季供应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冬瓜嫁接栽培研究,以往报道很少。作者试验  相似文献   

15.
冬瓜以鲜销为主,产量高,耐贮存,中国栽培面积最大.长江流域除青海、西藏江源地区、金沙江谷地外,四川盆地、云贵高原以及其他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6~18℃,适宜冬瓜生长,也是中国冬瓜的重要产区之一.利用设施进行冬瓜春提早栽培,可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但是长江流域气候温和、降雨量充足,设施内温度高、湿度大,冬春季低温寡照环境易导致病害的发生.冬瓜要实现高质高产,除选好品种外,还需注意棚架设施、栽培密度、整枝方式、病虫害防治等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16.
夏秋季冬瓜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市种植业结构调整中 ,冬瓜因其市场需求量大 ,经济效益好 ,面积迅速扩大 ,2001年冬瓜种植面积达3533hm2,栽培方式也由露地种植改为大、中棚栽培。近年来由于冬瓜种植面积扩大、栽培方式改变、重茬种植等原因 ,冬瓜病虫的发生和危害逐年加重 ,为此我们进行了调查 ,做了些防治试验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方法具体如下 :1病害1.1冬瓜枯萎病主要发生在重茬田 ,中棚冬瓜发病主要在5~6月份 ,此时正值冬瓜膨大期 ,症状为瓜藤茎基部纵裂 ,始发病时叶片中午萎蔫 ,早晚恢复 ,叶色变淡 ,后植株萎蔫 ,最后植株枯死。防治 :在发病初期使用12.5%治萎…  相似文献   

17.
冬瓜属葫芦科冬瓜属一年生蔓性植物,茎蔓具有无限生长的习性,通常作一年一熟制栽培.瑞昌市地处江西北部,属亚热带区域,气候温暖,雨量充足,冬瓜可以进行一年两熟栽培.  相似文献   

18.
南昌市赣江以北的扬子洲乡盛产冬瓜,已有三、四百年栽培历史,每年栽培面积500~600亩,当地菜农习惯栽培爬地冬瓜,种植稀,管理粗放,产量不稳定,为了达到冬瓜高产稳产的目的,我所在扬子洲乡菜科站进行了棚架冬瓜与爬地冬瓜对比试验,结果如下: 一、试验材料与方法: 1、品种及来源:金水一号(金溪县浒湾乡豆豉湾村),广东青皮(南昌市),扬子洲冬瓜(扬子洲乡)。  相似文献   

19.
春季栽培一茬南瓜,秋季种植以白籽南瓜为接穗嫁接的冬瓜,可以克服冬瓜连作导致的枯萎病加剧等问题。春茬南瓜以抗性强的黑籽南瓜为主,秋茬以黑珍冬瓜为主栽品种。双茬栽培模式在提高产量的同时,还有效带动了食品加工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吕全明  邹志华 《蔬菜》2002,(10):10-11
为提高大棚利用率,合理安排茬口,调整蔬菜品种,创造有利于蔬菜生长的条件,增加大棚栽培的效益,可在大棚内间套种苋菜、冬瓜、白菜、大蒜进行周年栽培,一般667m2可产苋菜2500kg、冬瓜6000kg、白菜1500kg、大蒜3500kg。现将栽培技术要点介绍如下。一、茬口安排2月中下旬大棚内直播苋菜,6月中旬采收结束;4月上旬在苋菜行间套种冬瓜,6月下旬采收结束;7月上旬利用防虫网或遮阳网覆盖直播白菜,8月中下旬采收结束;8月下旬栽种大蒜,翌年2月初采收结束。二、栽培技术1.苋菜 选择适于春夏季栽培的青米苋、柳叶苋等品种。2月初扣大棚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